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海量地形影像数据的快速漫游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量地形影像数据的快速浏览是GIS、虚拟现实、数字地球等领域应用的关键技术与难点之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GPU技术的发展,使得当前LOD技术朝着硬件友好的方向发展海量影像数据的不断出现,使得LOD技术越来越多地考虑纹理数据的显示效果。本文结合LOD和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现状,以高效展示影像数据为主要目的,采用数据分块、异步加载的数据组织和调度策略,通过纹理的分辨率来控制LOD的细化层次,采用添加skirt的方法来填充边界裂缝,实现了任意网格大小的海量地形影像数据的快速漫游。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计算机作为一种高效处理庞大复杂信息与数据的现代先进工具的首要特征,就是要求输入计算机的各项原始数据信息必须是准确和科学的,否则输入的数据与信息是“垃圾”,输出的只会是更高级的“垃圾”。所以实行计算机管理的前提条件是要做好输入信息与数据的收集、整理、著录等一系列前处理性质的基础工作,使其充分满足计算机工作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3.
主要介绍民航监控系统中的探空气球三维(方位、俯仰、斜距)数据自动采集器的软硬件设计及实现。该采集器的主要功能有:接收探空气球三维编码器数据并处理、换算、显示;接收和显示来自PC机的时间信息;根据PC机不同指令,上传相应时刻的三维数据到计算机。计算机通过MODEM将相应三维数据传到民航空管中心。其中,在显示电路中,提出并使用了一种新的消隐方法,克服了传统静态扫描显示的闪烁现象;在软件上,针对数据的具体特点,提出了化乘除为加减,利用移位、按位补偿处理算法,明显提高效率,保证了信号处理的实时性。  相似文献   

4.
GIS是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量学、地图学等多门学科结合的技术。其核心是计算机科学,基本技术是数据库、地图可视化及空间分析GIS是处理地理数据的输入、输出、管理、查询、分析和辅助决策的计算机系统。  相似文献   

5.
道路网数据是导航电子地图的骨架数据,为保征数据的现势性,导航数据生产部门需要参考不同来源的道路数据进行更新,本文针对该种现状和需求,提出了数据匹配、数据抽取、数据整合的路网数据融合技术方法,并以郑州地区为试验,进行了验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卫星激光数据处理算法这一难题,分析了COMPASS系统GEO卫星激光观测数据的质量,讨论了反求工程和计算机视觉中的曲线识别与激光观测数据预处理的异同,提出了基于点云曲线辨识的卫星激光数据预处理算法。该算法将卫星激光观测数据预处理视为有序带噪声的空间曲线重建问题,利用COMPASS系统多圈GEO卫星实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常用算法一致率在85%以上,能够实现激光观测数据的自动处理与满足导航系统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野外重力观测中普遍使用的国产重力仪,不具有自动记录和数据预处理功能,采用手工记录、人工计算方式。这种方式效率低,还容易引入一些由手工操作而带来的误差。本文所介绍的以PC-1500A袖珍计算机和数据采集接口实现的重力仪读数自动记录及数据预处理系统,可按规范要求自动记录重力观测读数,从而可防止野外记录和室内转抄计算时产生的差错,减少了大量的数据转抄、校对、复算、检查等繁琐劳动,极大地提高了重力观测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8.
地学研究中使用的人口数据主要包括:现代人口调查数据、人口预测数据和历史人口统计数据。不同来源的人口数据,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使用中,必须关注人口数据本身蕴含的属性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就属性特征而言,需要注意人口统计指标含义的差异、统计口径的差异、城镇建制标准的变化问题;就空间特征而言,需要注意人口统计单元界线的模糊与争议、行政区划的调整与变更、研究区与人口统计单元不一致问题;就时间特征而言,需要注意人口数据的统计时点。在使用人口数据,特别是不同来源、不同时期的人口数据时,应该根据人口本来的属性对不同统计口径和不同统计方法的人口数据进行重新归类和统计;根据行政区划调整情况进行人口数据的再统计,或开展人口数据的空间化;根据人口数据准确的时间特征进行比较,或采用相应的人口预测方法加以推断和预测,从而实现人口数据的整合,以增强人口数据的时空可比性。  相似文献   

