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蕾  陈雯  薛俊菲 《地理研究》2012,31(4):701-710
本文构造了一个规模经济和机场行业特征作用于机场运营效率的理论框架,并以上市机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首先,机场规模与机场效率存在一定关联,上市机场中规模较小的机场存在规模经济,此类机场规模仍然有拓展空间,而规模较大的三大枢纽门户机场效率则相对较低,出现了规模经济递减情况,另一方面,除机场规模外,存在其他效率影响因子,因为不同机场在同一规模截面,其效率迥异;其次,机场行业"双高双低"的特征显著影响了效率高低,使得各机场效率均呈周期性起落变化;最后,优质管理会有效提升机场效率,深圳宝安机场作为国内中型枢纽机场,以其优质资产管理和良好财务状况,在六大上市机场中持续高效运营。因此,大中型枢纽机场在不断追加设施投入的同时,须更加注重提升管理水平,通过内涵式发展推动机场高效运营。  相似文献   

2.
机场腹地是完善和管控机场地表集疏运网络的基础依据,传统的机场腹地测算方法在时效性、准确性、解析性等方面已无法满足经济全球化时代事件管控和精准服务的需求。该文基于手机信令大数据构建新的机场腹地识别算法,并利用中国联通河北分公司提供的石家庄机场2019年10月2-8日的手机信令数据,识别石家庄机场腹地范围,通过测算不同尺度行政单元的进/出港旅客出行强度,揭示机场腹地内部结构的多尺度特征。研究发现:1)超过95%的出港旅客的出发地位于以机场为中心、200 km为半径的圆形区域内,或位于以机场为目的地的90 min等时圈内。2)市级尺度机场核心腹地为石家庄,主要腹地是保定,次要腹地是衡水、邢台、沧州和邯郸,6市进/出港旅客数量占比超过99%;县级尺度进/出港旅客的出行强度呈现圈层结构,且以机场为中心,向外逐步衰减;在乡级尺度,机场腹地不再连续,交通线附近出行强度高;村级尺度进/出港旅客出行密度呈现出城市>建制镇>村庄的特征。该算法为监测机场腹地的时空动态特征提供了工具,也为构建机场腹地的个性化扎根理论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3.
航班时刻是一种无形的资源,其数量和价值与空域和机场设施资源紧密联系,是航空公司创造收益的前提和保障。深入分析航班时刻资源有助于揭示航空资源的时间空间配置模式与利用潜力。以乌鲁木齐机场为研究对象,收集航班信息数据,从定量分析的角度评价乌鲁木齐机场时刻资源与航线布局现状,以不同时段为时间单位,考察机场24 h内航班时刻资源配置结构,总结其时间结构分异特征与形成机制;从空间角度分析机场航线布局结构与时刻分异特征,重点分析机场未来面向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境外航线布局与时刻资源分配的潜力。研究表明:航班时刻资源具有时间异质性,大致形成高峰航段、黄金航段或低谷航段等时刻类型,这与时刻分配规律、旅客出行行为习惯有关;航线布局具有空间分异特征,存在联系密集区和稀疏区,与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机场在省内、省外、国际市场空间中的不同作用有关,机场航线组织模式主要表现为省内以乌鲁木齐机场为中心的网状区域模式以及连接省外及国外通航城市"点对点"式航线模式。部分进出港航班时刻重叠主要集中在上午高峰航段、中午黄金航段、下午高峰航段、下午黄金航段以及晚小高峰航段,表现为这几个航段内进出港航班相对较为密集,航班进出港时刻的重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航段划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航空公司持续重组,航空市场结构不断变化,机场的航班配置模式也不断变化。选择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机场,采用1988年、1994年和2012年的航班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刻画航空公司重组对航班资源配置和空间网络构筑的影响。首先,刻画了航空公司重组历程,分析了其基本特征,考察了三大城市机场的航空公司结构变化特征;其次,从时间维度分析了航班资源在航空公司间的配置特征,凝练市场配置结构;同时从空间角度,分析了总体联系网络及各航空公司联系网络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航空公司重组在政府主导下推动,呈现长时间的集群化整合而形成四大航空公司主导的四条路径,加剧了航班配置和运输市场的垄断性,区域性垄断演变为基地性垄断,基地公司/集团在基地机场占有优势,全面垄断各时刻的航班配置,不但控制大城市间联系而且组织中小城市的联系,形成"基地机场?基地集团"的市场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航空网络空间结构的复杂性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3  
