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一、引言“7708”号台风是西北太平洋上的一个反抛物线型路径的强台风,台风中心于9月11日08时在崇明岛登陆,登陆前一天就迅速减弱,登陆后很快填塞。表1给出台风登陆前后中心强度的变化情况。由表1可见:1、台风中心登陆前30小时起(此时台风中心尚在长江口以东五、六百公里的海上)台风就开始明显减弱。2、中心登陆前6小时内台风减弱最快,每小时增压率和风速减小率均达最大值。3、台风登陆后中心强度继续减弱(比之海上减弱速度并无明显增大),12日凌晨台风填塞在皖南山区繁昌附近。据统计,凡在24—35°N登陆时台风中心强度达P_min<985毫巴,V_max≥25米/秒者都可维持36小时以上,个别的可维持68小时之久。而8号台风登陆时势力较强(970毫巴、25米/秒),登陆后穿过江南水乡,但不足24小时就消失了,减弱速度比  相似文献   

2.
图为1975年19号西太平洋强台风11月22日07时的可见光云图照片。19号台风11月16日于西太平洋形成后向西北前进,在20日02时达到最大强度,最大风力为80米/秒,中心气压880毫巴,是西太平洋历史上最强的几个台风之一。之后台风开始减弱,22日07时(此图拍摄时)台风中心位置在20.4°N,135.1°E,最大风力为60米/秒,中心气压为920毫巴。从甚高分辨率云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19号台风具有较大的圆形眼区,眼区内有低云存在,眼区存在低云的事实过去已为观测所证实。由暗影及云的亮度可以判断眼壁区的云墙垂直高度很高。台风的螺旋云带结构很清楚、对称。靠近台风涡旋区的中心,云带几乎以同心圆旋入中心,这是台风进入  相似文献   

3.
陈坤生 《气象》1978,4(7):7-8
7707号台风于8月20日在琉球群岛附近的洋面上形成,中心强度990毫巴,中心附近最大风力9级。21日绕过台湾省进入台湾海峡南部,向偏西方向移动。22日突然折向北到东北方向移动,擦过台湾省影响我县。与此同时,高空500毫巴在河套附近的冷涡,从19日以来一直南掉加深。在高空西南偏西气流和台  相似文献   

4.
李永治 《气象》1981,7(7):26-26
1980年第7号强台风于7月22日20时在雷州半岛的徐闻县登陆。登陆时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以上,中心最低气压960毫巴。该台风具有强度强、范围广、移速快的特点。台风登陆时正值雷州半岛东岸涨潮,天文潮汐加上台风增水,使雷州半岛遭受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海潮的袭击。  相似文献   

5.
顾强民 《气象》1978,4(8):8-8
1976年8月19日,第15号台风形成于22°N、134°E附近洋面上。台风形成后逐渐向西北移到我国沿海附近。20日08时500毫巴图上,付高中心较强且稳定于日本南部海上,脊线位置在34°N一带,不少气象台均预报台风将在浙江登陆。21日08时付高仍较稳定,台风处于脊线南侧范围宽广的东南气流中(见图1)。当时台风已有点向北偏转,但考虑到500毫巴引导气流的作用,有些台仍预报台风将在浙北一带登陆。实际上以后台风继续向北偏转,紧靠沿海转向。  相似文献   

6.
1974年第13号台风是近几年来对华东沿海影响较大、路径也比较特殊的一次台风。它于8月11日在关岛东北方的太平洋上生成,12日其中心附近风力加强到8级以上,以后两天稳定地朝偏北方向移动。15日中心穿过硫黄列岛后,就折向偏西前进,20日凌晨在浙江省三门登陆,整整4天内台风中心始终在2个纬度内西进。台风登陆后在浙江南部沿海兜了一圈,于8月22日早晨出海,最后消失在日本北海道以东洋面上(见图1)。这样的台风路径,在历史上是少见的,只有1909年9月10—15日和1930年7月26—22日  相似文献   

7.
7703号台风是西太平洋赤道辐合带扰动逐渐西移时,于7月17日08时在12.0°N、125.6°E附近发展形成的(中心最大风力18米/秒,最低气压995毫巴)。台风中心以每小时26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菲律宾,在仁牙因附近进入我国南海。入海后移速加快到每小时  相似文献   

