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付广  刘美薇 《沉积学报》2010,28(1):201-207
通过油藏解剖和其与成藏条件时空配置关系分析,在总结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油运移机制及模式的基础上,对其运移输导通道及其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到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油运移输导通道主要包括①T2源断裂是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运移的输导通道;②T2断裂配合砂体是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中油向长10区块侧向运移的输导通道。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油运移输导通道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①T2源断裂发育程度控制着三肇凹陷向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油供给量;②T2断裂密集带是长10区块扶余油层油聚集的主要区域,被T2断裂配合砂体形成的输导通道连接的高断块是油聚集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2.
中国陆相盆地油页岩成因类型及矿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油页岩成因类型,国内外学者做过一些有益的探讨,但尚不存在统一的分类方案。鉴于中国油页岩以陆相成因为主,作者从油页岩的沉积环境出发,总结出从深湖-半深湖到湖沼环境,油页岩中湖泊生物来源的有机质所占比例逐渐减少,陆源有机质影响变大,并以此把中国陆相盆地油页岩分为深湖腐泥型油页岩、半深湖腐殖腐泥型油页岩和湖沼腐泥腐殖型油页岩3种成因类型。通过系统梳理中国29个陆相含油页岩盆地矿床特征,发现深湖腐泥型油页岩主要赋存于大中型坳陷盆地,往往具有分布范围广、空间展布稳定、品质和厚度中等的特点;发育在小型断陷盆地中的深湖腐泥型油页岩矿床具有分布范围小、横向差异大、品质良好和厚度巨大的特点。半深湖腐殖腐泥型油页岩在断陷盆地和坳陷盆地都有分布,具有分布范围小、空间上品质和厚度差异明显。湖沼腐泥腐殖型油页岩主要沉积于断陷盆地中,具有分布局限、品质好、厚度薄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北美页岩油气研究进展及对中国陆相页岩油气勘探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美在海相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中已获得巨大成功,研究表明,页岩油和页岩气形成条件和赋存状态虽然具有较多的共性,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共性为二者均呈"连续型"分布于沉积盆地的斜坡和中心带,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页岩油气均产自有机质丰度高、脆性矿物含量高、存在异常高压的页岩地层。两者的差异性表现在页岩气的产生具有多源性和多阶性,即页岩气既可来自Ⅰ-Ⅱ型有机质,也可来自Ⅲ型有机质,但页岩油主要来自Ⅰ-Ⅱ型有机质;页岩气可形成于有机质成熟作用的任何阶段,但页岩油是有机质处于成熟阶段的产物。由于页岩油和页岩气分子直径和结构的差异导致两者在页岩中的赋存状态和开采机制存在一定差别。勘探实践表明,中国陆相盆地存在着丰富的页岩油气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有针对性地研究其勘探开发技术,是我国页岩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陆相盆地内普遍存在油页岩与煤共生的地质现象。本文以老黑山盆地下白垩统穆棱组油页岩与煤为研究对象,基于工业分析(含油率、灰分、挥发分、全硫和发热量)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有机碳、岩石热解、显微组分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油页岩与煤含油率的控制因素开展研究。根据含油率等工业品质特征,将研究区油页岩与煤进一步划分为高含油率油页岩(HOS)、低含油率油页岩(LOS)、高含油率煤(HC)和低含油率煤(LC)4种亚类。其中HC的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和生烃潜力最高,其次为LC、HOS和LOS,4种亚类的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干酪根为主,均处于未成熟的热演化阶段。沉积环境与有机质来源是控制油页岩与煤含油率的关键因素,HOS主要形成于陆源有机质供给中等的湖沼环境,而HC主要形成于陆源有机质供给丰富的泥炭沼泽环境。油页岩与煤形成时期的高等植物以松科、柏科/杉科、南洋杉科、罗汉松科和蕨类植物为主,这些植物可以提供充足的树脂和蜡质有机质,从而使油页岩与煤具有相对较高的含油率。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南部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资源丰富,多口井试油获得工业及高产油流,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本文以青山口组一段下段为研究对象,以页岩油赋存状态为切入点,重点针对研究区页岩油富集优质岩相,即高有机质薄片状页岩和中有机质纹层状页岩中溶胀油、吸附油以及游离油量进行定量评价,揭示页岩油在地下页岩层系储层中的赋存特征。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主要以干酪根溶胀态、干酪根吸附态、有机质孔隙游离态、无机矿物吸附态及无机孔隙游离态等5种赋存形式存在于页岩层系储层中。其中:高有机质薄片状页岩中页岩油赋存状态以干酪根溶胀油、干酪根吸附油和有机质孔隙游离油等有机赋存油为主,有机赋存油量可高达253.0 mg/g TOC,以TY1井页岩油赋存量最大,其次为CY8井,H238井页岩油量最低;中有机质纹层状页岩中页岩油赋存状态以无机矿物吸附油、无机孔隙游离油等无机赋存油为主,可达167.0 mg/g TOC,CY8井页岩油赋存量最大,H258井次之,H238井页岩油量最低。TY1井、CY8井位于半深湖—深湖区,发育大套泥页岩;H238井位于三角洲外前缘,离物源区较近,导致其页岩油赋存量明显低于半深湖—深湖区。