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采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植物与环境保护研究所提供的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海南省典型的砖红壤为研究材料,通过蚯蚓的培养试验,研究不同处理时间(30d、60d),蚯蚓对土壤中不同形态Pb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时间内(30d)蚯蚓对土壤中不同形态Pb含量作用不明显;但长时间(60d)作用里,蚯蚓活动能降低残渣态Pb含量,显著提高了土壤交换态、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Pb含量,而蚯蚓活动对碳酸盐结合态、晶形氧化铁结合态、有机态、无定形氧化锰结合态Pb含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市通州区凤港减河典型污灌农用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污灌对耕作土壤中Cd、Cu、Zn和Pb的全量与形态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土壤中Cu、Zn和Pb的含量均低于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限值,Cd的含量明显高于WHO限值。然而,4种重金属的污染负载指数(PLI为1.49~4.54)均高于1,其中Cd的PLI值最高,表明长期污灌已经导致耕作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②总体来看,随土壤深度的增加,重金属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距离灌渠越远,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越少;③土壤中Cu、Zn和Pb主要以残余态和有机结合态形式存在,其次是铁锰氧化态,碳酸盐结合态和离子交换态非常少。而土壤中Cd的碳酸盐结合态与离子交换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4种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次序为:Cd>Cu>Pb>Zn,且表土层高于底土层。同时,研究发现距离灌渠越近,表土层中Cd的生物可利用性越低。总的说来,污灌土壤中较高的Cd含量与其较高的生物可利用性对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3.
绿洲灌淤土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干旱区绿洲土壤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实验探讨了Cd-Zn-Pb复合污染条件下,土壤重金属在油菜中的分布、累积和迁移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污染对油菜生物量的负面影响不明显,甚至还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处理下,油菜根部Zn的含量略高于地上部,Cd为油菜地上部含量远高于根部,Pb则主要积累在油菜的根部;Cd、Zn、Pb在油菜体内的累积除了受土壤中本元素浓度的影响外,共存元素对油菜中重金属的累积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外源重金属添加量的增加,土壤中可交换态Cd、Zn、Pb的分配系数均呈增加趋势,且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幅变大;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的分配系数均为先增加后变化不明显或略有下降;残渣态的分配系数则均呈现出下降趋势,且在浓度较低时的下降态势比较明显。对油菜重金属吸收量影响比较显著的形态为Cd的可交换态、Zn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以及Pb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油菜对Cd、Pb、Zn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及富集量系数和转运量系数的关系均为Cd>Zn>Pb。  相似文献   

4.
蚯蚓影响下铅在砖红壤中的形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植物与环境保护研究所提供的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和海南省典型的砖红壤为研究材料,通过蚯蚓的培养试验,研究不同处理时间(30 d、60 d),蚯蚓对土壤中不同形态P2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短时间内(30 d)蚯蚓对土壤中不同形态P2含量作用不明显;但长时间(60 d)作用里,蚯蚓活动能降低残渣态P2含量,显著提高了土壤交换态、无定形氧化铁结合态P2含量,而蚯蚓活动对碳酸盐结合态、晶形氧化铁结合态、有机态、无定形氧化锰结合态P2含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乌鲁木齐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分布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6  
研究了乌鲁木齐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状况、空间分布及化学形态分布。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城市土壤受到了不同程度Cr、Cu、Pb、Zn污染,其中Pb的污染相当严重;除Mn、Fe以外,土壤中同一重金属元素含量在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差异显著;各重金属元素形态分布规律并不完全相同,但均以残渣态为主;乌鲁木齐城市土壤中活性态Pb的比例最高,活性态Fe的比例最低,同一重金属元素活性态在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6.
土壤重金属(镉、铅、铜)化学形态的地理分异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文章以我国9种主要类型土壤和同一地域的棕壤和四种褐土亚类以及红壤带中的非地带性土壤,如酸、中、石灰性紫色土,探讨了在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的土壤中,重金属Cd、Pb、Cu形态赋存状态及形态的分异特征,如土壤Pb的水溶态、交换态和弱结合态的相对百分含量随土壤地理带的分布,具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异规律。而同一地域各亚类的土壤间差异相对较微小。也探讨了土壤性质,如pH值、有机质与土壤重金属形态区域分异的关系,从而揭示了土壤重金属Pb等元素的形态在南北和东西方向土壤序列中的区域性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集研究区小麦根系土样品有毒有害及有益元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小麦中已有元素的含量,均低于国家二级土壤标准。说明河套地区土壤环境优良。Cu、Mn、Zn、Fe2O3、Mg O、CaO在小麦根系土和淋滤层土壤中都略有缺失,Mo在根系土和淋滤层土壤中发生贫化,P、Na_2O在小麦根系土和淋滤层中大量富集,Pb元素在小麦根系土中略有缺失,K_2O在根系土中略有富集。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河套地区采集小麦茎叶、籽粒及根系土,研究了小麦籽粒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并对小麦籽粒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所有重金属元素含量均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整体上看河套地区为绿色食品基地的土壤,适宜发展AA级绿色食品;小麦对重金属Cu、Pb、Zn、Cd、Cr的吸收能力从大到小顺序为:Zn>Cu>Cr>Cd>Pb。  相似文献   

