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基于大连和青岛地区地基三维雷电探测网数据,对FY-4A闪电成像仪(lightning mapping imager,LMI)在黄渤海地区的探测效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针对2019年大连地区4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绝大多数地基三维雷电探测网探测的雷电脉冲发生在强回波区,回波强度为30 dBZ,强回波区的云顶高度超过9 km,FY-4A LMI探测到的组(group)数量与地基三维雷电探测网探测的雷电脉冲数量之比平均值为0.2,变化范围为0.15~0.26;针对2019年青岛地区5次强对流天气过程,FY-4A LMI探测的group数量较少,其与地基三维雷电探测网探测的雷电脉冲数量比值的平均值为0.34,变化范围为0.27~0.4,地基三维雷电探测网和FY-4A LMI测到的雷电活动的空间位置比较一致,都基本处于强对流核心区域。总体来看,FY-4A LMI在黄渤海地区的探测效率比较低下。  相似文献   

2.
闪电探测技术发展和资料应用   总被引:33,自引:21,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综述了闪电探测技术和方法的发展状况, 阐述了闪电监测资料在闪电预警预报、防护以及在灾害性天气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探讨了我国闪电探测站网建设的技术和方法, 以及利用闪电探测资料开展雷电预警预报的方法与途径.闪电探测技术对雷电研究和雷电防护技术的发展非常重要, 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闪电探测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为雷电监测和预警提供了重要手段, 对减少雷电灾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2009年,大气探测研究所存雷电物理及其防护、雷电探测、雷电预警预报、目测气象要素自动化观测和高空探测资料质量分析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均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主要科研成果与进展如下。  相似文献   

4.
雷电监测和雷电数据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桂力 《山东气象》2002,22(2):25-27
简要介绍了雷电探测的基本原理、雷电探测技术和国外雷电数据的应用情况。结合我省雷电探测网的建设现状 ,提出了我省雷电数据未来的应用方向及展望  相似文献   

5.
大气探测研究所在2011年的研究工作中,以试验和理论研究为基础,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分别在雷电野外试验观测和研究、闪电观测、雷电探测技术和设备研发,以及雷电预警软件的业务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正>1引言雷电是自然界中最为壮观的气象现象之一,是地球生态系统重要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造成损害最大的世界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根据气象部门和劳动部门估算,我国年均雷击伤亡人数超过1万,其中死亡3 000多人,财产损失50-100亿元。由于人类无法阻止和控制雷电的危害,为了尽量避免雷电所造成的危害,近20 a来我国加强了对雷电的探测和雷电灾害的防护。目前,对雷电的探测主要是采用目测来获得雷电发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雷电探测系统设站方案及探测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连云  李蕾 《山东气象》1998,18(1):56-59
详细介绍了雷电探测系统的基本配置,主要功能及探测精度。结合我省地形与人工防雹高炮布局,论证了雷电探测站点的布设,分析了不同布设方案的探测精度。  相似文献   

8.
肖正华 《高原气象》1989,8(2):151-155
雷电信息的快速瞬变特性给对它的测量研究带来了困难。近年来由于微电子学技术等的进展,促进了对雷电的观测研究。根据雷电产生的电磁辐射、光辐射、冲击波和雷声等物理效应,可研制各种探测仪器。而雷电产生的电磁效应,往往成为雷电探测的有效信息,我们的仪器大部份是依据电磁场变化的主要特征原理来研制的。闪电时云中电位梯度发生快速变化,如果闪电与测站的距离L远大于雷雨云的尺度和高度,则任一瞬间t的地面垂直电场F(t)表示为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L波段雷达进行高空气象探测过程中各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结合在北塔山气象站5年来的高空探测工作,提出在大风、雷电、雨雪等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放球技巧和雷达维护及常见故障的处理等技巧,以提高高空探测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0.
王昂生  徐乃璋 《气象》1978,4(4):26-27
在垂直气流探测中,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强雷暴。强雷暴是产生暴雨、冰雹、雷电、雷暴大风和龙卷等重大灾害天气的源泉,这些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消亡都与云中垂直气流密切相关。 垂直气流的探测方法,除了常用的各类气球探测外,近年来已采用多普勒雷达、飞机、雷达跟踪示踪物、  相似文献   

