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勘察设计》2009,(8):84-84
CIHE & HVAC 2010第十届中国国际暖通空间博览会(暨“第十届中国国际供热、通风及空调产品博览会”)将于2010年3月15-17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国展)隆重举行。展会以“降低建筑能耗,推进节能减排”为主题,全面展示暖通空调行业最前沿最新型技术与产品。主办方于2009年4月18日正式启动招商工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建筑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建筑物的用途也不断向多样化发展,所以建筑物中各空间的室温要求不同,空调的负荷差异也较大。而空调自单体式发展到集中式后,就成为建筑能耗的“大户”。现代化的楼宇空调要求从集中方式再转向各空间独立的控制,根据需求自动调节室温。VAV系统即是目前能满足这一要求的最佳控制方式。该技术利用送风温度可变控制和送风静压可变控制,达到了在提高室内舒适度的条件下节省能源的目的。该技术可根据室内温度情况和设定值的比较控制送风量,再根据各  相似文献   

3.
《中国勘察设计》2006,(2):64-64
受窗户影响的采暖、空调、照明能耗往往占到整个建筑能耗的一半左右。中国的窗户性能普遍较差,窗户的单位面积能耗达到发达国家的2~3倍,而且窗户的功能质量,对居住者的健康、舒适以及生活上作条件,有着重大影响。如果把窗户认真做好,拒严寒酷热于窗户之外,不就省下了许多能源了吗?而且由于辐射换热减少,舒适度也会得到提高。现在摆在门窗企业和开发商们面前的问题,是以高超的产品质量和先进的技术去赢得广阔的市场,  相似文献   

4.
变风量空调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智能建筑的环境设计原则出发,分析了智能建筑VAV空调(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提出了智能控制的原则,并对VAV空调系统控制方案和技术路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空调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季节性的舒适性空调为对象,较详细地介绍了地下水人调供冷的基本原理,特点、供冷负荷的计算方法,地下水风机盘管空调系统的布置、测试与维护管理,实用效果以及地下水空调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对城市居民而言,夏季的制冷办法主要采用分体式空调。这样的"吹"法,不但能耗高、噪声大、滴水扰民,户户悬于窗外的机身,还严重地影响了建筑物和整座城市的美观。  相似文献   

7.
混合热源与热泵联动空调技术以天然、廉价和低品位的资源为主,以高品位资源为尖峰负荷的系统能源配置设计新方法,实现以单投入多功能的新型能源利用方式替代多投入单功能传统的能源利用方式,使建筑物的空调系统具有经济、节能与环保等特点.该项技术能较好地应用于能源获取难度大、单一冷热源不能满足要求的工程.在天津"975"工程供暖及制冷系统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混合热源与热泵联动空调技术成功地解决了系统的冷热源、热(冷)负荷需求大等难题,具有明显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发[2005]33号)指出:我国房屋建筑材料中70%是墙体材料,其中粘土实心砖占据主导地位,生产粘土砖每年耗用粘土资源达10多亿m3,相当于毁田50万亩,耗能相当于7000多万t标准煤.如果实心粘土砖产量继续增长,不仅增加墙体材料的生产能耗,而且导致新建建筑的采暖和空调能耗大幅度增加,将严重加剧能源供需矛盾.因此,开发节能效果明显的承重用墙体材料对降低建筑能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闫春燕 《地下水》2020,(1):94-97
绿色环保型建筑自然雨水利用规定,绿色环保型建筑自然雨水采集技术,自然雨水综合利用过程中的节水及能耗分析。本研究结合工程案例,借助概念规范阐释与重点技术指标数理计算结合的方式,对绿色环保型建筑雨水综合利用过程的节水及能耗专题开展分析探究,以为同类工程应用提供研究和技术参考,助力建设雨水综合利用的环保型建筑工程。  相似文献   

