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洋鱼类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生物学家按目、科、属、种分门别类约有2万多种之众,而水产工作者却多按水层、深度,将鱼分为中上层鱼类、中下层鱼类和底层鱼类。各层鱼类的色彩、形态特征与所栖息的自然环境,其高度的统一,体现出物以类分、鱼以群集的自然特性。中上层鱼类:按平面划分可分为潮间带、浅海区和远洋区。典型的中上层鱼类身体呈梭形,两端尖细,在海水中游泳阻力小,大部分为高速游泳鱼类。远洋区中上层鱼,例如蓝点马鲛、金枪鱼、东方旗鱼、白枪鱼、箭鱼、噬人鲨等都是在海洋中快速游泳的鱼类,其背部颜色具有与远洋区海水一样的蓝黑色,腹部颜色较淡。  相似文献   

2.
在伟大祖国辽阔的海洋中,鱼类不计其数,单鲨鱼就有350余种,这真叫你目不暇接。鲨鱼的嗅觉极为灵敏。据有关鱼类专家研究得知,1米长的鲨鱼,其鼻腔中密布嗅觉神经末梢的面积可达4842平方厘米,如果是5~7米长的噬人鲨的话,其灵敏的嗅觉可嗅数公里外的受伤人和海洋动物的血腥味道。虽然鲨鱼的名声并不好听,但绝大部分的鲨鱼对人类是有益无害的。鲨鱼的肝脏占总体重的15%~20%,特别是含油率高达63%左右,  相似文献   

3.
海洋是鱼类的主要栖息地,从两极到赤道海域,从海岸到大洋,从表层到上千米深渊均有海洋鱼类的踪迹。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导致了海洋鱼类的多样性,但由于组织、结构、机能上相似,产生了一系列共同特点。人们根据鱼类的共同特点,给鱼下了如下的定义:鱼是以鳃呼吸、用鳍运动、大多数体表被有鳞片、体内一般具有鳔和能变温的海洋脊椎动物。从这个定义来看,海洋生物中凡是具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并终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运动,不管它像不像鱼,也肯定是鱼。例如海马,浑身上下没有哪一处让人觉得它像鱼,可事实上海马具备上述鱼的特征,是属于不折不扣的鱼类。而另外一些被冠以鱼的称呼的海洋生物,如墨鱼、鲍鱼等,要么属于软体动物,要么属于哺乳动物,虽然被约定俗成地叫做鱼,其实跟鱼类一点关系也没有。  相似文献   

4.
1 海洋食品对于人类营养的贡献 人类自从有史以来就已经开始食用海洋食品了。古埃及人曾在尼罗河和地中海上捕鱼并且试图在池塘里进行人工养殖,因为鱼是他们最为信赖的蛋白质食品。古希腊人也广泛地利用鱼类和贝类,包括淡水和海水的,他们用鱼和贝制作出了美味的罐头以及咸于鱼。 虽然人类食用海洋食品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追溯到几百年前,几乎还没有关于世界  相似文献   

5.
《海洋世界》2008,(11):4-4
科学家通过视频技术在海水表面以下9000米的地方发现了鱼类,这种鱼是目前人类已经发现的海洋中生活地点最深的鱼,人类也是首次拍到它们的生活状态。这种鱼名叫狮子鱼,科学家是通过录像,在日本附近的太平洋区域深达9000米处发现的。研究人员表示,此前人们从未目睹过它们的在深海中生活的真实情景。  相似文献   

6.
据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约有鱼类24000多种,其中2/3为海产鱼类,那么什么鱼是“非”鱼  相似文献   

7.
美国最古老的水族馆——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国立水族馆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该馆始建于1873年,是世界上第三个古老的水族馆。该馆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商业部大楼的地下室,离白宫只有两栋房子之隔。笔者有幸不久前参观了此水族馆。从外观看,该水族馆很不起眼。但是当你走进地下室时,你会感到豁然开朗,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望无际的海洋世界和海底绿洲。你会觉得犹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那样喜出望外。品种繁多的鱼类有噬人鲨、色彩鲜艳的美国鱼、夏威夷礁石鱼、得克萨斯州丽鱼、南美的黑比拉鱼和非洲的肺鱼等1200  相似文献   

8.
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海洋负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经。海洋作为地球最大碳库,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海洋和海岸带生物参与碳循环,并对海洋碳汇产生重要贡献。鱼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新研究表明海洋鱼类在无机碳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化对鱼类参与碳循环过程的认识、量化其固碳潜力将有助于丰富海洋碳循环研究。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鱼类参与碳循环的过程和机制等研究进展。鱼类通过产生碳酸盐粪便、水平和垂直迁移运输、生物扰动、生物碳和“尸体”碳以及食物网消耗与传输等方式参与海洋碳循环。鱼类参与碳循环的证据和参与海洋碳循环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其次,本文提出目前鱼类参与碳循环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包括渔业捕捞源汇之争、水产养殖业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准确量化鱼源碳酸盐的困难,仍有待理论和方法学的深化研究和技术的革新去解决。最后本文提出鱼类参与碳循环的研究展望,及其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潜在机遇,同时结合当前渔业碳汇的发展进程以及行业需求,提出渔业减排固碳发展路径建议。本文旨在提升鱼类在海洋碳循环贡献和服务生态系统的潜力的认识,为海洋碳汇和渔业碳汇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简讯     
新西兰发现三种新的海洋鱼类品种 据新西兰农业和渔业部(MAF)宣布,近年来,新西兰渔船和研究船在一系列探捕中发现了3种新的海洋鱼类品种,目前存放在惠灵顿的新西兰鱼类博物馆中。据该馆馆长克莱夫·罗伯茨博士说,这3种新的鱼类品种是:  相似文献   

