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在井震联合标定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震、测井、钻井、岩芯及野外露头资料,建立了塔北隆起哈拉哈塘地区白垩系卡普沙良群层序地层格架.将卡普沙良群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并在层序格架内进行了沉积相识别及沉积体系研究,识别出了河流、三角洲及湖泊等沉积体系.结合前陆盆地构造演化阶段的分析,认识了沉积体系展布规律.指出油气勘探应围绕SQ1、SQ2、SQ5层序低位及高位体系域的储集砂体开展,在平面上研究区中部三角洲前缘相带为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2.
北祁连西段志留纪残留海盆地形成于加里东构造旋回主造山阶段晚期。早志留—晚志留世沉积充填构成一完整的Ⅰ型沉积层序,盆地充填具典型的双向演化趋势,发育4段式层序结构。沉积盆地充填特征反映了北祁连微洋盆闭合后残留海盆地向前陆盆地演化变迁的过程。本文应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成果,结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分析了残留海盆地沉积充填序列类型、地层格架。并依据上述内容对盆地充填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晚古生代银额盆地发育一套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稳定,岩相清晰,地层层序和沉积体系域发育清楚。通过对区内沉积盆地地层特征和侧向变化分析,初步划分出了4个Ⅱ级层序,8个Ⅲ级层序,识别出若干个沉积体系域和层序界面,沉积层序具有伸展型层序特征,Ⅲ级层序Ⅰ、Ⅳ、Ⅵ、Ⅶ、Ⅷ形成过程中盆地海平面上升速度快,对形成厚度大的暗色泥岩层有利。盆地沉积演化与构造活动密切相关,构造活动控制了海平面的变化。通过区域地层格架分析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可以进一步研究区域构造活动历史,从而更好地预测暗色泥岩和有利储层形成的有利环境。  相似文献   

4.
楚雄中生代前陆盆地的构造沉降史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楚雄盆地位于场子陆块的西南边缘,为一典型的中生代周缘前陆盆地,盆地演化阶段明显,晚三叠世为前陆早期复理石沉积,侏罗纪则为前陆晚期磨拉石沉积。对盆地构造沉降史研究后笔者认为:①晚三叠世复理石沉积盆地构造沉降幅度巨大,沉降与沉积中心位于盆地最西部,紧邻古哀牢山造山带,沉积体呈形楔形展布;③侏罗纪磨拉石沉积盆地构造沉降和沉积中心以及前缘隆起向内陆方向迁移明显;③中生代构造快速沉降的沉积体的楔形展布表  相似文献   

5.
第三纪,西湖凹陷经历了弧后盆地、残余弧后盆地至前陆盆地的发展过程。不同盆地类型具有不同的构造格局和构造活动特征。不同的控相机制导致不同的盆地充填方式和沉积特征。本文从弧后扩张、扩张停止及岩浆弧造山作用应力机制出发,讨论了西湖凹陷盆地结构发展过程及其对沉积特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The Late Cretaceous to Early Miocene strata of the Carpathian foreland basin in southern Moravia (Czech Republic) are represented by a variety of facies which reflects the evolution of the foreland depositional system. However, because of the intensive deformation and tectonic displacement and the lack of diagnostic fossils the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and paleogeographic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strata are difficult and often controversial. In order to better correlate and to integrate them into a broader Alpine–Carpathian foreland depositional system, these discontinuous and fragmentary strata have been related to four major tectonic and depositional events: (a) formation of the Carpathian foreland basin in Late Cretaceous which followed the subduction of Tethys and subsequent deformation of the Inner Alps-Carpathians; (b) Middle to Late Eocene transgression over the European foreland and the Carpathian fold belt accompanied by deepening of the foreland basin and deposition of organic-rich Menilitic Formation; (c) Late Oligocene to Early Miocene (Egerian) uplifting and deformation of inner zones of the Carpathian flysch belt and deposition of Krosno-type flysch in the foreland basin; and (d) Early Miocene (Eggenburgian) marine transgression and formation of late orogenic and postorogenic molasse-type foreland basin in the foreland. These four principal events and corresponding depositional sequences are recognized throughout the region and can be used as a framework for regional correlation within the Alpine–Carpathian foreland basin. Received: 18 August 1998 / Accepted: 9 June 1999  相似文献   

