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海珠江口海区人工放射性核素90Sr, 137Cs分布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怀  陈炽  梁谦林 《海洋科学》1989,13(1):62-64
  相似文献   

2.
对大亚湾核电站邻近海的海洋沉积物中人工放射性核素~(144)Ce,~(103)Ru,~88Rn,~(85)Sr,~(90)Sr,~(134)Cs,~(137)Cs,~(124)Sb,~(54)Mn,~(60)Co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到核素的区域变化规律和与沉积物性质的相互关系,以及获得各核素的分配系数(K_d)。  相似文献   

3.
大亚湾不同介质中137Cs和90Sr的含量及行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广山  周彩芸 《台湾海峡》2000,19(3):261-268
分别用HPGeγ谱方法和放化分离β计数方法测量了大亚湾海水、沉积物和海洋生物样品的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和^90Sr。计算了海洋生物对^137Cs和^90Sr的浓集因子及其在沉积物和海水中的分配系数,对^137Cs和^90Sr的含量水平,^137Cs和^90Sr及其与样品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相关性,海洋生物对^137Cs和^90Sr的浓集,以及^137Cs和^90Sr的地球化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珠江口伶仃洋海区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配分模式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珠江口伶仃洋海区表层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的含量变化范围较大(170.34~344.60μg/g),平均含量为272.02μg/g,远高于陆壳平均含量(200μg/g)和华南地区花岗岩中稀土元素的平均含量,接近于全球沉积物平均稀土元素含量上限。以轻稀土富集为主,富集系数在1.51~2.43之间。经北美页岩标准化后,伶仃洋海区沉积物配分模式呈负斜率配分型;与南海沉积物中稀土分布具有相似性,说明二者具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5.
应用57Fe穆斯堡尔诺学的方法对南海东北部和珠江口沉积物进行了Fe的价态及相对组成的研究,讨论了环境变化对南海东北部沉积物Fe的价态的影响;研究了珠江口沉积物Fe2+/Fe3+的比值和溶解态Fe含量与盐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刘怀  苏喜玲  陈炽  郭敏  梁谦林 《海洋学报》1988,10(5):575-581
通过对珠江口海区和珠江入海口处水体、表层沉积物和部分海洋生物的放射性调查,研究了总β、总α放射性、人工放射性核素90Sr、137Cs和U在该海区海水和沉积物中的含量、来源、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并讨论了部分海洋生物体中的放射性含量,通过对海洋沉积物进行γ谱分析,研究了珠江口海区主要放射性污染物质及其来源,结果表明,造成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区放射性污染的主要放射性物质是由珠江径流携带入海的近代工业所产生的天然放射性铀、钍系列和天然放射性元素40K。  相似文献   

7.
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物天然放射性核素与~(137)C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HPGeγ谱仪测定了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性核素 .结果给出 7种核素的平均比活度分别为40 K :538Bq/kg ,2 10 Pb :1 1 6Bq/kg ,2 2 6Ra:2 7 7Bq/kg ,2 2 8Ra:4 4 9Bq/kg ,2 2 8Th :4 2 0Bq/kg ,2 38U :35 4Bq/kg和137Cs:1 1 6Bq/kg ,2 10 Pb的比活度随离岸距离增大 ,2 2 6Ra比活度随离岸距离没有明显变化 ,其余核素比活度随离岸距离减小 .与对我国近海其他海域报道的沉积物放射性核素含量相比 ,40 K和137Cs稍低于其他海域 ,其余核素为中等水平 .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1994年在南海东部石油开发区及毗邻近岸海区开展的海底沉积物和海水共17个环境因子大面积调查研究的成果。文中探索性地提出一套适合于南海亚热带海区海底沉积物腐蚀性评价的方法,并根据调查和评价的结果评定出本海区各测站海底沉积物的腐蚀性等级。  相似文献   

9.
珠江口以东陆架沉积物U,Th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对现在过程的研究可为了解过去沉积环境演变信息提供重要线索。对南海南沙广阔海域23个现代表层沉积物样品总有机碳(TOC)、总氮(TN)含量及同位素组成(δ13CTOC和δ15N)进行测试分析,以期通过沉积有机质的现代组成分布特征为反演其历史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提供参考。南沙海区表层沉积物TOC/TN(5.5~7.9,平均为6.5±0.6)和δ13CTOC(–21.9‰~–18.7‰,平均为–21.0‰±0.7‰)揭示了沉积有机质主要来自海源贡献;δ13CTOC与TOC和TOC/TN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了TOC未受明显的早期成岩作用影响,因此表层沉积物TOC可用于反映现代上层海水生产力状况。南沙海区表层沉积物TOC(0.32%~0.97%,平均为0.67%±0.17%)呈现明显的西-东向分布差异,高值主要位于西部前缘地带,低值主要分布在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TOC的地理分布特征表明了西南夏季风对南沙海域表层海水生产力的主要调控作用—由夏季风产生的越南上升流和湄公河陆源输入带来的高通量营养盐促进了西部前缘海域浮游植物的勃发,...  相似文献   