8.
一、概况 1977年第8号台风(以下简称7708号台风),于9月2日02时在关岛以南670公里左右的洋面上生成。6日02时移到11.2°N、129.9°E,中心气压加深到980毫巴,并转向NNW方向移动。10日02时移到28.7°N、128.5°E,中心气压加深到915毫巴,中心附近  相似文献   

9.
1986年第15号台风从8月16日生成于菲律宾马尼拉群岛以东的西太平洋洋面上(19.1°N、129.5°E)。此台风生命史较长,历时半月之久(8月16日—29日),最强时中心气压达894hpa,近中心最大风力为50米/秒。它从16日生成到23日08时,其移动路径基本上是在西太平洋洋面上不规则地东移,且强度逐渐增强;从23日08时开始,台风有规律地向西北偏西呈抛物线状移动;27日下午在东海转向北北东方向加速移动,横穿朝鲜半岛进入日本海(图1)。按其移动路径分类,该台风属近海北上转向(或西转向)类。当台风于27日02时  相似文献   

10.
张学敏 《气象》1981,7(9):2-3
引言 台风暴雨预报,主要是解决暴雨落区和暴雨强度的预报。台风是高温高湿的热带天气系统,它控制的地区为高能区,而高空槽后、冷锋后干冷空气控制区为低能区。对台风暴雨来说,它是台风能量释放的一种外在表现。那么,暴雨落区与能量场有怎样的关系?暴雨强度与能量强度关系如何?这是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讨论的方法是分析500毫巴等压面图上的能量分布与台风暴雨区和暴雨强度的关系,能量采用简化公式T_t=T 2.5q(℃)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1.
1978年第6号台风于7月24日02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26日08时发展为强台风,中心气压975mb,近中心最大风力33m/s,并稳定向西北方向移动。在移动中又进一步发展加深,至28日02时达最强,中心气压960mb,近中心最大风力42m/s,以每小时15km的速度向西北方向逐渐朝长江口以东海面逼近。在强度稍有减弱后,台风稳定少变,29日08时台风第一次转向,缓慢北上;30日08时至1日08时停滞少动,1日08时后第二次转向迅速东移,  相似文献   

12.
1概况9516号强热带风暴是一个路径少见的南海热带气旋。1995年10月9日08时生成于永兴岛东南方约600公里的海面上,生成后迅速西移,11~13日经过海南岛南部、西部、西北部海面加强北上。13日02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0级,15时在广西合浦登陆,然后东北移与西风槽合并减弱消失(见图1)。在这个强热风暴西移北上的过程中,广东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地区出现了大暴雨,12日暴雨是台风倒槽造成的,14日暴雨则是台风槽与500hPa西风槽共同作用的结果,三天雨量在100~400mm之间(见图2)。暴雨中心出现在阳江市西北部八甲镇,总雨量为385.7mm,…  相似文献   

13.
杨彩福 《气象》1984,10(9):16-16
一、资料及统计规定 我们使用了1949—1982年共34年的资料。其中1949—1979年取自中央气象局编的《台风年鉴》,1980—1982年取自广东省气象台编的《台风资料简集》和广东省气象局编的《天气预报指标站基本资料》。 统计规定:1.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减小到≤7级为消失;2.台风最后一次中心位置与6小时后减弱为低压中心位置连线的中点为消失点;若台风最后一次中心位置在南海,6小时后减弱为低压时中心位于太平洋上,只要中心连线未通过陆地,则消失点定在南海一侧。 按上述规定统计,1949—1982年南海共有364个台风,其中124个在南海海面消失(以下简称海消),历年平均海消率为34%。  相似文献   

14.
李曾中 《气象》1983,9(6):11-12
一、引言 1979年7月初及7月末,在西太平洋地区分别出现了两次台风活动的盛期。第一次是7月1日、3日分别在13.5°N、131.5°E和8.9°N、143.5°E附近编号为7905号台风和7906号台风。另一次是7月27日、29日分别在20.5°N、126.5°E和16.8°N、135.3°E附近编号为7907号台风和7908号台风。这4个台风均为西行台风,在达到台风强度后,均向西或西北方向移动。3个在我国大陆登陆,另一个在南海减弱消失。7905号活动期(指编号期)  相似文献   

15.
北旱南涝     
陈德霖  徐夏囡 《气象》1980,6(10):36-38
本月天气反常,北方炎热少雨,干旱持续;南方气温偏低,暴雨成灾;台风频繁登陆广东沿海,出现风暴潮。 环流特征 7月北半球500毫巴环流特征如图1所示,极涡中心位置偏向于北美。高纬度的4个长波槽中,西亚和美洲东岸的长波榴较常年位置偏西10—15个经度。  相似文献   