7.
库车前陆盆地白垩系层序地层样式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垩系库车坳陷是在南天山强烈逆冲导致的挠曲沉降背景下发育的前陆盆地。综合地震、钻井和露头资料对白垩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共分出2个区域性的沉积旋回或构造层序、8个三级层序;区内各层序及其内部体系域总体呈现东西向展布、南北向分异的特点;建立了两种层序地层学框架模式:卡普沙良群构造层序具有典型前陆盆地挤压深陷特征,沉积构成反映了从前陆逆冲挠曲沉降到回弹上隆的演化过程;巴什基齐克组构造层序具有宽缓、伸展的特点,层序地层框架模式及内部地层构成样式有其独特性。白垩系前陆盆地的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体系域的配置受到前陆构造作用的控制,而气候及湖平面变化则主要影响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沉积相类型。   相似文献   

8.
在收集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 分析研究阿拉斯加北坡地区的构造演化过程, 地层序列及演化阶段, 并对本区石油勘探历史, 地质特征和油气资源进行了总结。确定了4个主要地层序列, 分别为富兰克林层序(密西西比系之下), 埃尔斯米尔层序(密西西比系-三叠系), 波弗特层序(侏罗系-下白垩统)和布鲁克斯层序(下白垩统-第四系)。阿拉斯加北坡地区经历了比较复杂的演化过程, 北坡盆地即位于此。盆地主要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 分别为埃尔斯米尔造山阶段、同裂谷阶段和前陆阶段。本区具有石油远景的岩石大多在密西西比纪及之后的地层中, 它们记录了整个被动大陆边缘、裂谷和前陆盆地构造阶段地层序列和地质方面的演化。本区油气潜力巨大, 勘探历史悠久。石油和天然气的未探明储量分别为244.9×108桶和2.905×1012 m3, 页岩油约9.4×108桶, 页岩气约1.19×1012 m3。   相似文献   

9.
湘西地区志留纪沉积体系及典型前陆盆地的形成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斌  胡博文  石小虎 《地学前缘》2015,22(6):167-176
湘西地区发育志留系中、下志留统碎屑岩地层,缺失上志留统。经沉积学综合研究,可以划分出滞留盆地、浊积扇、三角洲、潮坪滨岸等沉积体系,从下向上海平面逐渐下降,其物源来自于东南部雪峰隆起。湘西地区志留纪沉积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前陆盆地的形成期、发展期及萎缩期、消亡期几个阶段。其沉积构造演化规律为:前陆盆地初始形成期发育深水滞留盆地沉积体系;前陆盆地发展期发育海相浊积扇沉积体系;前陆盆地萎缩期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前陆盆地消亡期发育潮坪沙坝滨岸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羌塘盆地南北两侧构造带地质特征、构造演化历程及盆地内部中生代地层充填特征的分析,探讨了羌塘盆地中生代构造属性及地球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羌塘盆地经历了早、中三叠世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早、中期被动陆缘盆地,晚三叠世晚期—侏罗纪羌北前陆盆地和羌南陆被动陆缘裂陷—坳陷盆地及早白垩世前陆盆地等地质演化历程;盆地南北边界构造带复杂而有序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和构造演化,决定了羌塘盆地中生代为一复杂的多旋回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11.
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介绍了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及急待解决的问题。前陆盆地层序地层学是将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应用于构造活动区盆地分析的一个特例;前陆盆地二级构造层序代表了盆地不同成盆期的产物;前陆盆地的三级构造层序的成因并非受全球统一海平面变化控制,而与盆缘造山带的区域构造活动、盆内沉积作用和相对海平面变化的联合作用有关,是一个成盆期不同发育阶段的产物;前陆盆地地层的层序反映了前陆盆地构造演化史为一个多旋回的沉积-构造演化史。  相似文献   

12.
区域构造显示,在帕米尔-西昆仑前陆地带大致以齐姆根为中心的范围内,山前构造变形呈现分阶段发育的特征,前陆冲断带和前陆沉降带横向不能连接,形成喀什和叶城-和田两个沉降坳陷中心。这是由于造山带前陆的逆冲断裂带向盆地大规模逆掩和推覆过程中大幅度构造叠覆而形成,长距离构造拆离使许多地质记录被掩盖和破坏,给地质构造发展史重建造成很大困难,齐姆根由于地处连接帕米尔、西昆仑2个前缘逆冲断裂系及其前陆沉降带的应力转换和调整部位,构造以斜向走滑为主、逆冲推覆程度相对较弱,因而得以保留许多塔里木西南构造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地质信息,该区域是正确认识东帕米尔地区构造演化的关键点之一,因此笔者引入“域”的概念,将其命名为“齐姆根构造转换域”,其原型背景是目前帕米尔-西昆仑前缘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沉积盆地,规模不大却显示了较为典型的前陆盆地沉积构造样式,结合区域事件同位素年龄证据,基本可以确定塔西南前陆盆地发育下限不晚于侏罗纪早期,178.4-113.3Ma为初期活动的主要时期。侏罗纪发育有限规模前陆盆地,是在塔里木西南前陆盆地发育的初期阶段,同时盆地的展布受到古近纪以来帕米尔构造结“突刺”状楔入的强烈影响,使侏罗纪原始盆地走向发生偏转。研究表明,该构造转换域与康西瓦断裂一起构成一系列构造应力转换系统,自三叠纪古特提斯闭合以来一直承接着印度板块向北挤压和帕米尔隆升过程产生的巨大地壳缩短量。  相似文献   