10.
正建筑能耗占我国总能耗的30%以上,被动房通过集成保温、密封和带热回收的环境一体机等系统,冬天不用烧煤烧气供暖、夏天不用空调制冷,节能达90%以上,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建筑。据统计,假如我国北方城乡建筑全部采用被动房,每年可节约供暖用煤约3.5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亿吨,对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埋管热泵技术是采集地表以下200 m深度内的浅层地热能进行供热制冷的新型能源利用技术,而该技术在贵州碳酸盐岩分布区的应用和推广之所以受到制约,其主要原因是岩溶地层中建造垂直换热孔的难度大、成本较高。通过贵州省有色科技大楼附楼采用垂直地埋管式与基础桩螺旋盘管式有效组合的换热系统,在岩溶一般至中等发育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成功经验的介绍,为地埋管热泵技术在贵州岩溶地区的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城市污水中赋存着巨大的热能 ,有效回收与利用城市污水热能具有明显的节能性、经济性和环保性。根据近年来的一些初步研究成果和应用技术实例 ,从节能、经济和环保的角度提出并建立了城市污水热能回收与利用的比较系统、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 ,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高山 《吉林地质》2014,(1):105-107
地下水源热泵浅层地热能是指地下水在抽水-回灌过程中,利用水源热泵提取水中的热能,或用于空调制冷产生的能量转换。地下水源热泵地热能是浅层地热能的一种主要类型。地下水源热泵浅层地热能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环保的新型能源,逐渐为人们认识,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本文简要介绍吉林市城区地下水源热泵浅层地热能条件,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源热泵技术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源热泵技术在中国应用时间不长,但推广应用速度非常快,几乎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尤其在上海世博场馆中大面积推广,取得了很好的节能效果。随着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我国已掌握了地源热泵的全套技术,并在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钻孔热反应测试技术、高效地下热交换井以及太阳能与地源热泵技术的联合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新进展,这些成果的取得将为实现我国2050年的节能减排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5.
能源桩传热与承载特性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强强  焦玉勇  骆进  王浩 《岩土力学》2019,40(9):3351-3362
能源桩是一种在传递上部结构荷载的同时获取浅层地热能源的新技术,给桩基结构的设计及安全服役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能源桩实际应用的角度,围绕能源桩传热性能和承载性能两个关键科学问题,从4个方面综述目前的研究现状:(1)能源桩的热传递研究;(2)能源桩的结构响应特征;(3)能源桩的承载变形特性;(4)能源桩的荷载传递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能源桩传热模型的适用性、热交换作用下能源单桩及群桩的承载特性以及长期运行条件下的承载性能及结构安全性进行了讨论,最后对能源桩工程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分析成果对于保证结构安全,合理开发浅层地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水源热泵技术作为供热供冷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水井工程的参数需根据具体的水文条件、气候条件、气象条件和地质地层等进行设计。在对第四系大口径水源热泵水井工程设计技术参数、施工工艺流程、成井质量控制、抽水与注水、渗水试验综合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水源热泵供热供冷中央空调技术设计的第四系土层大口径水源热泵水井,作为供冷供热水源达到了各项技术指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7.
将常规桩与地源热泵技术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型基桩--热交换桩。首先介绍了热交换桩的概念和工作机制,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和分类。桩体中埋设换热器并与地表管路连接,通过换热器中的交换液体与桩体、桩周土-地基土及地下水系统进行热交换,形成封闭的地源热泵的地热交换器,使得热交换桩具有常规基桩和地源热泵预成孔直接埋设换热器的双重作用。最后分析了热交换桩目前国内外的应用现状,指出了实际应用关键技术问题及其研究的方向。分析后可以看出,热交换桩是一种经济、环保、节能的新技术,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黄永泉 《江西地质》2000,14(3):184-189
斑岩铜矿的成矿作用与成矿能量的消耗是相并而行的。从成矿元素由分散到集聚过程的热力学体系变化,估算了形成德兴斑岩铜矿田的成矿能量;探讨了成矿能量的来源及其与成矿斑岩的关系:认为斑岩并非矿田成矿能量的唯一来源,部分来自地球深部的内热产生的局部性对流热。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增长,污水的热能回收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开发污水源热泵技术对建筑节能降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污水源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特点等方面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国内外污水源热泵技术的开发利用历程与工程现状,分析了城市污水热能资源潜力以及污水源热泵技术的发展前景,指出利用污水与环境的温差获取热能具有十分巨大的能量资源前景,适宜的热源距离是污水源热泵开发利用的先决条件,开发污水源热泵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出水或城市污水作为水源,通过合理利用出水的流量和温差为城市住宅供暖。基于我国能源与环境的现状,污水源热泵系统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能源开发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20.
浅议水源热泵系统中的地下水回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海军  李春晖 《地下水》2010,32(2):49-50
通过对水源热泵使用现状的调查,分析水源热泵的应用范围,同时对水源热泵系统中地下水回灌进行剖析,比较不同类型回灌的效果及所产生的影响,指出最优化的回灌思路,并针对其实际应用过程提出严格成井工艺,制定国内相关技术标准,加强对现有的项目的跟监控等几项推广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