因此,沉积环境是导致不同工区页岩油赋存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油页岩作为常规油气的重要替代或补充能源,在全球资源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彰显。为了更好地揭示我国陆相油页岩的特征与分布规律,在总结多年油页岩勘查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地区松辽和桦甸典型含油页岩盆地矿床特征及成矿特点,揭示了陆相坳陷与断陷盆地油页岩成矿规律。油页岩主要发育于三级层序的高水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古气候和沉积环境对大型坳陷盆地油页岩的形成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湖泊自身生产力大大提高,为油页岩形成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油页岩的平面分布受控于沉积环境的变化,主要分布于深湖—半深湖相,盐度较高使水体处于盐度分层,有利于有机质保存。构造条件对小型断陷盆地油页岩成矿起着至关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控制可容纳空间而影响了油页岩的厚度分布及品质特征,油页岩主要富集相带为靠近控盆同生断裂一侧的半深湖—深湖环境,且靠近控盆同生断裂一侧油页岩厚度明显加厚和含油率增大;同时,干湿交替的气候控制了油页岩的层数和保存条件。对比分析表明:坳陷含油页岩盆地规模多为大型,油页岩矿单独存在、分布面积大,以中薄层中低含油率为典型特点;断陷含油页岩盆地规模多为小型,油页岩矿单独存在或与煤相伴生,以薄层高含油率或巨厚层中等含油率为典型特点。在三级层序的水进和高水位体系域中,有机质丰度和湖泊生产力较高,层状藻和结构藻较为繁盛,外源输入较低、水体盐度较大、还原性较强,且呈碱性环境,是油页岩形成的有利时期。因此,古构造、古气候和沉积环境综合控制下的丰富有机质来源和良好的湖水盐度分层是油页岩有机质富集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7.
Xifeng area is a key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rea in the Ordos Basin. The Chang 2 oil group of Yanchang 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replacement oil‐bearing horizon in this area. The sterane compounds in the saturated hydrocarbons of crude oil contain abundant geochemical information and can reflect the source of parent materials and the maturity of crude oil, so they are important information carriers for oil source correlation(Huang et al., 1991; Duan, et al., 2001). In this paper, the crude oil samples were systematically collected from the reservoirs of Chang 2 oil group in 10 production wells in Xifeng area and the group compounds of crude oil were separated. The separated saturated hydrocarbon components were tested by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and the steran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erane in the saturated hydrocarbons of crude oil and their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coul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oil source correlation of Chang 2 oil group at late stage.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依兰盆地古近系达连河组油页岩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连河油页岩含矿区位于黑龙江省依兰地区,该区是一个半地堑式断陷盆地。古近系达连河组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油页岩形成于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发育时期。油页岩沉积相类型为半深湖相沉积,与泥炭沼泽相煤层伴生,为煤层的顶板,含油率为3.75%~8.37%,有较高的开采价值。煤层顶部发育的巨厚湖相劣质油页岩,分布广,层位稳定,含油率<3.5%。研究区油页岩成因类型为混合型和腐殖型。根据油页岩工业划分标准,达连河油页岩属于中灰分、低含油率的油页岩。  相似文献   

9.
随着东北大型含油气沉积盆地油气勘探难度越来越大,老油田开发程度已进入中后期,亟需新的油气区接替。三江盆地作为松辽盆地外围7个一级远景盆地之一,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最近在三江盆地前进坳陷开展了一系列油气地质调查工作,在中生界泥页岩、晚古生界暗色泥岩地层及硅质岩生烃潜力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与认识,对评价该区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反韵律砂层石油运移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曾溅辉  王洪玉 《沉积学报》2001,19(4):592-597
反韵律砂层油的运移二维模拟实验研究表明:(1)反韵律砂层在油的运移过程中表现为顶部含油饱和度高,含油厚度小,含油层段平均运聚效率高,含油饱和度具有从上到下逐步降低的特点 ;(2 )在反韵律砂层,油气的运移方向、路径和通道总体表现为自下而上,由复杂趋于简单,并主要受油气充注方向、充注速率和渗透率级差等条件的影响 ;(3)水动力既可以增加反韵律砂层油的运移效率,减小散失量,亦可以降低油的运移效率,增加散失量。注水速率较小时,可以增加反韵律砂层油的运移效率,但注水速率较大时,主要表现为降低油的运移效率 ;(4 )水动力作用降低了反韵律砂层中油的运移速率  相似文献   

11.
