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海的GDP一般增长核算与绿色GDP核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铮  刘扬  周清波 《地理研究》2006,25(2):185-192
本文引用Barro的增长核算模型和Asheim的绿色GDP核算模型,对上海的经济增长开展了核算研究。研究发现:1)在改革开放之前,上海的经济增长基本上由资本投入、人力资源的有效投入和劳动力投入支持。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增长得益于技术进步,但是税收政策干扰了这种增长。2)上海市绿色NNP值低于GDP值,GDP值是绿色NNP值的24倍,在20世纪60、70、80年代一直都维持在3倍以上。目前,上海市的GDP与绿色NNP之间的差距缩小到了2倍左右,说明人们对环境污染和资源耗损问题的关注,已体现到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中。3)在目前阶段,绿色GDP不适合单独作为经济发展的度量指标,但是可以作为衡量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对资源的损耗和对GDP指标不足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
基于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的相互耦合关系视角,基于脱钩理论构建了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生态足迹法并结合改进的弹性脱钩分析方法,探讨了沈阳市2002~2009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程度、时序演变及其综合脱钩程度等.研究结果表明:2002 ~ 2005年研究区经济增长导致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增大,2005~2009年资源环境压力趋缓;整个时段内研究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脱钩状态以相对脱钩为主,呈“相对脱钩4—强耦合—相对脱钩4—相对脱钩1”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3.
罗民刚 《热带地理》1996,16(3):244-250
本文对广东海岛优势资源及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依据产业的科学港口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以基础工业为主体的港口工业,以及海洋水产业,海洋生物工程和旅游业。  相似文献   

4.
旅游动机与目的地偏好——以广东外来旅游者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因子分析确定影响入粤旅游者目的地选择的推力和拉力因素的具体构成,提取4个动机维度、5个目的地属性维度和3个资源维度,其中,“放松”、“社会环境”和“历史人文资源”分别是入粤旅游者最主要的动机、目的地属性偏好和资源偏好.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线性回归分析,验证了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总结了放松型、家庭型、享乐型、文化型4类入粤旅游者细分市场的特征.最后,探讨了研究结果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市场营销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基于EMD的山东省GDP增长与耕地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用EMD方法,对山东省的经济增长与耕地面积变化关系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找出两者的互动关系,以期对山东省的耕地资源保护有所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GDP增长的波动周期为13年、23年、37年和55年;山东省耕地变化的周期为9年、13年、37年和55年。这充分证明了GDP增长的波动对山东省耕地周期性变化的驱动作用。到2015年前后,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耕地代价性损失将大大减少,耕地数量将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经济增长和耕地数量减少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最后,本文首次尝试建立有周期的动力学模型,对山东省未来20年的耕地面积变化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6.
劳动市场中介对上海外来女性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如男性一样大量地流向经济发达城市寻求就业。在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改革中,劳动中介已广泛地存在于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上,影响着劳动者的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状况。因此,考察和明确城市劳动中介机构对外来女性劳动者就业的影响,无论对提高其劳动市场产出还是对政府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政策都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描述上海劳动市场中介机构现状的基础上,利用2006年对外来人口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上海外来女性劳动者的劳动中介使用特征以及中介使用对其工资水平、工作条件等就业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外来女性对本地中介机构的使用频率比较低,而且本地中介机构的使用会降低她们的劳动市场产出;原因可能在于正规就业服务的不足和大量不良劳动中介机构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吴郁文  刘益 《热带地理》1997,17(4):319-326