航空运输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机场和航线构建的网络是其提供运输服务的空间载体。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借助度分布、平均路径长度、簇系数、度度相关性、簇度相关性等指标对以城市为节点的中国航空网络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其度累计概率分布表现为具有置信度较高的指数分布,且具有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2.23)和较大的簇系数(0.69),整体结构呈现"小世界网络"的特点。由于中国航空网络规模较小,且新建机场倾向于直接与最高级枢纽机场建立航线联系,不利于区域枢纽机场的形成。因而除顶层结构(北京—上海—广州)外,中国航空网络的其它层级结构并不十分明显。从节点的度、簇系数、可达性等指标及其相关性分析,中国航空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差异明显,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性,且可达性与城市体系上层结构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吻合。随着中国航空运输需求的快速增加,未来航空网络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将进一步表现出向具有"无标度"特征的"小世界网络"演变的趋势,航空网络的空间结构将日趋复杂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多机场体系概念内涵的解析,基于机场与区域空间关系的视角,构建了多机场体系量化甄别的两步搜索法,并提出了多机场体系界定的关键技术参数。基于机场-都市圈距离模拟优化阈值(70 km)识别的全球多机场体系空间格局研究发现:(1)全球共有59个多机场体系,其业务规模在全球民航运输中占有重要地位;多机场体系内的机场数量多为2个或3个,其中“一主一辅”布局模式占据主导,(航空)港-城的平均车程时间为39.35 min。(2)多机场体系呈现出多核空间布局特征,主要分布在沿海发达地区或大洲/国家尺度的区域性中心;多机场体系的运输规模、机场数量、港-城距离等特征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异质性。(3)在空间指向上,多机场体系呈现出中心地指向性和海洋指向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从经济、人口、资源、交通以及社会公益性综合层面评价县域民航需求与交通可达性水平空间差异,采用断裂点模型对现有干、支线机场布局进行评价,确定新疆通勤机场布局与功能。结论:(1)影响新疆县域民航发展需求的各类因素中,经济因子客观权重高于社会与环境因子。(2)民航发展需求水平与交通可达性综合水平县域间差距较大,整体偏低。(3)民航发展需求指数与交通可达性综合指数组合为6类区域,且大部分为"低需求低可达性"。(4)机场吸引力有效断裂点为70个,集中分布在民航发展需求与综合交通可达性中低水平区域。(5)新疆民航机场布局可发展干-支-通勤三层轴-辐与南北疆环线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8.
张生润  郑海龙  李涛  唐小卫  王姣娥 《地理研究》2019,38(11):2716-2729
提高国际枢纽机场中转能力是新时代民航强国战略下拓展国际航空市场的基础保障。基于2010—2017年OAG全球旅客流量流向数据,本文采用两阶段面板数据模型,以北京首都、上海浦东和广州白云机场为案例,分析了容量受限导致拥堵和枢纽机场竞争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三大机场的国际中转客流拥堵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三大机场的溢出效应主要由与其国际市场重叠率较高的国外枢纽机场承接,国内二级机场承接率相对有限。表现为:北京首都溢出旅客量流向厦门、曼谷和迪拜;上海浦东流向吉隆坡、首尔和乌鲁木齐;广州白云流向香港、武汉、西安、首尔、吉隆坡、伊斯坦布尔、新加坡和赫尔辛基。结果讨论了应加强国内二级机场的航线与航班设计,以分别承接三大机场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地区民用机场交通可达性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定量研究京津冀地区民用机场交通可达性的空间特征,基于京津冀地区公路网数据、铁路网数据和城市地铁网数据,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Arc GIS的空间分析模块,进行成本距离分析,生成京津冀地区民用机场可达性空间分布图并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机场可达性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中间地区强于边缘地区的态势,其中东部机场可达性最好,北部机场可达性最差,机场时间可达性集中在1.5h-6h时段,约占整个区域的51.1%,京津冀地区机场可达性整体较差;按照本研究定义的有效服务面积,该地区机场有效服务面积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正定机场、首都国际机场和滨海国际机场;第二梯队为邯郸机场、三女河机场;第三梯队为宁远机场和山海关机场。从该地区机场可达性时段来看,在0-1.5h范围内,首都国际机场的服务面积最大,约占该范围面积25.23%;在1.5-3h和3-4.5h范围内,正定机场的服务面积最大,约占23.5%和21.9%。