9.
地理空间数据的多尺度表征是制图学的基石,是支撑地理数据多尺度建模分析的前提。通过对从遥感影像获取的一定尺度的地理要素矢量数据进行选择、化简、聚合或其他处理,以获取多尺度矢量数据,但多种综合处理模型和方法会导致多尺度矢量数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息损失。本文基于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10.6)的矢量数据制图综合功能模块,通过整合多种内嵌的自动算法和模型,结合人机协同的辅助处理方法,构建了一套系统的海陆岸线空间尺度上推方法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南美洲大陆海陆岸线矢量数据从m级空间尺度上推到30 m、250 m和1 km。基于分形理论,首次提出线矢量数据复杂度指数概念,用以表征海陆岸线地理要素特征和对比其信息精细化程度。在此基础上,对获取的30 m、250 m和1 km海陆岸线矢量数据进行信息损失评估,结果显示制图综合引起陆地和水域空间属性的改变,不同尺度表征的地理要素信息精细度存在显著差异:相比m级基础数据,30 m、250 m和1 km海陆岸线矢量数据陆地图斑数量损失分别为32.07%、90.46%和98.61%,岛屿线矢量长度信息损失分别为6.32%、49.26%和75.47%;南美洲大陆海岸线矢量数据信息精细度分别降低1.97%、25.33%和45.39%。本文构建的计算机自动综合模型和人工处理相结合的海陆岸线矢量数据空间尺度上推方法,可以实现海陆岸线矢量数据空间尺度上推获取不同尺度的线矢量数据,并描述了不同空间尺度矢量数据的信息损失状况。  相似文献   

10.
地学研究中使用的人口数据主要包括:现代人口调查数据、人口预测数据和历史人口统计数据。不同来源的人口数据,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使用中,必须关注人口数据本身蕴含的属性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就属性特征而言,需要注意人口统计指标含义的差异、统计口径的差异、城镇建制标准的变化问题;就空间特征而言,需要注意人口统计单元界线的模糊与争议、行政区划的调整与变更、研究区与人口统计单元不一致问题;就时间特征而言,需要注意人口数据的统计时点。在使用人口数据,特别是不同来源、不同时期的人口数据时,应该根据人口本来的属性对不同统计口径和不同统计方法的人口数据进行重新归类和统计;根据行政区划调整情况进行人口数据的再统计,或开展人口数据的空间化;根据人口数据准确的时间特征进行比较,或采用相应的人口预测方法加以推断和预测,从而实现人口数据的整合,以增强人口数据的时空可比性。  相似文献   

