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2012年夏季山西省太原、大同、临汾3个温室气体观测站的近地面O_3及相关前体物NOx、NO2、NO、CO观测数据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山西省夏季O_3体积分数与污染状况、O_3的时间变化特征及O_3与其前体物体积分数的相关性,同时分析气温、相对湿度、风速、降水和日照时数等气象因素对O_3体积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西太原、大同、临汾3个城市的O_3小时体积分数与日最大8 h平均体积分数都有超标情况发生,夏季O_3污染以临汾最严重、大同相对最轻;一日内O_3小时体积分数最大值出现在15:00左右,最小值出现在06:00左右,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其中临汾O_3小时体积分数的昼夜变化振幅最大、大同最小;各城市NOx、NO2、NO、CO等前体物体积分数均呈现白天低、夜间高的日变化过程,与O_3日变化呈负相关;气温是影响夏季O_3体积分数的最重要因素,其次为相对湿度,风速贡献最小,夏季O_3体积分数高值多在高温低湿的午后,且太原、临汾O_3体积分数受局地气象因素影响比大同显著。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3—2015年廊坊市环境监测数据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廊坊市臭氧浓度的日变化特征、超标规律以及气象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浓度的日变化特征明显,为"1谷1峰"型,每日07:00—08:00左右达到谷值,15:00—16:00达到峰值;臭氧超标只集中出现在春季、夏季与秋季的部分月份,1—3月、11—12月不存在臭氧超标情况,超标现象日变化特征明显,主要出现在11:00—20:00。气象因素对臭氧浓度的影响很大,风向为西南风与东南风时臭氧超标率较高;臭氧超标时,地面天气类型主要为高压后部或高压底部,高空天气类型主要为脊前西北气流或平直西风环流;臭氧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温度、日照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近10年佛山市大气能见度变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慧娴 《广东气象》2011,33(1):32-34
对佛山市1999-2008年日平均能见度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佛山市能见度,除在2003和2004年略有下降外,能见度呈逐年转好的趋势.能见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夏季优于冬季;中午最好,早上最差.各种气象要素对能见度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风速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相对湿度;风速与能见度呈正相关关系,而...  相似文献   

4.
对 2 0 0 0年北京地区地面O3 浓度监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北京地区地面O3 浓度具有明显的月际、日变化特征及地域分布特征 :O3 小时浓度在一年中 5~ 8月偏高 ,6月最高 ;在一日中 12∶0 0~ 16∶0 0 (北京时 ,下同 )偏高 ;北京地区西、西北部O3 浓度高于东北部和城区 ;分析了O3 浓度不同等级的气象特征 ,影响O3 浓度出现日变化和月际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是地面最高温度、相对湿度及地面风速等 ,并给出日O3 浓度最大值的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5.
利用佛山市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3个代表站1980—2016年的能见度观测资料,使用累积百分率、Ridit能见度出现频率等方法,分析了佛山市近37年来大气能见度的特征和变化趋势,探讨了东亚季风指数和污染物对能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是能见度中值、低值还是Ridit值,在改革开放初期能见度变化曲线呈现下降趋势;经济持续发展时期的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前后,佛山市能见度变化趋势处于相对平稳波动期; 2000年前后至2012年佛山市能见度变化处于波动式上升; 2012年至2016年即环保效益期佛山市能见度呈现急剧上升趋势。(2)东亚季风的强弱对于南海区和顺德区能见度有较明显的影响,即能影响顺德整体的能见度,但只影响南海低值的状况,中值的状况仍然受到整体城镇化效应的影响。(3)空气污染物年均值变化趋势与能见度年变化趋势大体表现为反相位。  相似文献   

6.
以佛山市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8—2017年和60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自动气象站2008—2017年的降雨资料为基础,采用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佛山市降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佛山年均降雨量月际分布为双峰型,峰值出现在5和8月;降雨主要集中期4—9月(汛期),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9.2%;年降雨量和前、后汛期降雨量都呈增加趋势,但不显著;年降雨量和后汛期降雨量存在15年左右的周期变化,而前汛期降雨量则以4~8年的局部周期变化为主。佛山年、前汛期和后汛期降雨量地区差异明显,年平均降雨量最大值出现在南海城区,最小值在禅城祖庙;前汛期降雨大值区在三水西南、三水乐平、顺德城区,小值区在禅城祖庙、顺德杏坛、南海桂城。  相似文献   

