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尺度重构视角下的经济全球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全球化的“时空压缩”特征降低了要素流动的空间成本,而为组织和协调跨国经济活动而出现的跨国公司与国际组织,导致象征权利范畴的领土边界对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影响力不断削弱,进而引发了极端全球主义式的“地理终结”论调。人文地理学者结合全球化的特征,通过改变尺度结构,明确了全球尺度涉及的主体与内容,凸显出地域单元的意义,避免了全球尺度的抽象理解,从而反驳了地理终结论,形成了两个关键认识:①尺度建构不一定建立在相对性的基础上并构成垂直体系,基于关系建构的全球尺度更契合不同主体和空间联系日趋紧密的特征;②全球化与地方化过程是并存的。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尺度的垂直叠加,而是全球与地方之间的复杂联系。这两个关键认识为人文地理学参与全球化研究形成了独特的视角:一方面,学者们运用立体网络思维,以关键主体与空间为节点、以关系为纽带,实现“超越边界”式的分析;另一方面,全球化与地方化并存的理念也促使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从单纯强调区域差异转向探讨区域内外相互作用,为城市与区域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下区域地理学研究领域的拓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经济全球化是跨世纪时代经济国际化在全球纵深发展后进入全面与成熟的高级阶段的产物.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区际联系应当成为区域地理学的新领域.区域地理学区际联系的理论,包括空间相关和空间扩散两个方面,这些联系又以全球联系为背景和最终归属.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是最终将整个经济发展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区域地理学应积极拓展区际联系的研究领域,具体包括全球区位论、对外直接投资与全球经济空间格局重组、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地理、国际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地理、区域集团化组织地理、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和共同开发等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3.
田青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4):708-708
正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城市地理文化的发展传播面临着更多要素的补充,无论是传统自然地理要素还是现代人文要素,都对城市地理文化的发展传播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国内已经有大量的地理学者开始关注城市地理文化的发展传播问题,其问题研究视角也逐渐从单纯的城市地理要素转变为更过阔的外部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关系因素。就目前中国城市地理文化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看,城市地理学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最重要的地理学分支,其研究内容不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应该进一步加深对城市地理文化的根本性解读。  相似文献   

4.
世界经济地理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和区域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形成发展与经济地理学同步。世纪之交,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间的经济联系和全球性经济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也日益提高。在这一背景下,国内世界经济地理工作者的研究重点亦由区域差异转移到区际联系,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  相似文献   