11.
介绍福建区域地震前兆观测台网历史数据迁移的基本情况,分析在数据迁移过程中的数据衔接和数据量纲的转换、迁移完成后的数据对比及数据整合工作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2.
国土资源数据管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国土资源数据及其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基于国土资源信息化和数据资源保护,将国土资源数据整体上分为资料数据、基础数据、业务数据、管理数据和元数据5类,提出了各类数据进行计算机管理的组织方法和采用的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13.
以提高地名地理实体数据自动化生产程度为切入点,充分利用矢量基础地理框架数据成果,提出了一种地名地理实体数据自动获取方法。首先结合矢量基础地理框架数据的数据分布特点,制定了合理的地名地理实体数据自动提取策略;在此基础上,针对所提取的数据集存在重复地名、同一地名的地理实体数据存储分散或被动分割等问题,通过设计有效的地名匹配策略,对同一地名进行去除重复处理,在此基础上将对应的地名地理实体数据进行归并处理;最后,结合实体数据的组织特点,建立了适合于点、线、面、多点、多线、多面、几何集合等不同类型的地名地理实体数据重组方法,实现对地名地理实体数据的空间重组。实验表明,采用所提出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获取地名地理实体数据,满足地名工程建设需求;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数据生产模式,充分利用了现有数据成果,避免了地名地理实体数据的重复建设。该方法的提出为地名相关工程建设中地名地理实体数据的生产、更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导航地理框架数据是导航地理数据的基础,是集成导航应用的交通信息与服务信息的空间定位框架。导航地理框架数据的特点在于描述与表达道路网络的连通关系。它在表达和组织方式方面与传统的基础地理数据有较大区别。本文通过分析现有基础地理数据中道路信息表达的特点,研究了导航地理框架数据的内容与拓扑表达,提出了基于基础地理数据的导航地理框架数据道路网络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15.
借鉴数据挖掘思想,设计了一种利用特征量检测地震前兆观测数据的方法,可快速定位异常数据。该方法对于前兆台网中心大量数据处理及大数据应用中的前期资料处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类移动行为与交通、传染病、安全应急等现实应用息息相关。尽管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使得采集大规模个体移动定位数据成为易事,但涉及个人隐私又存在冗余、缺失和噪声的原始轨迹数据在实际中的可得性和易用性仍有很大局限。通过建模方式生成个体轨迹数据和群体移动数据,使其在统计层面接近并在应用层面可替代真实数据,是值得尝试的解决思路。本文面向个体轨迹数据生成和群体移动数据生成两大研究主题,将生成方法分为基于机理模型的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挑战。本文提出,未来人类移动数据生成方法研究需要多学科深度交叉共同探索人类移动行为底层机制、关注机理模型与机器学习耦合建模、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语言模型前沿技术、平衡生成数据可用性与隐私保护效果、强调空间泛化与迁移学习能力、控制模型训练与使用成本等。本文认为,人类移动过程是典型的人地交互过程,地理信息科学应在吸纳计算机科学、统计物理学、复杂性科学等多学科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本学科特色,将空间依赖、距离衰减、空间异质性、尺度等地理空间效应显式纳入建模过程,提升模型性能及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区域多层次空间结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数据逐渐成为各领域学者开展研究的重要途径,目前在人文-经济地理学界逐渐得到重视,并进行了初步应用,相关研究依据尺度不同可以分为居民出行和消费、城市空间结构、区域社会经济联系等。但目前大数据在人文-经济学的应用研究还属起步阶段,少有研究基于大数据对区域多层级空间结构进行系统甄别分析。本文在采集互联网大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统计数据、交通路网等传统数据评价城市综合实力、城际联系强度,并基于此构建区域空间结构计算机算法分析区域多层级空间结构。京津冀案例应用揭示了京津冀多层级体系结构,确定了各城市辐射范围、城际相互作用关系。本文初步探索使用互联网大数据甄别区域空间结构,希望能为人文-经济地理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数据采集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以及个人用户获取专题数据变得越来越简单,因此,他们对于专题地图的需要也越来越大。这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网络专题地图的发展,可是一切事物的出现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专题地图学发展的同时,也随之而来涌现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矛盾。传统制图周期长,对制图者要求高,地图的制作都是由专业制图人员完成,制图过程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制作成本昂贵,地图制作完成后只能静态使用,这与地图需求者期盼信息动态更新、形式自由组合、使用便捷和制作简单等需要产生了明显冲突。本文基于以上用户需求,提出了一个引导式的在线专题制图模式。通过对传统专题地图制作流程进行分析,建立一个在线分步制图流程模式。与此同时,考虑到在线制图的用户层次多种多样,我们需要在每一步制图过程中添加进专家制图引导,协助用户在线快速制作专题地图,从而解决以往用户由专题数据到专题地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地学数据特点和共享需求的基础上,阐述数据分类对于人们认识地球以及地学研究的重要性,并综述和评价了目前地学领域已有的各种分类研究。这些分类研究大致可归纳为探索型、应用型和综合型3种。由于地学数据应用的多学科交叉、多源异构等特性,分类系统很难满足系统性、一致性、易扩展性等原则。本文从数据发生的角度,探索新的数据分类方案,将地学数据分为器测数据、调查数据和过程数据三大类。从数据本质特征对其进行描述,学科应用仅作为数据的元数据对其标志,从而很好地消除了上述问题。此外,本文基于ISO19115地理信息核心元数据扩展模型,将地理信息元数据标准拓展到整个地学领域的数据描述,构建适应该地学数据分类方案的元数据体系。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阐述基于VB的电子水准仪观测数据整理软件程序设计,主要流程和特点,结合实际应用对程序进行了定性分析。软件注重实际应用,良好的可视化界面,增加了用户使用的灵活性。软件可以处理徕卡DNA、索佳SDL、拓普康DL系列等原始观测数据,将原始观测文件读取进入软件,经过运算处理后,提取出有效数据,完成水准观测数据预处理和数据检验工作,用户可以根据工程需要设置测站限差,生成手簿格式文件和测段距离、高差表文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