梅河盆地为古近纪富含油页岩的小型断陷盆地。岩芯观察、薄片鉴定、有机碳、热解和工业分析等测试分析表明,梅河盆地发育高灰分中含油率型油页岩,油页岩中有机质处于未熟状态;黏土矿物以高岭石和伊利石为主,富含石英等稳定组分,U、Mo等元素较为富集,轻重稀土分异程度高。油页岩突变沉积于煤层之上,且上覆深灰色泥岩,表明其形成于半深湖-深湖环境;Sr/Ba比值和伽马蜡烷含量较低、V/(V+Ni)0.5,表明油页岩形成于缺氧的淡水中。油页岩中有机质来源较为复杂,黑色油页岩有机质丰度含量较高,以高等植物来源为主,油页岩产油率(含油率/TOC)较低;褐色油页岩TOC相对较低,有机质以湖泊生物为主,具有较高的产油率。  相似文献   

12.
包气带中原油的迁移和降解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石油的开采和集输过程中,常常有大量的原油抛洒和泄漏,这对土壤和植物地造成严重污染,本文通过大量野外和室内的原油渗透试验,含油地层的淋滤试验和石油的生物降解试验,来研究石油污染物在包气带中迁移,转化和降解规律,从而地下水石油污染的潜在性作出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轮南地区是塔里木盆地北部的主要含油气区,该地区奥陶系原油中酸值含量普遍较低,分布范围在0.01~1.41mg KOH/g,大多数原油属于低含酸原油,少数属于含酸原油或高酸原油,酸值在平面上表现出明显的"西高东低"特征。通过原油物性对比、地球化学分析及成藏过程的研究发现,原油的酸值与其母质类型、成熟度、生物降解程度及油气充注史均有一定的关系,尤其与生物降解作用密切相关。通过对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析,判定该区含酸原油为混合成因,这与油气成藏过程分析结果是一致的。原油中酸性物质含量会影响原油的性质,原油的酸值与物理性质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轮南地区油气性质差异明显,具有"西油东气"的分布格局,原油的密度、胶质沥青质含量、含硫量等也具有"西高东低"的分布特点,而气油比、含蜡量等则表现为相反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世界油页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玲  尹秀英  孙昊  付宝山 《世界地质》2012,31(4):772-777
由于世界原油价格的高涨和常规油气资源的短缺,非常规油气资源中的油页岩以资源丰富、经济性和开发利用的可行性成为21 世纪重要的石油补充和替代能源。世界油页岩资源探明储量折算成页岩油约70%分布在美国,其次集中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约旦、澳大利亚和爱沙尼亚等; 中国油页岩资源约85%以上分布在吉林、辽宁和广东省。随着各国重新或开始重视油页岩的开发与利用,油页岩的储量、页岩油的产量和油页岩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都呈增长趋势,相应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在加大。  相似文献   

15.
祁连山冻土区含天然气水合物层段的油气显示现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钻孔DK-2孔为例,对含油气显示岩心样品进行了储集岩热解分析,结合野外观察到的含油气显示现象,讨论了油气显示性质及其对水合物的可能指示意义。野外观察到的油迹、油斑、油浸、油染等不同级别油气显示现象大多产出在细砂岩、中砂岩中,部分产出在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碳酸盐岩接触面及裂隙中,它们均得到室内储集岩热解分析结果的证实。油气显示所指示原油性质以中质油、重质油为主,少部分为超重油,甚至为沥青。钻孔中油气显示现象与水合物密切伴生,特别是水合物产出深度段或下部常见具中质油特征的油气显示,或可作为水合物一种指示。  相似文献   

16.
