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广利河口拦门沙的沉积特征与冲淤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广利河口航道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研究区现场调查,查明了广利河口拦门沙水动力特征、海底地形、底质特征和地层垂向分布特征。在进行沉积物分析与历史资料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拦门沙体的沉积特征和冲淤过程。分析认为,广利河口拦门沙是在浅海-潮坪基础上接受广利河、支脉河和溢洪河携运泥沙堆积而成,海岸滩涂沉积物和黄河口水下岸坡物质对拦门沙的发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河流和海洋动力作用的改造下,现在拦门沙基本进入冲淤平衡时期。但近期由于人工因素的影响,拦门沙顶出现暂时的淤积。研究结果还表明:拦门沙体北侧水动力作用明显强于南侧,航道设计为东偏南较好。  相似文献   

2.
利用多沙黄河河口潮波平面二维泥沙数学模型,通过典型时刻近海海区潮汐、河口口门河道、河海流场、含沙量、河床变形和海底等值线等图形对入海河口海域潮汐和潮流海洋动力特性、入海泥沙运动扩散输移规律、河口拦门沙形状、形成过程、泥沙冲淤和海底地形变化进行了分析,这些都与实测资料和遥感图像的分析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三角洲内部潮汐不对称性与三角洲地貌演变方向有重要关系。目前诸多研究关注海洋、陆地边界的改变对三角洲内的潮汐不对称性演变规律的影响。实际上, 大规模的河口工程也会对三角洲内的潮汐不对称性产生影响。在众多河口工程中, 河口挡潮闸由于直接削弱口门处海洋潮动力, 影响最为直接。荷兰三角洲是潮动力主导型三角洲, 受洪潮灾害影响较为严重, 为此在荷兰西南部修建了世界上著名的三角洲挡潮闸工程。文章以荷兰莱茵河-默兹河三角洲为研究对象, 分析以挡潮闸为主的河口工程对三角洲内河网潮汐不对称性演变特征的影响。选取莱茵河-默兹河三角洲13个潮位站点的50~60年的水文资料, 利用非平稳调和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三角洲内部潮汐传播特性, 并进一步研究潮汐涨落潮历时不对称性演变特征, 揭示河口挡潮闸工程对潮汐河网中潮汐动力和潮汐不对称性的影响。研究表明, 莱茵河-默兹河三角洲为显著的涨潮占优型河口, 潮汐不对称现象总体向上游沿程增强。河口挡潮闸修建后受河网径流量和潮动力剧烈变化的影响, 封闭的南部通道内的潮波大幅度削弱, 潮汐不对称现象在下游增强在上游减弱。北部、中部通道其他站点则因为通道径流增大, 潮汐不对称现象增强, 中部站点变化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用简单的一维浅水方程,与盐度变化和潮波同相位的长期观测结果验证,对海南岛清澜河口进行分析计算,可以得出它的一些特征。清澜河口虽然处在南海弱潮区,仍是典型的潮汐控制的强混合型;潮波被河口反射形成驻波,因而潮波、流速和盐度存在特殊的关系;盐度值和纵向扩散系数也可以进行估算,得出近乎实测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赵龙保 《海洋科学》1994,18(1):52-56
分析了半月潮周期及潮波变形对河口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潮汐在维持河口过程中,稳定和平衡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2015年8月监测了东营市广利河、神仙沟河、挑河3个河口海水中7种重金属污染物浓度,以二类海水水质标准来看,3个河口的重金属主要污染物为铜和汞。与国内外其它河口的海水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相比,东营市河口海域的Hg浓度在国内居于较高水平,其它污染物则处于中等水平。采用风险商(HQs)和联合概率曲线(JPCs)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7种重金属对三个河口海域的生态风险,发现As,Cd,Hg和Pb对3个河口海域的生态风险可接受,Cu,Cr6+和Zn不可接受。其中Cu,Cr6+和Zn对广利河和神仙沟河河口海域的生态风险大小顺序均为CuZnCr~(6+),对挑河河口为CuCr~(6+)Zn,Cu为3个河口海域的主要污染物。本研究为东营市河口区域重金属污染的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长江河口潮波时空特征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河口的潮波传播受到近岸及河口浅水地形及长江径流的显著影响,表现出很强的时空变化特征。已有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徐六泾以下的河口段,还缺少对河口系统的潮波特征分析。本文基于大通、南京、徐六泾和牛皮礁4站的年内连续潮位资料,分析了主要天文分潮和浅水分潮的振幅沿程变化、季节变化特征和规律,认识到洪季大径流对江阴以上的近口段潮汐衰减作用显著大于枯季,而河口段的平均潮差有一定的半年周期变化,年内秋季最大。口内高频浅水分潮振幅在河口下段最大,且洪季大于枯季,低频浅水分潮则在河口上游振幅最大,由此反应径流对潮汐改造的非线性作用。这些认识可为水道航运及相关河口研究提供基础认识。最后本文也指出关于长江河口潮汐特征尚需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以期下一步工作取得相应进展。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讨论一维潮波运动,特别是对其非线性和底摩擦效应的探讨,所得的结论有助于推广到二维潮波运动的研究,也可以近似地用来说明某些河口的潮汐现象。 Officer,C.B.引述非线性一维潮波动力学方程,根据口门已知一个分潮求解,得出倍潮波。其中没有考虑底摩擦效应,因此未能解释河口的潮波传播的实际问题。Amin,M.在口门取两个分潮作为已知条件求解,在不考虑摩擦项的情况下得出  相似文献   

