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ANISOTROPIC FEATURE OF QIANGTANG MASSIF TEXTURE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ANISOTROPIC FEATURE OF QIANGTANG MASSIF TEXTURE  相似文献   

2.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FROM THE CENTRE OF QIANGTANG,TIBET  相似文献   

3.
西藏唐古拉山地区三叠纪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三叠纪,西藏羌北一昌都地区为夹持于金沙江洋盆和班公湖一怒江洋盆之间的一个准地台区。而唐古拉地区则位于北羌塘东部边缘地区.东临昌都地区.是北羌塘和昌都地区的过渡区域。研究这一地区三叠纪地层沉积环境,可为进一步研究对比羌塘盆地与昌都地区地层沉积环境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
LARGEST ALTYN TAGH LITHOSPHERIC SHEAR FAULT IN CENTRAL AS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ARGEST ALTYN TAGH LITHOSPHERIC SHEAR FAULT IN CENTRAL ASIA  相似文献   

5.
在系统分析青藏高原新生代98个残留盆地类型、形成构造背景、岩石地层序列的基础上, 对青藏高原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及上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进行了讨论: (1)古新世—始新世: 松潘—甘孜和冈底斯带为大面积构造隆起蚀源区.塔里木东部、柴达木、羌塘、可可西里地区主体表现为大面积的构造压陷湖盆-冲泛平原沉积.高原西部和南部为新特提斯海.(2)渐新世: 冈底斯—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大范围沉积缺失, 指示上述地区大面积隆升.沿雅江自东向西古河形成(大竹卡砾岩).西昆仑和松潘—甘孜地区仍为隆起蚀源区.塔里木、柴达木、羌塘、可可西里地区主体表现为大面积构造压陷湖盆沉积.塔里木西南部为压陷盆地滨浅海沉积.渐新世末塔里木海相沉积结束.(3)中新世: 约23 Ma时高原及周边不整合面广布, 标志高原整体隆升.塔里木、柴达木及西宁—兰州、羌塘、可可西里等地区主体表现为大面积的构造压陷湖盆沉积; 约18~13 Ma高原及周边出现中新世最大湖泊扩张期.约13~10 Ma期间, 藏南南北向断陷盆地形成, 是高原隆升到足够高度开始垮塌的标志.(4)上新世: 除可可西里—羌塘、塔里木、柴达木等少数大型湖盆外, 大部分地区为隆起剥蚀区.由于上新世的持续隆升和强烈的断裂活动, 使大型盆地的基底抬升被分割为小盆地, 湖相沉积显著萎缩, 进入巨砾岩堆积期, 是高原整体隆升的响应.高原从古近纪的东高西低格局, 经历了新近纪全区的不均衡隆升和坳陷, 最终铸就了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 青藏作为一个统一的高原发生了重大的地貌反转事件.   相似文献   

6.
裴树文 《现代地质》1999,13(3):291-297,T001
在拉萨以东约100 km 处的下波郎和得中等地, 广泛出露着以火山岩系沉积为主体的叶巴组, 新近从中发现了大量的双壳类化石, 以Kobayashites hemicylindricus Hayami, Propea mussium ( Propeamussium) laeviradiatum ( Waagen) , Pronoella pindiroensis Cox 和Corbicellop sislaevis (Sowerby) 为代表, 共计19 属20 种。双壳类动物群古生物地理面貌同北侧羌塘—印支地块早—中侏罗世双壳类动物群以及欧洲和日本同期双壳类动物群有极大的相似性, 在某种程度上又具有东亚区、欧洲区以及埃塞俄比亚区的某些特征属, 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不同生物地理区动物群的混生面貌。从生物地理区系的角度来看,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虽然有可能是侏罗纪一度出现的洋盆, 但其张开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不足以导致其南、北两侧产生独立的生物地理区系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特征与GPS速度场   总被引:105,自引:12,他引:105  
张培震  王琪  马宗晋 《地学前缘》2002,9(2):442-450
文章以青藏高原的GPS观测数据为基础 ,结合活动地质构造资料 ,研究了青藏高原的现今构造变形状态和机制 ,并探讨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所反映的大陆内部动力学过程。GPS观测的速度矢量揭示了青藏高原整体向北和向东运动的趋势 ,平行于印度和欧亚板块碰撞方向上的地壳缩短量约是 38mm/a ,而青藏高原周边主要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均在 10mm/a以下。大约 90 %的印度与欧亚板块相对运动量被青藏高原的地壳缩短所吸收和调节。GPS速度矢量由南向北逐渐向东偏转 ,向东的分量也增加 ,形成了以羌塘地块北部 (或玛尼—玉树—鲜水河断裂 )和祁连山中部为中心的两个地壳物质向东流动带。青藏高原的向东挤出实际上是地壳物质在印度板块推挤下和周边刚性地块阻挡下围绕东构造结发生的顺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8.
HETEROGENEITY OF THE LITHOSPHERE IN TIBETAN PLATEAU ON THE CONSTRAINTS OF MAGMATISM  相似文献   