11.
北京华云东方探测技术有限公司于2016—2018年在广东组网建设了DDW1闪电定位系统, 对一次雷暴过程的观测表明,DDW1定位数据与雷达回波强回波区之间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进一步利用2018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广州从化地区获得的触发闪电试验数据和全闪定位数据对DDW1闪电定位系统性能进行了评估,验证了其探测效率、定位精度等指标。结果表明:对于6次包含有回击过程的人工触发闪电事件,DDW1闪电定位系统全部探测到,地闪探测效率为100%;对于这6次触发闪电中的所包含的27次回击过程,该闪电定位系统共探测到17次,回击探测效率约为63%,对这些回击过程的平均定位误差约为464 m,电流反演误差为1149%;对比高精度全闪探测数据,DDW1的全闪探测效率为50%。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9年7月20日新疆大部分区域出现局部强对流天气过程,利用ADTD、LLS、WWLLN、风云四号卫星闪电成像仪组产品LMIG、大气电场多源闪电观测资料,对比分析这5种资料在新疆地区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LLS地闪探测效率最高,LMIG和WWLLN地闪探测效率较低;ADTD、LLS、WWLLN三者定位结果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应基本一致,仅探测效率有所差别。新疆地区部分LMIG数据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偏差,使用前需要利用相关资料进行数据检验。卫星全天空、实时监测,可以弥补新疆南部(简称南疆)地面观测站覆盖不到的区域,两者可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3.
基于卫星资料的全球闪电定位系统探测效率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2005-2010年间OTD/LIS闪电观测数据,评估了同期全球闪电定位系统(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WWLLN)的平均探测效率,分别就全球和三大闪电高发区的闪电活动特征,对WWLLN的探测效率进行了讨论分析。OTD/LIS探测得到的全球闪电密度最高值在非洲地区,为160.7km-2·a-1;而WWLLN探测到的闪电密度的最高值在北美洲为15.7km-2·a-1。由于WWLLN探测系统子站在全球布网不均匀,在全球不同区域,WWLLN的探测效率不同。在东南亚地区,WWLLN的探测效率为8.62%;在非洲地区,WWLLN的探测效率为1.86%;在南北美洲,WWLLN的探测效率为7.18%。除此之外,随着月份的变化,不同地区WWLLN的探测效率也不尽相同。如在东南亚,12月的探测效率最高为13.78%;非洲地区2月探测效率最高为2.49%;南北美洲地区,10月探测效率最高为8.44%。随着站点的逐年增多和定位方法的改进,WWLLN的探测效率也在不断提高。3大闪电高发区WWLLN的探测效率呈现明显的逐年增高。  相似文献   