5.
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   总被引:61,自引:7,他引:54  
中国地理学取得了骄人的进展,表现在科研方向的突破、对国家建设的贡献、研究手段的革新、对科学和教育的贡献、对社会的贡献等方面。但当前中国也存在基础研究薄弱、学科整合不足、学术走向迷茫、竞争能力堪忧、全球视野欠缺、地理教育错位等问题。国际地理学对科学界所确定的关键研究问题表示出更大的关注,科学界也将更加了解地理学及其视角能对科学知识做出的贡献。地理学所关切的科学问题直指今天决策者的紧迫需求。地理学家以多种方式对解决实际问题做出贡献。国际地理学的发展聚焦在:揭示复杂系统中的不平衡和动态,认识全球化 (包括环境、经济、人口、政府和文化等)的潮流及其影响,建立从地方到全球的空间连续系列研究,利用包括时间系列数据在内的纵向数据进行过程比较研究,加强地理学理论、技术和研究成果对决策的影响,加强地理教育,包括努力提高公众的地理学能力,改进高等院校地理学家的训练,提高地理理解力,加强地理组织机构。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文化地理学对流动研究的持续关注,家逐渐成为理解跨国移民日常生活实践的重要概念。本文回顾了家的地理学与跨国移民研究的文献,结果发现:首先,跨国移民家的研究开始吸收物质、情感地理学及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文化地理学者可以结合物质、情感与权力创新“家”的理论;其次,跨国移民家的空间政治主要是基于女性、边缘化阶层以及形式上的公民权,有关男性、精英阶层、内容上的超公民权等研究不仅会成为跨国移民研究的趋势,也会为流动性背景下家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视角。最后,本文提出跨国移民“家”的实践三要素(物质、情感与权力)概念框图,强调从住宅空间、城市空间与跨国空间尺度对家的实践及尺度互动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近20年国际地缘政治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宋涛  陆大道  梁宜  王倩 《地理学报》2016,71(4):551-563
地缘政治学以地理的视角探讨国际关系,极大地影响了世界政治发展历程。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中,地缘政治在国际舞台复兴,成为全球格局解读和政策制定的重要学科。科学认识和总结国际地缘政治学最新发展是推进学科发展的前提。以Web of Science 中地缘政治的学术论文为依据,借助于科学计量工具,系统回顾了1996-2015 年地缘政治学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地缘政治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剖析了国际地缘政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和研究转向。从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来看,近年来在政治地理及地理学相关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地缘政治全球高引用文章重点关注了国家与边境的地缘政治诠释、批判性地缘政治学、情感地缘政治、女性主义地缘政治等主题。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回顾了边境与领土空间、全球化下的地缘文化与经济、热点区域与中国模式、资源冲突与生态政治、价值情感与文化的地缘政治学分支领域研究趋势。通过文献系统回顾发现,国际地缘政治学的研究出现了如下趋势:后冷战时代中,国家、边境等仍为地缘政治的核心研究方向;地缘政治在进一步强调地理重要性的同时,也出现了向批判性地缘政治,尤其是从人本主义(情感地缘政治、女性地缘政治)对传统地缘政治进行反思的转变。最后提出,中国地缘政治界应强化地理空间与尺度的重要性,采用叙述、 过程等多元方法,并融入人本主义的思想,来进一步丰富地缘政治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汤茂林 《地理研究》2018,37(9):1673-1682
论述政治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此前中文世界的政治地理学教材建设情况。从教材内容、特点和新意、译著品质、值得改进之处、结论五个方面,对刘云刚所译的《政治地理学》教材进行全面评述。该书是英美政治地理学最经典的教材之一,关注的话题从地缘政治、民族国家、后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转变、全球化到现在的帝国和恐怖主义,几乎涵盖了西方政治地理研究近五十年来的所有经典话题。该教材特点有六:紧跟时代脉搏,不断更新;从全球到个人多种尺度;一根红线“世界体系理论”贯穿始终;师生两代人密切合作,成为学林佳话和典范;大量使用案例;基于学术研究成果写作,诚实地引证同行著述。  相似文献   

9.
边界效应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边界作为人为的空间地理要素,像一堵无形的高墙,影响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进程。根据国内外1995-2014年文献统计分析可知,近10年来边界效应研究快速增加。基于边界效应和市场分割视角探究边界效应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果,是经济地理学边界效应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研究范围的拓展,旅游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等领域的区域合作与一体化问题也成为研究的热点。根据重力模型、趋同分析和垄断竞争模型构建边界效应模型是研究的主要方法,虽然理论基础不同,但都选取“边界”作为虚拟变量,定量测度边界效应的大小。最后,提出未来开展边界效应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基于行政边界的本质探究边界效应机理、拓展边界效应研究的空间尺度和创新边界效应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理论研究展望:青年学者笔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发展相对滞后,目前仍未形成系统、有共识的学科理论框架。为此,基于2019年先后在上海和广州举办的多次研讨会,国内15位青年地理学者结合自身的研究基础和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研究方向。这些研究方向具体包括:多尺度的地缘环境、科技地缘政治、批判地缘政治、环境政治、能源地缘政治、国别区域研究、通权论、民意政治、都市政治、劳工政治地理、区域一体化的政治地理、城市政治地理学、中西权地秩序比较、新技术革命催生的新人地关系、尺度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地理学、历史政治地理和基于福柯治理术的空间-权力关系理论等。此外,各位青年学者一致认为,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研究应该具有多尺度特征、加强原创性理论研究、回归“地理空间-权力关系”的主线。希望本文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关于中国政治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的讨论和成果。  相似文献   

