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阿尔寨石窟     
阿尔寨石窟,位于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俗称白眼窑,始建年代不详。建设使用以西夏、蒙元时期最盛。石窟开凿在苏默图阿尔寨山周围的岩壁上,现存65座,分上、中、下三层布局;面积大小不等,均呈方形;少数石窟顶部呈叠涩式,藻井开凿成网格或莲花样式;窟内设有佛龛  相似文献   

2.
矿区位于云开隆起区中的罗定断陷盆地西北部边缘,广宁—罗定断裂带与贵子弧形构造带交汇部位,岩浆活动频繁,构造发育,分布大面积的云开群,区域上金矿床(点)众多,金成矿条件优越,在此区域各地勘单位进行找金勘查工作,为此经过上寨矿区的勘查,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对找金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本文根据上寨矿区含矿地段的恃征,结合区域地球化学统计资料及中南、西南地区同类地层的含金性,运用"三源成矿"理论综合分析后认为:上寨金矿是受中上元古界云开群矿源层控制的层控型矿床。  相似文献   

3.
在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拍摄之际,我们登上梁山寨,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历经千年沧桑,水泊梁山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昔日那种“山排巨浪,水接遥天”的气势早巳不复存在。但青山依旧,壁垒犹存,遗迹可见。登山寻古,仍令人油然而生思古之幽情,发出凭吊英雄之感慨。元朝袁桷有诗曰:“飘飘愧陈人,历历见遗趾,流移散空洲,崛强寻故垒。”这诗中的故垒,即今梁山寨,俗称“宋江寨”,当年一百零八条好汉扯旗造反的营寨。  相似文献   

4.
龙骨山上龙骨寨,因明末抗清女英雄秦良玉曾筑寨御敌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是渝东南著名的险关和文物古迹,构成石柱县城郊历史文化景区一道神奇风景线,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贵州省仁怀市吴家寨温泉水的化学组成进行了特征分析,并将其与地下淡水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对比,认为贵州省仁怀市吴家寨温泉水来源于地下水,但又不是地下水的简单浓缩。通过对贵州省仁怀市吴家寨温泉水的水化学分布以及变化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贵州省仁怀市吴家寨温泉水水化学特征分布主要受地形影响显著:受外界环境背景影响较小的离子比值同地下水浓缩比值基本一致,说明贵州省仁怀市吴家寨温泉水来源于地下水。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名》2010,(1):30-30
“降虎寨太美了,要是把连接贵安那段的古道也一并修复好,肯定是条精品旅游线。”状元岭古道修复后“如果能把降虎寨古道修复起来,与状元岭古道对接上,再并入贵安温泉游,肯定能打造出一条福州郊外的精品线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从旅游发展、旅游培训教育、旅游参与、环境影响等方面分析大等喊傣寨社区居民的旅游发展意识状况。结果表明,大等喊傣寨的社区居民的旅游发展意识水平整体上不高,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乡村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因此,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就成为乡村旅游发展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乡村旅游村寨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地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念  韩荣培  梁坤 《世界地理研究》2021,30(6):1308-1319
通过对贵州省标准级别以上的142个乡村旅游村寨空间分异特征和地理特征的分析,运用最邻近点指数、空间自相关法、核密度法和标准差椭圆分析法探析142个乡村旅游村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ArcGIS10.4将贵州省的高程、水系、道路网、乡村旅游村寨图层叠加,分别分析乡村旅游村寨的地理特征。结果表明贵州省的乡村旅游村寨呈现出正向集聚分布,形成了4个集中分布区,68%的村寨沿西南向东北方向分布,以下地理特征最为显著:集中分布于中低海拔的河流沿岸地区、邻近高级景区和客源市场、交通趋向性强、文化生态环境的区域性。基于此,结合贵州省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提出三点建议:充分挖掘贵州的山地农耕文化,丰富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业态;加强热点分布地区乡村旅游村寨与邻近高级景区的联系,构建产业化发展模式,提供稳定的客源市场;利用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优势,开发创意性的文化产业,增强社区主体的参与意愿。  相似文献   

