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5A级景区分布特征及其经济效应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5A级景区的数量增长很快,各地方政府为之投入了大量资源。5A级景区分布越来越不均衡,其增长有向社会经济发达地区聚集的趋势。采用通径分析法并借助SAS 9.3的TSCSREG程序,对2007年获评的第1批5A级景区所在地城市进行投资拉动、消费拉动的经济效应分析。5A级景区建设引致的固定资产投资转化为人均GDP的效率较低;同时,5A级景区的旅游收入转化为人均GDP的能力稍显不足,在消费驱动方面对人均GDP的影响有限。因此,应当适当调节5A级景区资格的分配,加强旅游产业的深化,让旅游产业从"交费"走向消费,谨慎对5A级景区的投资。  相似文献   

2.
根据广东省旅游局统计资料,运用Google-earth软件和可视化方法,对空间数据进行提取和挖掘,在定性描述广东省156家A级景区空间扩张方向的基础上,定量分析广东省A级景区在空间上的扩张速率和在时间上的增长趋势.研究表明:广东省A级景区中4A和3A景区数量增长快,A级景区空间扩张速率总体以下降趋势为主,即从2002年度的2.24×104 km2/a,下降到2011年度的0.32×104 km2/a; 2008年以后地域扩张的空间渐小,转而以空间再度“极化”为主,这表明广东省A级景区正朝着极化-扩张-重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入境游客为研究对象,利用网络爬虫程序,采集Tripadvisor旅游评价网站社区发布的用户贡献内容,设计了旅游景区感知形象评价指数、好评率等指标,结合SPSS统计分析方法与文本分析方法,利用Leximaner软件识别北京5A级旅游景区感知形象的构成要素,分析不同旅游景区、不同游客评价等级的感知形象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入境游客感知形象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吸引物、体验、服务、人们及交通等。慕田峪长城旅游区、天坛公园国际形象评价值最高,恭王府景区国际形象评价值最低;与游客评价等级1~3级关联密切的景区为:明十三陵、恭王府和故宫,入境游客对于景区提供的纪念品、食物、门票等方面服务并不满意。与旅游景区形象4~5评价等级密切相关的景区为:慕田峪长城、颐和园、天坛和奥林匹克公园,入境游客对于景区旅游吸引物、景区内部交通及接触的当地居民等旅游体验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4.
基于新浪旅游博客平台,以河北省317家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景区的网络游记数量作为网络关注度的评价指标,分别从全省总体格局、不同级别、不同地市等角度,分析河北省A级景区网络关注度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A级景区网络关注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和极化特征,形成了"一条高关注度带"、"两个关注度一级中心"、"三个关注度二级中心"的空间发展格局。景区级别与景区网络关注度呈低度正相关,少部分低级别景区的关注度高于多数高级别景区。旅游资源具有相似性的区域,表现出不同的关注度特征。基于A级景区的网络关注度特征,提出河北省旅游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入境游客为研究对象,利用网络爬虫程序,采集Tripadvisor旅游评价网站社区发布的用户贡献内容,设计了旅游景区感知形象评价指数、好评率等指标,结合SPSS统计分析方法与文本分析方法,利用Leximaner软件识别北京5A级旅游景区感知形象的构成要素,分析不同旅游景区、不同游客评价等级的感知形象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入境游客感知形象的构成要素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吸引物、体验、服务、人们及交通等。慕田峪长城旅游区、天坛公园国际形象评价值最高,恭王府景区国际形象评价值最低;与游客评价等级1~3级关联密切的景区为:明十三陵、恭王府和故宫,入境游客对于景区提供的纪念品、食物、门票等方面服务并不满意。与旅游景区形象4~5评价等级密切相关的景区为:慕田峪长城、颐和园、天坛和奥林匹克公园,入境游客对于景区旅游吸引物、景区内部交通及接触的当地居民等旅游体验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6.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成为大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哪些因素如何影响景区票价是本研究的重点。本研究通过整理相关经典文献,总结归纳了四个影响景区票价的主要因素:景区规模、景区等级、产品类型和区域经济水平,并以478家国内4A级和5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双对数回归模型,借以分析景区规模和区域经济水平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景区票价的影响情况。研究发现:景区等级越高,景区票价越高;不同类型的景区票价相差较大,休闲娱乐类景区的票价总体较高,历史文化类景区的票价相对较低;景区规模对景区门票价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区域经济水平对景区门票价格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景区规模和区域经济水平对不同等级、不同类型景区门票价格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7.
