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和附加值、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增量的重要路径。本研究根据2012年福建省与台湾省投入产出表,利用消耗系数、波及效应等投入产出法对闽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湾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程度明显高于福建,台湾省主要表现为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融合,而福建省主要体现在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  相似文献   

2.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邱灵  申玉铭  任旺兵 《地理学报》2008,63(12):1299-1310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互动发展既是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 也是中国走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以北京市为案例区, 运用相关分析、投入产出模型、空间自相 关模型、变异系数、地理联系率等, 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进 行实证研究, 旨在为首都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 ① 生产性 服务业投入与制造业效益提升呈现正相关性, 但制造业服务化程度较低; ② 制造业对生产性 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不断提升, 不同类型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存在明显 差异; ③ 生产性服务业对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下降, 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中 间投入趋于上升, 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④ 制造业 与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均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性, 但集聚与分散的空间格局存在明显差异, 就 业空间分布的一致性较差, 进一步验证了制造业与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空间可分性。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凸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是其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区位特点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提出新背景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地理学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过渡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趋于融合,并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利用投入产出表,已有研究侧重探讨单一行政区域内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互动,但省区间产业联系分析仍较薄弱。多省区城市群区域内部某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其他地区制造业产生的波及效应如何,不同行业部门和不同地区间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供需关系有何差异,有待进一步厘清。京津冀协同发展自2014年2月上升为国家级战略以来,对区域经济体空间互动产生深刻影响。为定量评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对区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跨省协作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基于2012年、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以及2013年、2018年经济普查数据,通过构建京津冀省区间投入产出表、优化区域间产业关联效应测算公式、完善区域间服务产品流测算方法,揭示京津冀地区内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省域间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关系及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省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推动作用大于拉动作用。拉动作用方面,北京信息服务业较为突出,但动态看北京商务服务业作用明显增强,天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下降明显。推动作用方面,三省较强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以中国1997 年、2002 年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 运用投入产出法, 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 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二产业服务, 对第三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不足; 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 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比重趋于下降, 而投入到第三产业的中间服务不断上升;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集中在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交通运 输及仓储业这两个传统服务业, 制造业生产过程对中间投入服务的消耗层次偏低; 生产性服务业普遍具有“低附加值、高带动能力” 的产业特性, 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普遍大于各行业受其他部门的需求拉动作用, 但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后向关联效应较弱, 对国民经济的乘数推动作用不强; 商务服务业具有很强的前后向关联效应, 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6.
选取2004—2015年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时间序列数据,使用协整分析对二者协同发展关系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二者部门间产业关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者之间虽然存在长期均衡和协同发展关系,但也呈现出非均衡性特点,表现为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应通过促进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天津市技术服务类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并强化产业间关联,以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京沪生产性服务业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的区域比较研究,探讨京沪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差异性。研究表明: ①京沪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金融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是其主体;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已步入发展成熟阶段,而上海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②京沪第三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最大,且呈现上升趋势;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对服务经济的支撑作用突出,而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趋势更为明显。③京沪服务业对金融业的中间需求最大,但需求结构存在明显差异。④京沪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差异显著,北京制造业中间需求结构趋于高级化,而上海制造业对中间投入服务的消耗层次偏低。⑤京沪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分布于中心区和近郊区,圈层衰减特征明显;不同行业乃至同一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存在差异,但各行业空间集中与分散的变化趋势总体上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沈阳市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研究装备制造业综合发展水平,用区位熵、罗仑兹曲线、集中化指数等方法研究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集群状况,用投入产出法研究沈阳市装备制造业集群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状况。得出以下结论:①沈阳市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在2001—2005年期间,2002年综合发展水平最低,2004年综合发展水平最高。在构成装备制造业的各产业中,除电子机械制造业以外,都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具有产业聚集效应。沈阳市装备制造业应以通用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制造业为支柱和增长点,构建装备制造业基地,带动其他类别装备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振兴,并最终发展和完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③沈阳市装备制造业虽然具有一定规模的集聚优势,但没有形成各类型企业密切合作和分工完善的网络体系,并不能真正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影响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的主要原因是地方企业配套网络组织体系尚未形成和创新要素的缺乏。④沈阳市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远不能适应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的要求,滞后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降低装备制造业集群的交易成本,为其提供必要的智力服务和劳动力资源,有助提升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沈阳市应在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链向高端发展,提升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公维民  张志斌  高峰  李瑞红  马晓梅 《地理研究》2021,40(11):3154-3172
基于微观企业数据从关联性视角对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特征和模式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区位选择因素的异同。研究表明: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布局均呈现出以主城区为主体、外围局部地区为补充的“中心-外围”空间格局,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的主城区,制造业集聚区则呈现出明显的郊区化趋势,二者在空间上存在关联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可分性。② 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以城市中心区和郊区国家级新区及卫星城镇为多元空间载体的“紧凑型-中心性”模式,制造业则形成了以国家级新区和产业园区为空间载体的“离散型-郊区化”模式。③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企业的区位选择需在产业环境、要素禀赋以及政策导向方面进行权衡,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较为关注区域整体发展氛围,制造业企业则更注重自然因素、区位历史和产业政策的影响。④ 传统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区位选择受到地方化经济、区位资源禀赋的影响最为显著,现代型和高端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则更容易受到政策的导引从而形成空间集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主要依附在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且交通便利的地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倾向于具有产业政策优势及土地成本优势的开发区和新区布局,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受成本要素的制约较小且更加注重集聚经济的外部效用。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及其空间结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北京1997年投入产出表、2002年投入产出表和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区位商等方法.分析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对地区经济的影响,以及典型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的空间结构.研究表明.北京生产性服务业明显呈现出以金融、商务和信息服务业为主的格局;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三产业服务;服务业对金融、商务、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呈上升趋势;制造业对中间投入服务的消耗层次明显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生产性服务业既有较强的经济推动能力,又对经济发展的需求较大;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结构总体呈现圈层特征.  相似文献   

