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钻孔应变观测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海亮  李宏 《地质学报》2010,84(6):895-900
钻孔形变观测是研究地壳运动的主要观测手段,同时在地震前兆观测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介绍钻孔应变观测的特点,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钻孔应变观测开展的情况,目前中国在钻孔应变观测中采用的主要的观测设备、仪器特点,中国应变监测台网的分布,以及中国目前开展的深井地震综合观测系统。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光电型断层形变测量仪是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95-04“强地震预测预报技术研究”一级课题“中短期前兆观测仪器的研制”所属子专题的研究成果,是智能型光、机、电一体化数字测量仪器,灵敏阈达到微米级。该仪器在研制设计中采用了先进的CCD线阵数字传感技术和微处理技术,解决了高分辨(0.001mm)和超宽量程(30mm)之间的矛  相似文献   

3.
跨断层地形变观测对于寻找强震前兆异常、分析孕震机理、研究区域地球动力学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在分析传统短水准、短基线跨断层地形变观测技术的发展和主要不足的同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我国自行研制的MD数字化跨断层地形变自动观测仪器的应用,以及EDM全自动激光测距、GPS、D-InSAR等几种国际上最新的跨断层地形变观测技术。文中还从监测能力、观测精度、信息特征等角度,对这几种主要的跨断层地形变观测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自主研发的DFG型断层形变垂直分量测量仪的测量原理及自动化标定系统。结合在北京市丰台区大灰厂地震台该仪器的安装,介绍了标定的实现过程,标定结果满足地壳形变观测仪器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简单介绍程控步进测控技术及其在DSG型(CCD)水平变形测量仪中的应用以及现场自动化标定的实现过程。给出了观测仪器在北京牛口峪地震台的实际应用与现场标定结果:现场标定结果表明:由于在仪器标定系统中引用了步进电机程控技术,明显地提高了仪器标定装置的技术含量,同时也提高了标定精度,克服了在仪器标定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在提高仪器的技术指标的基础上,首次实现了断层形变类观测仪器自动化标定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独山子-安集海断裂跨断层地形变观测的仪器布设和监测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结合过去10年的跨断层观测资料和仪器改造后的最近观测成果对独山子地区的断层活动特征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通过与地震和地质结果的综合分析,对该地区跨断层监测工作的观测成果及其意义做出了肯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7.
1989年7月我局引进了两台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WM101接收机。先在涿州进行了多次短边测试,精度达到了仪器厂标的要求。为了进一步验证仪器在中、长距离及各种条件下测试的精度和稳定性,又与清华大学、辽河油田、国家海洋局情报研究所、国家地震局测量队等单位协作,用6台仪器在北京市南口区地震形变监测网等地进行测试,取得了不同间距、不同观测条件下的各种观测资料。通过处理计算,并同地面已知资  相似文献   

8.
该文主要对福建省地形变监测数字化监测网的特色 ,监测网的内容 ,布网目的 ,主要技术指标以及数据处理中心建设作了简介 ,最后对地壳形变数字化监测网在“数字福建”工程中的作用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作者等在徐州综合形变台坑道进行测试研究工作的总结。由于徐州综合形变台坑道岩体的均质性对地震测试仪器的观测结果有较大的影响,为了查明岩体的均质性及了解垂直及水平方向上的声速变化规律,并探讨声速与山体应力间的关系,采用了声波法进行测试与研究。本文介绍了测试方法的选择与测试工作的布置,通过测定岩体的纵波声速、纵波衰减系数以及穿透波的频谱特性研究,较好地圈定了坑道中岩体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差分干涉雷达的汶川地震同震形变特点   总被引:1,自引:8,他引:1  
地震同震形变场是认识震源机制、确定发震断裂、分析发震断裂活动方式、评估震害损失及揭示未来发震趋势的重要依据。但在龙门山地区复杂的自然环境中, 现有的地震同震形变场获取方法(GPS测量、构造形迹分析、震源机制解结合数值模拟计算)难以快速、全面的捕捉到这种信息, 这突显出差分干涉雷达技术(D-InSAR,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SAR)在同震形变场研究中的优势。本文介绍了其观测原理, 在地震同震形变监测中的研究现状, 并重点分析了已获取的D-InSAR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场的观测结果。基于差分干涉雷达观测及相关资料, 对龙门山断裂在本次地震中活动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结果表明干涉雷达形变图像与地表破裂范围、逆冲角度的变化、上下盘升降关系及大型余震的展布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前楼,朱坑的小三角观测资料通过亏自由网平差方法加以处理,用三倍误差椭圆曲线作为判定异常的基本依据。“9.16”地震前一年以内,断层的水平形变很好地呈现出了前兆异常信息,地震的发生与断层的水平形变表现两者之间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地倾斜连续观测是地壳形变观测研究中重要内容。汶川8.0级地震前,布设在四川德阳金河测点的新型BSQ型数字垂直摆倾斜仪观测到了明显的地形变异常现象。分析其观测结果可知,汶川8.0级地震前约半月时间内德阳金河测点的地倾斜运动速度较过去的平均运动水平提高了数十倍,且震前地表快速倾斜的方向在N25°W左右。除此之外,德阳金河BSQ型数字垂直摆倾斜仪测点还观测到较为完整的,对应于可以反映地表应力集中、释放过程的震前地表破裂过程。上述现象为今后研究强震孕育机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介绍与分析了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的其它类型地倾斜仪在震前的观测结果。事实证明,BSQ型数字垂直摆倾斜仪在强震前的浅表过程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今后的地震前兆台网工作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3.
YRY-4钻孔应变仪是目前国际上领先的地形变观测仪器,且具有较好的防雷效果。但是在地震台站的实际应用中供电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保留原来电源独特的完全物理隔离及优秀防雷效果的基础上,云南省永胜地震台的工作人员对YRY-4钻孔应变仪防雷隔离电源进行了技术改造。改造后本电源更加安全可靠且具备了故障自动报警的功能,彻底解决了由供电引起的观测记录缺数、拖尾、掉格问题,数据质量、连续率、精度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14.
巴颜喀拉块体及周缘是近年来中国大陆大震主要发震区域之一,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7.0级强烈地震就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的西南段上。以巴颜喀拉块体中东段为研究区,通过对该区域地震前后的多期区域水准观测数据和GNSS连续站观测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得出研究区垂直形变速率图像和水平形变速率图像;结合区域地质构造,建立地震诱发模型,解释芦山地震主震发震和余震活动源于龙门山断裂带中大型块体的突然断裂和小型块体集合的流动机制;通过对垂直形变速率图像和水平形变速率图像的分析,认为芦山地震是龙门山断裂带逆冲活动的结果,东昆仑断裂带中东段未来大震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提出未来5年基于区域水准测量和GNSS测量为技术手段的监测建议。  相似文献   

