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创设问题情景,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确切性 在地球公转的教学中,有教师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无从回答,后来老师改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北还是以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赤道以南”。课堂实践证明,教师提问的问题非常的确切,学生才容易明确题意,才能准确回答。反之,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图,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2.
于2019年3月1日至11月30日,在不同盐度胁迫下,开展了为期9个月的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幼苗培养实验。在实验中,配制了总氮质量浓度为160 mg/L、总磷质量浓度为40 mg/L和盐度分别为0、5‰、10‰、15‰、20‰、30‰、40‰、50‰的实验用水。实验结束时,采集红海榄植株的根、茎和叶样品,测定根、茎和叶样品中的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全氮和全磷含量,分析灌溉水盐度与根、茎和叶样品中各种离子、全氮和全磷含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溉水盐度的增大,被灌溉了9个月的红海榄植株根、茎和叶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含量不断增大,根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富集速度和含量都大于茎和叶;在盐胁迫下,红海榄植株根、茎和叶选择性吸收钠离子而抑制钾离子的吸收;随着灌溉水盐度的增大,红海榄植株茎和叶中的钙离子含量呈单峰型变化,当灌溉水盐度为15‰时,其钙离子含量都达到最大值,根中的钙离子含量则波动减小,茎和根中的镁离子含量逐渐小幅增大,叶中的镁离子含量则在大幅减小;当灌溉水盐度为15‰时,红海榄植株茎的全氮含量最大,叶的全磷含量最大,当灌溉水盐度为20‰时,叶的全氮含量最大;灌溉水的盐度越大,红海榄植株根、茎和叶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含量越大,钾离子含量越小;灌溉水的盐度与红海榄植株根中的5种离子含量和全氮、全磷含量都显著相关,根、茎和叶中的钙离子含量与镁离子含量不相关。  相似文献   

3.
高一地理传统作业存在着如下的一些弊病和缺点:机械重复;作业的形式单调,与实践脱节;作业的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缺乏层次性、系统性、趣味性:作业的对象与数量高度统一,缺乏层次性。针对传统作业的弊病,笔本着“学生作为主体参与作业过程,提高作业效能”的宗旨,在作业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实践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宁夏7—8月暴雨发生次数与北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61—2004年宁夏7—8月暴雨发生次数和北太平洋范围的逐月海面温度资料,运用相关和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近44 a宁夏7—8月暴雨发生次数与北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赤道区内的5°S—5° N,135°—95° W范围的海区被选定为影响的关键区域,当年4—5月被选定为关键时期;关键区关键时期的海温与宁夏7—8月暴雨发生次数有较好的年代际对应关系,冷(暖)水年与宁夏7—8月暴雨发生次数偏多(少)年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关键区关键时期的海温异常导致当年7—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缅槽的异常,从而影响宁夏7—8月暴雨发生次数。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当3月21日和9月23日时.下列叙述正确是的是:A、太阳直射赤道;B、太阳高度角由赤道向两极递减;C、地球位于远日点和近日点附近;D、全球各地均是6点钟天亮,18点天黑。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自然地理》中的“地球仪”一课,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地球仪上的地轴、两极和赤道;二是经纬度的划分和经纬网的作用。地轴、两极和赤道是讲清经纬线概念的前提,掌握经纬线和经纬度知识又是学会看地图、  相似文献   

7.
鉴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副热带高压的相关事实,使用秋冬季海表温度预报夏季副高诸特征量,由此估计我国东部地区汛期雨带位置与降水分布特征。1976—87年的预报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文还对其影响机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海洋表面平均盐度按纬度分布曲线图”的运用(图略)。在“海水的盐度”教学中,我在两处运用了该图像。第一,在讲授“海洋表面盐度的分布规律”时,向学生出示该图像.并提出了下面三个问题:(1)哪几十纬度带盐度最高?(2)哪几十纬度带盐度较低?(3)整十盐度曲线呈什么形状?在引导学生逐一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再向学生提出下面的问题:世界大洋表面盐度的分布特点,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性地表达出来,那么.这句话应该怎样说呢?这样.学生就会顺利地总结出盐度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
课堂上选一个同学到讲桌前按照老师要求演示,其余每二人一个地球仪同步演示,观察地球仪转动的方向,指出两极、赤道,哪是纬线,哪是经线。学生互相提问,交流巩固;教师巡回指导,掌握演示、观察情况。随后,师生共同讨论,进一步明确地球仪基本概念的内涵及其属性特征,并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地理个性化作业,指地理教师在布置地理作业时因人因时而异,区别对待,不同时期、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其作业的内容和要求也各有不同。初中和高中、会考和高考、选修和必修,爱学地理的和不爱学地理的,让他们选择做不同类型的作业。举例来说:关于时间的计算,对于初中学生和参加会考的高中学生来说,仅让他们做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的简单计算的作业;  相似文献   

