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秦岭柴家庄和酒刺梁花岗岩地球化学及与矿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家庄和酒刺梁花岗岩是西秦岭地区两个典型的岩体。岩石均为二长花岗岩,岩石化学表现为富硅、偏碱和铝过饱和的特征,均属钙碱性系列花岗岩;斜长石矿物电子探针分析显示斜长石An为6.68~12,主要为钠长石和更长石,岩浆演化不明显。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均为几乎不具负铕异常的轻稀土富集型。两个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相近,但由于其时代相差很远,并非同源岩浆结晶演化的产物。柴家庄岩体虽然可为柴家庄金矿提供部分成矿物源,但不可能提供热能;酒剌梁岩体既不能为柴家庄金矿提供热能,也不可能提供物源。  相似文献   

2.
李雪峰  李永胜  董国臣  吕鑫  夏清 《岩石学报》2021,37(6):1691-1712
西秦岭造山带东段发育大量印支期花岗岩,由北向南贯通整个西秦岭造山带。本文选取西秦岭东段的柴家庄、太白、周家山和迷坝4个花岗质岩体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研究。这些花岗质岩体的岩性主体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形成时代在237~219Ma之间,并显示出两期岩浆活动的特点,早期柴家庄岩体形成于236.6±2.9Ma,晚期的太白、周家山和迷坝岩体形成于220.12~218.9Ma。早期柴家庄二长花岗岩显示出类似埃达克岩的一些地球化学特点,如高含量的Sr(578 × 10~(-6)~661 × 10~(-6))和高的(La/Yb)_N比值(37.44~41.73),低含量的Y(3.48 × 10~(-6)-5.50 × 10~(-6))和Yb(0.3 × 10~(-6)~0.5 × 10~(-6)),以及弱的负Eu异常(δEu=0.85~1);在晚期花岗岩中,迷坝和周家山岩体同样表现高Sr含量(Sr400 × 10~(-6))、低Yb含量(Yb 2 × 10~(-6))的特点,但太白花岗岩则类似于喜马拉雅型花岗岩(Sr 400 ×10-6,Yb 2 ×10~(-6))。锆石Hf同位素组成显示,柴家庄、太白、周家山和迷坝岩体的ε_(Hf)(t)值分别为-5.1~2.2、-4.8~-0.9、-6.0~-2.7和-6.3~-3.9,对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依次为2153~1495Ma、2120~1767Ma、2227~1932Ma、2249~2033Ma,表明西秦岭东段花岗质岩体的源区主要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壳源物质,柴家庄岩体可能有部分新生下地壳物质加入,并且整体表现出结晶基底组成由北向南逐渐变老的趋势。显示埃达克岩特点的花岗岩可能形成于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而其喜马拉雅型的花岗岩则是正常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三叠纪时期发生的陆陆碰撞导致地壳加厚,加厚下地壳在不同深度发生的部分熔融,形成本区具有埃达克或者喜马拉雅型地球化学特点的花岗质岩体。  相似文献   