11.
报道1994航次南海东北部的226Ra。利用Mn-纤维富集海水中的Ra同位素,采用Mn-纤维直接射气法测量226Ra的比活度,228Ra的比活度采用228Ac的β计数法测量。研究海区226Ra的放射性比活度范围为0.62-1.17Bq·m-3,228Ra/226Ra)A.R介于2.78-4.59。226Ra的表层比活度分布大致表现为该海区东北部较高,中南部也有一较大值,表明陆源物质对这两个区域水体中的226Ra的贡献很大,其它区域分布较均匀。表层228Ra/226Ra)AR分布为靠近珠江口和西南区较高。此外,还将本航次的结果与该海区1992年春季航次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2.
在南海北部及珠江口水体中取样进行Be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从海向珠江水体中~(10)Be和~9Be浓度分别从1250at./g,和40PM增加到22060at./g及1120PM,其悬浮质中~(10)Be从小于0.3×10~7at./g到19.0±0.8×10~7at./g。~9Be在水中的垂直分布从底部向表层逐渐增加,悬浮质中~(10)Be则从底部到表层逐渐减小。本区域悬浮质中的~9Be,~(10)Be和Si不论在水平和垂直分布其特征都类似。  相似文献   

13.
南海中部海山性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海海底的海山和海丘是南海成过程中的产物,如何理解它们的性质,直接关系到如何构建南海的形成演化机制。通过重力异常场计算、地质剖面模型拟合的方法分析指出南海海山有年轻的大洋玄武岩海山,也有包含了大陆玄武岩的“双性”海山。  相似文献   

14.
应用改进的镁共沉淀法,首次在国内较为系统的测定了南海北部冬、夏两季表层海水中的磷酸盐,冬季其浓度在6.6-95.0 nmol/L范围内.平均值为34.5 nmol/L,由于受珠江径流影响,表层磷酸盐的水平分布呈现随离岸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趋势:夏季其浓度在6.3-66.6 nmol/L范围内,平均值为17.4 nmol/L,整体分布较均匀.冬季远岸表层磷酸盐浓度高于夏季,这与南海北部生产力水平的季节变化相一致.南海北部上层磷酸盐存在明显的跃层,冬季跃层的浓度梯度比夏季小跃层深度与常规方法检测的结果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海区无柄蔓足类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于1986-1991年在南海北部对16个海洋结构物上的无柄蔓足类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个体大小进行调查。研究表明,所采集到的标本隶属于无柄蔓足类的3科7属19种,其中藤壶科5属16种,笠藤壶科1属2种和小藤壶科1属1种。共有17种无柄蔓足类分布在珠江口东南海区;而琼东海区仅发现2种;琼东南海区有8种;莺歌海海区11种和北部湾海区10种。纵肋巨藤壶、美丽藤壶和珠江藤壶为珠江口东南海区特有种。研究无柄蔓足类在南海北部近海海区的分布及其与海流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该类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特点,也为海洋石油平台的设计及污损生物的防除提供参数。  相似文献   

16.
南海第四纪海水Sr同位素组成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分析了南海NS90-103孔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Sr同位素组成,获得南海240ka以来海水 ̄87Sr/ ̄86Sr演化曲线。结果表明,240ka以来南海海水 ̄87Sr/ ̄86Sr比值呈较大幅度的脉动式波动,幅度一般在±0.000070以上;南海的半封闭性,高Sr通量和高 ̄Sr/ ̄86Sr比值的河流输入以及南海较高的沉积速率导致了这种大幅度脉动式海水Sr同位素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方法采用磷钼酸铵(AMP)预富集CS,在弱酸介质中以氯铂酸铯形式沉淀、制源,进行β放射性测量,求海水中~(137)Cs的含量。方法的灵敏度为4.3×10~(-4)Bq/L,全程化学回收率和放化回收率分别为74.6±13.3%和71.4±3.3%。对~(40)K和~(87)Rb这两个干扰核素的去除率分别为100%和96%。  相似文献   

18.
南海地热异常明显与主要构造断裂带和水热/岩浆活动有关。东部平行于马尼拉海沟的一条SN向低热流异常带起因于南海洋壳对吕宋岛的俯冲。南沙海槽及其南部陆缘的地温场比较复杂。南部的曾母盆地是一个显著的高地热异常区,它起因于年轻的构造拉张,其地幔热流高达中央海盆洋壳的地幔热流值。西南次海盆也是一个高地热异常区,虽然该次海盆形成较早,但与年轻的构造拉张有关。热流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中央海盆西缘断裂带、西南次海盆和曾母盆地构成的NE向高热流异常带可能是一个大型的现代构造拉张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