11.
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要立足于产业关联,推进产业对接协作,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区域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本文基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2007年与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运用MRIO模型,编制了京津冀区域间129部门投入产出表,进而从京津冀地区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方面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特征。结果表明:①北京市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天津市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对区域经济推动作用较强,河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主要起拉动作用。②北京市科技服务业与天津市信息服务业主要服务于本市其他各行业,对外地经济的辐射作用较低。③京津两市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趋同现象严重,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宋昌耀  罗心然  席强敏  李国平 《地理科学》2018,38(12):2040-2048
为探究超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工机理及效应,基于2006~2015年北京各区数据和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等方法分析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工特征,研究发现,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呈现从中心到外围专业化程度提升、多样化程度下降的趋势,且动态来看,专业化水平都有所提升,空间分工趋势愈加明显;高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多样化地区,交通运输业分散在专业化地区,房地产服务业是多数地区的专业化产业。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检验表明,北京各区之间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溢出效应明显,联动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产业的空间分工效应与产业特性高度相关,交通服务业呈现负向空间溢出,金融、科技、信息、房地产等服务业存在正向溢出,而商务服务业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生产性服务业对广州同行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钟韵  闫小培 《地理研究》2006,25(1):151-160
香港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高于广州,广州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处于香港同行业的发展阴影区内。本文从实证调查入手,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分析,指出香港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广州同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大,并从供给和需求角度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进一步地,根据区域发展的需求、市场需求的层次差异以及穗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提出了穗港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互补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促进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协调发展成为推动制造业进步、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主要以2003-2008 年就业人数为基础数据,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等多种方法和指标,测度了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整体状况、行业特征及各市专门化率。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整体呈现出一种典型非均衡的单中心、大梯度等级化集聚发展态势;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等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全国的专业化优势也最明显;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的结构差异都较大,专业化分工也较明显;北京的高端行业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和行业优势,其他9 市也各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沿海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态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锴  李丹利  刘桂春  张耀光 《地理科学》2018,38(9):1543-1550
基于核密度估计、锡尔指数方法,对2005~2015年中国沿海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探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 2005~2015年沿海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持续上升,呈“双峰”分布态势。② 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差异逐年增大,区域内差异是导致总体差异增大的决定性原因。③ 整体来看,各驱动因素能有效地促进沿海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国有化程度与生产性服务业呈正相关关系;技术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推动作用远高于其它驱动因素;制造业水平、信息水平及政府作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效应相对较弱;人力资本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有待提高;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工特征及溢出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席强敏  李国平 《地理学报》2015,70(12):1926-1938
生产性服务业在京津冀地区的合理分工对于实现京津冀地区空间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利用2003-2012年京津冀地区13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测算了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的空间特征与行业特征,并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在京津冀地区城市之间的空间外溢效应。主要结论:① 北京和天津在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分工体系中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而河北省11个城市则呈现出专业化特征,大多专注于金融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② 北京与天津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程度相对较低,并且从动态上两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呈现趋同的趋势;③ 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信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在京津冀地区的地方化程度较高,而科技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的地方化程度则明显偏低。④ 地方化程度较低的科技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在京津冀地区各城市间的空间外溢效应显著,但受交易成本和对“面对面”接触需求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随距离增加而衰减,在150 km范围内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强;而地方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交通运输业、金融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的空间外溢效应则不显著。信息服务业在京津冀地区城市间的溢出仅体现在相邻城市之间。实证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地方化程度越低,城市之间的空间溢出越易实现。  相似文献   

17.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职能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将19个国民经济行业归并为11个城市职能类型,基于各个城市2003和2017年的分行业从业人员数据,运用区位商指数、城市基本服务规模测算法和纳尔逊城市职能分类法,从城市职能的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和职能规模三要素角度,对2003—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职能演变进行动态分析,并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分析了职能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职能演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行业差异性。从区域整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基本职能为制造业、商业、房地产业、租赁商务服务以及软件信息服务,2003—2017年服务业职能明显增强。从各城市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职能主要由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四大中心城市承担,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发展不均衡,表现为中心城市制造业职能地位下降,生产性服务业职能增长较快,专业化水平较高;而其他节点城市则以制造业职能为主导,服务业职能专业化水平较低。粤港澳地区城市职能演变主要受城市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发展政策与定位、经济全球化及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的城市网络构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产品创新的重要源泉, 其在城市网络构建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通过城市网络不同研究载体的梳理发现, 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城市网络的研究已成为西方城市研究领域的重要前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等级的密切关联性是城市网络构建的重要基础, 网络构建的作用力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属性、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及城市发展的自身条件。通过对网络构建模型、网络特征和网络动态演化的综述可以发现, 生产性服务业的布局对于解释全球化和信息化影响下的中国城市网络是适用的, 但国内的研究多集中于方法的引介, 对于内在机制和演化机理关注较少。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细化, 中国不再仅仅承担制造业功能, 生产性服务业已开始大规模集聚, 国内生产性服务业视角下城市网络的系统研究刚刚起步, 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与空间相似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钟韵  赵蓓蕾  李寒 《地理科学》2021,41(3):437-445
基于企业微观大数据,从空间相似性的视角,运用核密度法、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法和地理探测器等分析方法,对广州市6个制造行业和5个生产性服务行业的空间协同关系展开分析,在街镇尺度下从行业层面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城市内部的协同集聚.研究发现:行业集聚中心的空间布局形态显示,广州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布局具有空间相似性.制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