11.
《地理教学》2006,(11):46-47
英国建筑师福斯特勋爵提出一个大胆设想:开辟一条运河,穿越西奈沙漠引红海之水以救死海于危难,工程将耗资约30亿美元。这项名为“从红海到死海”的计划,目的就是扭转死海水位下降趋势。死海面积近50年来缩小了三分之一,正面临全部蒸发的困境。福斯特建议从红海亚喀巴湾引水,利用一系列运河和管道经干旱的阿拉伯干河谷地,将水输送到死海这个低于海平面415米的地球最低湖泊。  相似文献   

12.
在讲地球的运动时,可由王勃诗句“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设问:“此句中‘星移’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自然引入地球的运动,在讲完地球自转的周期和速度后,可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作小结,并要学生分析该句蕴含的地理意义(诗中“日”为“太阳日”,“八万里”大致点出赤道的周长及赤道处的自转线速度,“巡天遥看一千河”隐含在赤道地区可观察全天星座。)这样的导入和小结,形式独特,学生兴致很高。  相似文献   

13.
提升作业设计水平和优化作业设计质量,是落实双减政策和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意义重大。基于双减背景,本文从高质量设计作业的角度出发,探寻中学地理作业创新设计的七大路径:活化、特色、精选、原创、个性、实践、评价,力图通过作业的减负、增效、提质,实现作业的育才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4.
厄尔尼诺与登陆和影响福建台风关系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纲清 《福建地理》2001,16(2):17-19
本文对登陆和影响的福建台风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厄尔尼诺与登陆和影响福建台风有明显关系,厄尔尼诺年平均台风数偏少,反厄尔尼诺年平均台风数偏多;由于厄尔尼诺产生,使得沃克环流形势减弱,不利于台风的形成,厄尔尼诺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位置偏东,台风移动路径多为转向路径不利于登陆或影响福建省。  相似文献   

15.
陕北黄土高原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70—2017年逐日降水数据,辅以趋势分析、空间分析和小波相干等气候诊断方法,对陕北黄土高原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海区海温异常与降水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 1970—2017年,陕北地区气温波动上升,降水增加,半干旱界线明显向西北方向移动;② 1970—2017年,陕北地区降水呈现极端化。具体表现为,弱降水日数减少,强降水日数增加,降水持续时间呈现破碎化,1日最大降水量、5日最大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均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③ 在影响因素上,陕北地区极端降水变化受赤道太平洋中西部海温影响明显于东部,受赤道太平洋北侧影响明显于南侧,受海温年代周期变化影响(14~16a)明显于中长期周期(4~8a)。同时,NINO W区可作为区域极端降水响应的关键海区。当NINO W区海温异常偏高时,陕北地区降水普遍偏高,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增加,易发生雨涝灾害。  相似文献   

16.
一提起作业,学生自然会想到堆积如山的习题集,没完没了却又不得不做的题海。但一提起地理作业,学生们便有些嗤之以鼻,不就是些几分钟内可完事的填充或选择题吗?如何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我认为地理作业的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相似文献   

17.
优化作业设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也是切实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路径。跨学科单元作业由于其综合性、实践性特征成为“双减”政策下学生作业控量提质的重要探索方向。本文以追溯科学探索历程为主题,从学生完整学习经历出发,探索初中地理跨学科单元作业设计路径,促进学生素养目标的达成,彰显作业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作业主要是学生复习巩固知识,教师收集学生反馈信息的手段。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只注意了作业的复习检测功能,忽略了利用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只好被动地在教师编好的框框内填写唯一的答案,教师是优劣的唯一评判者。这样的作业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薛春汀 《地理科学》2003,23(1):49-51
Biao口牡蛎礁剖面原位胶结的牡蛎礁层之间有6层粉沙夹层,这一层序被认为是6500-3000是a.B.P.多次海面波动的反映,该剖面的研究被认为是近年来全新世海面研究的重大成果,然而,组成蛎礁的属种长牡蛎和近江牡蛎产于低潮线附近至十余米水深,生活的盐度很广,可以在盐度10‰-30‰的海区栖息。它们的指示沉积物形成的深度上虽有一定意义,但并不是海水深度良好的指示标志。其兴衰不是由于海面变化造成的。泥砂沉积速率的变化是导致牡蛎礁与砂层交替出现的原因,Biao口牡蛎礁剖面既不能反映6500-5000a.B.P.存在高海面,也不能说明5000-3000a.B.P.海面波动频繁。  相似文献   

20.
说起大海,人们都会想到蓝蓝的天,蓝蓝的水,这是因为海水一般都是蔚蓝色的。但是红海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海水却是红褐色的,显得很奇特。原来,在红海表面的海水中繁殖着一种海藻,叫蓝绿藻。这种海藻死亡以后,却变成了红褐色。大量死亡的褐藻飘浮在海面上,就使海水变成了红色。此外,红海东西两侧狭窄的浅海中,有很多红色的珊瑚礁,两岸的岩石又呈褚石色,在它门的衬托和辉映下,使本本变红的海水更红,于是就有了红海这一名称。红海地处亚、非洲之间,成为亚洲和非洲的天然分界线。它形状狭长,从东南向西北延伸,全长1932千米,最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