13.
右江盆地层序充填动力学初探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在盆地分析及层序地层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层序 -盆地 -地球系统的动态成因分析方法,对右江盆地进行了初步的层序充填动力学研究。首次识别出 5个级别的层序界面及相应的沉积层序,讨论了层序界面与地质事件、层序级别与盆地类型等的关系,进而建立了右江盆地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对裂谷盆地层序发育明显受同沉积断裂及基底沉降控制的分析,建立了层序成因与盆地构造活动的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层序充填动力学过程及其与盆地演化的关系。右江盆地层序充填过程包括陆内裂陷、陆缘裂谷、弧后裂谷和前陆造山四个阶段,经历了海西 -印支期由拉张到挤压的完整构造旋回。  相似文献   

14.
林畅松  刘景彦  胡博 《沉积学报》2010,28(5):868-874
应用二维层序地层模拟系统开展了构造活动盆地沉积层序的形成过程的动态模拟分析,揭示了同沉积断裂活动、湖平面变化及沉积物供给量变化相互作用对沉积层序形成的控制作用。模拟表明,快速的构造沉降、相对高的湖平面和大量的沉积物供给是形成相对深水扇三角洲的必要条件;而沉积物的供给量变小或构造沉降量加大时有利于形成近岸湖底扇或水下扇。模拟揭示出断陷湖盆陡坡边缘断裂形成的古地貌坡折控制着低水位域浊积扇或湖底扇的发育部位,同时对水进或高位域的三角洲前缘的沉积中心的分布具控制作用。断裂坡折带的构造沉降是控制可容纳空间变化的关键因素。在陆内前陆逆冲构造边缘,层序发育早期(底部)发育冲积扇和河流沉积,但由于相对快的构造沉降形成水进序列;在快速沉降的晚期沉降速率减小,碎屑体系向盆地方向推进,形成广泛河流三角洲沉积。由隐伏逆冲断裂形成的构造坡折带对低位域的分布具控制作用。在构造坡折带下的低位域砂体与上覆的水进域泥岩组合可形成重要的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15.
黔中早二叠世茅口晚期断裂陆缘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黔中早二叠世晚期发育变异多姿的硅质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笔者通过大地构造学、火山岩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层序地层学的综合分析认为,与一般的被动大陆边缘不同,该区这种断裂大陆边缘的层序地层特征主要依据纵向上反映海平面变化的岩性突变来识别,而岩性突变又是构造变动的反映。据此,将该区茅口组二段划分为一个准层序组和两个准层序,每个准层序以突变最大海泛面为基础,包含了凝缩层和加积高位体系域;横向上解释为破裂碳酸盐台地型层序地层格架,即把构造作用与层序地层格架的形成以及沉积体系的分异统一起来,提出了断裂陆缘层序层分析的实例。  相似文献   

