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岩石学中,中文以"苦"字命名的岩石仅有苦橄岩和苦橄玢岩."苦"字是从日文转译而来,是镁的意思,因该岩石中主要造岩矿物为富镁的橄榄石.日文中镁(グト)音为Kaodao,为中文"苦"的谐音,因得译名.  相似文献   

2.
截至2008年,日本原型产地的矿物种数共计118种,其中87个是具有人名或地名意义的矿物种名,而这些矿物的现中文译名则多采用化学成分名称命名,未能体现原作者的定名原则,与IMA-CNMNC关于新矿物的命名规则也不相符合.本文根据日文的人名与地名,依据日文汉字翻译的习惯译法,列举了这87种矿物的英文名称、日文名称、原命名依据和现中文译名,并列出了新的推荐使用的中文译名.  相似文献   

3.
广西宜山马平组的■类化石分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讨论了广西宜山马平组(虫筳)类化石的分带情况,并和国内有关地区的上石炭——早二叠统的(虫筳)类化石带进行了对比。根据对采自宜山马脑山连续地层剖面上约120个(虫筳)类化石种的研究,该地马平组的(虫筳)类化石可自上而下分为三带、四亚带: 栖霞组 Misellina claudiae 带; 马平组 Ⅲ. Pseudoendothyra discalis(sp.nov.) 带; Ⅱ. Pseudoschwagerina 带; (4)Eoparafusulina simplex 亚带; (3)Sphaeroschwagerina subrotunda-Robustoschwagerina 亚带; (2)Pseudoschwagerina cheni 亚带; Ⅰ.Triticites 带; (1)Triticites simplex 亚带; 黄龙组 Fusulina-Fusulinella. 本文还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发育于该地马平组顶部的一个独特的(虫筳)类动物群——Pseudoendothyra动物群,对其对比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同时还描述了6个(虫筳)类化石新种。  相似文献   

4.
(虫筳)是一种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平静正常浅海中的生物,它借助细小的伪足在海底作极缓慢的爬行。这样的推断已经为人们所熟知,然而,要具体叙述其生态特点却非常困难。一方面是因为(虫筳)早已绝灭,我们不可能在实验室对它的生态进行实验和直接观察,不可能就其原生质特点、繁殖周期、食性、自然栖息等各个生态现象进行总结并归纳出它实际的生态特点;另一方面,人们还很少对(虫筳)的生态进行详细的研究。近年,关于(虫筳)营浮游生活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提法也越来越多。有的人认为(虫筳)的某些分子在生命周期的某一时期内可能是浮游生活;也有人认为(虫筳)的部分属种或许是营浮游生活的。盛金章(1959)认为拉且尔(虫筳)(Reichelina)和喇叭(虫筳)(Codonofusiella)等特殊壳形的(虫筳)可能是属于浮游生活的类型;  相似文献   

5.
(竹蜓)     
一、(竹蜓)的一般介紹 (竹蜓)是一种單细胞动物,屬于原生动物中有孔虫目,因为这类动物大多数的外形是兩端尖細,中部膨大,很象紡紗用的筳(圖1),所以李四光教授把它叫作(竹蜓),日本人譯作紡綞虫,二者異名同义,但以“(竹蜓)”字用起來比较简便。(竹蜓)的研究,已經将近一百三十年  相似文献   

6.
震旦纪     
"震旦",为我国古称."震旦纪"(Sinian)这个名称是我国地质工作者以河北蓟县震旦地层首创的.早在1923年田奇(王隽),1934年高振西等分别描述了北京南口的震旦剖面和划分了蓟县震旦地层.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1939年也曾指出:"南口剖面是震旦系'经典剖面'(Classical Section),震旦系的'标准剖面'(Standard Section)在蓟县地区."自"中国的震旦系"论文发表以来,"震旦系"就成为中外地质工  相似文献   

