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采用2008年以来腾冲地电场NS、EW测向长、短极距原始观测资料,使用相同测向的长、短极距观测值所得的差值,对腾冲地电场原始观测资料进行震前异常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云南多次中强地震发生前,从地电场原始观测资料中基本无法识别出震前异常信息,但在地电场观测资料的差值曲线上前兆异常信息表现较明显。  相似文献   

3.
通过平行方位相关分析,纯异常矢量比和功率谱分析,Pc地电脉动,动电暴湾扰等多种方法论证了岱山中学地电场的短周期变化属于大地电位变化,该观测点是观测大地电位变化的敏感点。  相似文献   

4.
震前大气电场异常的观测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近十几年来在中国华北地区开发近地表大气电场异常与近场地震关系观测研究的状况及其进展,同时阐述了震前大气电场准静场观测研究在近场地震短监预报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大同-阳高发生的两次震中相近的6级左右地震的震例分析及多年来观测研究的结果得出:近场地震前观测到的大气电场负异常现象,不仅形态特殊,易于观测,持续时间长,而且具有很好的规律性和可重复性。指出,由于地震孕育过程的复杂性及介质结构的不均匀性,只有进一步开展异常信息与地震时、空、强3要素的内在物理关系研究,才有可能作出正确判断,在地震预报的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祁连综合观测台于1990年5月3日建成并正式投入观测。该台设有大地电场、大气电场、电磁幅射和地应力等观测项目,是河西重点监视区内唯一的综合观测台。  相似文献   

7.
8.
震前自然电场的前兆及其可能机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了震前自然电场的前兆及礤可能机理。主要结论:(1)5.4 ̄6.2级地震在150 ̄200km,7.0 ̄7.9级地震在250km范围内自然电场出现前兆;(2)过滤电场、电化学电场、土体受压变密和机电转换可能是自然电场的前兆机理。  相似文献   

9.
10.
震前极低频电磁异常及其频谱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量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近场地震发生前极低频电磁异常信息既丰富又强烈.为探索对其规律性认识,本文通过对地震电偶极子的形成及传播规律研究后指出,震前垂直向极低频电场异常具有穿透能力强、干扰少、信息突出及易于提取和接收等优点,是探索地震可靠短临前兆信息的重要方面;进而通过对极低频准静场观测资料的频谱分析结果得出,近场地震前电磁异常的频谱大都集中在周期为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的极低频段,异常信息频谱与震中距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且震前极低频电磁异常与孕震区的空间分布范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地震渗滤电场异常信息及频谱的幅度与震级大小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1.
Feng晓  丁丽青 《地震》1993,(2):40-46
地震前,地壳变形引起地球密度重新分布,从而使地球重力场发生某些特征变化。本文对1990年7月菲律宾8级、台湾6.1级两个强震前后的广州重力资料进行了调和分析及高、低频滤波等处理,并对提取出的重力前兆进行了可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强震前广州地区的重力变化具有O_1等主波潮汐因子波形畸变,量值下降至最低值然后在回升阶段发震的前兆异常特征。非潮汐重力变化在临震前3天开始出现明显的高频脉冲式异常信息,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可信的具有清晰物理意义的地震短临前兆。  相似文献   

12.
远震前的地电场潮汐波异常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5次远强震前河北省昌黎台、兴济台记录到的电场异常,发现该异常主要集中在震前2个月左右的时段内, 具有很好的短临预报意义. 震前电场呈现不同的异常特征,但与固体地球潮汐波变化关系密切,如半日、半月等潮汐波周期信号增强,引起电场变化幅度增大;或本该正常记录到的潮汐变化幅度突然减小或消失;以及高频信号增多并伴有跃变现象. 分析异常产生机理认为,强震前的这种异常现象是震源区临震孕育过程中岩石弱化产生的电场异常,经自由空间或地壳传播到达地电台站后,与台站记录的电场潮汐波相叠加产生潮汐波增强或减弱现象. 高频异常可能与台站下方岩石孔隙度、渗透率等介质性质的改变有关,反映了强震的远场动态效应.   相似文献   

13.
几次中强地震前宁夏地倾斜异常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马禾青 《内陆地震》1998,12(4):343-348
1989年以来,宁夏周边地区共发生5次Ms≥5.0地震,3次地震前宁夏地倾斜观测资料显示出明显异常。其中2次地震的异常演化过程比较完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包头6.4级地震前较大范围前兆资料的研究,认为一个强烈地震在发生之前,围绕震中区不同区域内,将出现具有不同特点的前兆场异常群。其近场(Δ≤100km)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较长时间尺度的趋势性异常;中场(100km〈Δ≤200km)的主要特征是趋势和突发性异常并重;而远场(Δ〉200km)则一般无趋势性异常,只有急剧变化的短临异常。  相似文献   

15.
运用随机函数理论,系统研究2013年芦山7.0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能量场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四川芦山7.0级地震前能量场的前2个主要特征值对应的典型能量场时间因子出现明显上升变化,可能是该次地震的中短期时间异常特征;而主要典型场的空间等值线形成局部能量高值异常危险区,该区域可能是芦山7.0级地震的中短期空间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万才淦 《华南地震》1992,12(4):60-63
作者查阅中国历史文献600余种,从中收集到700处与地震有关的植物异常记录。本文报导其中近40次震前植物异常实例,对震前出现植物异常的原因作了分析,认为旱、涝、温度、地下水、前震、放谢性物质、地磁场变化等可能是引起震前植物异常的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地震前红外异常的基本特征与成因机理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发生在中国及相邻地区的40多次地震的卫星热红外图像,总结了卫星红外临震异常的基本特征。对有关异常成因机理的诸家观点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作的倾向性意见。一般情况下Ms>5地震前均有较清晰的红外临震异常显示,低空大气-地面增温幅度显,并表现出突发性和阶段性特征。异常面积与震级的大上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作倾向于认为,临震大气静电异常对大气的极化作用是产生热红外异常的主要原因,异常大气的温室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远场异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方  吴江 《高原地震》2002,14(1):52-60
2001年11月14日在我国大陆昆仑山地震带发生8.1级巨大地震,对该次地震前四川地区所出现的异常进行了分析。这类来自于震源外围地区与地震地质构造有关的信息与巨大地震的孕育-发生-发展的过程相呼应,是强震震源的一种场异常效应。这种远场异常效应包含了“孕育效应”、“震时效应”和“震后效应”。  相似文献   

19.
强震前形变潮汐异常判识与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晶  陈荣华  杨林章  吉平 《地震学报》2006,28(2):150-157
通过对永胜倾斜、侯马应变数字化固体潮汐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当孕震系统进入失稳的临界状态时,微量级的形变突变可能受到引潮力的触发作用. 阶变异常与引潮力的方向、断层走向的剪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有一定的相关性. 本文首次将形变异常与附加引潮力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探索临震前形变异常的物理机制及判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