9.
广西环江流域硫污染农田的土壤酸化与酸性土壤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矿业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将矿石中伴生的还原态硫带入土壤而导致周边土壤酸化, 是目前矿山周边普遍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本文以广西环江为例, 探寻大面积农田酸化的原因和 酸度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矿物组成分析(X-ray)、硫形态分析(EXAFS) 和同位素分析 结果表明: 环江农田土壤酸化的原因是洪水携带含硫尾砂进入农田, 还原态硫氧化产酸导致 土壤酸化。由于矿渣中还原态硫的污染, 受污染土壤的酸度、铁和硫的浓度显著高于未受矿渣污染的土壤。大环江沿岸出现不同的污染特征: 上游土壤的Fe, SO42- (SS)和St 含量较高, 但土壤尚未发生明显酸化; 中下游农田土壤H+ 和SO4 2- 含量较高, 土壤发生明显的酸化现象, 还存在继续酸化的风险。土壤受还原态硫污染后, 如果将旱地改为水田, 则可以降低土壤还原态硫的氧化速度和减缓酸化速度。  相似文献   

10.
洪继华  章申 《地理研究》1988,7(4):21-31
本文研究热带亚热带土壤中重金属分布的垂直分异及其分层性特征.土壤剖面中,水溶态、可交换态和有机结合态的重金属浓度自上层向底层降低.水溶态和有机结合态重金属的分布与有机质一致,而与pH值相反.Fe-Mn氧化物结合态的重金属分布与粘粒一致.残渣态分布的差异极小.  相似文献   

11.
畜禽粪便农用区土壤-小麦系统中重金属污染及迁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畜禽粪便农用导致农产品中重金属含量超标,通过生物链传递,最终会影响人体健康。以山东禹城典型畜禽粪便农用区为例,研究了不同畜禽粪便农用区土壤—小麦系统中重金属的污染及迁移累积情况。结果显示:某些区域存在着一定的重金属污染,鸡粪农用区、猪粪农用区污染较高,综合污染指数均值分别为0.83、0.78,都达到了警戒级,其中某些点的污染指数超过了1和2,达到了轻污染或中污染级;牛粪农用区污染较轻,综合污染指数为安全级。不同畜禽粪便农用区小麦中的Cr、Ni、Cd、As均存在不同程度超标情况,其中鸡粪农用区Cr的超标率达66.67%,Ni、Pb超标率都为16.67%;牛粪农用区小麦中Cr、Ni超标,Cr超标率达91.67%;猪粪农用区小麦中只有Cr超标,超标率为41.67%。研究区小麦显示出不同的重金属富集能力,小麦对Cd、Zn、Cu几种元素的富集情况较高,而对Pb、As的富集能力则较低。除Zn外,小麦茎叶对同一种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要大于小麦的种子。  相似文献   

