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东南亚锡矿带长约3900km,从缅甸和泰国大陆起,一直延伸到印度尼西亚群岛(见图).矿带由东带和西带组成,两带近于平行,局部为断层错开. 在此矿带内,锡矿床与花岗岩伴生,西带虽有些晚期浅成花岗岩,但中成花岗岩占优势,东带则以浅成花岗岩为主.因此,两带花岗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矿物学差异(Hutchison,1975);同时,西带花岗岩中痕量元素的分布模式也与东带截然不同(Yeap,1974).这两个带的花岗岩有着长期而复杂的历史,每个带中都产有时代显然不同的花岗岩.不  相似文献   

2.
江苏主要含矿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析了江苏省主要含矿花岗岩体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含量,所含黑云母的成分以及包裹体的类型等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它们大多属于岩浆花岗岩,且以I型花岗岩为主.成矿元素Cu、Pb、Zn在I型含矿花岗岩中普遍有一定程度的富集,其中以Cu的富集程度最好;Cr、Co、Ni在此类岩体中含量亦较高.广泛发育多种包裹体,尤其是发育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是含矿花岗岩体的重要特征.指出应加强在宁镇中段某些I型花岗岩体中寻找Cu多金属矿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川西白玉-稻城地区花岗岩类的年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U-pb、Rb-Sr、40Ar/39Ar法测年资料,探讨了川西白玉-稻城地区花岗岩类的东岩带、中岩带、西岩带的形成时代。东带以200Ma为主,中带以80Ma为主,西带以220Ma为主,各方法所获年龄数据基本上可对比。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U-pb、Rb-Sr、40Ar/39Ar法测年资料,探讨了川西白玉-稻城地区花岗岩类的东岩带、中岩带、西岩带的形成时代。东带以200Ma为主,中带以80Ma为主,西带以220Ma为主,各方法所获年龄数据基本上可对比。  相似文献   

5.
项贤彪 《广东地质》2001,16(4):36-39
不同地质条件下产生的宝石的包裹体及其组合不同,深成岩浆产生的包裹体以固相为主;气成热液产生的包裹体三相都有;伟晶岩产生的包裹体以气液相为主,天然宝石的包裹体以自形矿物为主并含少量的气液包裹体,而合成的宝石以人工残残余物为主,优化宝石包裹体都受到后期改造,宝石中的包裹体有的具有指示产地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秦岭李坝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陈源 《西北地质》1994,15(2):5-9
李坝金矿床为一大型微细浸染型矿床,产于中川花岗岩杂岩体外接触带的中泥盆统中。岩石地球化学资料表明,中川花岗岩杂岩体属不含金岩体。硫、氢、氧、碳、铅同位素、稀土元素、流体包裹体成分等资料表明,成矿溶液以大气降水为主,次为变质水(地层水);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容矿围岩,部分来自前中泥盆世地层。  相似文献   

7.
李鑫  刘强  樊燏  章军锋 《地球科学》2019,44(12):4152-4156
在碰撞造山带构造演化过程中,中下地壳深熔作用对于深部地壳物理性质与化学成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作为深熔作用的"见证者",纳米花岗岩包裹体是寄主岩石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能够为确定陆壳岩石中天然熔体特征及分析熔融机制提供关键信息.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的代表性岩石单元(泥质片麻岩与长英质片麻岩)中,石榴石与锆石中常包含有典型的纳米花岗岩包裹体,其代表性子矿物组合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黑云母,这是在黑云母脱水熔融过程中、寄主片麻岩中熔体被主要转熔矿物(如石榴石等)捕获所形成一类特殊包裹体.在观测基础上,采用高温高压与高温常压手段,对纳米花岗岩包裹体进行均一化实验并获得均一化玻璃质熔体.成分分析表明,均一化熔体成分以过铝质花岗岩为主,其主/微量元素特征能够有效反演部分熔融作用的演化过程.因此,纳米花岗岩包裹体的天然观测与实验研究对于确定天然熔体特征与深入剖析碰撞造山带的地壳深熔作用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南岭中段骑田岭A型花岗岩与芙蓉超大型锡矿床具有密切的时间和空间关系。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骑田岭A型花岗岩石英斑晶中的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熔融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流体-熔融包裹体的显微测温学研究结果显示,骑田岭A花岗岩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可以分异出流体,且岩浆分异出的流体与芙蓉超大型锡矿床流体包裹体所反映的高温和高盐度的CaCl2-NaCl-KCl-H2O流体体系的特征相吻合。综合分析表明,芙蓉超大型锡矿床成矿流体中的高盐度流体应为骑田岭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结晶过程中分异出的富含Cl等挥发份和成矿物质的高盐度热流体。  相似文献   