16.
1982年8月,日本群马县的榛名山、赤城山以及日光白根山等地遭到台风下层暴风的袭击,大量珍贵树木被暴风刮倒,灾情十分严重。这次灾害是由当年10号台风造成的。1982年8月1日21时,10号台风从纪伊半岛东南约100公里的海面北上,2日00时在爱知县渥美半岛西部登陆,登陆时的中心气压为970毫巴,最大风速达30米/秒。以后,台风通过岐阜县、能登半岛西部,然后离开日本海。这次台风所遭成的灾害很严重,日本东部海面、日本中部和关东各地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一般地说,台风在其移动方向的右侧风力较强,这次台风也不例外。从地面记录来看,群马县榛名山附近的前桥最大风速为19.1米/秒,最大瞬时风速达36.4米/秒;轻井沢最大风速为9.8米/秒,最大瞬时风速为27.2米/秒。1小时雨量最大  相似文献   

17.
9711号台风暴雨及其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引言9711号台风是1997年全国登陆台风中影响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一个,造成的大风、暴雨等灾害也是历史上罕见的。本文对9711号台风的移动路径、环流特征、西风带系统特征、水汽条件等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欧洲气象中心、日本气象厅、中央气象台三家的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可供今后台风暴雨预报参考。29711号台风基本特征11号台风于8月10日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13日02h开始编报,受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东气流引导向西偏北方向移动,于18日20h后在浙江温岭附近登陆,登陆时台风中心强度960hPa,中心最大风力40m/S,登陆时…  相似文献   

18.
刘则银  韩长春  沈铸 《气象》1984,10(1):9-9
1983年5月20日到8月10日,我们共接收北京气象中心播发的物理量预告图325张。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和应用,感到它们对县站短期大—暴雨等转折性天气的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我们对16张物理量预告图进行了统计分析,从预报时效上看,36小时预告图的时效以24—36小时为宜;48小时预告图以36—48小时为宜。从预报效果来看,700毫巴36小时T-Td图;700毫巴36、48小时和850毫巴36小时水汽通量图;700、850毫巴全风速图;700毫巴36小时θ_(se)图以及700毫巴36、48小时垂直速度等9张图,在降水预报中效果较好。当然,对于某一个天气系统,只用1—2张图是很难报出来的。尤其对强降水天气过程,更应全面分析水汽输送、层结稳定度、垂直速度以及高低空急流的所在位置。  相似文献   

19.
基于能量场的变化与台风移动有密切关系的事实,本文试图从讨论能量场的变化入手,探讨通过预报能量场系统的移动以预报台风移动的方法。通过对7504、7708、7806、7909、7910号台风总湿位能场的分析,发现台风在各层等压面上均对应着闭合的能量场系统(700毫巴以上▽~2E_σ<0,低层▽~2E_σ>0),且两者的移动路径一致。此外,能量通量场和能量通量散度场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的进路方向有明显的强能量输送带,台风基本上沿着500毫巴能量水平通量散度梯度的方向移动。VE_σ图和▽·(E_σ)图可以作为定性判断台风疑难路径的一种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4年7月10日00:00—19日18:00(世界时)热带降水测量(TRMM)卫星3B42降水估测数据以及ERA5再分析数据,结合傅里叶变换以及Liang-Kleeman信息流等方法,分析台风威马逊(1409)强度与降水变化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台风威马逊(1409)降水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降水主要位于台风中心偏西一侧,在该区域台风强度与降水相互影响。相较于台风强度对降水的影响,由降水到台风强度的信息流减小接近1个量级,表明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中,台风强度变化的影响占主导。在水汽条件上,台风强度的增强(减弱)导致台风中心西南侧水汽通量辐合(辐散)的增强,进而与该区域的降水建立联系。此外,台风威马逊(1409)移动过程中随着强度变化,南海以及西太平洋水汽通道均存在明显响应。在动力条件上,中低层垂直螺旋度强值中心主要位于台风中心西侧,台风强度的增强(减弱),导致台风中心西侧的垂直螺旋度绝对值增大(减小),一定程度促进(抑制)了该区域上升运动的发展,造成更多(更少)的水汽凝结致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