16.
沉积盆地的层序和沉积充填结构及过程响应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林畅松 《沉积学报》2009,27(5):849-862
现代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发展,把沉积过程纳入到地质演化的时空框架中并与地球的多旋回或节律演化结合研究,形成了一套带有革命性的、在等时地层格架中研究沉积作用的新方法,成为了油气资源等沉积矿产预测勘探的重要工具。沉积盆地的沉积充填可划分出与各级沉积旋回相对应的层序地层单元。追踪对比由不整合面或不整合面及其对应的整合面为界的高级别层序地层单元建立的区域性等时地层格架,对盆地构造古地理再造和油气勘探战略性研究至关重要;追踪四、五级等低级别层序地层单元和体系域建立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可为重点区域或区带的沉积体系和储集体的沉积构成和分布等的解剖提供精细的地层对比基础。依据沉积基准面的变化,从层序内水进到水退的沉积旋回中可划分出正常水退沉积、强制性水退沉积、水进沉积及垂向加积等成因沉积类型。海相或湖相盆地中三级层序地层单元内均可较好地划分出低位、水进、高位及下降体系域。盆地构造作用、气候变化、海、湖平面升降过程对层序发育的控制作用及沉积响应研究,一直是层序地层学或沉积地质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沉积盆地的层序地层序列演化是盆地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总体响应。层序地层学把盆地古构造、古地理的变迁纳入到统一的地球演化系统中研究,形成了与区域地球演化史或盆地动力学演化相结合的重要研究领域。多旋回盆地或叠合盆地中多期次的构造变革导致了多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所分隔的多个构造层序的叠加。注重构造—层序地层的结合分析,揭示盆地的层序地层序列与多期盆地构造作用的成因联系,是构造活动盆地或大型叠合盆地沉积地质演化和油气聚集规律研究的关键。盆地构造作用,如前陆盆地多期次的逆冲挠曲沉降和回弹隆起的构造作用、多幕裂陷过程、多期构造反转等与重要不整合及区域性沉积旋回或层序的形成密切相关;而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或湖平面变化是控制高频沉积旋回或低级别层序发育的主要因素。在构造活动盆地中,构造坡折带对沉积体系域和沉积相的发育分布具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龙川江盆地上第三系芒棒组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孙泽轩  姚毅锋  陈勇  李国新 《铀矿地质》2004,20(5):286-293,298
龙川江盆地是造山带内部发育的新生代小型山间断陷盆地。本文结合该盆地晚新世构造、火山活动与沉积作用,对盆地盖层芒棒组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建立了龙川江盆地晚新世沉积模式,认为晚新世早期断陷带内快速堆积,主要以发育冲积扇沉积体系为特征,中、晚期冲积扇快速人湖,由此而形成冲积扇一扇三角洲一湖泊沉积体系组合;提出了龙川江盆地芒棒组层序的形成受多期构造活动控制的观点,并建立了3个构造层序,划分了体系域。  相似文献   

18.
从前陆盆地充填地层分析盆山耦合关系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根据前陆盆地充填地层分析盆地和造山带的耦合关系,研究区域包括四川中生代前陆盆地和鄂尔多斯中生代前陆盆地。研究表明,前陆盆地和造山带具有较好的耦合关系。前陆盆地充填沉积物特征是造山带形成演化和盆地沉降的响应。向上变粗的沉积序列以及地层不整合盆地方向的迁移反映了造山带向前陆不断隆升的演化过程,前陆盆地沉积物的岩石学特征反映了双物源供给和造山带的剥蚀。层序地层的体系域构成和地层堆积方式主要受控于前陆盆地沉降速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以库车前陆盆地为例,对陆相前陆盆地的形成、沉积充填与层序地层结构、不整合面与层序界面、层序地层组成与其模式、生储盖组合与岩性地层圈闭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前陆层序是盆缘构造运动的响应,由低位(冲积)体系域、湖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组成。前陆盆地层序界面表现为构造或沉积不整合面,代表了一次构造幕的发生,其层序地层样式是盆缘造山带构造楔推进作用的结果,是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的响应,反映了构造运动由强到弱的间歇变化。前陆层序界面代表了沉积结构的大转换,之下为构造稳定阶段的湖相泥岩或膏泥岩,之上为代表构造运动的冲积扇—扇三角洲相的巨厚磨拉石沉积充填。在构造活动期和静止期,盆地不同位置形成不同的沉积充填和地层结构特点。构造活动期以低位(冲积)体系域为主,在毗邻造山带侧以巨厚的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相等冲积沉积物为主;构造静止期以湖侵体系域为主,为广泛的河流-湖泊相沉积。沉积厚度从靠近冲断带侧向盆地内逐渐变小。陆相前陆盆地的生储盖组合配置好,储集体广泛分布于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中,以辫状河三角洲和滨湖相为主。其岩性地层圈闭主要分布在前缘斜坡带上,包括沿古隆起边缘的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和地层削蚀不整合圈闭,将会成为今后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二维薄板弹性挠曲模型为基础,对模型进行简化和参数优化选取,并在VC++6.0环境下采用Windows视窗设计,实现了前陆盆地挠曲沉降的正演模拟系统.应用这一系统模拟分析了库车古近纪-新近纪前陆盆地的挠曲沉降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库车古近纪-新近纪前陆盆地的沉降曲线总体呈上凸型,具有典型前陆盆地沉降的特点,根据沉降速率变化可以把整个沉降过程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对应盆地的四个构造层序发育阶段,每一阶段呈不同的沉降特征,相邻两阶段之间存在一盆地回弹隆升、逆冲构造活动终止期,盆地遭受广泛剥蚀形成两个构造层序之间的不整合界面.正演模拟通过将沉降过程时间离散,精细设定不同时间段的构造负载,能够精细恢复前陆盆地的沉降过程和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