9.
采集了4个不同地区花岗岩石英、热液脉石英,分析其中包裹体分子水与结构羟基水的含量、包裹体分子水的δDinclusion、结构羟基水的δDOH,计算了结构羟基水-包裹体分子水之间的D/H分馏系数αOH-inclusion。考查了混合水(结构羟基水_包裹体分子水)δDwhole-water与单独包裹体水δDinclusion之间的差别,分析了这种差别与分馏系数αOH-inclusion的关系。结果表明:花岗岩样品中两种水之间的分馏系数小,分馏程度大,在常规分析中,若采用测定混合水δDwhole-water值代表实际流体(包裹体水)δDnclusion值时,二者间有较大的差异。热液石英脉样品总体来说分馏系数接近于1,分馏程度小,常规分析中引起的二者之间差异小。常规的分析方法用于分馏程度小的热液脉石英是可行的,但进行花岗岩石英水的氢同位素分析时有必要区分出包裹体水与羟基水。  相似文献   

10.
伟晶岩对研究岩浆向热液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近年来,花岗岩浆的不混溶作用日益得到重视,被认为是伟晶岩形成的重要控制因素。川西甲基卡伟晶岩型矿床是中国最大的固体锂矿床。本人在甲基卡矿床中发现了大量富含挥发份的含硅酸盐子矿物的包裹体,这些包裹体不同于阿尔泰可可托海伟晶岩矿床和加拿大Tanco伟晶岩矿床中的熔体-流体包裹体,而同不混溶成因的水盐熔体组成相近。其他地质特征也表明,甲基卡矿床发生了花岗岩浆的不混溶作用。因此,可判断出,甲基卡矿床中的含硅酸盐子矿物包裹体是花岗岩浆不混溶作用的产物,为甲基卡矿床的花岗岩浆不混溶成因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11.
江西大背坞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江西大背坞金矿床赋存在中元古界双桥山群第二岩性组中,产于燕山期花岗岩体的旁侧,受韧性剪切带及其中的挤压破碎带控制。流体包裹体及氢、氧、碳、硫、铅、硅、锶同位素特征表明,参与成矿的碳以岩浆源为主,铅以壳源为主,锶源于上地壳,硫和硅来自地层,流体水以岩浆源为主,混有变质残留晶间水和一定数量的大气降水。矿床成因上应属与燕山期花岗岩浆活动有关的中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2.
花岗岩中沸腾包裹体的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开展了花岗岩与锡钨成矿作用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表明,与锡钨成矿作用有关的花岗岩,广泛分布有沸腾包裹体,沸腾包裹体愈发育,愈有利于成矿,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3.
研究英格兰西南部矿化花岗岩中液包裹体的分布和丰度,目的是评价这种研究对该地区找矿所起的作用.结果发现了以下几种包裹体: 1.低温包裹体(200℃左右),它代表热液活动最后阶段,与花岗岩的高岭土化有关: 2.中-高温包裹体(200~600℃,它与每个深成岩体的矿化范围有关; 3.含石盐包裹体,它与矿无关,但总的讲与花岗岩的结构有明显的关系,据此可划分不同类型的  相似文献   

14.
矿物中包裹体的研究对阐明矿物形成时的介质状态及地质条件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许多研究者对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的矿物中包裹体进行过研究,为解决这些花岗岩的成因及形成时的地质条件提供了不少有益的信息。对华南广泛分布的燕山期含钽铌的锂氟花岗岩矿物中包裹体的研究尤有其特殊的成因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共同-疙瘩沟地区金-多金属矿床(点)多产于燕山早期花岗岩中,矿体石英中流体包裹体较发育,以气液包裹体为主,通过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认为:成矿流体属于Na^+-Ca^2+-Cl^--(SO4)^2-型中,中一低盐度(5.7%~8.5%),成矿温度为中(偏低)温(225~275℃),压力为75.1~115.8MPa,pH为5.23~6.05,Eh为-0.57~-0.62V,推断Au最可能的搬运形式为(Au  相似文献   