9.
利用GIS技术分析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梯田遗产核心区的元阳县全福庄中寨1960年开始建寨以来民居分布格局的演变过程,探讨关键因子对民居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民居演变经历了建寨(1960—1963年)、迁入(1964—1975年)、慢速扩展(1976—2005年)和快速扩张(2006—2018年) 4个阶段,分别形成民居分布的单核、双核、双核邻域扩展和多核等空间格局模式,并呈现由集中向随机分布格局演变的特征。(2)影响民居分布格局的关键因子是地形、距水井距离、距道路距离和亲缘关系,其中距水井和道路距离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而亲缘关系影响的是民居聚集程度。(3)民居演化过程表现为建寨阶段受地形和距水井距离影响,迁入和慢速扩展阶段主要受亲缘关系影响,而快速扩张阶段则主要受距道路距离因子控制。未来在乡村聚落重构和建设中应综合考虑这4个因素,以实现哈尼聚落与梯田遗产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聚焦工业遗产地碧色寨,采用田野调查法以及文献研究法,具体分析案例地文化景观基因的形成及变迁过程,结果表明:(1)碧色寨工业遗产文化景观基因可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其中,铁路文化主导整个案例地文化景观的形成;(2)“滇越铁路开通前的空间实践、开通后的多重力量形塑、停驶后的无人问津、后现代旅游、影视热潮以及地方无声自述”等在时间上重构碧色寨多元混合意义空间,促使其大致经历4个空间生产历程;(3)在多重主体作用下,案例地文化景观基因空间范围呈现明显的“扩大—缩小—扩大”特征。  相似文献   