9.
基于FVCOM模型,将珠江河网、河口和口外海区作为整体,建立完全三维数值模式,对珠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潮汐进行数值模拟.采用23个潮位站的潮汐表水位资料对模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式能比较准确地重现珠江河口的潮汐变化过程.通过对计算结果进行潮汐调和分析,给出了珠江河口区域及近岸海域8个主要分潮的同潮图,讨论了潮波的传播特征.珠江河口潮汐属于混合潮类型,潮型系数介于0.8—1.5.浅水分潮成分很小,最大振幅不超过5cm.对珠江河口的潮差进行统计,给出了珠江河口大潮和小潮期间的潮差大小及分布,大潮时潮差介于2.2—3.1m,小潮时减小到0.6—1.1m.  相似文献   

10.
华南沿海潮汐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来自太平洋的潮波,在华南沿海运动过程中,因受复杂的海底地形、曲折的岸线及琼州海峡和北部湾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复杂的潮汐类型。本文以大量的潮汐实测资料作分析基础,对华南沿海的潮汐类型、潮差、平均高潮间隙、潮汐历时,平均海平面、浅海分潮及华南沿海特有的河口潮汐作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基于广利河口水文、地形、地貌及潮汐条件,设计和制作了一个变率为8、水平比尺为400的平面模型。模型地形表面经球体梅花型布置加糙后,再现了天然潮汐及河道径流过程.其主要控制点潮位、流速、流向变化过程与原形实测资料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2.
强人类活动(如航道疏浚)和自然气候变化(如海平面上升)对近岸河口环境不同影响的辨识是目前河口海岸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地形概化和动力简化条件下, 解析模型能够快速辨识强人类活动和自然气候变化对河口环境的影响, 它是探讨河口动力过程对外界干扰的响应机制的重要工具。本文基于前人对葡萄牙Guadiana河口不同分潮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研究, 采用一维水动力解析模型探讨河口不同分潮潮波传播过程对水深变化(模拟航道疏浚和河道淤积过程)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平均水深$\overline{h}$的变化影响无量纲河口地形参数γ和摩擦参数χ, 进一步影响河口动力参数包括潮波振幅参数ζ、流速振幅参数μ、波速参数λ、潮波振幅增大/衰减率参数δ以及流速与水位之间的相位差?等; 平均水深变化对河口中下游段(x=0~60km)的潮汐动力影响较大, 而对河口上游段(x=60~78km)影响较弱; 主要半日分潮(M2、S2、N2)对水深变化的响应略大于全日分潮(K1、O1); 航道疏浚幅度小于2m时, 对河口潮汐动力格局影响不大, 而当疏浚幅度大于2m时, 将对河口潮汐动力格局及水环境(如盐水入侵等)产生较大影响; 河道淤积将导致潮汐动力减弱, 流速振幅、潮波振幅及传播速度减小, 流速和水位之间的相位差也减小。  相似文献   

13.
吴尧  张蔚  何用  卢陈  吴门伍 《海洋通报》2019,38(2):186-193
潮汐汊口作为河网的重要单元,关系到水沙以及可溶污染物、营养物质的输运和分配,对河口三角洲的水文过程、地貌沉积和生态环境,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国内最大的珠江河网的分汊顶点-马口、三水分汊,基于一个大潮潮周期内走航ADCP测量,分析潮汐汊口各个支汊的流速过程及三维流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非稳态的调和分析算法和小波连续变换确定汊口处主要的潮汐组分,利用潮流分离技术,剥离出占主导作用的潮波信号并探讨潮波动力在潮汐汊口处的空间分布形态。研究发现,由于潮波在西江马口和北江三水汊道内传播的不对称性,两汊间的流速过程存在1.5 h左右的相位差。而连接西北江的岗根汊道,由于存在频繁的水体交换和弯道水流的特性,岗根断面的动力作用较为复杂,其最大垂向平均流速在涨落急时刻分别向左、右岸偏移,横向断面均出现了显著的顺时针二次流。  相似文献   

