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施淑嬿 《气象》1995,21(12):38-41
作者介绍了在多年地面信息资料处理中积累的关于浅层地温误读的分析与判断经验,总结出人机结合的5个分析判断方法,在工作中收到了良好效果,从而保证了信息资料和气表资料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任萍  宋学义 《黑龙江气象》2000,(1):45-45,48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地面温度表感应部分及表身一半要埋入土中,一半要露出地面;埋入土中的感应部分与土壤必须密贴,不能留空隙.在实际工作中常被忽视,有时埋的深度没达到规范要求,即使达到要求,一遇春季大风感应部分下的土壤会被吹走,使它与土壤不密贴.感应部分与土壤密贴和不密贴所测得的地温有没有差别呢?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次对比观测.  相似文献   

3.
利用铂、铜、热敏3种电阻传感器的遥测地温仪与台站现用玻璃地温表,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用不同安置方法进行大量的对比试验,探讨地面、草面、地中不同深度温度的最佳观测方法。得出:地面温度应用体积小棒状传感器的多点采样平均来代替单点一次采样;地中温度表用直埋式与套管式无大差异;草温为农业服务有重要意义等结论。为遥测地温的观测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地温异常的气候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晓东  韦志刚 《高原气象》1992,11(3):312-320
  相似文献   

5.
通过确定80cm、160cm、320cm地温与40cm地温同位相温度系列并建立回归方程,将该方程用于相邻台站深层地温的推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实用,计算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利用和林县气象局1960—2008年气温、40、80cm地温月平均数据,降水、日照、积雪月总量数据,对地温与气温的变化关系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0cm地温与气温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其突变点与气温变化的突变点相同,均为1987年。40cm地温在夏季略受降水的影响,而冬季受积雪的影响较明显。其终年与日照时数相关较弱,说明地-气辐射过程平衡的速度较快,会很快消除掉其他气象因子带来的地温与气温之间差异的阶变。40cm与80cm地温变化的一致度很高,表明80cm很少得到来自地壳内部热量,80cm地温变化的两个异常点分别位于1988年和1990年,处于1987年附近但落后于1987年,说明气候突变会影响到80cm地温变化,但影响滞后。  相似文献   

7.
李耀宁  李艳  李珊珊 《气象科技》2011,39(3):348-351
通过北京市朝阳区一般气象站地温日常观测实例,重点分析了自动气象站铂电阻地温传感器性能不良的数据异常特征和当月报表处理方法,简要分析了地面观测场维护不当对质量控制数据的影响。分析发现,铂电阻地温传感器性能不良直接引起自动站地温数据异常,表现在自动站和人工站差值不稳定或增大,报表数据处理要根据当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地温场土壤热力性质不均一、地温表放置不当和周边环境变化都会造成质量控制数据的误差,需要观测员在操作过程中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人工与自动站地温观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自动站试运行的一年中各个气象要素观测值与人工站相比较 ,同类观测值间差值均较小 ,能够满足气象资料精确度的要求 ,唯独在地温 (包括 0 cm温度及浅层地温 ,深层地温因无人工资料无法比较 )存在较大差异。太阳辐射强 ,地温增温快的晴天正午时刻 ,其差异大 ,表现为 1 4时自动  相似文献   

9.
地温场土壤疏松与否对地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荻  戴腾祥 《气象》2003,29(4):1-1
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 :地温场“裸地表土应保持疏松、平整、无草 ,雨后造成地表板结时 ,应及时将表土耙松”。但执行起来 ,往往没有严格遵守 ,以致造成记录严重失真 ,使其资料无“三性”可言 ,给资料的使用带来严重的影响。1 地温场土壤疏松与否对地面最高温度的影响地温场土壤疏松与否对地面最高温度影响很大。在晴朗、高温、低湿、风力小、能见度好的天气条件下 ,白天板结时的地面温度与疏松时的地面温度相比 ,要低 10℃以上。这是因为板结时的土壤表面光滑紧密 ,其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比松土后疏松粗糙的土壤要大得多 ,因而白天增温…  相似文献   

10.
地温传感器示值超差的判定与更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  母秀民 《山东气象》2007,27(1):59-59
介绍了地温传感器超差的判定和更换传感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和90年代华北干旱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几乎有一半的年份出现干旱,90年代华北的干旱频率比80年代更高。本文从干旱基本状况、干旱强度和干旱空间分布出发,对华北地区这两个年代的干旱进行了比较,并从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和大气环流场特征等方面,探讨了这两个年代干旱的成因。研究表明,在干旱强度和空间分布上,90年代明显强于80年代。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90年代明显强于80年代,表现了更显著的增暖趋势。80年代的干旱年中北极涛动显著增强,中高纬度地区为气压正距平带控制;90年代的干旱年中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为正负距平波列相间分布,存在EU和PNA遥相关型。本文还定义了西伯利亚高压指数,该指数90年代显著高于80年代,且与华北地区降水显著相关,可以作为华北地区旱涝预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1961—2010年德州市地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研究大气下垫面的地表面温度及深层地温的变化,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利用1961—2010年德州市0 cm地面温度,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4,0 cm和80 cm地温;1980—2010年160 cm和320 cm地温观测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探讨了德州市地面及各深层地温的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地面温度及各深层地温均有增温趋势,明显增温主要出现在冬季,夏季多为降温。地面最低温度增温最显著,倾向率为0.47℃/10 a,冬季倾向率最大为0.74℃/10 a;地面最高温度增温最不显著,倾向率为0.15℃/10 a。0 cm地面温度变化倾向率为0.27℃/10 a,夏季降温为-0.04℃/10 a,冬季升温明显为0.51℃/10 a。40 cm和80 cm地温变化倾向率基本一致,明显小于地面温度升温幅度,也小于160 cm和320cm地温升温幅度。  相似文献   

