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丽中国与国土空间规划关系的地理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愿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统筹涉及空间各类规划的重大部署。美丽中国是国家第二个一百年发展新的引领目标,其内涵不仅是“生态美丽”,也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综合的大美丽,美丽中国建设要因地制宜构建差异化的评估指标体系。美丽中国和国土空间规划有着密切联系,美丽中国为国土空间规划指引了重要方向,国土空间规划则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途径和空间保障。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需要加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点—轴系统、主体功能区划、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新型城镇化、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等深入探讨。本文提出了地理学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路框架,科学分析国土空间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国土空间相互联系,结合美丽中国目标,谋划国土空间的目标、愿景与路径,鼓励公众参与与开展动态评估,构建智能系统平台等,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成为十七大的亮点之一。因此,对于从事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部门来说,需要认真研究保护地质环境与建设生态文明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1975年,在巴西的库里蒂巴,政府购置了一块41.5平方公里的土地,作为库里蒂巴的工业区。随后征招了500多家无污染的工业企业,又在工业区附近给低收入者建了住房、学校、医院、购物及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工人居住区靠近工厂,和大城市相比,每周可节约20个小时上下班往返时间。到2007年,这座城市已经成为生态城市的样本,城市绿地全部免费开放,公园禁止铺设硬质路面,通过“垃圾购买项目”,垃圾甚至可以用来换取食品。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自2012年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愈加突出。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中国西部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区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建设进展备受关注。以宁夏国家级主体功能区划中不同功能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单元,结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对生态文明建设限定的主要指标,系统分析了近年来宁夏典型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结果显示:2012—2015年宁夏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部分区域的城市扩张控制效果不佳,能源消耗强度没有持续下降;全区整体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但工业废水处理率这一定量指标暗示了重点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环境改善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5.
文章旨在通过理念性的探讨,试就“中国在日益深入地参与全球贸易和投资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这一议题激发大家的讨论。文章论述了当代城市化理论现状、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国家发展目标的影响以及中国21世纪面临的发展挑战,认为:1)中国应注重基于本土发展经验的理论知识构建,以指导自身的城市化道路。特别地,中国需要平衡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和部署生态资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2)以部署生态资本为重心的“软规划”在未来规划中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为此需要进行体制改革、机构重组以及加强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和民间社会之间的合作;3)扩展型都市区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努力打造一个可持续的、宜居的和有经济活力的体制性框架,从而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深化发展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制改革对湿地资源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湿地保护过程中存在湿地保护法规缺失、保护不到位、监管缺失、信息不公开、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不协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完善湿地保护法规、加强部门间协同合作、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督、促进全面信息公开、重视环境保护等湿地保护对策,探索我国湿地保护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可可西里地区是我国特有物种藏羚羊的栖息地,它经历了从“藏羚羊为可可西里地区的骄傲”到“藏羚羊成为国际濒危物种”再到“藏羚羊数量恢复、可可西里地区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可可西里地区被列为国家公园建制试点”的过程。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使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变化为例,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8.
学科建设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基石是课程体系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主导的《中国地理》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学科交叉和综合思维,构建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形成以可持续发展为引导的课程设计,突出了国情教育、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海洋国土开发与保护、流域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空间治理等教学内容。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科教融合和小班授课模式,对《中国地理》本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进行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角度进行了创新尝试,以期能够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中国地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树立德育、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构建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地理思维的地理学科人才培育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9.
10.
魏智勇 《地理教学》2012,(12):31-34
发挥高校的绿色示范作用和辐射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高师院校应当主动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出发,阐述了高师院校在促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探讨了高师院校在建设生态文明内蒙古中的具体实践:视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积极培养和造就合格师资力量;发挥生态文明校园的教育示范功能,满足地方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服务领域,充分发挥高校的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1.
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评估方案探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美丽中国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落实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中国实践。党和国家针对“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战略部署,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但目前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及建设成效等问题并不清晰。本文从广义和狭义视角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基本内涵,将人地和谐共生论、五维一体美丽论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理论基础,进一步构建了包括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社会和谐、体制完善、文化传承等5个维度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运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HDI)测评方法,对2016年中国341个地级市(州)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进行了科学评估。结果显示,美丽中国建设的综合美丽指数(中科美丽指数)平均值为0.28,总体处于偏低水平,生态环境美丽指数、绿色发展美丽指数、社会和谐美丽指数、体制完善美丽指数和文化传承美丽指数分别为0.6、0.22、0.29、0.22和0.07,分项指数值均较低,且地域发展差异较大,说明美丽中国建设进程总体缓慢且不平衡。为了高质量、高标准地贯彻落实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建议构建并发布通用的美丽中国建设进程评估体系,对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开展动态监测与阶段性综合评估,编制并发布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技术标准,做好美丽中国建设综合区划,分区域因地制宜地开展美丽中国样板区建设试点,并把美丽中国建设成效纳入各级政府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建设和道路上的一个很大突破,是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新概念和新理念,从而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全新  相似文献   

13.