12.
青海湖典型湿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金属污染是当今土壤污染中影响面最广、危害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对青海湖典型湿地土壤Cu、Zn、Pb、Cr、Fe、Mn 6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青海湖湿地土壤Cu、Zn、Pb、Cr、Fe、Mn 6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6.34μg/g、46.82μg/g、15.65μg/g、58.49μg/g、14.57mg/g和33.08μg/g;青海湖区南北两岸典型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南北两岸样带上表层土壤Cu、Cr、Fe的含量变化均呈"W"形,Zn仅在青海湖北岸样带表现出"W"形,Mn元素含量在400m处为最低点,Pb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特征;Cu、Zn、Pb 3种元素含量呈极显著相关,说明青海湖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有一定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3.
烟台海岸带土壤重金属定量源解析及空间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建树 《地理学报》2021,76(3):713-725
定量解析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并绘制空间分布图是土壤重金属调查评价的核心,可为区域土壤环境管理和修复提供科学参考。以中国北方名优农产品生产基地烟台海岸带为研究区,系统开展表层土壤样品采集和重金属分析测试;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定量解析土壤重金属的来源贡献;基于独立成分分析和序贯高斯模拟构建多元地统计模拟技术,实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预测及潜在污染区域划定。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表层土壤中 As、Co、Cr、Mn和Ni主要为自然来源,且空间分布受成土母质的控制;② 工业和交通排放是土壤中Cd、Pb和Zn的重要来源,三者在金、铜矿的尾矿区以及烟台市区呈现出污染热点;③ 土壤中Cu主要来自铜基杀菌剂和有机肥施用等农业活动,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果园土壤;④ 土壤中Hg主要来源于煤炭燃烧和混汞法炼金所排放Hg的大气沉降,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金矿以及龙口、蓬莱市区周边;⑤ Cu、Hg和Cd的潜在污染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7.5%、14.3%和8.6%,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4.
乌鲁木齐城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与影响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乌鲁木齐城市土壤中Cr、Cu、Pb、Zn含量很高,超出相应土壤背景值1.65-2.84倍,Mn、Fe含量与背景值差别不大。除Mn、Fe以外,其他重金属空间分布差异都很大,Cr、Pb含量较高区域沿西北-东南走向交通干线分布,主要的影响因素可能是交通运输、工业布局和风向;Cu、Zn含量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工业布局可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中部商业区内Cu、Pb、Zn含量也较高,交通流量大、人类活动强度大、植被覆盖率低可能是主要影响因素。乌市城市土壤重金属主要有三个来源:工业生产污染源、原土壤母质、交通运输污染源。  相似文献   

15.
银川市PM2.5重金属元素的环境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析了银川市PM2.5中9种重金属元素在春季风沙期、夏秋季非采暖期、冬季采暖期的浓度分布特征和富集因子。结果表明:银川市PM2.5中重金属元素的质量浓度在风沙期、非采暖期、采暖期表现不同,Cu,Ni,Mn,Cr,Fe,Cd元素在风沙期浓度最高,Zn,Pb,Co在采暖期浓度最高,说明风沙期和采暖期是银川市一年中的强污染期;重金属元素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浓度水平有明显差别,有害的重金属元素主要吸附在PM2.5中,应引起重视;Zn,Cd元素在各时段都有明显富集,主要来自人为源贡献;Pb元素在采暖期明显富集,说明银川市冬季采暖燃煤的排放对空气中污染元素Pb的贡献很大。  相似文献   

16.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of Wadi El Natrun saline lakes were investigated. Pb, Zn, Mn, Cu, Cd, Ni, Fe and Al were measured in surficial sediments. The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largely indicate the influence of weathering of terrigenous sources on lan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average in sedimentary rocks,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heavy metals studied are higher than the global average sandstone. This is also reflected in the high enrichment factors. The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 in lakes II and III decrease in the order Pb > Zn > Cu, while in lake I the decreasing order is Cu > Zn > Pb. Sediments with microbial mats were found to concentrate heavy metals above background sediment values.  相似文献   

17.
Groundwater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and widely used source of drinking water, which is increasingly threatened by pollution from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To check the severity of the problem, 156 ground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various depths (60-110 ft) of 52 different localities in Faisalabad city, the third largest metropolis in Pakistan, and analyzed for the metals (Zn, Cu, Cd, Ni, Pb, Mn and Fe) concentration in 2009. Quantification was done by using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er technique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WHO standards for drinking water qualit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vels of Cu, Mn and Fe were below the WHO standards while the concentrations of Zn, Cd, Ni and Pb were above the recommended levels of safe drinking water. Correlation analysis among the occurrence of these heavy metals revealed a highly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Mn with Zn and Fe. A significant and positive correlation of Cd was also found with Cu and groundwater depth showing that there is 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Cu-Cd pair and that the Cd concentration varies with depth of groundwater in the study area. Regional patterns of heavy metals occurrence were mapped using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and demarcation of risk areas. The concentration maps may be used by policymakers of the city to mitigate groundwater pollution.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广西锰矿区、铅锌矿区和金矿区土壤和植物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所调查的24种植物中,Cu含量在30.8~183.8mg/kg范围,Mn含量在143.6~27514mg/kg范围,Zn含量在113.3~1773mg/kg范围。相对于正常条件下生长的普通植物来说,其Cu、Mn和Zn含量都较高。生长在锰矿区的狗牙根、香附子和菜蕨中Mn的含量分别达到27514、16144和11516mg/kg,相应的富集系数为11.4、6.7和4.8。这3种植物均达到Mn超富集植物的相关标准,因此是潜在的Mn超富集植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