11.
近10年中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观近10年来(1999—2008年)中国旅游学研究领域,发现自2003年起,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文献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民族村寨旅游已成为今后我国旅游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检索来源,尝试采用主观筛选法和Pearson Cor-relation分析法相结合,对近10年来(1999-2008年)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的12篇硕、博论文和81篇重要文献进行科学综述。通过分析发现以下特点:①研究文献来源于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数量较少;②研究文献主要发表在高校学报类、民族类和经济类期刊上,在社科类、旅游类、地理类和农业类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文献数量也占有一定比例;③研究文献中案例研究为主导且所涉及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湖南、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和自治区,理论研究文献较少;④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发展、开发、社区参与、市场化、产权、文化、定量和其他领域且各自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其中发展和开发研究文献占主体地位;⑤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研究等。最后,基于本文综述研究和笔者长期深入贵州少数民族村寨实地调研,初步展望今后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8个重要研究动向,以期引起学者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12.
民族村寨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社区单元,其空间分布格局受自然、人文等诸因素的共同作用,研究民族村寨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村寨保护及区域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以威宁县统计资料和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以当地133个民族村寨点为研究对象,基于Arc GIS 10. 2平台,运用核密度估计和全局空间聚类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威宁县民族村寨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威宁县民族村寨呈现出"中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密集,东北部稀疏"的分布格局,在不同地貌区的分布表现为高中山区最多,高原面区次之,中中山河谷区最少的特征;(2)民族村寨的空间分布是海拔、地形起伏、坡度、坡向与水系等自然因素和历史文化、交通发展等社会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对地形、水源及道路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对民族村寨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不同,分别为:地形水源道路。研究结果可为威宁县及类似地区的民族村寨空间格局优化、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熊志斌  王万海  玉屏  于奭 《热带地理》2018,38(4):557-564
为深入研究板寨地下河流域水生植物种类及其固碳潜力,于2014―2016年在植物高生长期和生长结束期对流域内水生植物进行物种鉴定及优势水生物种确定。最终通过对优势种群开展生物量及δ13C测试,推算其固碳潜力。结果表明:1)该地下河有大型水生植物28科、35属、41种,按其经济价值来分,可食用的6种,药用的33种,观赏的20种,具有较大经济开发潜力。2)流域内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小眼子菜(Potamogeton pusillus)、普生轮藻(Chara vulgari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优势种群,其生物量依次为136.70、225.00、16.00、172.00、17.00 g/m2。3)板寨地下河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固碳能力竹叶眼子菜最大,为111.83 gC/(a·m2),小眼子菜最小,为7.95 gC/(a·m2)。4)板寨地下河水生植物利用作用碳源的比例平均为23.21%,即板寨地下河出口至下游无机碳年通量的损失量中,约23.21%是被水生植物固定下来,其固定的碳量为14.39 gC/(a·m2),说明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与岩溶作用相结合表现出巨大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14.
跨区域、跨文化的线性文化遗产受到世界各国关注,尤其是旅游业的繁荣为线性文化遗产发展提供了机遇。线性文化遗产重要节点拥有空间转换、物资转运、文化汇集等功能,对整条线性文化遗产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相关研究较为缺乏。近年来,云南碧色寨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了整个文化聚落及其周边村镇乃至整条滇越铁路线性文化遗产的发展与复兴。通过实地考察与深度访谈,对碧色寨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得到碧色寨“博弈—合作”的旅游开发模式、“协调—联动”的旅游管理模式、“多方共享”的利益分配模式和基于“引爆点”的组合营销模式。基于碧色寨旅游发展的动态演化性,从居民利益、高层协调、营销策略三方面提出完善措施,构建更加完备的线性文化遗产重要节点旅游发展的“碧色寨模式”,以期对其他线性文化遗产重要节点起到示范作用,并促进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二叠纪海相火山沉积岩系是大兴安岭中段出露的主要基底地层,大兴安岭南段二叠系大石寨组发育两套火山岩,即拉斑玄武岩系列的细碧+角斑岩类和大石寨地区钙碱性岩石系列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类。是铜多金属矿床的主要富矿围岩,其中成矿元素Cu、Pb、Zn、Ag、Sn均具有较高的丰度值,是形成矿床的重要物质来源,而不同矿床类型的时、空分布与早二叠世古构造沉积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秦巴地区地处川、陕、楚三省交界地带,管理困难。随着康乾时期大量移民涌入,社会矛盾日渐尖锐,最终导致嘉庆初年白莲教战争的爆发,秦巴地区乡村秩序一度崩溃。嘉庆亲政后,由单纯军事镇压转而通过办团练、兴寨堡等手段对付白莲教军。通过寨堡体系的建立过程、空间建构、内部秩序、作用、影响等探讨,可知清廷通过建立寨堡体系不仅消弭了战乱,也强化了对这一区域的统治,成为清朝维护地方统治秩序的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7.
黔西北地区地处扬子地块西南缘,小江、师宗-盘县、紫云-垭都三条深大断裂围限的三角地带北东缘,位于威宁-六盘水Pb、Zn、Ag、Cu、Fe、Mn成矿带。垭都-蟒洞断裂是区内形成最早、活动延续期最长,切割和控制了海西—印支、燕山期或更晚的东西向和北东向的断裂,是一条切穿基底乃至上地幔、经历长时期发展的古断裂。近年来,在垭都-蟒洞断裂带内陆续发现多个铅锌矿体,特别是猪拱塘超大型铅锌矿床的发现,表明了垭都-蟒洞断裂带内巨大的找矿前景。文章通过对断裂带内重要铅锌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结合目前在区内开展的各项地质工作,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地方性是民族村寨发展旅游的根本所在。论文立足山地型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重构及其强弱水平的影响因素,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及多要素路径关系出发,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索由物质地理环境、社会结构与功能、居民情感价值与行为、企业运营与生产、游客参与、体验与行为组成的民族村寨地方性强弱影响的前因条件构型。研究表明:(1)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与其前因条件之间具有复杂机制效应,单一条件变量均无法构成影响地方性水平的充要条件,需要通过条件组态发挥作用;(2)影响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水平的因素组合路径共8条,总体一致性为0.900,总体覆盖率为0.890,居民、社区、企业及游客共同构成的组合产生了原始覆盖度和一致性最高的路径;(3)从路径类型看,影响山地型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过程及其强弱的8条组态路径呈现出4种类型,分别是传统氛围驱动型、主客互动驱动型、旅游生产驱动型、价值共创驱动型,它们共同在地方性重构的历时态和共时态机制下解释了各条件要素组合如何影响山地型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重构的过程与效应。研究结论在理论上丰富了地方性研究的内容,可为山地型民族旅游村寨地方性特质的深度挖掘和旅游地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扎鲁特旗巨日合地区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研究及1∶5万区域地质调查实地工作,对古生界下二叠统大石寨组地层的岩性组合、空间展布、上下层位接触关系及地层对比作细致的综合研究整理。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平远县圣功寨稀土矿区位于永梅—惠阳凹陷(Ⅲ6)、永梅凹褶断束(Ⅳ8)北侧广东省与江西省接壤处附近的广东省境内,南岭纬向构造东段与永梅凹褶断束的北北东向鹧鸪隆断裂带下盘,为一座中型风化壳离子吸附型轻稀土矿床,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本文分析了该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为矿区采矿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