朱广春  夏志芳 《地理教学》2021,(23):56-57,61
生态是人类文明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越发重要.地理学科所承载的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摒弃传统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大力改革创新,精心组织施教.本文分别从高中地理教材与生态文明的关联性、地理教学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地理教学中落实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进行论述,以期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自"生态文明"一词进入十七大报告后,生态文明在我国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1],再次强调"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  相似文献   

15.
发展广州市湿地经济对改善当地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广州市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包括湿地水资源、湿地动植物资源和湿地旅游资源。目前广州市湿地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为水产养殖模式、农业耕种模式、供水蓄能模式和生态旅游模式,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过度围垦、河流破坏、过度捕捞和盲目养殖、生态旅游开发不成熟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以统一规划为前提、以复合农业为重点、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湿地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空间均衡性及格局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耕  李素娟  马奇飞 《地理学报》2018,73(11):2198-2209
研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空间分布状态及格局演变特征,有利于厘清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空间差异机理,对于缩小区域差异及其驱动因素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因此,基于“自然—经济—社会”(Nature-Economy-Society, N-E-S)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目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中国2003-2015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效率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Theil指数、重心—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空间均衡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在研究期内(2003-2015年)空间非均衡性表现为先逐渐缩小后又逐渐扩大的动态演变特征;由三大区域的Theil指数均值可知,西部地区空间非均衡程度最大(0.1174),东部次之(0.0365),中部最小(0.0223)。② 从重心移动轨迹来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重心位于河南境内,历经了先向东南再向东北移动的过程,重心移动的方向表明位于该方向上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效率有所提升。③ 从标准差椭圆来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空间分布呈现出偏东北—偏西南格局,并且这种格局有向正北—正南方向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樊杰  周侃  孙威  陈东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2):147-160
人文—经济地理学对自然圈层和人文圈层的相互作用、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地球表层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前瞻性研究成果,在支撑国家科学决策、促进国土有序开发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为人文—经济地理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地理学重视机理和过程研究而可能导致学科微观分化和人文化倾向的偏差,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对综合学科支撑体系建设的要求,阐释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的综合价值,并对因素与机制、界面及过程、功能与结构、尺度及转换等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基本范畴进行了再认识.本文还重点讨论了基于经济—生态—社会综合效益和生产—分配—消费立体系统的空间均衡模型,阐述了面向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探讨了地域功能成因理论与识别技术,以及将面状的功能地域纳入空间结构理论框架的学术创新要点.最后,结合近年来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与区域发展基础理论与方法方面的主要进展,针对学科相互替代所带来的挑战,提出坚持思想性和学术性并举、计算机方法与实验方法兼备、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交叉研究创新与经典路径依赖相融的学科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构建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国湿地面积减少、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衰退的趋势仍在继续,其中管理制度不健全是直接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建立和健全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是做好新形势下湿地保护工作的关键。分析了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化湿地管理制度的具体举措,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湿地产权确权、湿地分级管理和分级行使所有权、湿地生态红线等7项制度的具体设计,探索建立控制湿地面积减少、增强湿地生态功能、支撑湿地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9.
美丽中国建设的地理学使命与人地系统耦合路径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葛全胜  方创琳  江东 《地理学报》2020,75(6):1109-1119
美丽中国是一个天蓝地绿、山清水秀、强大富裕、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强国。建设美丽中国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中国实践和国家样板,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守住“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的重要手段。地理学作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交叉应用学科,其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决定了地理学家肩负着建设美丽中国、筑造美好家园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地率先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者和实践者,地理学倡导的人地系统耦合论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石,地理学的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是美丽中国建设与调控人地关系的实践手段,地理学的复杂系统模拟和优化方法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路径选择提供了科学工具,综合地理区划是因地制宜地建设美丽中国的分区基础。地理学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路径包括:开展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科技攻关和人地耦合试验示范;进行美丽中国建设的动态评估与人地耦合监测;编制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路线图与“十四五”规划行动方案;树立美丽国土观,在《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中充分体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因地制宜地做好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区划,建设好美丽城市群和美丽公园群;先行开展美丽中国建设样板试点,总结美丽中国建设的人地系统耦合模式。通过这些耦合路径确保全国及各省市区按照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逐步接近目标值,在“比美健美”的竞建行动中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