11.
《Urban geography》2013,34(8):661-683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1990s, the global expansion of gated communities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sidential geography of many cities. The gated community phenomenon has not been researched in West African cities, and the extent of these communities' formation and 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 with global trends is unknown. This article provides the first-ever analysis of their formation in Greater Accra, Ghana. Th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globalization of real estate markets and Diaspora living are important aspects in the residential geography of Accra. The concept of "transnational houses" is employed to explain aspects of the local property market that are being globalized and differentiated from local housing. Transnational houses add another layer of diversity to the contemporary urban geography of Greater Accra.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Cosmopolitanism has emerged as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to express globalizing societal experiences. What are its geographies? World cities are centers of globalizing processes, and their populations and institutions may share elements of cosmopolitical worldviews. Most world cities have also been ports, yet in the contemporary global imaginary, many world cities are not readily understood as places of maritime activity, historic or contemporary. Disjunctures in perceptions of the coastal city-region reflect changes in the world economy and human experiences in modes of travel. This analysis recovers geographical processes of maritime urban areas as a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trans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of cosmopolitics in globalizing regions and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 thought.  相似文献   

13.
新型全球化与流动性背景下知识移民研究:议题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凌  谢圆圆  袁振杰 《地理科学》2021,41(7):1129-1138
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分析和文献分析,重点评述当前国外地理学对知识移民研究的主要脉络和议题,发现:① 国外对于知识移民研究相对细化,早期主要是教育地理学对于青年知识留学生迁移的系统研究,以及经济地理学对于知识移民及知识转移与全球城市发展关系的系列研究;② 新世纪以来,社会文化地理和人口地理学者开始关注知识移民的跨国和跨地方流动,并对其过程中的身份认同与经济社会文化资本、跨地方关系网络、流动过程和特征等议题进行了探讨;③ 新型全球化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经济崛起的背景下,知识移民与城市创新发展、以及回流移民(包括北南移民)现象越来越得到学者的重视,移民政策和移民-城市关系成为重要关注点。  相似文献   

14.
城市是一个动态发展系统,外生和内生的行动者通过互动促进城市发展。跨国机构作为重要的外生行动者,在一些城市的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案例城市波恩正是在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权力和政策安排下,创造了跨国行动者嵌入的制度环境和背景,以联合国机构为主的众多跨国机构通过与政府、企业和居民,以及非人类行动者在建立国际合作的共同诉求下积极转译,产生互动效应,为城市建构了稳固而“无缝”的行动者网络。行动者的不同目的和行为方式在塑造网络的同时,也重新建构了城市空间,空间成为检验网络构建是否成熟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波恩的城市空间实现了从外交政治功能向国际合作功能的转型;形成以联合国机构为轴心,其他机构点状辐射的轴辐式空间集聚;同时,由于资源、信息和所处地位的不同,波恩不同行动者在网络节点之间产生不均等的权力空间。行动者不断的排斥、冲突、协商和融合的过程,促进了城市空间功能不断完善,也致使以跨国机构为核心的行动者网络逐步成熟。通过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ANT),本研究把跨国机构作为重要行动者与城市全球化发展相结合,更深入地解析了城市全球化过程中多重行动者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5.
Despite growing attentiveness to cities in the global south, questions remain as to how to enact a more global urban studies. We analyze five contemporary textbooks as a lens into how southern cities ought to be incorporated in teaching as well as the field of urban geography. We find both separate chapters for southern cities (southern urbanism), and southern cities integrated into existing thematic chapters (a world of cities). We further show that i) the global south is 2–33% of the content; ii) information about the south is typically more general than the north, but never as universal trends iii) representations differ not just in content but in style and iv) the south is exemplar or exception rather than as a source of theory. We suggest that geographers must continue their efforts in thinking about how southern cities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 urban geography in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相似文献   