本文根据1985 ̄1994年10年的经济统计资料,采用因子分析法等多种计量手段,分别从时间和空间序列上对广东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广东省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地调查、统计年鉴资料和区域差异分析等方法,对区域GDP总量、财政收入和居民生活水平,以及三次产业结构作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广东区域发展失衡、经济水平悬殊、产业结构不协调、环境压力加大;在此基础上,通过产业和劳动力的空间双转移形式,带来工业产值增长的经济效应,扩大人口就业的社会效应,减轻环境压力的生态效应,达到经济要素结合的空间效应,但仍存在以行政力量和政区为主导与框架、市场调控乏力,转移空间狭小、劳动者素质偏低等问题。就此提出建立合理的产业地域分工体系、提升和协调四大经济区水平与区域关系,扩大双转移范围,发挥华侨、港澳作用,加强劳力培训等改进与完善双转移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城乡劳动力的转移与城市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孟晓晨 《地理学报》1992,47(5):441-450
本文从城市化基本定义出发,探讨了劳动力在农村与城市两大经济载体之间流动的机制,指出农业容纳力与排斥力、城市吸引力与吸收力是劳动力流动的决定因素,并在对四个因素进行相互关系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均衡与非均衡条件下劳动力转移的不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刘晔  王若宇  薛德升  曾经元 《地理研究》2019,38(8):1949-1964
基于2000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和地级行政单元数据,采用不均衡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刻画中国高技能劳动力和一般劳动力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并采用空间滞后模型,识别高技能劳动力与一般劳动力空间分布的决定因素及其变化。结果表明:① 两类劳动力总体的空间特征均为东南密集,西北稀疏;② 2000—2010年,高技能劳动力在空间分布上呈集中化的趋势,而一般劳动力呈分散化的趋势;③ 十年间高技能劳动力集聚区虹吸作用加强,其分布越发集中于沿海特大城市群,而一般劳动力集聚区回波作用加强,其分布越发均衡;④ 空间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职工平均工资、是否直辖市或省会、每万人在校高校学生、是否沿海城市、常住人口数和空间溢出效应在十年中一直都是决定高技能劳动力和一般劳动力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而失业率、中学生师比、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绿地率在2010年也成为影响两类劳动力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对比两类劳动力的模型结果可得,高技能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受行政因素、高校因素和地区生活舒适度的影响更大,而一般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受劳动力市场因素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
深圳农民工集聚空间的演变特征及影响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周春山  杨高  王少剑 《地理科学》2016,36(11):1643-1653
以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2008年珠江三角洲外来农民工问卷调查为基础数据,以街道为单元,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和GIS空间技术揭示深圳农民工集聚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 深圳农民工以青年为主体,具有受教育水平高、职业转型模式多样、留城意愿较低和社会空间分异度较高等特征。 农民工规模呈现西北部最高、中部其次、沿海最低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农民工高密度地区主要分布在工业集中区和城市中心区;热点区(高聚集区)集中在西部和北部的宝安区和龙华新区,冷点区(低聚集区)则分布在南部的中心城区,与传统制造业布局相一致。 农民工空间演化格局相对稳定,全市农民工分布重心逐步向西北偏移;全市农民工集中度略有上升,热点区基本稳定,冷点区有所扩大;农民工人口密度高值由“1个高中心+1个外围中心”逐步演变为“1个高中心+2个外围中心”;农民工空间变化差异较大,增长演变类型呈多样化。 深圳农民工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常住人口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农民工集聚空间的分布演变受住房因素、就业机会、交通条件、社会网络、城市规划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汶川地震灾区51个县(市、区)的1 271个乡镇城镇人口、外出进城务工人员的调研统计数据发现,汶川地震灾区城镇人口数量少,城镇化水平过低(只有19.8%),比同期全国城镇化水平低24.1个百分点,城市化发展尚处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巨大,较低和低度城镇化地区占78%以上,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更加偏低.但灾区进城务工人员规模达359.31万人,相当于灾区总人口的1/5,根据各乡镇外出进城务工人员比率,将灾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空间分布分为高外出区、较高外出区、中等外出区、较低外出区、低外出区共五种类型,呈现出到省外的进城务工人员多于到省内县外的进城务工人员,平原丘陵地区多于山地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多于经济落后地区、人门密集地区多于稀疏地区、城镇化较高地区多于较低地区、汉族地区多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综合分析灾区到省外务工的人员流向可知,外出到省外务工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上海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山西、新疆等资源富集地区.