中国3A级以上旅游景区空间集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李鹏  虞虎  王英杰 《地理科学》2018,38(11):1883-1891
基于中国3 228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据分析其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中国3A级以上旅游景区具有典型的“类型极化、区域分化、板块集聚”的分布特征,胡焕庸线两侧景区密度悬殊;中东部地区为凝聚-随机分布,西部地区为凝聚分布,不同区域发育主题和特色不同;5A级景区集聚在经济发达地区,4A级景区沿黄河、长江集中分布,3A级景区多处于东部滨海沿线;历史知名度、自然地理环境、人口经济规模、交通区位条件、审批标准、效仿发展等因素影响较大,循环累积效应显著。据此提出“区域平衡、跨区协调、分类优化”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结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5  
朱竑  陈晓亮 《地理科学》2008,28(5):607-615
旅游景区是地球表面上一类特殊的景观类型,而A级旅游景区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等级分类系统。它的设立和评比对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业已发挥巨大的作用。且自旅游景区评A以来,随着各级政府的日趋重视,旅游景区评A在全国得到广泛认同,进而使A级旅游景区分布的格局发生显著变化。以现有2 286个中国A级旅游景区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其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看似毫无组织的全国A级旅游景区其实是有其内在的空间分布规律性的。它两端稠密、中间稀疏的整体分布格局是伴随着中国旅游景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无论是在空间组织上还是在时间演变上,A级旅游景区都与人口分布、地形地势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和配比性。虽然中国31个省份的A级旅游景区分布情况各有差异,但其组成结构仍然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而且越来越呈现出不断分散的趋势。总体看,中国各省份都存在着旅游景区的组团形态,但这并不能阻止中国A级旅游景区向无序化方向发展。研究对目前中国A级景区的分布状况与资源间的错位问题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3A级以上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开发的重点对象,研究其分布特征及空间聚集性特点十分必要。该文从旅游资源评价出发,针对目前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实用性和科学性较优的多因子综合评价方案,并为8项主类旅游资源设定18项评价因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5A、4A、3A级旅游景区进行分类与评分,以县区为单元统计旅游景区的总评分。最后基于县区总评分,利用统计图表及热点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我国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及聚集性特征。研究发现,受地区自然环境、人口、经济、交通等条件的综合影响,各省份在旅游景区类型和数量上存在较大差异性,我国3A级以上景区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渝陕及华中地区。该文提出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对策可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2001年以来中国旅游景区时空格局演变与景区群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宁志中  王婷  杨雪春 《地理研究》2020,39(7):1654-1666
2001年中国实行A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制度以来,旅游景区数量快速增长。以2001年、2006年、2011年和2016年四个时间截面的中国A级旅游景区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旅游景区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旅游景区空间格局呈现空间分布扩散,区域分异加剧;集聚范围扩张,集聚现象愈加明显;集聚程度增强,京津冀、长三角地区集聚程度最高;高A级景区与全国A级景区的集聚态势基本吻合。旅游景区集聚地区呈现旅游资源依赖、供需双重驱动和核心-边缘结构等特征,据此尝试提出“景区群”概念,以期为中国旅游业生产力布局优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地震频率高,旅游景区分布广泛,地震的发生常常给震源附近的景区带来风险,景区的地震风险评估研究就尤为必要。在地震及风险相关理论研究和3A级及以上景区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这一参数表征地震危险性,运用ArcGIS软件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3A级及以上景区分布图叠加分析景区的暴露性,并采用风险评估的基本模型计算得到中国3A级及以上景区的地震风险评估结果。最终表明,从各省域的角度看,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景区地震风险等级较低,江苏省、甘肃省景区地震风险较高,北京市景区地震风险最高。根据评估结果从三个角度分析了3A级及以上景区的地震风险分布态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基于东北地区2009年、2012年和2015年A级旅游景区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相关分析等数理和空间分析方法,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从类型、均衡度和密度等方面对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09年、2012年、2015年3个时段,东北地区A级旅游景区在空间上呈集聚状态,且集聚程度具有先强后弱的演变特征;省会城市和主要交通节点城市附近A级旅游景区核密度较大;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东北三省A级旅游景区核密度增强区域扩散较快,但蒙东地区变化较慢;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影响很大,其中地形地貌、水文是影响A级旅游景区分布的内生因素,而社会经济水平、交通等是重要的外推动力,对A级旅游景区分布影响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主题景区是主题公园的延伸与发展。