15.
如何从事地震科学研究金星福建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05年12月内容介绍一、引子二、如何提炼科技问题三、如何确定研究途径四、如何评估研究结果五、结论引子地震科学1.以观测技术为基础的科学观测系统:传感器、记录器、传输系统、 分析系统频带范围: “窄”→“宽” (数百秒到n Hz)动态氛围:“小”→“大”(120dB~160dB)高智能化:时间服务系统,计算机化2.理论基础是震源理论和地震波传播规律地震预报:研究地震的孕育过程应力积累过程——应力场、形变场震源理论:研究地震的破裂、发展、停止过程位错理论、动力学理论——表象定理地震波传播:研究地震波在各种介质条件下的传播规律走时——费尔马原理、因果律振幅——衰减、频散  相似文献   

16.
地壳应力应变观测在地震预报及构造应力场分析中占据重要地位。地壳形变观测应包括水平形变、垂直形变和倾斜形变观测。本文着重介绍了基于地倾斜测量的倾斜仪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探讨了钻孔倾斜仪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刘启元  吴建春 《地学前缘》2003,10(Z1):217-224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城市化进程必将进一步加速。如何减轻地震灾害的问题正变得日益严峻。尽管地震预测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国际性科学难题 ,但在强化各种减轻地震灾害措施的同时 ,仍须大力推进地震预测研究。为此 ,需要打破长期徘徊在以地震前兆异常监测为基础的经验性预测局面 ,把注意力尽快转向研究以动力学为基础的数值预报。以GPS为代表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 ,岩石圈巨型高分辨率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技术以及数值模拟技术已经为地震数值预报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基础。以地震数值预报为目标的GPS阵列地壳形变连续观测 ,高分辨率地壳上地幔结构探测 ,地壳动力学 ,地震孕育和破裂过程的理论、模拟试验和实际观测 ,数据同化和计算软件的开发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现在的问题是 ,需要积极借助数值天气预报的经验 ,强化多学科 ,多部门的组织协调 ,尽早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地震动力学数值预报的科学试验。地震数值预报研究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地震科学基础研究和地震预报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简述地震前兆观测场的要求 ,福建数字地震前兆台网在依据观测场的要求是如何合理分布各观测点。并着重阐述了数字地震前兆台网仪器观测技术系统的组成 ,前兆台网仪器安装过程及仪器安装过程需注意的事项。对福建数字地震前兆台网的安装做了小结。对此次仪器安装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如何合理摆放仪器、规范综合布线、传感器密封、避雷地线等做了几点建议。笔者结合多年的维修实际操作经验 ,对地震前兆仪器的设计如何提高仪器标准化、集成化、为维修的方便提出几点思考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海面变化及其趋势与影响的初步研究”课题组于3月28日至30日在南京召开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未来海面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的试点研究”子课题工作会议,其他二个子课题的领导小组成员与代表也参加了会议。各子课题的同志在会上介绍了全新世海面变化、仪器观测时期的海面变化与地壳形变以及海面变化趋势与影响研究三方面的研究动态与进展,交流了所承担任务的工作设想与方法,研究了各子课题的相互配合与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20.
1966年12月,我接到调令,由甘肃省地质局测量大队调往地质部地震地质大队。次年5月担任了测量队的第一任技术负责,1971年起担任断层形变分析组组长,直到1998年退休。因此,亲历了我所断层形变测量发展的整个过程。一、形变测量点的建设及观测情况断层形变测量是在1967年地质部李四光部长的指示下由地震地质大队建立起来。其指导思想是“地震与任何事物一样,它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个过程的。地震是岩石受到力的作用,达到某一个临界程度,岩石承受不了时,便会发生破裂而产生震动。”“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地壳运动某些阶段的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