3.
朱富社  杨安林  卞利 《地下水》2014,(4):187-189
光石沟铀矿床是北秦岭东段具较大规模的伟晶岩铀矿床,铀成矿与加里东期花岗岩、伟晶岩密切相关。同位素年龄资料表明,矿区内灰池子岩体与外接触带小岩株存在40 Ma的时差,小岩株与黑云母伟晶岩脉有30 Ma的时差,这些花岗质岩石是加里东期一次熔融事件的系列岩石组合。伟晶岩型铀矿是富铀残余岩浆半原地侵位的同生铀矿床,铀矿化、铀矿体受黑云母伟晶岩脉控制。在大毛沟岩株白岗质花岗岩(419 Ma)新生锆石内核(残留锆石),第一次获取了与下元古界秦岭群同位素年龄一致的年龄信息(1980.5 Ma),为研究该区加里东期花岗岩与秦岭群的关系,岩浆演化与铀成矿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4.
杨根生 《西北地质》2007,40(4):36-42
柴家庄金矿位于西秦岭造山带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柴家庄-庞家河金矿带上,赋存于柴家庄二长花岗岩外接触带的丹凤群中,严格受NE向及NNW向断裂控制。矿床的形成受丹凤群、印支-燕山期酸性侵入体及断裂构造3种因素控制。岩体外接触带0~2km范围内的NE向、NNW向断裂构造带是找矿的最佳方向。在详细研究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该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并归纳了主要找矿标志,为区内找矿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对西秦岭疑似为燕山期花岗岩的舟曲峰迭和夏河桑日卡岩体进行岩相学研究和锆石U-Pb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获得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01.3±0.9Ma和232.6±2.2Ma,表明2个岩体均属早中生代印支期造山作用岩浆活动的产物,澄清了有关地质图(1∶25万陇东幅地质图和1∶25万临夏市幅建造构造图)中2个岩体的时代归属。通过研究认为,西秦岭内部无论南带或北带基本不存在燕山期花岗岩,其花岗岩主体为出露于北带的印支期花岗岩体。因此,西秦岭可以与东秦岭的南秦岭构造单元对比,在构造带的划分上相当于南秦岭的西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从西秦岭与南秦岭花岗岩形成时代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看,两者的岩浆源区相似并具有扬子地块基底属性。西秦岭缺少燕山期花岗岩的原因归咎于它的构造位置与东秦岭尤其是燕山期花岗岩极发育的小秦岭完全不同,后者燕山期岩浆作用得以盛行,可能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或与中生代中晚期华北地块向秦岭造山带的陆下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6.
西秦岭党川地区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西秦岭造山带党川地区的党川花岗岩和石门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 党川花岗岩和石门花岗岩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438±3Ma和220±2Ma.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上, 党川花岗岩类似于C-型埃达克质岩石, 岩浆产生于增厚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 而石门花岗岩类似于普通的地壳深熔型花岗岩.党川花岗岩的ISr=0.70660~0.70929, εNd (t) =-2.24~-4.48;石门花岗岩的ISr=0.70581~0.70804, εNd (t) =-3.73~-4.72.Sr-Nd同位素组成进一步指示它们的岩浆派生于地壳物质.然而, 在Pb同位素组成上, 党川花岗岩和石门花岗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党川花岗岩以相对富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为特征, 初始Pb同位素比值为: 206Pb/204Pb=18.288~18.484, 207Pb/204Pb=15.677~15.693, 208Pb/204Pb=38.182~38.283;而石门花岗岩以相对低的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为特征, 初始Pb同位素比值为: 206Pb/204Pb=17.989~18.189, 207Pb/204Pb=15.560~15.567, 208Pb/204Pb=37.982~38.000.这表明党川花岗岩和石门花岗岩的岩浆来自于不同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区域分析表明, 西秦岭党川地区中古生代和早中生代的岩浆事件、岩石成因机制及岩浆源区均可与东秦岭地区北秦岭构造单元相对比, 由此说明西秦岭党川地区是东秦岭地区北秦岭构造单元的西延, 并且东秦岭地区早中生代南秦岭块体向北秦岭块体的大陆俯冲作用向西一直延至到西秦岭地区.   相似文献   

7.
殷勇  殷先明 《岩石学报》2009,25(5):1239-1252
埃达克岩是以往20年中特别引起人们兴趣和关注的与成矿有关的中酸性岩浆岩之一,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是最近提出来的也与地壳加厚有关的花岗岩类。本文的研究表明,在西秦岭北缘存在印支期的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而且它们均与金、铜、钼等成矿作用有关。研究表明,本区阿姨山和德乌鲁-黑河地区的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具有较高的Mg#数值,可能是加厚地壳底部幔源岩浆和壳源岩浆混合形成的,而温泉和柴家庄地区的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Mg#低,应当是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文中介绍了西秦岭北带斑岩铜-钼-金矿带的地质背景,讨论了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的特征及其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提出了进一步找矿工作的建议。研究表明,三叠纪时期的西秦岭造山带地壳厚度大,岩浆活动频繁,找矿潜力巨大,是我国新一轮的铜钼金找矿区之一,发展前景很大。  相似文献   