7.
利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观测站1981-2013年积雪初、终日期、积雪期(积雪初、终日期间日数),以及同期平均气温、平均0厘米地面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资料,分析了该区积雪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五个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平均初日为11月3日,终日为4月2日,平均积雪期为152d;近33年阿勒泰地区积雪初日呈上升的趋势,而终日和积雪期是呈下降趋势;除了吉木乃站的积雪初日气候倾向率是负值外,其余各站均是正值的,积雪终日的气候倾向率各站均为负值,积雪期的气候倾向率除了吉木乃站外其余均是正值;各站在积雪期内与降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表明降水量越多积雪持续时间越长,而且七个站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降水因子在五个因子的对各站积雪期的影响较大;阿勒泰地区的各站积雪期与积雪初、终日期间的风速、降水量、0厘米地温、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五个因子的相关系数中有57%的通过信度0.05的显著性检验,还有20%的通过了信度0.001的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8.
基于上海地区2012—2016年逐日PM2.5、PM10、CO、O3、SO2、NO2的分指数(individual air quality index,IAQI)数据以及同期气象要素(风速、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总云量、低云量)、逆温数据和高空大气环流数据,分析了上海地区空气质量指数的时间变化特征和气候要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选取PM2.5和O3污染天气过程及其邻近的非污染天气过程,对比分析高空大气环流形势的差异。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出现PM2.5、PM10和NO2污染天气在冬季最多,分别为31.4 d、10.0 d和14.8 d,而O3污染天气在夏季最多(18.8 d)。风速和低云量是影响PM2.5污染的重要气象因素,最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313和-0.261,O3污染则与气温和日照时数密切相关,最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449和0.363,PM2.5、O3污染的发生也与前一日以及当日出现逆等温天气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在PM2.5污染天气过程,上海位于槽后高压前部,850 hPa有较强西北风,而非PM2.5污染天气过程中上海位于高压后部,低层850 hPa为东南风。在O3污染天气和非污染天气过程,中国东部长波射出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分别为正、负距平,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上海晴热少云,易引起O3污染,反之上海上空云系多,不容易出现污染。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0年3月-2011年2月西藏地区的MODIS雪盖产品数据、DEM数据以及地面气象观测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西藏地区不同自然区划地带下雪线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西藏及各区域年平均雪线波动变化比较平稳,全区年平均雪线为4848.6m,呈微弱上升趋势,线性倾向率为6.54m/10a;各季节平均雪线中,秋季雪线的变化对年平均贡献最大,二者相关系数达0.796。冬季雪线呈下降趋势(相关系数为-0.625),其余三季则均表现为上升趋势,但均不显著;除东喜马拉雅南翼山地雪线逐月变化波动明显外(标准差为60.3m),其余均表现为平缓波动形势;西藏地区的雪线空间分布基本上表现为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步升高的态势,其中东南部和西北部雪线分布密集且复杂。中部雪线则相对较稀疏,其高、低值区分别与山脉和河谷分布相对应;整体上,西藏雪线与气温正相关,与降水量负相关,但是各区域四季雪线与气温、降水量之间又存在差异。雪线是积雪各要素特征变化最为敏感的指示器,研究西藏高原雪线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了解西藏高原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东莞市近地面臭氧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玲  夏冬  贾志宏  李菲  邓雪娇  谭浩波 《广东气象》2011,33(1):60-61,63
利用2007年11月~2008年10月臭氧连续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东莞市近地面臭氧质量浓度的频率分布、日变化、季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臭氧小时平均质量浓度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2级标准的频率仅为0.95%,说明目前东莞市的臭氧符合国家2级标准,达标率99.05%;臭氧质量浓度在1 d中呈明显的...  相似文献   

11.
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4~2001年暖季(5~9月)20 cm口径蒸发皿蒸发量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相关法分析发现,就整个地区平均而言,暖季蒸发皿蒸发量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区域内富蕴站呈显著上升趋势,吉木乃和布尔津站变化不显著,与全区不同步.完全相关系数法分析表明,整个地区平均而言,低云量、平均风速、气温日较差与蒸发皿蒸发量有显著的相关性,是影响蒸发量的主要因子,但各站有所不同.低云量及气溶胶等污染物的增加导致太阳辐射量减少,而引起气温日较差减少,最终导致蒸发量减少;平均风速减小则主要与全球变暖背景下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减弱导致我国平均风速减小有关.  相似文献   

12.
江南地区近50年地面气温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侯伟芬  王谦谦 《高原气象》2004,23(3):400-406
利用近50年(1951—1999年)中国160个测站的气温资料,通过距平、二项式系数加权平均法、最大熵谱、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江南地区气温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间江南四季气温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春、夏、秋、冬季气温的气候趋势系数分别为0.16,-0.08,-0.02和0.29,冬季及春季变暖较明显.夏秋季则稍稍变凉。各季气温变化的周期也不相同,夏季气温异常表现为3.6年的主周期和2.5年、5年的次周期,冬季气温异常表现为6.3年主周期和3.3年的次周期。  相似文献   