从研究结果来看,京津冀地区民用机场发展不平衡,需要改善京津冀地区的机场布局,在北部和西部增加机场,扩展有效服务面积;其次着力改善机场所在区域的交通网络建设,扩大现有机场的有效服务区域;最后,明确京津冀区域现有和新建民用机场的功能定位,大力发展区域枢纽机场,提高航空服务资源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广州新白云机场产业区发展设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空港地区经济发展特征理论,在分析广州新白云机场产业区的交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产业结构特点等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新白云机场产业区应采用空港区、近邻空港区、空港交通走廊沿线高可达性都会区3个圈层的空间发展结构,并以服务业、电子信息业、航空农业、珠宝首饰业以及皮具业作为其主要产业,以期整合、优化产业区内原有的资源和基础设施,使区内的产业布局更为合理,更好地发挥广州新白云机场的作用,并在广州"北优"的发展思路下,保护好北部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国内航空网络的可靠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气或者人为破坏等因素会导致机场的航班延误,从而影响整个航空网络的运输效率。该文定量分析了机场失效对航空网络的影响,分别从随机故障和4种不同蓄意攻击的情况下评价了2012年国内航空网络的抗攻击能力(称为网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发现:在随机故障下我国航空网络的可靠性较好,失效机场数目达到80%以上时网络瘫痪;在基于加权度中心性、加权中介中心性、加权邻近中心性和吞吐量4种蓄意攻击模式下,失效机场达到约为20%时网络瘫痪,其中,基于机场加权中介中心性的蓄意攻击能够最迅速地导致网络崩溃。认为由这1/5的机场组成的子网络可以界定为航空网络的主干网络,加大主干网络的建设对优化航空网络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从网络可靠性角度分析了主干网络中34个机场对全国网络的重要性,探讨了区域性枢纽的竞争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定量地研究江苏省民用机场的可达性及其服务能力,首先基于江苏省的公路路网结构和最短时间路径选择算法,运用ArcGIS的Spatial Analyst模块功能对江苏省民用机场可达性进行实证研究,对"7+2"民用机场形成前后的可达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7个民用机场整体可达性较好,在地域分布上呈现以民用机场为中心的圈层空间结构。目前88.5%的区域的机场可达性在1.5 h之内,但其内部差异比较明显,苏南地区民用机场可达性较好,而苏北地区由于内陆腹地机场尚属空白,其可达性较差,且服务范围呈现南大北小的规律;"7+2"民用机场极大地改善了苏北内陆腹地的机场可达性,服务范围也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缩小,而可达性较好的区域比例明显增加,较差的区域比例均趋于下降;最后近似测算"7+2"民用机场的服务能力并进行分级,并从经济和可达性两方面对不同等级服务能力的机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利用参证气象站(瑞金气象观测站)1988—2017年记录的雷暴、闪电、降水、雾和霾、热带风暴及结冰资料,对瑞金机场发生频率较高的高影响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展开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夏季(6—8月)是雷暴影响瑞金机场的主要季节,其中8月发生的日数最多;1988—2013年雷暴日数整体趋势不显著,但年际变化显著,2012年雷暴日数最高,为76天,1989年雷暴日数最低,为40天;瑞金机场闪电也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少有发生,高频时段出现在14:00—20:00,夏季要注意防雷防电。(2)瑞金机场对流性降水(10 mm·h~(-1))年均发生21.5天,占总降水天数的14.2%,其中一半左右发生在5、6月份,6—13时为高发时段,是强对流重点关注和预防的时期。(3)瑞金站雾或霾引起的低能见度出现的频率冬春季节较高,夏季较低,应重点关注冬春季低能见度对航运的不利影响。(4)影响瑞金机场热带气旋带来的降水以大到暴雨为主,对瑞金市极端风速的影响以5~6级为主,应给予一定的关注。(5)瑞金机场每年均有结冰发生,且初、终期复杂多变,需注意冬季跑道除冰工作。  相似文献   

14.
全球多机场区域空间格局与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小曙  廖望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11):1473-1484
基于2016年的全球官方航空指南(Official Aviation Guide, 简称OAG)计划航班数据,本文重点分析了全球多机场区域的空间格局和主要类型。研究发现:除美国和欧洲的英、法、德、意等国外,中国、日本、泰国和巴西等国的多机场区域数量占有绝对优势。南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西亚等地的多机场区域内的机场等级呈现两端极化,缺少中间层级的辅助机场。以车程时间作为衡量,英、美两国多机场区域内机场布局更为紧凑,特别是英国其他主要机场或辅助机场到达核心机场的时间相对中国减少了约0.5~1 h。根据各多机场区域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指数)和可售座位数对比结果,多机场区域可分为9个类型,对照多机场区域不同的演化阶段,目前共有22个多机场区域发展较成熟。未来在保证多机场区域整体发展的前提下,中国应注重其他重要机场向中间层级的辅助机场的转化进程,提高区域内地面交通水平,以减少机场间的到达时间,引导区域内机场维持高水平竞争。  相似文献   

15.