8.
晚三叠世花岗岩类在秦岭-大别造山带西端广泛分布,其成因机制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的研究对于反演华北、扬子两大板块沿秦岭-大别造山带在三叠纪时期的拼合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西秦岭天水地区柴家庄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及其中的暗色包体进行精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暗色包体中普遍发育针状磷灰石及斜长石捕掳晶,暗示岩浆混合作用;暗色包体具有较低的SiO2(60.27%~60.38%)、高的Mg#(54~55)和Nb/Ta比值(14.8~16.6),表明其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作用;寄主二长花岗岩表现出典型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其富集Sr、Ba,亏损Y和HREE,岩石的Sr/Y比值介于88~98之间,Y/Yb比值介于13~15之间,暗示源区有石榴石残余.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提出柴家庄二长花岗岩可能为增厚的造山带下地壳在碰撞后伸展环境下发生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可能与晚三叠世时期秦岭造山带的板片断离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柴家庄金矿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家庄金矿位于西秦岭褶皱系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李子园—吊把子金矿带上,赋存于柴家庄二长花岗岩体外接触带的丹凤群地层中,严格受NE向及NNW向断裂控制。矿床形成经历了火山沉积期、区域变质期、构造热液成矿期及岩浆热液成矿期4个阶段,属沉积变质—岩浆期后热液叠加改造的变质热液金矿床。岩体外接触带0~2km范围内的NE向、NNW向断裂构造带是找矿的最佳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甘肃西秦岭金矿富集区花岗岩与金成矿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殷勇  赵彦庆 《甘肃地质》2006,15(1):36-41
依据甘肃西秦岭金矿富集区矿床和相关花岗岩的同位素年龄和稳定同位素数据,探讨了该区金矿床成矿作用与花岗岩成岩作用的关系及成矿物质来源。从数据显示,成岩和成矿作用均发生在侏罗纪;成岩年龄集中分布在200Ma~171Ma;大规模成矿作用年龄分布在195Ma~140Ma;成矿事件同步或略滞后于花岗岩浆活动;相关花岗岩是地壳物质重熔而成的S型;花岗岩浆侵入是该区金矿形成的主导因素;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于地壳。  相似文献   

11.
北秦岭花岗岩类形成的Sm-Nd 同位素分馏与混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岳龙  杨忠芳 《地球学报》1997,18(Z1):46-48
北秦岭从源岩到花岗岩类,花岗岩类的形成都以历了Sm-Nd分馏;花岗岩类的模式年龄不代表具体的壳-幔分异事件的年龄;S型花岗岩类是北秦岭地区变质陆源碎屑岩高程度(95%以上)部分熔融的产物,具最高的 Sm-Nd 模式年龄;以灰池子为代表的Ⅰ型花岗岩类是由变质基性岩类(近30%)部分熔融产生的熔浆与变质源碎屑岩高程度熔融产生的熔浆以前者占大约70%的比例混合形成,应为Ⅰ-S型,其Sm-Nd模式年龄一般在1Ga左右,这一年龄既不代表北秦岭地区平均的壳-幔分离时间,又不代表具体的壳-幔分离事件。  相似文献   

12.
甘肃花岗岩类成矿作用研究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肃省花岗岩分布广泛,与其有关的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笔者将甘肃省划分为北山、敦煌一阿拉善、祁连山及西秦岭4个构造-花岗岩-矿化区;进一步在北山、祁连山及西秦岭3个区划分出20个构造-花岗岩-矿化带;并就加强花岗岩成矿作用的研究和找矿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单颗粒锆石 Pb-Pb 蒸发法在西秦岭柴家庄花岗岩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利用单颗粒锆石 Pb-Pb 蒸发法获得柴家庄岩体的成岩年龄为307~308(±5Ma),应属海西期,而非印支期;并认为前人所测黑云母 K-Ar 年龄 198~206Ma代表地质构造热事件的年龄;岩体的时代确定对研究柴家庄金矿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甘肃天水柴家庄金矿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金府实 《甘肃地质》1994,3(2):53-63
从成矿地质矿化特征、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和矿物包裹体等方面研究入手,对天水柴家庄金矿矿床成因、成矿机理及成矿规律作了初步探讨。认为矿质来源于火山岩和柴家庄花岗岩体;地层、岩体和构造是三位一体的成矿与控矿条件。依此认识,指出了在矿床外围及其邻区寻找同类型金矿的找矿标志、找矿方向和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5.
张宏飞  张本仁 《地质学报》1997,71(2):142-149
本文对东秦岭造山带内27个花岗岩类央体48件长石样品进行了铅同位素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本区的南秦岭不同时代花岗岩类以贫铀铅和钍铅为特征,具有明显的铅同位素块体效应,反映它们属地同一个铅同位素构造-地球化学省;而本区的北秦岭区岗岩类从晚元古代到早古生长,长石铅同位素组成以富铀铅和钍铅的为特征,但从晚古生长开始,花岗岩类长石铅同位素组成明显发生变化,以贫铀铅和钍铅为特征,反映晚古生长及其后形成花岗质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在西秦岭北缘发现了多个绿片岩相变质火岩赋矿的金矿床,包括李子园、柴家庄、冯家场、水洞沟和西安河等。但由于缺少详细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这类矿床的成因和构造背景仍存在较大争论(Yang et al.,2012,2013;刘云华等,2011)。因此,西秦岭造山带中赋存于绿片岩相变质火山岩的金矿床的成因与构造背景是  相似文献   