16.
马海涛  方创琳 《地理科学》2011,31(10):1172-1180
城镇间的产业联系是城市(镇)群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传统研究多使用宏观统计数据,缺少从企业微观层面对城市产业联系的研究,难以清晰刻画城镇之间复杂的产业联系。随着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多学科的运用,城镇群生产网络空间组织的可视化表达和定量分析成为可能。选择粤东城镇群的服装生产为案例,通过深度访谈构建企业关系数据库,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直观模拟城镇群区域服装生产网络,探讨城镇空间结构与生产网络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发现:① 粤东城镇群区域内形成了复杂的生产网络,从网络结构上看,大部分节点存在于一个大的网络中,建立直接或间接联系,仅有个别点或小集团孤立在外,网络中各企业的度数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存在较大差别;② 从网络空间上看,汕头同潮州和普宁都存在密切联系,但潮州和普宁之间缺少联系,而汕尾孤立于汕潮揭之外;③ 各等级城镇在粤东城镇群区域服装生产网络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城镇的专业化与区域的多样化共同推动服装生产的网络化。为城镇群内部经济联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对城镇群网络化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流动视角下跨国教育空间的构建:国际学校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丽斌  朱竑  张博 《地理科学》2021,41(7):1107-1115
流动视角下对多元教育空间的理解需要反思教育与不同地理空间和过程间的相互塑造,以及教育流动过程的关系化本质。以广州某典型国际学校为例,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化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了跨国教育空间构建过程中全球与本土、流动与驻留(stillness)间的张力。研究表明:知识、人、空间等要素以相互依托和嵌套的方式进行跨国流动,将国际学校打造为全方位、多层次的跨国“教育飞地”;同时,流动的过程并不意味着是对驻留的否定,两者同时塑造着学校空间。一定程度本土要素的加入并没有动摇学校作为国际教育机构的根基。总体来看,教育资源的整体性跨境流动在物理空间、社会服务和阶层意义上形成了与本土间的隔离。构建于本土的跨国教育未能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互动和联系,反而进一步强化了文化的差异和边界的形成。研究对教育地理学的丰富和国际化背景下城市特殊空间的研究具有积极推动意义。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the geography of the booming 'Islamic financial services' (IFS) sector, which provides a host of financial services based on Islamic religious grounds. The relevance of such an analysis is discussed against the conceptual backdrop of the world city network literature. It is argued that a focus on the globalisation of the IFS sector may provide an alternative to hegemonic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s of world city-formation through its focus on other forms of globalising economic processes and regions that do not commonly feature in this literature. Based on information on the location strategies of 28 leading IFS firms in 64 cities across the world, we analyse different features of this decentred global urban geography. Manama is hereby identified as the Mecca of the IFS sector, while other major Gulf cities such as Dubai and Abu Dhabi are also primary nodes in this urban network. Other major Middle East North Africa (MENA) cities such as Tehran follow suit, but also more traditional financial centres such as London are well connected.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定量分析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当代人文地理学的跨学科特点出发,以2000年以来美国科学情报机构156个SSCI人文地理学期刊的10万余篇论文为基础数据,通过文献计量法从期刊的分类、发文总量、高引用率、世界一流学术机构和明星学者的分布、热门期刊和关键词等方面深入分析当前中国人文地理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结果显示:①21世纪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在国际学术界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不容争议的事实,中国人文地理学者在国际SSCI期刊的发文总量、高引用率、世界一流机构和明星学者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世界排名第6)。②当前,中西方人文地理的学科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人文地理学有着很强的“发展主义”和“实证主义”属性,发文期刊多以规划与发展、遥感、景观等领域为主;而西方人文地理学的社会学偏向非常明显,社会公平、制度和文化嵌入性是西方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在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等主流期刊中占主导地位。③最后,文章呼吁中国人文地理学应加强在创新研究、社会网络、区域治理、社会正义等方面的理论创新以及与西方理论学派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on small cities has begun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scholars who argue that contemporary urban scholarship, in its preoccupation with the largest and most advanced world-class cities, have largely ignored small to medium-sized cities. In China, although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economically advanced urban centers, there actually has been a steady stream of work on small cities. This article profiles how a comparatively smaller city in western China attempts to market itself by selectively placing itself within various social–spatial and political–economic realities. Through Jinghong, we illustrate how local officials and planners attempt to center the city as a gateway to Southeast Asia. By activating, often discursively, multiscalar transborder strategies, local officials in Jinghong not only mobilize ethnic imaginaries, but they also adopt forms of entrepreneurial tactics to promote growth. Developmental strategies of Jinghong not only vacillate between (and draw on) both rural and urban resources; they are furthermore expected to alleviate rural poverty. Through highlighting the agency of small cities like Jinghong in China, this article speaks to the broader developmentalist critique of third- and fourth-world cities as an unfortunate footnote in global urban restructuring, often depicted as places of uniform marginalization and structural irrelevance. Indeed, by focusing on the geography of small cities and giving due attention to their size and proximity to rural spaces, case studies like Jinghong might yet point empathetically to different ways and imperatives of “being urban” where the weight that they carry can also be duly recogni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