10.
金秉福 《海洋科学》1998,22(5):70-71
1 山东省海洋空间资源概况1 .1 渔场数量、面积及主要鱼类主要渔场有莱州湾、烟威、石岛、青海、海州湾、连青石等 ,总面积 5 0 0 0 0 n mile2。渔区分两个 :一个是渤海湾渔业区域 ,面积约 2 70 0 0 km2 ,各种鱼类约 10 0种 ,主要经济种类有小黄鱼、黄姑、鲅鱼、鲐鱼、带鱼、鲆鲽鱼、鱼是鱼等。另一个是黄海渔业区域 ,10~ 14m以内等深线海域面积 1400 0 0 km2 ,鱼类 2 0 0余种 ,主要经济种类有小黄鱼、大黄鱼、带鱼、叫姑、真鲷、鳗鱼、青鱼等。近岸渔场是山东省渔业生产的主要作业区。包括 :( 1)黄河口附近渔场 ,主捕小黄鱼、鳓鱼等 ;( …  相似文献   

11.
海洋鱼类的胆汁具有祛痰、镇咳及短暂的降压作用,有些海洋鱼类的胆汁还具有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结膜炎以及止痛等功效。但是,海洋鱼类的胆汁具有很强的毒性,而且治病的有效剂量,往往与极限含毒量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我国海域鱼类资源状况,指出由于过度捕捞造成了海洋鱼类资源衰退,并就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由于海洋中一些经济鱼类资源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因此,研究海洋鱼类增、养殖问题,已成为提高渔业产量的主要课题之一。作者根据1980年7月至1982年12月对浙江乐清湾鱼类资源、种类组成等调查研究的结果,结合1983年上半年的社会调查,就乐清湾鱼类资源现状和增、养殖途径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陈崇光 《海洋科学》1990,14(6):51-52
当前,世界主要沿海渔业国家为适应资源变化的形势,十分重视新渔场和新捕捞对象的开发利用,并从底层鱼类资源的利用逐步转向对中上层鱼类资源的开发利用。80年代以来,世界中上层鱼类的年产量达到27×10~(6t),占世界海洋鱼类年总产量的36%左右。日本海洋鱼类的年产量为11×10~(6t),中上层鱼类的年产量约占49%。而我国近年来的海洋捕捞年产量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鱼类及某些海洋无脊椎动物趋光生理研究评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阐明鱼类及某些海洋无脊椎动物的视觉特性和趋光特点,是光诱渔业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国外在鱼类视觉特性研究方面已有一个世纪左右的历史;而与生产直接相关的鱼类和海洋动物趋光特性的研究始于四十年代末至五十年代初。我国于1958年曾进行了较广泛的灯光  相似文献   

16.
就目前来说,大概谁都说不清楚海洋里到底有多少鱼。因为要在茫茫的大海中对鱼群进行计数,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海洋生物学家却在进行各种尝试,试图弄清楚海洋中某些鱼类的数目。澳大利亚的生物学家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对监测海洋中某些经济鱼类的总数,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这个数学模型结合空中观测,已经用于估计澳大利亚沿海海域的南方蓝鳍金枪鱼(Southernbluefin tuna)的数量。因为这种金枪鱼具有很高的  相似文献   

17.
1.海洋生物资源量估计海洋是生物资源宝库。据生物学家统计,海洋中约有20万种生物,其中已知鱼类约1.9万种,甲壳类约2万种。许多海洋生物具有开发利用价值,为人类提供了丰富食物和其他资源。关于海洋生物资源的数量,特别是其中鱼类资源的数量,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生物学家曾做过许多研究,有些专家用全球海洋净初级生产力(浮游植物年产量)和以估算世界海洋渔业资源数量基础,其结果为:世界海洋浮游植物产量5000亿t。折合成鱼类年生产量约6亿t。假如以50%的资源量为可捕量,则世界海洋中鱼类可捕量约3亿t。2.…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珊瑚礁鱼类的初步研究及前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静  田明诚 《海洋科学》1995,19(5):28-32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纲,根据Nelson1984年的估计,全世界有28000种现生鱼类,目前记录到的约为20000种,其中海洋鱼类约12000种。我国海洋鱼类已知有2000余种,约占世界海洋鱼类种数的六分之一。然而尚有一些种类还没有被记录到,其中很多是生活在珊瑚礁区域的小型鱼类。珊瑚礁只分布在地球上南、北纬30°线之间,且具有高温、高盐的少数浅海岸地区,我国的海南岛即位于其间,海南岛沿岸有较丰富的珊瑚资源和珊瑚礁鱼类,遗憾的是这一自然生态环境正在遭到人为的破坏,因此如何加强对珊瑚礁鱼类的…  相似文献   

19.
书讯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中国海洋鱼类》(上、中、下三卷)由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陈大刚和张美昭编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中国海洋鱼类》是一部系统的鱼类学基础性专著和全面的分类学工具书,具有如下特点:1)种类全,《中国海洋鱼类》收入盲鳗纲、头甲纲、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鱼类共计47目313科3200余种,收录种类数创我国  相似文献   

20.
海洋鱼类资源及其科学利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鱼类资源,是海洋生物资源的主体,是人类直接食用的动物性蛋白质的重要来源之一。海洋鱼类,自古以来,就是海洋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占世界总渔获量的75—80%),是海洋渔业生产的基础。 随着人类对动物蛋白需求的日益增长,扩大利用海洋鱼类资源,已在国际上引起普遍的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