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近日,全国勘察设计行业软件正版化论坛会在烟台圆满结束,来自国家版权局、烟台、威海等地方版权局、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各地方勘察设计协会以及全国近百家勘察设计单位的相关领导参加了本次论坛,共同探讨勘察设计行业的软件正版化工作方向。国产CAD软件的领导厂商、CAD正版化解决方案的首席提供商——中望公司,作为本次论坛唯一特邀协办方参与了这次盛会。  相似文献   

2.
近日,由国家版权局主办,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承办,中国软件联盟协办的“使用国产CAD协同解决方案推进勘察设计行业软件正版化工作研讨会”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举办。  相似文献   

3.
2007年6月6日,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文件中设字[2007]第27号文件就“关于推荐中望CAD解决软件正版化工作”发出通知,正式确定中望CAD成为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推荐使用的唯一国产CAD品牌。这是中望CAD在勘察设计行业获得的又一殊荣,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此次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把中望CAD  相似文献   

4.
这次会议的中心首先是大力推广扶植国产化,实现正版化,把正版化与国产化的关系处理好。如果各省各部要推广,首先要推广国产软件,不要花大量的冤枉钱。各协会各部门都要把自己管理好。第二,找一些财力把二维平台(支撑软件)开发完善一下。我希望每个行业、各个设计院都要购买国产的二维平台,尽可能使用自己的国产软件。一方面防止人家说我们盗  相似文献   

5.
《中国勘察设计》2007,(7):37-37
2007年6月6日,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文件中设字[2007]第27号文件就“关于推荐中国CAD解决软件正版化工作”发出通知,正式确定中望CAD成为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推荐使用的唯一国产CAD品牌,这是中望CAD在勘察设计行业获得的又一殊荣,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眦次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把中望CAD作为推荐使用的唯一国产CAD品牌,  相似文献   

6.
对目前我国CAD平台软件正版化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及探讨,对软件正版化的认识进行了阶段划分,并提供了实施CAD平台软件正版化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随着企业信息化、软件正版化工作的深入展开,CAD软件作为继操作系统、办公软件之后的第三大软件,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勘察设计、机械制造、电子电气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因而对于广大企业来说,优秀的软件就是生产力,寻找到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CAD软件正版解决方案,对企业提高设计工作效率,产品创新等都有着现实而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际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国外软件平台开发商对我国设计企业知识产权的限制越来越多,我国勘察设计企业内部使用非正版软件支撑平台的风险越来越大。人们急于寻求一种可用较少的投资获得较高效益的软件平台。本文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些软件平台作了客观的归类分析,给中小设计企业软件平台正版化的具体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勘察设计》2009,(8):I0003-I0004
2009年7月17日,中国软件联盟宣布成立中国工程建设行业软件产业联合体。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信部、国家版权局、国资委等国家部委领导,以及中国勘察设计协会、行业用户及各界媒体朋友在北京新世纪日航饭店共同见证了工程建设行业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相似文献   

10.
对目前我国CAD平台软件正版化的现状及发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及探讨,对软件正版化的认识进行了阶段划分,并提供了实CAD平台软件正版化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某跨国公司对我国勘察设计行业应用软件市场的占领和垄断已有年头,严重扰乱了各企业的正常工作,他们的所作所为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遏止其非法运作却由于我国法律上的缺失而显得无力。2008年8月1日,“反垄断法”的正式出台并交付实施应用,给人们带来了希望。怎样应用好这个法律武器,为我国勘察设计行业各企业用户的利益维好权、把好脉,是当今我们每个设计企业用户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调研与《反垄断法》的学习谈一些看法,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2.
孙焕英 《地质与勘探》2014,50(Z1):1430-1436
地质勘查行业用到大量的原始和综合报表,为提高报表的制作和设计效率,需要开发必要的应用软件。本文介绍ChinaExcel软件的主要功能、报表类型和应用流程,以实例分析展示了该软件在地质勘查软件研发中的应用过程。武警黄金部队自主研发的勘探工程数字地质编录系统和地质勘查项目经费预算系统,首次将 ChinaExcel 报表软件引入地质勘查行业,它能够简化地勘经费预算过程,提高经费预算的效率和准确性,推进地质勘查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高速发展的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如档案的归属、档案数量的增加、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档案信息化建设、工程档案编研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和特殊地位。本文介绍了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目前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行业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董家龙 《矿产与地质》2004,18(6):555-558
贵州铝土矿资源相当丰富,尚有较大找矿潜力。暂难利用的坑采资源占50%以上,制约了铝工业的发展。在总结分析铝土矿基本地质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应统筹规划,综合勘查与开发,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矿业软件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了当前国内外矿业软件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总结了国内矿业软件的开发成果,指出我国矿业软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作坊式开发、创新能力不足、系统集成度低、缺乏三维模型技术、商业化程度不高等.认为应用矿业软件进行矿山生产动态管理、矿产经济计算评价、矿产综合开发利用、资源储量管理和矿山生产规划是我国矿山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当前勘察设计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对传统经营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市场经营只有不断适应形势的需要,从技术经营、服务经营与合作经营入手,才能保证企业驰骋市场的张力和活力,为行业进步和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地质矿产点源数据库系统的模型库及其分类体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机助软件工程模型库及其分类体系在地质矿产点源数据库系统(GMPDBS)的设计、开发和运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模型库是各个软件设计阶段的程序集成器和信息传递转换器,模型库分类体系的建立使全部模型库中错综复杂的属性、关系和结构信息条理化、程序化,使整个系统脱离混乱状态而变得有序,实现了开发—运行—维护一体化.机助软件工程模型库及其分类体系的应用,是系统结构、系统功能、模型结构和应用模型等实现参数化的方法基础,也是建立地矿点源数据库管理系统机助软件工程(GDCASE)的技术基础.论述了机助软件工程模型库及其分类体系的内涵、功能、结构组成、设计思路与方法,以及它在地矿点源数据库系统(GMPDBS)中的地位.这一技术成果在其他MIS的开发中,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水电顾问集团北京院是中国水电行业最早成立的大型勘测设计研究院,也是全国勘察设计单位综合实力百强企业。北京院管理信息系统是由理正第二代管理信息系统和微软MOSS2007系统全面集成的综合系统,主要包括:企业信息门户系统、综合办公、知识图档、人力资源、经营管理、技术质量、项目管理系统、Exchange邮件系统、LCS消息系统。尤其在生产项目管理方面摸索出一套针对大型项目管理的计划分级编制、审批、执行、汇总、变更的应用模式,并对设计过程进行了有效控制。本项目顺利实施得益于我院对信息化项目的精心组织和策划,也充分体现了理正第二代管理系统平台在系统规划、系统集成、系统快速开发等方面的强大功能。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into the music industry has for a long time been almost exclusively dominated by a focus on the production of albums and songs.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cities such as Stockholm have seen the growth of a profitable and varied music services industry producing everything from remixes to music marketing strategies. Standing at the forefront of this growth industry are a large number of firms attempting to combine in innovative ways music and ICT. This can take a variety of forms, for instance: selling and distributing music over the internet; web design and computerised advertising services tailored to music products; software design focused on multimedia products and virtual instruments; high-tech post-production and mixing services; and virtual centres and communities of music industry actors. The article will examine these activities within the city in attempt to measure the direction and cohesiveness of the emerging sector. The article concludes by arguing that these type of new industrial synergies tell us much about the way industrial innovations are formed in an interindustry and inter-cluster environment, and the future competitiveness and shape of the music industry. In particular,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evidence from Stockholm points to the emergence of a post-industrial musical ec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