17.
甘肃天水黑沟金矿床位于北秦岭、中秦岭构造带接合部位,属北秦岭柴家庄-庞家河金及多金属成矿带上;区域商丹深大断裂在矿区通过,是区内的重要导矿、导热构造,为成矿物质迁移富集提供了重要的条件;热液来源与印支期柴家庄二长花岗岩的侵入作用有关;矿床为较典型的中低温热液型矿床;从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含矿建造及深部钻探等多元信息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8.
北秦岭晚古生代—晚中生代花岗岩类的Nd,Sr同位素研究表明:具低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的花岗质岩基主要是南秦岭基底变质岩深熔的产物;而具高放射成因Pb同位素组成的原地、半原地型花岗岩类是北秦岭丹凤群有关岩石深熔和交代作用形成的产物.它们都可分为I型和S型,并可同时共存,岩浆源区中都有基性岩石物质的加入,其区别是基性岩类物质对I型花岗岩类的贡献分数较大,具有较小的亏损地幔模式年龄;由于岩浆源区中不同物质组成的混合,花岗岩类的亏损地幔模式年龄并不代表真实的壳幔分异事件的年龄.从新元古代到晚中生代,I型花岗岩类的d(t)和TDM具逐渐变小的趋势,反映了地壳中基性岩石物质发生深熔作用的时间逐渐变晚,而S型花岗岩类的d(t)增大,TDM变小,反映了基性岩石物质加入比例的增大,暗示着碰撞作用阶段具更加强烈的岩浆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东秦岭构造带发育大量古生代花岗岩和赋存稀有金属以及铀矿床(化)的花岗伟晶岩,但二者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因此,文章统计了花岗岩和花岗伟晶岩的年龄,并对比了二者全岩和矿物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以此探讨二者之间的成因联系。年龄统计结果表明花岗岩形成于3期岩浆活动:第一期(490~500 Ma)形成了区域上最大的漂池S型花岗岩体;第二期(435~460 Ma)峰期约为450 Ma,形成了东秦岭广泛发育的二长花岗岩,为区域上最大的灰池子I型花岗岩体的主体岩性;第三期(约420 Ma)形成了分布范围和规模均较小的正长花岗岩。赋存稀有金属矿床(化)的花岗伟晶岩形成时代为380~440 Ma,而赋存铀矿床(化)的黑云母花岗伟晶岩形成时代约为420 Ma,与第三期正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相同。稀有金属矿化伟晶岩与漂池岩体的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相似,说明二者均为秦岭群部分熔融的产物,但并不存在演化关系。另一方面,相似的全岩Sr-Nd和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表明正长花岗岩与黑云母花岗伟晶岩具有相同的源区,而且二者具有相似的全岩微量元素组成和黑云母离子替代方式,暗示它们存在演化关系。正长花岗岩母岩浆的温度比黑云母花岗伟晶岩母岩浆高100℃,而且从正长花岗岩到黑云母花岗伟晶岩锆石中U含量升高而Ti和重稀土元素(HREE)含量降低,说明黑云母花岗伟晶岩是同时期正长花岗岩分异晚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柴家庄、八卦山和天子山花岗岩体空间上紧密共生,岩性均为二长花岗岩,岩石具富硅、过铝、贫钙的地球化学特征,属钙碱性系列。3个岩体的大离子亲石元素蛛网图和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相关性均较好。3个岩体受印支晚期断裂构造控制,成岩时代相近,是同源岩浆演化不同期次的产物,应统称为柴家庄—八卦山—天子山岩浆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