14.
基于广利河口北潮滩45个表层沉物和2个岩心柱样重金属、粒度、TOC数据,分析了广利河口北潮滩沉积物重金属分布规律及其来源,采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Cu、Pb、Zn、Cr、Cd、Hg、As 7种元素含量低于国家一类标准;在空间分布特征上,距岸一定范围内数值相对较高,主要受沿岸余流作用的影响;就来源而言,Cr元素明显为广利河注入,表层、Z1和Z2沉积物粒度对重金属的控制作用有明显差异;研究区内Cr和As污染指数最高,Cu污染指数变化最大,综合污染指数呈"哑铃状"分布,靠近现代黄河口和广利河口各高值相对较高。目前广利河口北潮滩重金属含量没有到达污染的程度,但有向轻度污染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长江河口潮波传播机制及阈值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口潮波传播过程受沿程地形(如河宽辐聚、水深变化)及上游径流等诸多因素影响,时空变化复杂。径潮动力非线性相互作用研究有利于揭示河口潮波传播的动力学机制,对河口区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2007—2009年长江河口沿程天生港、江阴、镇江、南京、马鞍山、芜湖的逐日高、低潮位数据及大通站日均流量数据,统计分析不同河段潮波衰减率与余水位坡度随流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潮波衰减率绝对值与余水位坡度随流量增大并不是单调递增,而是存在一个阈值流量和区域,对应潮波衰减效应的极大值。为揭示这一阈值现象,采用一维水动力解析模型对研究河段的潮波传播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潮波传播的阈值现象主要是由于洪季上游回水作用随流量加强,余水位及水深增大,导致河口辐聚程度减小,而余水位坡度为适应河口形状变化亦有所减小,从而形成相对应的阈值流量和区域。  相似文献   

16.
莱州湾主要污染物来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1988年至1992年大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莱州湾入海污染源及海水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认为,莱州湾主要污染物质为石油类、COD,其主要来源为西南部沿岸河口,尤其是小清河和广利河;其次为无机氮、无机磷,其主要来源为黄河口,其次为南岸河口。小清河为本区主要污染源,占本区污染物总入海量的1/3强,治理小清河、广利河是改善本区环境质量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1988年至1992年大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莱州湾入海污染源及海水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认为,莱州湾主要污染物质为石油类、COD,其主要来源为西南部沿岸河口,尤其是小清河和广利河;其次为无机氮、无机磷,其主要来源为黄河口,其次为南岸河口。小清河为本区主要污染源,占本区污染物总入海量的1/3强,治理小清河、广利河是改善本区环境质量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珠江河口伶仃洋水域潮波传播变形及其不对称性关系对河口动力环境和物质输运产生影响。研究根据珠江口伶仃洋及东四口门19个潮位站2011年6月实测逐时潮位, 利用收缩河型沿程潮幅解析理论, 阐释伶仃洋从桂山岛上行沿程潮汐传播规律特征; 在调和分析基础上, 应用偏度理论和分潮组合分析方法, 阐明了伶仃洋东西岸及洪奇门、蕉门内潮汐不对称性分布特征, 对照数值研究结果, 指出伶仃洋至虎门之间水域导致潮汐不对称性的主控因素及响应规律。研究表明, 河口平面形态呈近似指数收缩特征的伶仃洋, 沿程潮幅的变化符合指数收缩型河口波幅解析变化规律, 东岸潮幅高于西岸的主要原因是东岸水深大于西岸, 其次是科氏力影响; 行进潮波虽受地形摩擦耗能及非线性作用下不同频率分潮间能量迁移的影响, 但收缩河口能量汇聚效应可以保证收缩段天文分潮潮幅减缓衰减甚至增加, 半日分潮能量汇聚效果强于全日分潮, 各非线性项作用促使浅水分潮产生并持续增能, 保证一定距离内沿程潮幅的增大; 潮汐不对称性的偏度由湾口落潮占优向湾顶涨潮占优发展, 在伶仃洋中部赤湾至金星港一线转为涨潮占优, 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自湾口向湾顶不同频率间天文分潮K1-O1-M2的相互作用, 导致表现为落潮优势潮的不对称性减弱, 而天文分潮M2和其对应的浅水分潮倍潮M4组合作用使涨潮优势偏度值的不对称性增强; 收缩河口形态属性要素中, 水深是影响潮不对称性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滦河口潮位和潮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潮汐和潮流都是由天体引潮力所引起,前者为海水的垂直涨落,后者为海水的水平流动。当潮波由大洋传入浅海、沿岸、河口等地区,受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潮波发生变形,潮位与潮流构成一种复杂的关系,因此很难用简单的表达式,表达不同地区的潮位和潮流之间的关系。随着海岸带调查的增加,浅海资料日趋增多,用统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河口潮波计算假定的基础上,概化长江口崇明岛南侧水域,建立了三种概化模型,探讨影响长江口潮波传播的因素.计算表明,潮波传播是地形、河口平面形状和底摩阻共同作用的结果,河口平面收缩对潮波传播影响最大,其次为河床底摩擦作用,然后是河口断面面积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