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前后,在距震中325公里的尚店油田的16口油井出现的动态异常,并初步分析了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周焕鹏 《地震研究》1989,12(3):228-233
本文利用1978~1985年菏泽地震巢内发生的地震,分析研究了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前后的地震波特性。发现在菏泽5.9级地震前出现26个月的波速比和振幅比低值异常,两者同步变化,震后恢复正常。这种现象,为观测地震波特性的前兆异常给予了启示。  相似文献   

3.
4.
菏泽5.9级地震前徐州台观测到的应变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州市距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5.9级地震震中约200公里。地震前后徐州市周围四个山洞中有多套仪器投入观测,即测震仪,地磁仪以及八套倾斜仪、一套线应变仪、一台体应变仪。部分应变仪和倾斜仪记录到5.9级地震前的一些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5.
菏泽5.9级地震前后地震尾波的衰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菏泽、嘉祥和梁山地震台1979—1985年记录菏泽地震巢内的地震资料,分别计算了三分向和垂直向的地震尾波衰减系数K值,分忻了菏泽5.9级地震前后地震尾波的衰减变化。计算结果,菏泽、嘉祥和梁山台的三分向和垂直向的尾波衰减系数,在5.9级地震前均出现了明显的低值异常。异常时间21个月,最低值的下降幅度达50%左右。地震后尾波衰减系数K值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菏泽5.9级地震震中区地下水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3年11月7日05时,山东省菏泽发生5.9级地震。这是自1937年菏泽7.0级地震后,在震中附近再次发生的一次中等强度地震。地震前、后,在震中附近出现了一些地下水异常现象,由于这次地震是发生在降雨少和不抽水灌溉的初冬季节。地下水动态比较稳定。此外,该处地势平坦,含水层结构相似(均以粉砂、细粉砂为主的局部承压水),水位埋深都为4—5米,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单一,因此提供了深入分析对比的条件,这次地震所反映的地下水异常比较丰富、可信,其特征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使用了山东省和河南省地震台网部分台站的地震记录资料,计算了菏泽地震巢及附近地区1980—1985年的多台平均波速比和菏泽、梁山、嘉祥、邹县、泰安等台的单台波速比。分析结果表明:菏泽地震巢及附近地区的多台和单台波速比在1983年11月7日5.9级地震前均出现低值异常,且变化同步。主震前8个月波速比恢复。5.9级地震后,多台和单台波速比均在正常范围内变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和提取地磁局部异常的方法,对菏泽5.9级地震前后地磁场的变化进行了再研究。结果表明:该次地震前,菏泽及其附近地区存在地磁短周期成份的异常变化和地磁基本场局部异常。这些异常和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小震活动及其它一些前兆异常出现的时间同步,形态相似。  相似文献   

9.
一、资料1983年11月7日5时9分在山东省菏泽附近(北纬35°14',东经115°17')发生了5.9级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华北平原南部聊考断裂带上,距震中200公里范围内的长清、辉县、徐州三个应力台震前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较明显的异常变化。如图1。1.短期异常变化长清台:位于聊考断裂带东侧约45公里,震中距190公里,该台电感地应力于1975年9月开始观测,几年来资料基本连续可靠。深孔三个受力元件变化较平稳,浅孔受力元件观测曲线以一定斜率缓慢上升,年变特征呈现夏季高、冬季低。1983年8月初开始,深孔、浅孔六个元件观测曲线都偏离正常变化背  相似文献   

10.
从地电瞬时观测值突跳的角度,分析了菏泽5.9级地震前后的地电观测资料,发现其突跳频度和幅度均有明显的异常显示,研究地电阻率的这一变化,对地震的短临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运用地震活动度(S)的计算模型对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前后,周围地区进行了时空扫描,发现了在主震前2-3年的时空分布上,S值都有一个异常升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a粒子密度的观测根据a固体径迹探测技术原理,1980年初,我们在聊城一兰考断裂带东南侧的曹县一凫山断裂交汇处开展了土层中的a粒子密度观测。 a粒子测量是利用透明薄膜(35毫米的电影胶片)为探测器。在测点距地表O.6米深的土层坑内,共布设探测器21个。经封闭后进行野外照射,积累周期为21天,每日定时取放。探测薄片经化学蚀刻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a粒子个数。径迹量的计算以径迹密度j(个/毫米~2)表示。  相似文献   

13.
1983年菏泽5.9级地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3年11月7日山东省菏泽县发生5.9级地震。其地震类型基本属孤立型。这次地震有下列特点:无直接前震,余震次数很少且能量衰减快;余震震源位置集中且早期余震有成组成对出现现象;等烈度线畸变,内圈等烈度线有北东和北西两个长轴方向。本文还对这次地震的性质,破裂方式等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4.
引言 1983年11月7日凌晨5点零7分在荷泽—东明一带发生了5.9级地震,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总能量为4.887×10~(20)尔格,震中烈度为Ⅶ度。有感范围可达56万平方公里。对这样一次中强地震,应变仪及电感应力测量的异常信息是何种形态,还需认真探讨。因为6级以下的中强地震的临震异常信息远比一个7级以上的强震要小得多。但是实践证明荷泽5.9级地震前,距震中200公里范围内的观测站接收到了临震信息。三个观  相似文献   

15.
1983年8月15日至8月27日,在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震中以南40公里的河南省兰考县堌阳、爪营两地的24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38眼农用机井出现水、气 异常现象。这些异常现象表现为井水翻花、冒泡、 发响,并逸出可燃气体。因各井可燃气体含量和 浓度不同,故可燃程度也不一样,有的井孔点燃时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的观测和分析表明,影响沂水泉氡值变化的最大干扰是降雨.由于这种干扰存在着“记忆“滞后影响,所以用一般的相关分析难以将这种影响排除干净,本文采用了褶积积分方法较好地排除了这种影响.分析了菏泽5.9级地震前后沂水泉氡信息熵的变化特点,讨论了这种信息熵的变化与区域应力场的调整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震前地震活动图象 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发生在聊城—兰考断裂带(以下简称聊考带)南段。1937年菏泽7.0级地震就位于5.9级地震震中附近,现今此断裂带的小震活动仍较活跃。 沿聊考带东西两侧各取50公里作为研究区域。依据台网控制能力,取震级下限为2.0,研究了此范围内1970—1983年11月7日5.9级地震前小震活动特征。发现5.9级地震前小震活动有以下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8.
1.前言笔者通过对大量地电资料的分析,发现深埋电极进行地电观测,能够排除表层干扰,突出地震异常。本文利用深埋电极的地电观测资料,总结了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前地电异常特征。2.菏泽5.9级地震前的地电异常菏泽5.9级地震前,震中周围300km范围内的地电异常反应是不同的(图1)。现分述  相似文献   

19.
笔者通过对大量地电资料的分析,发现深埋电极进行地电观测,能够排除表层干扰,突出地震异常。本文利用深埋电极的地电观测资料,总结了1983年菏泽5.9级地震前地电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20.
菏泽5.9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地震观测资料研究了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震前,在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区(以下简称南三省交界地区)存在3.0级(M_L)以上的孕震空区,空区上地震的频度比和应变释放速率出现了加速异常变化。并且从该地区的震中分布、C值变化、地震频度、η值变化和震源应力轴方位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菏泽地震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现象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