基于对主题景区概念与特征的界定,以国家A级旅游区(点)中319家主题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分析其数量、类型、空间分布与发展规律,总结出中国主题景区由娱乐性转向休闲性、由低收益转向高收益的发展规律,并预测其未来发展将出现空间集聚、市场导向型分布和类型多样化三大趋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数字足迹的河南省A级景区旅游流网络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携程旅行网站上发布的关于河南省景区旅行游记作为数据来源,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河南省A级景区空间网络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A级景区旅游流网络中4A级及以上资源禀赋较高的景区与其他景区联系频繁,客流量最多的景区主要分布在洛阳、郑州、开封和焦作;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白马寺、香严寺、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景区、万仙山风景区6个景区的节点中心性和结构洞分析排名靠前,资源优势显著,旅游吸引力较强,竞争优势明显,位于网络的核心地位;河南省A级景区网络整体规模大但密度低,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核心节点对边缘节点的带动作用不强,凝聚子群在郑、汴、洛地区呈现集聚发展趋势,整体网络具有一定的流通性和集聚性,呈现小世界网络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1-2009年各批次A级景区的相关数据,研究发现:1)中国各省区旅游景区发展的总体水平可分为5个梯队,综合景区的数量和等级因素可分为6个类别,各省区市景区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存在扩大的趋势。2)全国和东部地区的景区经济发展密度、景区交通发展密度、景区人口密度和景区空间密度均存在β绝对收敛,说明其相对差异在逐步缩小,也说明中国A级景区正朝着合理化和有序化的方向发展;其中景区交通发展密度的相对差距缩小最为明显,也说明地区景区发展水平主要受到交通发展的影响,优化各地区的交通发展比地区经济发展均衡更能促进景区发展的合理化水平。这一结果对如何推进中国旅游景区均衡、协调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清源山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北郊,是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1月列入首批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2012年景区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格局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整合湖北旅游资源,运用图表法、空间计量分析法研究了湖北省125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与资源、行政区、交通、水系等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北省旅游景区趋于集聚型分布,以武汉市为中心呈现出一定的集聚规律;绝大多数旅游景区属于自然资源导向型;各地市(州、林区)景区的数量和等级组成、空间结构特征不同;旅游交通网不够完善;旅游景区有较明显的沿长江及其支流分布的趋势。进一步探讨了湖北省旅游景区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8.
“门票新政”下凤凰古城利益格局及治理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凰古城“门票新政”是中国古城镇市场化运作中的公共事件.“门票新政”给旅游地带来新的利益格局:凤凰县政府和景区公司成最大受益者;获得政策支持的民族村寨及旅游景区旅游经济稳固提升;灰色涉旅人群逐步取得公平收益;古城涉旅商户经营收益略降;古城周边未获得政策支持的民族村寨及景区旅游发展缓慢,个别景区停业;不购票倾向游客利益受损;社区普通居民和购票倾向游客利益影响甚微.对“门票新政”下的利益格局进行合理性分析,进而探索出凤凰古城治理的3条路径:(1)规范政府行为,提升“门票新政”政策认同感;(2)建立共容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古城可持续发展;(3)引入第四方监督机构,约束监管“凤凰新政”.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A级景区与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西省11个地市的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山西省A级景区数量、山西2018年国内旅游收入与山西入境旅游收入指标,利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分析山西省A级景区与旅游收入的空间错位。结果表明:A级景区重心为37. 33°N,112. 48°E,国内旅游收入重心为37. 23°N,112. 39°E,入境旅游收入重心为37. 91°N,112. 67°E。从三组二维组合矩阵来看,呈同步的城市有朔州、阳泉、长治、晋中,错位的城市包括大同、忻州、吕梁、太原、临汾、运城、晋城。针对空间错位现象,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山西省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可达性技术的长江三角洲旅游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诚  黄震方 《地理研究》2012,31(4):745-757
区划一直是地理学的核心研究领域,本文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尝试探讨新时期下基于GIS技术的旅游区划分方法。以可达性空间表达技术为基础,通过对旅游点、线要素的相对系统分类,分别对所有A级景区、4A级以上景区和县级城镇、地级及其以上城市可达性进行测算,并分别计算了各自的腹地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时间阀值下腹地范围变化的判断,进行旅游景区腹地范围的空间合并,并对各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将长江三角洲划分为5个旅游大区、27个旅游亚区和85个旅游小区。并进一步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组合角度,对现有旅游小区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据此构建长江三角洲综合性旅游服务中心等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