13.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城市西宁2015—2017年O_3质量浓度和各气象要素数据(紫外辐射、最高气温等),分析近地面O_3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地区臭氧平均质量浓度呈现单峰型日变化规律。每年6—8月O_3质量浓度最大,12月至翌年2月最小。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统计分析,6—8月污染天气O_3占首要污染物总天数的72%。O_3与NO_2、CO呈极显著负相关,臭氧日最大1 h平均质量浓度与紫外辐射、日最高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日平均气压、日最高气压、日最低气压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日平均相对湿度相关性不显著。不同季节不同高度风速大小和风向频率对O_3质量浓度影响不同,500 h Pa盛行风向以WNW为主时有利于扩散。2017年青海省大部地区O_3月平均质量浓度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小变化趋势。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的地区,O_3质量浓度升高越早。降水量的差异对O_3质量浓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利用莱阳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3年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等方法统计分析了莱阳年、季、月日照时数变化特征,揭示其主要变化规律,找出其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50a,莱阳市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以6.01h/a的速率递减。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峰值点(1979年)与谷点(2006年)两者相差达739.8 h;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日照时数变化剧烈,振幅分别达531.0 h和507.4 h;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存在季节性差异,夏季变化最大,春季最小,各季变化趋势与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相同,其中,夏季、冬季变化较为明显,秋季、春季变化比较缓和;除4月略有增加外,莱阳各月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其中6月减少最为明显,近50a共减少了60.9h;年日照时数在1983年附近发生突变,突变前后年平均日照时数相差184.4h。日照百分率与总云量、相对湿度呈反相关,其相关性分别通过了水平为0.001和0.01的显著性检验;年最大风速逐年减小和水汽压的逐年增加,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大气透明度,成为影响太阳能资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夏馨  余晔  董龙翔  陈可仁  赵果  张彤  马兴悦 《高原气象》2022,41(4):1062-1073
风电场对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别是湍流特性的影响是能源气象领域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以河北省尚义县麒麟山风电场为研究对象,选取该风电场内70 m测风塔2006-2019年数据完整且连续性较好的每年5月的测风数据,将观测时段分为风电场建成前(2006-2009年)和风电场建成后(2010-2019年),对比分析了有无风电场近地面湍流强度的差异。结果表明:风电场建成后湍流强度向高值区偏移,即近地面湍流增强,并且夜间湍流强度增加程度比白天大。湍流强度随风速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风电场建成后,70 m湍流强度显著增加的风速区间夜间为4~15 m·s-1,白天为4~14 m·s-1;50 m湍流强度显著增加的风速区间夜间为3~15 m·s-1,白天为3~12 m·s-1。风电场运行使湍流强度在昼夜均有增加,白天各时刻50 m湍流强度增加程度均稍大于70 m,夜间70 m湍流强度增加程度大于50 m,最高可增加121%,风电场建成运行后,50 m和70 m湍流强度差异减小,白天和夜间湍流强度差异减小。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03年12月至2013年12月空气污染资料, 对岳阳城区空气污染的变化特征及气象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2013年岳阳城区出现的典型空气污染过程的天气实况、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成因。结果表明:近10年来,岳阳城区API指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冬季空气污染最严重且年际变化较大,而夏季空气污染相对较轻且年际变化较小。1—12月API指数基本呈V形变化,且具有冬半年(10月至次年3月)偏高,夏半年(4—9月)偏低的变化规律。工业布局、主导风向、地理条件等导致岳阳城区空气质量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气温日较差大、逆温等大气处于稳定状态下空气污染加重。本地气象和外地输入因素导致2013年岳阳城区出现一次比较典型的空气污染过程。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的API指数预报方程表明,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对岳阳城区API指数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利用内蒙古1983—2013年气象灾害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线性倾向估计等统计方法对内蒙古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及7种主要气象灾害发生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灾害发生频次变化趋势具有上升性;(2)时间分布上具有重叠交错性;(3)突变特征具有不同步性;(4)空间分布上具有地域差异性。其中内蒙古东部的偏东地区是气象灾害发生频次最高也是直接经济损失最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近地面O3变化化学反应机理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杨昕  李兴生 《大气科学》1999,23(4):427-438
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及区域化学模式(RADM)对中国地区近地面O3变化化学反应机理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研究了近地面O3变化与其主要前体物NMHC(非甲烷烃)、NOx、CO等之间复杂相互作用关系。主要结论为:(1) 污染地区近地面O3变化主要受光化学作用控制;而清洁地区地面O3变化主要受大气背景O3浓度影响。(2)NMHC和NOx的变化对HO2和OH自由基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O3的反馈作用对自由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3)在高NOx污染地区的地面上空可能出现高O3污染。(4)在O3光化学反应机理中同样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土壤电阻率是表征土壤电导性能的指标,被广泛应用于社会诸多行业。文中利用广州市从化区气象局采集的土壤电阻率数据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土壤电阻率月变化、季节变化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受气象因素的影响,土壤电阻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土壤电阻率的月平均值最小值出现在降水充沛和温度较高的夏季或秋季,最大值出现在降水较少和温度较低的冬季;总体而言,土壤电阻率在8月前呈现下降趋势,8月后开始呈现上升趋势;土壤电阻率与气温、土壤温度、环境湿度有较高的负相关性,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相关性有所下降;降水通过改变土壤含水量对土壤电阻率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汛期和干旱期土壤电阻率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表层和深层土壤电阻率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小,中间层土壤电阻率受气象因素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0.
清洁地区气象因子与地面O3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分析了地面O3和不同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资料取自1991年8~11月在浙江临安本底站进行的中美大气化学联合考察。结果表明总辐射强弱是决定地面O3浓度的关键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