7.
滇西亲冈瓦纳相生物群特征及地层时代的重新厘定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聂泽同  姜建军 《现代地质》1993,7(4):384-393,T001
滇西保山地区丁家寨组及其上覆卧牛寺组,前人根据其中(虫筳)类化石定为上石炭统(马平阶),沿用至今。笔者在该区多门类化石中,见到不同时代的化石混积在一起,包括异地再沉积的早石炭世腕足类Syringothyris,石炭纪的(虫筳)类、珊瑚等。原地埋藏的腕足类有Steriochia litostyla等,并保存有完好的壳刺。厘定后的时代为Sakmarian晚期至Artinskian,它可与西藏的冈瓦纳相地层及生物群进行对比。 滇西腾冲地区空树河组及其上覆的岩子坡组,前人因其含(虫筳)Triticites,Quasifusulina等也定为上石炭统。实际上,空树河组中、上部的多门类化石(包括腕足类、苔藓虫、单体珊瑚和微古植物等),与丁家寨组相似,具有强烈的二叠纪面貌,与冈瓦纳相更为接近。厘定空树河组时代为Sakmarian—Chihsian,它与西藏的相应地层可以很好地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了晋西南地区上石炭统太原组(虫筳)类化石研究的初步成果,乡宁甘草山剖面所含(虫筳)类属种十分丰富,可细分为五个亚带,其分带、组合及构造特征很有特色,是华北地区研究生物地层的又一个具有代表性剖面。  相似文献   

9.
论华南志留系对比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8,自引:13,他引:25  
戎嘉余  陈旭 《地层学杂志》1990,14(3):161-177
<正> 中国志留系的划分与对比,始于20年代。李四光等(1924)和谢家荣等(1925)研究了三峡地区的志留系,将其全部划归下统。孙云铸(1943)从沉积旋迴角度提出了我国志留系划分的三个阶段,后又发现相应的笔石辅以佐证(孙云铸1957、洪友崇1958),将峡区的志留系分别与英国的 Llandovery,Wenlock和 Ludlow三个统对比。这个方案得  相似文献   

10.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大致于(虫筳)类:Triticites—Pseudoshwagerina带的分布时限,沿册亨—紫云(羊场)—罗甸(翁洗)—南丹(六寨)一线,是具有重力流岩类分布的陆棚斜坡相环境.经研究发现一个新的珊瑚(Liuzhaiphyllum)动物群,这些珊瑚化石的保存分属两种不同的生态特征,即原地埋藏或稍经短距离迁移后埋藏.而这些珊瑚都与其浮游生物菊石、牙形刺及(虫筳)类等共生,构成了一个同期组合的化石群.这个化石群既反映其环境,同时又具一定的地层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区位于河西走廊之南缘,西起高台县元山子,东至民乐县,呈北西方向分佈的区域。 地区内自九世纪末叶先后有奥地利地质学家洛采(1878—1880),德人李希霍芬,俄国奥布鲁契夫(1892—1894),袁复礼教授(1923—1924),孙健初(1935),黄汲清(1941),胡敏、张尔道(1947),刘迺隆、乔作拭等工作过,对区域地质做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奠定了今后工作的基础,但对煤田未曾作过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12.
浙江长兴长兴组火山岩和放射虫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正> 我国南部长兴阶的层型剖面在浙江长兴煤山葆青采石场。层型剖面经我所二迭—三迭纪地层队研究(1978),厚约40米,岩性大致可分上下二段:上段以灰—浅灰色中层状生物屑灰岩为主,次为含有孔虫微晶灰岩和海绵骨针微晶灰岩,普遍发育水平层理。含胶磷矿、沥青,产古(虫筳)、有孔虫、假蠕孔藻、棘皮类、腕足类、三叶虫、苔藓虫和海绵骨针。厚约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东部月005-H1井发现了中二叠统茅口组三段中发育的小型台内藻礁。岩心分析表明,该生物礁以藻格架灰岩为主,造礁生物以叶状藻为主、见少量苔藓虫,含虫筳类、非虫筳有孔虫、腕足类、双壳类、海百合、棘皮类等附礁生物,藻片之间沉积有灰泥和少量生物碎屑。礁体纵向上发育两个较为完整的旋回,每个旋回发育四个成礁阶段,单个旋回厚度约1.5 m,每个旋回发育四个礁阶段,并可划分出礁基、礁核、礁盖(基)等亚相类型。认为该生物礁的形成与峨眉地裂运动引起的基底正断活动有关,形成于"堑—垒"构造格局的浅水型碳酸盐岩断隆之上。推测该类藻礁灰岩可能与茅口组古风化壳岩溶型储层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长江峡区震旦系剖面是李四光教授于1924年建立的,自下而上划分为南沱组(包括南沱砂岩及南沱冰碛层)、陡山沱组和灯影组三个岩组,以南沱砂岩与其下变质地层的不整合面为其底界。1924年以来,此种意见广为沿用。1963年刘鸿允先生将南沱组两个段上升为组,分别称莲沱组(原砂岩段)和南沱组(原冰碛层),上下统的界线移至冰碛层底部,仍以莲沱组底面为震旦系下界。然而,自1965年江西省区测队提出莲沱组之下,尚存在一个地层单位——落可(山东)组并归属震旦  相似文献   

