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根据长葛市规划区地下水化学分析资料 ,利用污染指数法对该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指出该区局部地下水的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污染指数大于 1的原因是生活、工业废物处理不当和引用污水灌溉而引起 ,并提出了该市地下水污染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的化学特征与成因机制对地下水演化、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采及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为查明豫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的水质特征及控制因素,采集了不同类型的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样品,分别测试了水样阴、阳离子和氢氧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①地下水中总溶解性固体物质(total dissolved solids,简称TDS)质量浓度范围为316~6 948 mg/L,微咸和咸地下水呈条带状分布在沁河冲洪积平原中部,在三阳镇-修武县一带,水化学类型复杂,以HCO3·SO4-Na·Mg·Ca型和SO4-Na·Mg型水为主。北部山前冲洪积扇和沁河北岸地下水为淡水,为HCO3-Ca·Mg型水。②δ2H-δ18O关系说明地下水起源于大气降水,水化学组分受水岩相互作用控制,在补给区以碳酸盐岩溶滤作用为主,径流区发生硅酸盐岩的风化溶解以及阳离子交换作用,排泄区以蒸发浓缩、石膏溶解和阳离子交换作用为主。③地质和气候环境是造成地下水咸化的主要成因,且受到工农业污水渗漏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以为该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采和有效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平顶山矿区地下水、地表水及大气降水中的氢氧重同位素组成和变化规律分析,结合区域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及岩溶地下水的一般化学特征,论述岩溶地下水的形成时间、径流途径及径流速度。最后确定岩溶地下水的污染源、污染途径,推断岩溶地下水污染发展的速度。  相似文献   

4.
浅层地下水是陆地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基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按照1点/16km2的密度对滕州市浅层地下水进行调查,共采集地下水样品95件,分析Fe、Mn等35项指标。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好,pH、CN-、Cr6+、溶解性总固体等21项指标含量基本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Ⅲ类地下水规定的阀值,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影响研究区浅层地下水质量的主要因子是Fe和总硬度,由原生地质环境及人类活动引起。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用水安全提供基础性资料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参数分级评分叠加型指数法对泰安市地下水污染现状进行的评价结果显示 ,泰安地下水已遭受严重污染。地下水污染以地下水中宏量组分、NO-3 、硬度、TDS的迅速上升高以及地下水遭受人为环境物质的污染为主要标志 ;地下水污染主要受地下水系统水文地质结构、纳污河流、污水灌溉及地下水开采控制和影响 ,地下水污染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为查明高店子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水环境质量现状,为区域水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依 据,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和灌溉水水质评价方法对研究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研究 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水化学组分波动较大,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相对较为稳定。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 酸硫酸-钙镁型水和重碳酸-钙镁型水;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钙镁型水和重碳酸硫酸-钠 钙 镁 型 水。研究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力联系密切,水中主要离子组分来自于盐岩、石膏和碳酸盐的风化溶滤,另 外 还 存 在阳离子交换作用、蒸发浓缩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饮用水水质评价表明,54.5%的地表水和71.4%的地 下水适于饮用或基本适于饮用,地下水水质稍好于地表水水质;灌溉水水质评价表明,研究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均 适于灌溉,合理灌溉不会造成盐害和碱害。   相似文献   

7.
在威海市环翠区地下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取10项因子,采用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内浅层地下水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区内大部分地区水质较好,部分地区由于受人类活动等的影响,导致水质变差,其主要超标因子有硫酸盐、硝酸盐、氯化物、总硬度等。  相似文献   

8.
九三学社还建议筹措地下水污染防治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地下水源保护、生活垃圾填埋和危险物集中处理等公益性项目,责令相关企业积极筹集治理资金,尤其要着力解决地下水污染历史遗留问题。有专家预期,在未来的10年里,"环境保护"将摆脱几十年来的边缘角色,跃升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的焦点议题。九三学社:筹措地下水污染防治资金在以九三学社中央名义提交给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提案中,九三学社口乎吁加大地下水保护与污染防治力度。九三学社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地下水保护与污染防治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地下水重开采轻管理,保护相对滞后。目前,全国地下水供水量接近总供水量的20%,北方地区约占35%。  相似文献   

9.
大同盆地是我国典型原生高砷地下水分布区,为精细刻画地下水系统中砷迁移富集的机理,在盆地高砷地下水分布区建立了面积为150 m×250 m的多水平试验监测场,开展了系统的水文地质与水文地球化学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富砷沉积物是地下水中砷的直接来源,高pH值、强还原性的地下水环境及竞争吸附离子的存在是含水沉积物中砷向地下水迁移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场地范围内地下水水化学组成及砷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受水流场影响,沿地下水径流方向,砷质量浓度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0.
根据长岛县南五岛24处水点的水质分析资料,选取13项因子,采用单项组分法、综合评价法,对区内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区内氯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等单项组分严重超标,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差。  相似文献   