9.
THE BALANCED CROSS-SECTION AND SHORTENING IN QIANGTANG TERRAIN QINGHAI—TIBET PLATEAU  相似文献   

10.
THE EARLY UPLIFT IN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EVIDENCE FROM THE STUDY ON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IN QIANGTANG REGION  相似文献   

11.
THE PALEOCURRENT PATTERN OF EARLY TERTIARY REDBEDS IN THE HOH XIL BASIN,NORTHERN TIBET PLATEAU:IMPLICATIONS FOR AN EARLY UPLIFT AND UNROOFING  相似文献   

12.
FINITE STAIN MEASUREMENT AND SHORTENING ANALYSIS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QINGHAI—TIBET PLATEAU  相似文献   

13.
CONTRAST STUDY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POTENTIAL FOR QIANGTANG, CHANGDOU AND WEST YUNNAN BASIN DURING JURASSIC  相似文献   

14.
PRESENT LANDFORMS, ACTIVE TECTONIC ZONES, DEEP STRUCTURES AND UPLIFT MECHANISMS OF THE LONGSHOUSHAN BLOCK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相似文献   

15.
THE EVOLUTION OF LANPING RIFT BASIN FROM LADINIAN IN MIDDLE TRIASSIC EPOCH TO EARLY JURASSIC EPOCH  相似文献   

16.
TECTONO-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TERTIARY BASINS IN EASTERN TIBET: CONSTRAINING THE RAISING OF TIBETAN PLATEAU1 YinA ,HarrisonTM .TheTectonicEvolutionofAsia[M]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 .4 4 2~ 4 85. 2 SunH ,ZhengD .FormationevolutionanddevelopmentofTibetanPlateau[M ] .Guangzhou :GuangdongScienceandTechnologyPress,1998.73~ 2 30 . 3 ShiY ,LiJ,LiB .UpliftandEnvironmentalChangesofTibetanPlateauintheLateCen…  相似文献   

17.
在西藏北部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多尼组岩性自西向东有一定的变化。西区(雄梅地区)下段为深灰、灰、浅灰色微、薄层状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韵律层;中段为成熟度略高的细、中、粗粒石英砂岩韵律层;上段为新建立的地层单位达过火山岩,为中性火山岩。东区(曲松波地区)下段以黄绿、灰绿、土黄色中细砂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及含砾粗砂岩;中段为灰绿、黄绿、紫、灰紫色粉砂岩、细砂岩韵律层;上段为新建立的地层单位弄巴砾岩,为紫色粗砂岩、砂砾岩、砾岩。多尼组呈带状分布于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与永珠蛇绿岩带之间。在研究区内多尼组以海岸砂堤及海滩沉积环境为主;研究区以西以浅海相沉积环境为主;研究区以东以潮坪泻湖及沼泽沉积环境为主。中特提斯海东部海岸在多尼组早期可能在研究区以东,中期可能曾移至西区,晚期可能移至东区。这一结论确定了多尼组沉积时期中特提斯海海进、海退过程,它为研究中特提斯海的演化历史、古地理轮廊的确定及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变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西藏地区重磁场特征及藏东构造格局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新编制的1∶100万西藏地区重磁图发现,在西藏东部雁石坪—昌都地区存在一组北西向构造,它与西藏中西部发育的近东西向构造呈相交而不是相接关系,这与地质上通常认为的西藏地区主体呈北西—东西—北西西向的平卧"S"型构造格局观点相异,从而对西藏地区东部的地质构造格局有了新的认识。文中清晰地展示了这组北西向构造及近东西向构造的重磁场面貌,并推测认为这组北西向构造可能是从祁连山—东昆仑山北西向构造中沿东昆仑断裂分裂出来的,而先前认为的北西向构造与近东西向构造相接的观点反映的应是侏罗纪之后受印度地块向北推挤,上覆浅层构造特征,这个新发现对认识西藏地区地质构造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藏北地区砂金矿矿质来源于中酸性岩浆岩接触带,沉积地层不整合接触带及硅化岩带,具物源近,成矿时代新的特点。班公湖-怒江地缝合线及其两侧的羌塘隆起带和冈底期-念青唐古拉陆块,是区内最有利的砂金成矿区。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新编制的1:200万重磁资料分析,中国北部深层存在东、中、西3个构造区,其东界在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一线,西界在星星峡-若羌一线。由此可见,东部范围包括华北-东部地区;中部包括蒙甘青地区;西部为塔里木-准噶尔地区。东、西部由中国最古老的2个太古代-早元古代稳定地块组成,而中部是元古代地块区,因受青藏高原的推挤,活动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