首先构造了机场发展规模作用于其与都市区各类空间之关系的理论框架,然后以南京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南京仍然处于区域带动机场发展的阶段,机场对城市的辐射效应微弱,中心城区对机场客货运业务的带动较市域经济强,腹地活跃的商务活动和发达的都市服务业,为机场提供r总量支撑;江宁区与机场业务的关联主要体现在货运层面,机场货运业务的发展推动了江宁经济,反之,江宁区对机场货运的带动不甚明显;机场运营对其所在地禄口街道的经济影响微弱,而禄口街道对机场客运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在货运方面,由于街道工业园区内企业的航空货运需求普遍不强,因此其对货运业务的推动很不明显.可以预见,随着机场规模的持续扩张,南京禄口机场将从依托城市发展转向带动城市经济增长,并对禄口街道和江宁区产生明显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用运输机场的可达性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特奇  张玉韩  赵娟娟 《地理学报》2013,68(12):1668-1677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利己利人”甚至“损己利人”现象使得空间溢出效应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我国民用运输机场经过属地化改革之后,地方政府在机场投资和运营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机场的空间溢出效应逐步受到地方政府和研究者的关注。针对机场所在地辖区和机场服务范围存在空间错位,本文定义某辖区的机场可达性溢出效应为该辖区范围内的机场对周边地区到机场可达性的改善程度,并基于潜力模型和网络分析方法设计了机场可达性溢出效应的计算方法;进而以我国民用运输机场为例,在机场属地化背景下确定了省级和市级两种研究尺度,采用县级数据分别定量计算了我国民用运输机场的可达性溢出效应。结果发现,我国省级尺度的机场可达性溢出较小;市级尺度的可达性溢出差异较大,部分城市机场可达性溢出显著,但空间分布较为复杂。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计算结果对我国机场投资和运营成本空间分担制度设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莫辉辉  王姣娥  高超  王涵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10):1761-1770
机场群是国内业界及学界的重要实践创新,并逐步成长为航空运输地理学的新兴研究领域之一。国内机场群的相关研究整体呈现3个阶段:2007年及之前的萌芽阶段、2008—2016年起步发展阶段及2017年以来的繁荣发展阶段。相关研究主题主要涉及6个方面:① 发展过程与组织模式甄别,② 腹地市场及地面交通衔接,③ 航空联系与航线网络优化,④ 旅客出行行为及机场选择,⑤ 机场规划布局与评价分析,⑥ 机场竞合关系及区域协同探讨。基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机场群未来的研究应重点关注3个方面:一是明确机场群概念的空间内涵,加强实证研究分析,建立机场群空间组织模式识别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二是以城市群为基底构建机场—腹地“空间流”大数据体系,探讨机场群的时空模式与发展机制;三是探索指导机场群及其协同区域的资源开发及优化的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与中国对外航空运输联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降低贸易成本、增强国际联系、构建"一带一路"的基本条件。建设国际航空网络与陆路运输通道、海上航运通道,共同组成"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基于2014年的OAG计划数据,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航空运输联系空间格局,并运用枢纽度模型识别国际航空枢纽。研究表明:1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空客运联系广度和强度均高于货运,其中国际客运联系集中在泰国、俄罗斯和新加坡等国,而国际货运联系则主要集中在俄罗斯;2中国对外航空网络格局总体上表现为"轴—辐"与"点—点"模式并存;3上海、北京和广州为中国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航空客运枢纽机场,上海同时还是国际航空货运枢纽。  相似文献   

19.
廖望  曹小曙  林雄斌  马仁锋 《地理科学》2021,41(12):2107-2116
立足于旅客心理和行为认同,根据“推?拉?锚定”(PPM)理论,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探讨机场选择行为意向的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满意度、转移成本、感知票价、航班安排,以及机场服务质量的强制性流程、设施设备和环境等因素对机场选择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替代者吸引力的负向影响虽然显著但作用微弱;航班安排、转移成本、强制性流程、设施设备和环境等因素影响程度随不同机场类型表现出明显差异,且主要显著存在于主要机场和辅助机场间、主要机场和其他机场间。因此,机场群高质量发展应注重对重复通航航班的协同运营,实现不同机场类型的航空资源互补化,优化主要机场的强制性流程服务,提升其他机场的设施设备和环境,促进航空服务的差异化和高品质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机场总规模分层优化测算研究——基于人口覆盖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宜的机场数量规模是中国机场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的重要研究内容.传统的定性方法难以满足规划的需求,而采用合理的定量测算方法求解中国机场规模对未来的规划更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根据不同等级需求点的可达性要求,设置不同的机场服务半径,并规定新建机场腹地人口规模,通过制定位置集合覆盖模型(Location Set Covering Problem,LSCP)和最大覆盖选址模型(Maximal Covering Location Problem,MCLP)的综合修正模型,对中国机场规模进行分层测算.结果表明,不同地、县级需求组合下,在地面道路距离100 km范围内覆盖中国95%总人口时,中国机场规模以370~385个为宜.其中,中部、西部地区地级机场与县级机场均需建设;东北地区需要多新建地级机场,黑龙江省还需新建少量县级机场;东部地区新建少量地级机场以及适量县级机场.对于本文结果中出现的首层地级测算中地级市没有布局机场,但在第二层县级测算时下属县却布局机场,以及同一地级市布局多个县级机场的现象,认为是合理的.测算结果对未来民航机场规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