11.
正交试验法在大骨节病区饮水水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正交试验法对陕西永寿等大骨节病区饮水水质及其与病情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试验,取得了如下初步认识:1)饮用缺乏Mg~(2+)、C1~-、SO_4~(2-)、HCO_3~-、Se、Sr等组分的低矿化度水,是导致大骨节病发生的重要原因。2)水中的Na~++K~+、Mg~(2+)、Ca~(2+);C1~-、SO_4~(2-)、HCO_3~-;可溶性SiO_2、有机耗氧量、矿化度;Sr、Se、Zn等含量(或阴、阳离子毫克当量百分数)的任何一组最优组合,均可用来作为优质水的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确定出了非致病水的水质标准。文章还对所确定出的非致病水水质标准进行了实际验证。  相似文献   

12.
利用岩溶水长期水化学监测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和制图,揭示了不同类型岩溶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与降水丰、枯季节、丰枯周期年变化的规律性。纯灰岩地区岩溶水的主要化学组分表现枯季高、丰季低;白云岩地区岩溶水则不显示此规律性,丰、枯季节主要组分含量变化不大,甚至有相反趋势的显示。降水丰枯周期年的变化在岩溶水化学成分的变化上,也有很好的显示。枯水周期年,岩溶水主要化学组分含量逐年增高,丰水周期年则逐年降低  相似文献   

13.
通过铬在包气带的垂直渗滤试验探讨了铬对地下水污染的机制,认识到地下水铬污染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包气带渗入,铬在包气带中的垂直迁移性好,铬进入含水层后,在水动力条件及浓度的影响下,可发生运移—弥散作用,造成大面积地下水污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淄博市洪山、寨里煤矿区隐伏的奥陶系灰岩裂隙岩溶水污染严重。水质污染突发于矿坑全面闭坑以后,污染范围与老窿积水区一致,地下水污染组份与老窿水的高含量组份相同。监测资料表明,老窿水水位明显高于岩溶水水位,二者具连通条件。故水质恶化主要由老窿水串层污染所致。文中针对串层污染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胶东半岛三面环海,地形起伏较平缓,大部分处于海拔500米以下,属于低山丘陵区。本区由于长期隆起和剥蚀,古生界地层缺失,前寒武纪变质岩及火成岩大片出露,断裂发育,这对本区地下水的赋存和运移影响较大。大气降水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径流和排泄条件良好,大理岩类为主要含水层,在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因素的作用下,构成了典型的变质岩区基岩裂隙水。  相似文献   

16.
???ü???GNSS????10??????????????????GPS????????????????????????仯???μ????????仯???????????????????????????仯????????????????????????????????С?????????м?????????п??????Ч?????????????????????????????????????????????  相似文献   

17.
钾在自然界主要以硅酸盐、硫酸盐化合物和卤化物存在,在表生带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因此在地下水中分布较广。钾是人体中的必需元素,正常情况下需摄入3g/d,过量摄入钾或缺钾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饮用水中的钾是人体所需钾的主要来源。因此,寻找和开发含钾量较高的地下水作为生活饮用水,将有利人群健康。  相似文献   

18.
通过建立和求解一个地区饮水水溶液模型可获得标准致病水与非致病水的各种化学组份活度。使用以所有水溶组份活度为变量的多元逐步判别分析,确定出临界致病因子,能有效地进行水质判别。通过对某氟中毒地区饮水实例研究表明,临界致病因子分析法是成功的,并经对水中总氟浓度按照临界致病因子的分解,发现总氟浓度在一定区间内无法用来判别水质。这一区间的存在说明,为什么制定适宜的饮水总氟浓度标准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19.
棚沟金矿床赋存于华北古陆块南缘前寒武纪花岗岩中,在空间上受区域韧性剪切带中的燕山末期花岗斑岩控制。根据矿床地质特点判断属中低温热液型金矿。通过岩石矿物组合及包裹体组成、性质、同位素等测试,确定成矿物质来源于围岩,成矿流体来源于变质水且有岩浆水与雨水的混入。通过电子探针测定的岩矿组分,计算围岩成岩及变质温度,以及成矿温度、压力和沉淀条件,认为金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减压环境中的岩浆热液充填和交代蚀变,以及热液的泡腾作用。从找矿标志角度确定富CO2的泡腾包裹体群、液相高硫富HCO-3、气相高CO2和高CO2/H2O比值等参数是寻找此类金矿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