洼陷中浊积岩沉积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我国东部地区主要含油气盆地勘探的主要目标逐渐转为一些较复杂的隐蔽油气藏,尤其是盆内的次级洼陷,已成为勘探的重要地区。多年的勘探实践表明,对于我国东部的陆相箕状盆地,洼陷中含油气是必然规律。在洼陷内最重要的油藏类型是砂体岩性与构造—岩性油藏,并且绝大多数为浊流成因。本文以山东济阳坳陷与昌潍坳陷的德南、牛庄、利津、博兴等几个洼陷为例,介绍洼陷生油条件的地震研究方法与三角洲—浊积扇体系中浊积岩发育区的沉积特征、油气富集规律及地震综合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建立稳定可靠的利用油页岩总有机碳预测含油率的模型,揭示中国陆相不同成因类型油页岩含油率与总有机碳的内在关系极其重要。通过不同类型盆地油页岩钻井取心测试的关键参数,结合沉积学、有机地球化学、热模拟等学科技术,探讨油页岩含油率与总有机碳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不同盆地类型与沉积背景下发育的油页岩含油率与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均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R2=0.81~0.97);中国陆相油页岩的成因类型进一步划分为5种类型,制约着含油率与总有机碳的内在关系;油页岩的升温加热模拟呈现3个失重阶段(温度<150、300~550、600~750℃),明确了含油率与总有机碳参数的物理意义;相同类型盆地与沉积背景下形成的油页岩具有相近的母质生源组合,从而具有大致相当的再生烃效率。中国陆相油页岩成因类型的细划、含油率与总有机碳物理意义的明确、油页岩再生烃能力的分析,有助于理解中国陆相油页岩含油率与总有机碳的内在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大王北洼陷精细油源对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芳烃、碳同位素和轻烃等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多种方法相结合,详细对大王北洼陷3个油田原油进行了油油和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大王北洼陷原油具有4种成因类型,分别为来源于沙四段、沙三段、沙一段烃源岩的“沙三型原油”、“沙四型原油”、“沙一型原油”和来源于2套或3套烃源岩的“混合型原油”。“沙三型原油”分布于大王北油田和大65油田,而其它类型原油在英雄滩油田均有分布,并且以受沙三段烃源岩影响的“混合型”为主。沙三段烃源岩是大王北洼陷的主力烃源岩,主力油层内的石油主要是由该层烃源岩贡献的。不同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埋藏生烃演化历史和圈闭的发育历史共同影响了原油类型的分布。  相似文献   

19.
奥连特盆地斜坡带原油油品分布复杂,重质原油开发难度大、不经济,中轻质原油分布规律不清,严重制约斜坡带油气勘探。本文从原油地化分析入手,通过分析原油分布特征和地化特征,明确重油成因机理,建立原油充注模式,指出中轻质油有利发育区,以有效指导油气勘探。研究结果如下:(1)斜坡带原油正构烷烃具有前峰型碳分布形式,表明原油主要为海相母源;(2)原油具有“双低+双高”族组成,表明原油为烃源岩低熟-成熟阶段产物;(3)重油主要为生物降解成因,证据1为:饱和烃总离子流图发育UCM现象,证据2为:检测发现25-降藿烷标志性化合物;(4)地化分析表明同一样品中同时存在降解原油和未降解原油特征,表明原油为两期充注成因;(5)据此建立油气两期充注模式:早期常规原油充注,中期原油普遍遭受生物降解,原油变重,晚期常规原油充注与降解原油混合控制平面原油油品分布特征,并指出斜坡带砂岩尖灭条带下倾方向是常规油有利分布区,部署探井、评价井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20.
我国陆相盆地油页岩矿床特征多样,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体系,本文以典型盆地松辽盆地、抚顺盆地和桦甸盆地、准噶尔盆地以及鄂尔多斯盆地为例,分别开展了离散型大陆裂谷盆地、转换型走滑盆地、汇聚型前陆盆地及板内型克拉通盆地4种类型解剖,总结了各类型盆地油页岩特征及矿床赋存规律。其中:离散型大陆裂谷后热沉降坳陷演化阶段沉积的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Ⅰ型、含油率中等、厚度中等、分布面积广的特征,易形成特大型油页岩矿床;离散型大陆裂谷同裂谷沉降断陷阶段沉积的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Ⅱ1-Ⅱ2型、含油率中等、厚度中等、分布面积小的特征,易形成中型油页岩矿床;转换型走滑盆地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Ⅱ1-Ⅱ2型、矿床赋存特征差异较大的特征,这主要取决于走滑运动断陷的构造沉降量,该类型盆地既发育中等含油率、巨厚的油页岩矿床,也发育高含油率、厚度薄的油页岩矿床,但总体分布范围较小,易形成中小型油页岩矿床;汇聚型前陆盆地陆相磨拉石阶段沉积的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和Ⅱ1型、含油率较高、厚度大、分布局限、地层产状变化大的特征,易形成大型油页岩矿床;克拉通型盆地陆内坳陷阶段沉积的油页岩具有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Ⅰ和Ⅱ1型、含油率中等、厚度稳定、分布面积广的特征,易形成特大型油页岩矿床。在所有盆地类型中,半深湖-深湖环境、高水位体系域和水进体系域是油页岩形成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