15.
有少数字在地质书刊中用得比较混乱,有讨论和校正的必要.例如:1.纺锤(竹 蜓)中的“锤”和“(虫 筵)”字,不少人误写成“(纟垂)”和“(竹 蜓)”.纺织中用的纺锤是金属物,应是“金” 字旁,而不是“纟”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南部的本溪群一般被认为是中石炭世维斯发期的海陆交互相沉积物。通过对原本溪群下部所含的大量腕足类、植物及(虫筳)科化石的分析和研究,认为其地质时代应属纳缪尔期。这种看法也许有助于华北地台区纳缪尔阶的研究。一、区内纳缪尔期地层—湾沟组的岩石组合及生物群特点: 区内纳缪尔期地层,在浑江凹陷带分布较广,以湾沟发育较好,化石丰富,厚度较大,上、下接触关系清楚。其上与本溪群呈整合接触,含Fusulina—Fusulinella带的(虫筳)科化石及植物化石Neuropteris gigantea—Linopteris brongniarti为组合特点和一些地方种、属;其下与含Armenoceras为主的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呈不整合接触。将本区的纳缪尔期沉积,建组为湾沟组。  相似文献   

17.
三峡东部地区——宜昌分乡、黄花场,秭归新滩龙马溪一带奥陶系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研究奥陶系的重要地区。自1924年李四光教授首先在这里分层,创立宜昌石灰岩和艾家山系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特别是解放后的大量工作(表1),使地层划分日臻完善,动物群特征更加清楚。1978年,我所奥陶系小组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三峡东部地区奥陶系作了进一步研究。事实说明三峡东部地区奥陶系作为我国奥陶系层型剖面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  相似文献   

18.
正《一块弯曲的砾石》(A bent pebble)的故事见诸《李四光传》与《李四光画册》以及中学语文课本,说的是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1889-1971)上世纪40年代地质科学研究的事情。有一天,在广西桂林良丰雁山村山沟里的第四纪砾石沉积物中,有个叫张更的学生发现了一块大约一寸多长、形状类似马鞍的砾石,他拿着这块标本去请教李四光先生,李先生手拿放大镜仔细端详这块弯曲的砾石,想了想说:"这块小砾石弯曲成马  相似文献   

19.
在现有中文矿物名称中,除我国古代文献中遗留下来的少数矿物名称和解放以来我国新发现的近百个矿物名称是我国学者命名的以外,其余大多都是从外文矿物名称翻译过来的。由于种种原因,矿物的中文译名至今仍相当混乱。一个外文名称往往译成三、四个中文译名,如Scheelite就有钙重石、钙钨矿、钨酸钙矿、白钨矿四个译名,有的矿物甚至有七、八个中文译名,如Hinsdalife,(Pb,Sr)Al_3(PO_4)(SO_4)(OH)_6,就有磷铅铝锶钒、磷铅锶铝  相似文献   

20.
钻自西昆仑山崇测冰帽海拔6530 m的18.7 m冰芯提供了近百年间的尘埃沉积记录.冰芯记录覆盖的90 a间尘埃表现出持续下降的总趋势,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1930年之前,1930-1960年和1960年之后,尘埃浓度的降低是量级上的.几个突出的尘埃阶段出现在1900年代早期、1910年代、1920年代后期和1940年代早期,它们分别以约2.5×106、2.7×106、2.5×106和1.5×106粒·mL-1的高浓度为特征,而1970年代则表现出相对较低的浓度(5×105粒·mL-1).就年份来看,突出的高尘埃浓度出现于1906,1915,1919和1943年.根据微粒的粒径资料分析,局地输入的尘埃分量约占总值的17%,剔除后可以得到中、大尺度范围的大气尘埃沉积通量.根据后60 a资料建立的通量平均值为913μg·cm-2·a-1,大气尘埃随时间的每10 a下降速率为-124μg·cm-2,它可反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对流层中上部的大气尘埃通量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