16.
西华山钨矿床是一个产于燕山期花岗岩中的大脉型钨矿床。已有百余年的开采史。但在矿床成矿条件和成矿流体性质等方面一直存在不同认识。作者利用红外显微镜及其它相关设备,对西华山矿床不同中段样品中的黑钨矿、锡石、绿柱石、黄铁矿、闪锌矿、石英和萤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蚀变花岗岩中造岩石英只见次生气液包裹体,晶洞水晶中只有原生包裹体,而云英岩石英中原生、次生包裹体均较发育。黑钨矿中以原生气液包裹体为主,在早期结晶的黑钨矿中还有较多的硅酸盐熔融包裹体,而晶洞中的黑钨矿和水晶一样——只有原生气液包裹体。绿柱石中除了硅酸盐包裹体外,主要是气液包裹体(多为次生)。其它锡石、黄铁矿、闪锌矿和萤石等都只有气液包裹体(原生或次生)。研究结果表明,西华山钨矿床的初始成矿流体是一种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尔后才演变成单一的热水溶液,在这一过程中黑钨矿、黄铁矿、闪锌矿、萤石和石英等矿物不断晶出。矿床总的成矿温度大致为700~200℃,压力约为160~200MPa。各种气液包裹体的盐度主要为5.0%~10%Na Cleqv。文中还对这些数据的地质意义以及对脉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和数据解释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李建康  张德会  李胜虎 《矿床地质》2011,30(6):1002-1016
在花岗岩类矿床中,花岗岩浆分异出富挥发分熔体/流体的过程,是导致岩浆就位和成矿元素迁移、富集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该过程中,同时捕获的不同类别的熔体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可以互相限定捕获条件,由此可以建立一系列与熔体包裹体有关的地质压力计,进而得到相关分异作用发生的深度.这些深度数值,对于指导花岗岩地区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撒岱沟门斑岩型钼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东段,矿体产于印支期二长花岗岩中,矿化类型以细脉状、网脉状和浸染状辉钼矿为主.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示,成矿前期的无矿石英脉和成矿期含钼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形成较好,以气液两相为主,存在少量的单相包裹体和三相包裹体.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研究结果显示,成矿前期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96.2~390.0℃,盐度5.70%~17.52%(NaCl当量);成矿期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61.5~340.3℃,盐度在2.06%~13.29%(NaCl当量).激光拉曼光谱测试结果显示,成矿早期以H2O为主,存在少量CO2和CO32-;而成矿期包裹体成分中有H2O和CO2的两相包裹体、含CO2的三相包裹体、SO2和CH4气体.流体特征变化指示成矿流体从成矿早期到晚期,温压条件不断降低,从氧化环境向还原环境转变.成矿流体经历了沸腾作用、流体不混溶作用,并伴随着大气降水混入形成了典型大陆碰撞体系下的浆控高温热液-斑岩型钼矿床.  相似文献   

19.
岩浆到热液演化的包裹体记录——以骑田岭花岗岩体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骑田岭花岗岩是燕山期花岗岩早期多阶段侵入复式岩体,岩石化学的研究表明它是富碱的、高分异的A型花岗岩,形成于板内拉张的构造环境。在其第二阶段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内广泛发育着厘米级至米级似伟晶岩囊状体和石英晶洞, 它们是富挥发份岩浆固结的产物,代表岩石形成过程经历了明显的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包裹体显微岩相学研究在骑田岭黑云母花岗岩的石英中发现熔体-流体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共存,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骑田岭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中的似伟晶岩囊状体和石英晶洞是花岗质熔体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的产物。显微测温结果显示,熔体-流体包裹体的捕获温度大于530℃,说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的温度不低于该温度;闪锌矿中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在285~417℃之间,盐度为11.7% NaCleqv,代表了成矿流体的温度和盐度;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72~454℃,代表热液阶段流体的温度。从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到似伟晶岩囊状体再到石英晶洞,岩浆-热液体系经历了富挥份熔体→熔体+高盐度流体→高盐度流体→低盐度流体的完整演化过程,形成了CaCl2-NaCl-H2O-CO2体系的岩浆热液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激光拉曼探针分析结果显示,在流体包裹体和多晶熔体-流体包裹体中含有长石、方解石、金红石及金属氧化物等子矿物,暗示其所捕获的流体具有较强的成矿能力。  相似文献   

20.
胶东乳山脉状金矿床成矿流体性质与演化   总被引:10,自引:12,他引:10  
位于胶东牟平-乳山金矿带中部的乳山金矿(原称金青顶金矿)是目前我国单脉金储量最大的矿床,金主要产于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细脉中。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乳山金矿不同蚀变带岩石和各成矿阶段金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有两种类型:CO_2~H_2O 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钾长石化蚀变岩、黄铁绢英岩和弱蚀变花岗岩的石英中含有丰富的 CO_2-H_2O 包裹体,而黄铁矿石英脉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中 CO_2-H_2O 包裹体数量逐渐减少,以富水的 CO_2-H_2O 两相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为主。显微测温结果显示,弱蚀变花岗岩、钾长石化岩石和黄铁绢英岩石英中的 CO_2-H_2O 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236~377℃;而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70~324℃。成矿早期流体为富含挥发份(X_(CO_2)高达0.53)、中低盐度(3.33~10.48 wt% NaCl)的流体,到主成矿期逐渐演化为以含较低的 CO_2的富水流体(X_(CO_2)为0.01~0.05) 和水溶液流体,盐度为1.23~12.55Wt% NaCl。金和硫化物(尤其是黄铁矿)紧密共生,说明金主要以金硫络合物形式被搬运,CO_2包裹体的广泛存在则表明其对成矿流体的 pH 变化起着重要的抑制作用。水/岩反应、温度下降和压力降低引起的流体不混溶可能是乳山金矿金沉淀成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