为了提高灾区城镇化水平,建议加快灾区城乡统筹重建步伐,推进灾区进城务工人员的本土化,变灾民为市民,加大灾区灾民劳务输出的力度,多渠道扩大灾民就业,对口建立灾区劳务输出市场,确定劳务输入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至今,广东备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困扰,珠江三角洲与粤东、粤西、粤北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该文利用泰尔指数分析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并将其分解为珠江三角洲内部经济差异、粤东内部经济差异、粤西内部经济差异、粤北山区内部经济差异以及四区域间经济差异;在此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广东省经济增长与区域内、区域间差异的关系,结果表明,珠三角内部及广东省四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扩大对广东省经济增长有正向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澳门旅游业的经济定位与粤澳旅游互动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回归后澳门经济定位的几种主张,肯定了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提出澳门的经济定位是:袖珍型国际旅游观光城。然后通过对澳门和广东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其互补性的分析,探讨了粤澳两地合作发展旅游业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指出澳两地旅游互动发展是一种基于双赢的互利互惠的战略,它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区域领域旅游业的国际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缩小区域发展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目前,区域差异研究普遍采用人均GDP指标,容易忽视大量流动人口的影响。基于此,构建了一个耦合人口和空间因素的新指标——人.地均GDP。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得出,新指标不仅能更客观地描述区域发展差异的动态演变过程,而且能避免地方政府在现有考核指标下容易出现的各类政策偏差。最后,提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实现人口和空间双协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广东基督教文化与岭南文化之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熙明  魏雷 《热带地理》2008,28(1):86-91
文化整合是文化冲突与融合交错的过程.鸦片战争之后,基督教在广东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文化,它与岭南文化的冲突在所难免,教案正是这种冲突的直接表现.由于广东不同民族、不同民系地域文化的差异,这些地区教案的规模和激烈程度不一.在文化冲突过程中,教会也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实践工作,同时广东各民系地区文化也深深烙上了基督教的印记.1920年之后,基督教与岭南文化的整合基本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17.
广东旅游度假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以广东省旅游度假地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其总体空间格局与空间差异,并探讨空间分布的形成因素与空间发展趋势,尝试总结区域旅游度假地空间分布的一般规律,同时为该省及其他地区旅游度假地的发展、规划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为研究对象,在宏观把握其社会经济及空间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其线下购物的时空特征及典型时空轨迹。结果表明:(1)时间特征上表现为以低频购物为主;购物时段集中在上下班途中及休息日下午;购买低等级商品时对出行时间较为敏感,约为10 min;购买高等级商品时对出行时间不太敏感,多集中在1 h内。(2)空间特征上表现为购买低等级商品时对出行距离较为敏感,约为0.5 km,购物活动空间较为集聚;购买高等级商品对出行距离敏感性较低,购物出行空间较为分散。(3)时空轨迹上表现为单纯购物活动的购物场所及出行空间等级均较低,购物时长较短,购物时段的连续性在工作日要高于休息日;多目的购物活动的购物场所及出行空间等级则较高,购物时长较长,购物时段集聚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粤港生产性服务业合作发展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粤港两地要提高合作的层次,就要以服务业为重点,而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力量,两地加强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合作既十分必要,又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主要探讨了粤港两地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加强合作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并以在东芜进行的问卷调查为例,来说明两地生产性服务业合作的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和对策,以推动粤港两地经济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粤港新经济合作格局演变及广东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来,在经济全球化、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广东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广东经济层次的提高和对外经贸关系的升级,粤港、粤新之间传统的经济合作格局和经贸合作模式难以继续维系。为在三方利益博弈新格局中寻得发展先机.广东必须发挥其经济腹地及市场广阔、产业体系完善的优势,探索粤港、粤新经贸合作新模式,开拓广东对外经贸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