14.
应用地面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雷达、加密自动雨量站资料,对2007年7月8~9日蒙古东部冷涡天气系统下,发生在河北中南部的两次雹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雹暴均产生大量地闪活动,且以负地闪占优势,闪电集中发生时段与强对流发生及维持时间相当.雹暴和强降水在时空分布上对应的地闪极性有明显差异,降雹发生在雹暴云团中正地闪最活跃的阶段,正地闪集中出现在强回波中心及其邻近区域,降雹点落在正地闪聚集区附近;对流性强降水云团中负地闪频繁发生,强降水区出现在负地闪密度高值中心附近,负地闪簇集区域预示着对流性强降雨的落区.多单体风暴中:闪电的频率及聚集区域主要取决于雷暴单体的数目、强度和相互接近的程度,其造成的强降雹主要发生在总地闪的活跃期.本次个例分析显示,总闪电频数跃增、正闪频数突增,仅先于降雹数分钟(几乎同时)发生.因此,根据闪电频数变化可监测对流强度的演变和冰雹天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防雷中心利用闪电资料建立了雷电监测业务系统;采用决策树法, 结合T213模式资料和地面探空资料建立了雷电预报业务系统;采用配料法, 结合雷达资料和闪电定位资料建立了雷电短时临近预警系统, 2008年中心引入CAMSLN-WS系统, 结合原有预警产品生成适合四川省的雷电短临预警产品。经过5年的效果验证, 四川省雷电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准确率达到85%, 系统产品对政府组织防灾减灾工作所提供的支撑有效降低雷电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四川省防雷减灾工作效率,推动雷电服务数字化、网络化、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实现快速、准确、高效的雷电短时临近预警,四川省防雷中心协助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共同研制开发了“四川省雷电短时临近预警系统”.目前四川省防雷中心已经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展雷电临近预警业务试运行.同时在成都、凉山、眉山、绵阳、乐山等市州气象台进行区域化雷电监测预警预报推广应用,初步实现雷电监测预警预报业务和服务,并在2010 ~2011年几个重大天气过程中成功进行了雷电预警预报,同时对当地气象台站进行强天气过程预测预报提供了辅助手段,得到了有关职能部门及当地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福卫二号卫星(FORMOSAT-2)搭载的高空大气闪电影像仪(Imager of Sprites and Upper Atmospheric Lightnings, ISUAL)于2004~2015年期间获得的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南麓地区(22°~30°N, 86°~98°E)观测到的多例红色精灵事件。通过与全球闪电定位网(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WWLLN)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在分析了17次个例后发现对于大部分红色精灵事件,ISUAL给出的定位效果较好,与WWLLN的闪电定位结果偏差一般小于50 km,这与在北美及其邻近地区得到的结果一致。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风云二号卫星的云顶亮温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南麓地区红色精灵的母体雷暴特征,发现在青藏高原南麓地区除了中尺度对流系统外,小尺度对流系统也是这个地区产生红色精灵的主要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前汛期暴雨天气雷电特征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福建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简称福建二级基地)的闪电定位站网、雷达和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对1997年5月5日至7日晨发生在闽东南沿海各县市一场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闪电特征及其与降雨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过程地闪和云闪总数超过5000次,闪电密度极值超过1次/km^2,地闪次数超过云闪次数,负地闪占绝对优势,正云闪占2/3以上。暴雨区的闪电频数-时间曲线很好地反映了暴雨过程降水高  相似文献   

19.
Weather and climate are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worldwide wildfire activity. This study assesses surface and atmospheric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2014 extreme wildfires in the Northwest Territories (NWT) of Canada. Hot and dry conditions led to the NWT experiencing the most severe wildfire season in its recorded history. The season included a record number of cloud-to-ground lightning flashes and set a record for area burned. Lightning was the dominant ignition source and accounted for about 95% of the wildfires. Prolonged periods of smoke led to dramatic reductions in visibility, frequent road closures, and reduced air quality resulting in numerous health alerts. Temporal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lightning characteristics in 2014, derived from Canadian Lightning Detection Network data,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other years with, for example, far more positive flashes from 0600 to 1200?utc (midnight to 6:00 am local time). The highest fraction of positive cloud-to-ground flashes (43.1%) occurred in the smoke-dominated North Slave region, which was more than in the Dehcho, South Slave, or Sahtu regions. Mid-tropospheric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ver a large region that included the NWT was classified into the six most common summer patterns. Results showed that ridging and ridge displacements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during 2014 although lightning was associated with all circulation patterns. This study has advanc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s of weather, lightning, and mid-tropospheric circulation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extreme wildfires in northwestern Canada.  相似文献   

20.
The averaged data of observations oflightning strikes in North Asia in 2009-2014 are presented. The pattern is retrieved from the data of 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 (WWLLN); one station of this network is located in Yakutsk. The dependence of thunderstorm activity on latitude, longitude, and altitude is demonstr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