13.
浅谈20世纪90年代后的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口县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南部,129°17'~30°45'E,44°46'~45°58'N。在张广才岭、老爷岭、达山余脉之间的“低山丘陵”。气候特点属中温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少雨干、夏季降水分段集中、秋季凉爽,初霜偏早。由于复杂的地形影响,各乡镇气候差异较大,多项气要素的分布也很不均匀。但光、热、水三大气候素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发农业生产潜力,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以科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林口县气象局957~2003年气候资料进行初步地计算分析,研了1991~2003年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及有关方的影响;根据气…  相似文献   

14.
TWR-01型雷达一次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维芳 《贵州气象》2008,32(5):44-44
目前贵州省有相当部份县站已配备了TWR-01型雷达,主要用于夏季短时临近预报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总结TWR-01型雷达一次故障的分析与排除,以供县站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1引言2004年开始自动气象站与人工气象站双轨运行平行观测,2005年开始以自动站数据进行编发电报。自动站与传统的人工气温观测读数存在误差。为使观测质量不因自动站而滑波,就要求在平行观测期间及早了解自动站仪器性能、常见故  相似文献   

16.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plasma experiments and research work done by Dawson and Jones, Trubnikov, Endean, and other researchers, three requirement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plasma ball lightning have been found: 1) rotation of plasma, 2) the density of charged particles nc > 3.15 × 10-10ω2,3) a stable confinement of plasma. In this model, the energy density of ball lightning ranged from 10-2 J / cm3 to 104 J/ cm3, the formation, shape, stability, energy, maintaining processes and other properties of ball lightning were explained reasonably.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Strong stable layers are a common occurrence during western Colorado's winter. Analysis of radiosonde observations indicate wintertime boundary layer heights are near 500 m. The terrain in this region consists of mountains that rise approximately 1500–2000 m above the ground to the east, providing an effective blocking barrier. An experiment is described to observe upwelling and downwelling, longwave and shortwave radiative fluxes at two sites in western Colorado during January and February 1992, for combinations of clear, cloudy, snow covered, and bare ground periods. Analysis of the observations and the surface energy budget for typical Bowen ratios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radiation in maintaining and destroying stable layers.During the day, the surface received a net gain of energy from radiation, while at night there was a net loss. Over snow, the 24-hour net radiative flux was small and ei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Over bare soil, the 24-hour net radiative flux was positive but still small. There is little difference in the net radiative flux between clear and cloudy days; the reduction of the incident solar flux by clouds is nearly compensated by the hindering of the longwave cooling. The cumulative effects of the 24-hour net radiative flux were negative over snow early in the experiment. The 24-hour values shifted to near zero as the snow albedo decreased and were positive for bare ground.If the daytime net radiative flux is partitioned into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 using typical Bowen ratios, the daytime sensible heat available for destroying boundary layers is small for the low solar angles of the winter season. With a Bowen ratio of 0.5, the daytime sensible heat flux available is only 0.3 to 1.2 MJ m–2 over a snow surface and 1.4 to 2.3 MJ m–2 over soil. These heat fluxes will not build a deep enough boundary layer to break a typical wintertime inversion. The 24-hour sensible heat flux was negative at both sites for the entire experiment with this Bowen ratio.The radiation observations and the use of typical Bowen ratios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net radiation will sustain or strengthen a stable atmosphere in the winter season in western Colorado. Analysis of the radiosonde observations confirm this result as the boundary layer depths were less than 500 m early in the experiment and grew to only 700 m later in the experiment.With 12 Figures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度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技术总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言2007年1月16-17日,由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和中国气象学会干旱气象学委员会主办的“2006年度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寒区旱  相似文献   

19.
汪华  李波  易丁  田兰 《贵州气象》2004,28(Z1):53-55
针对省气象局的可视化会商系统及省地宽带数据网系统建设和维护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20.
夏季NCEP资料质量和20世纪70年代东亚热低压的突变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方之芳  张丽 《高原气象》2006,25(2):179-189
应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58—2002年夏季北半球1000 hPa和500 hPa位势高度场的年际变化。发现整个北半球位势高度场都出现大范围的升高趋势,升高中心主要位于35°~55°N,90°~115°E范围内,即夏季东亚热低压区域;定义该范围内位势高度场的平均值为夏季东亚热低压指数(简写为SEAL)。在1958—1968年间SEAL值有非常明显的升高,数值达60 gpm以上。应用欧洲中心的ERA-40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的500 hPa位势高度场资料,计算同样范围的SEAL指数,并与NCEP-NCAR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1958—1968年间NCEP-NCAR资料的值远小于上述两份资料,相关计算结果是NCEP资料与两份资料无关。而在1968年以后,上述3份资料的时间序列却是十分相似,相关值都通过信度检验,表现为1968—1976年都有增大的趋势。1977年以后,3份资料的SEAL指数都趋向平缓,即在1970年代中后期北半球东亚夏季环流有一明显的突变。环流突变主要发生在东亚热低压区,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范围区域对流层中低层都有反映;但在中高纬度地区,相对而言,气候突变是不显著的。大范围的环流变化影响东亚夏季风的位置和强度,也影响我国的降水量和降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