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由于青藏高原是影响中国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关键区,对天气、气候预报有重要影响。因此,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共同推动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Ⅲ)”工作。《气象学报》于2018年第6期推出了“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专刊,共刊载16篇文章。赵平等介绍了TIPEX-Ⅲ的总体目标、外场观测布局、研究内容、特色以及所取得的阶段性进展。  相似文献   

2.
JJAs国科学家在过去ZO年内先后开展了两次高原大气科学试验,试图对高原陆气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对气候变化和灾害性天气发生发展的作用机理有较深入的了解。第1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问XPMEX)于1979年夏季进行,首次在青藏高原上获得了十分宝贵的各种加强观测资料。第2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于1998年5-8月进行,重点在高原大气边界层科学上,在技术上比常规试验要复杂得多。在边界层科学试验中投入了先进的仪器装备,例如风廓线仪,6-7层(20m)梯度观测塔、波文比系统,超声探测仪(风和温度)、脉动温湿仪、红外辐射…  相似文献   

3.
《高原气象》2021,40(4):724-736
观测资料匮乏是制约青藏高原地球科学问题深入研究的关键因素。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联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对近几十年来我国青藏高原区域的地气系统的大气和陆面观测资料及相关分析产品进行了整合集成,获得了高原区域长年代、多要素的地气系统综合气象数据,研发了综合气象数据库及其数据共享平台。本文系统介绍了相关科学数据的观测及数据情况,包括中国气象局长期业务观测数据、历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数据、中国科学院部分野外台站长期观测试验数据和一些科学研究项目的产出数据成果,描述了多种数据的标准化集成技术和成果,设计并发布了青藏高原地气系统多源信息共享平台,为研究和解决青藏高原地球科学问题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源。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高大的地形条件,使得其具有十分显著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这导致高原地表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大气边界层发展过程对高原及周边地区的天气过程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自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1979年以来,人们先后开展了"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QXPMEX)"、"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Ⅱ)...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厂IPEX)于1998年5-8月在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当雄、西部的改则和东部的昌都开展了大气边界层科学试验,三个试验基地及观测站的布局如图1所示。试验时段中曾遇到晴空‘大雨、狂风等不同性质的天气过程.因此,本次科学试验具有各类高原天气过程边界  相似文献   

6.
对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III)的土壤湿度观测资料与ERA5、ERA-Interim、MERRA-2、NOAH2.1和CFSv2模式或再分析产品(简称模式产品)的土壤湿度在非冻结期(4-10月)的时空分布特征及相关系数、无偏均方根误差和标准偏差比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五套模式产品均能表现青藏高原西部偏干、东部偏湿的空间分布特点,以及青藏高原西部月尺度的土壤湿度与降水的关系。(2)五套模式产品与观测的日平均土壤湿度的相关性,高原西部的明显高于高原东部的;ERA5与观测的土壤湿度相关性最好,但是无偏均方根误差较大,尤其是在青藏高原西部;ERA-Interim的无偏均方根误差最小,但其相关性较低。(3)五套模式产品均高估了高原西部土壤湿度的变化幅度,低估了高原东部土壤湿度的变化幅度。  相似文献   

7.
《高原气象》2016,(3):844-844
《高原气象》是大气科学领域的综合性期刊,主要刊登大气科学领域,特别是青藏高原气象学、山地气象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新进展,也涵盖天气气候方面的理论、观测和预报预测方法、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和大气雷电等学科,为推动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发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8.
近三十多年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观测布局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观测试验进行了收集、整理,重点回顾了相关试验的科学目标、观测内容、站点布局方案等方面的情况;最后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指出目前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站网观测上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拓展.  相似文献   

9.
文军 《高原气象》2021,40(6):前插1-前插2
探索高原气象奥秘和气候效应一直是大气科学研究的热点,在我国乃至全球大气科学领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先后组织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 ( 1979—1982年)、中-日合作亚洲季风实验/青藏高原实验 ( 1996—2000年) 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 2017—) 等科学研究计划或科学试验,推动了高原...  相似文献   

10.
正《高原气象》是大气科学领域的综合性期刊,主要刊登大气科学领域,特别是青藏高原气象学、山地气象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新进展,也涵盖天气气候方面的理论、观测和预报预测方法、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物理、大气化学和大气雷电等学科,为推动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发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11.
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郁淑华 《湖北气象》2008,27(4):367-372
高原低涡是造成我国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本文在简要介绍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及以前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试验及近年来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高原低涡的活动特征、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机理、高原低涡发展东移的大尺度条件及高原低涡的结构特征等。并指出了目前高原低涡研究的局限性和待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98南海季风(SCSMEX)和高原科学试验(TIPEX)边界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1998年南海季风(SCSMEX)试验和青藏高原科学试验(TIPEX)的边界层资料对Ekman特征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在青藏高原和南海及其周围区域有类似的Ekman动力学特征。(2)比较研究表明,边界层厚度在青藏高原约为2250m且考虑到它的摆动特性,其厚度可在2250-2750m之间。在热带西南太平洋边界层厚度约为2000m,其厚度摆动较小,在平原地区边界层厚度较低。(3)由于高原和热带海域海拔高度的不同,尽管在高原和热带海区有着几乎同样的边界层厚度,但边界层对大气的影响是相当不同的。考虑到海拔高度的影响,在这两个地区摩擦力作用的空间部位的高度有相当大的差别。(4)这两个区域的湍流摩擦的垂直结构差异较大。使用’98SCSMEX和TIPEX边界层资料计算结果表明,即使在低层,平均湍流粘性力在高原上是热带海域的2.3倍。  相似文献   

13.
采用1998年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实验(TIPEX)现场观测资料,包括加密探地面与探空观测、系留气球资料及遥感和高原试验中的中日合作研究(GAME/Tibet)基地Doppler雷达资料对青藏高原上空发展的积云对流系统及其生成和移动进行监测,讨论了与1998年长江下游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1)卫星云图动态分析及TBB资料制作的Hovmoller时空剖面分析表明,1998年7月下旬的长江暴雨洪水系统可追溯到高原。2)对上述TBB分析的云团在安多站过境时段(7月18-19日)进行Doppler跟踪,Doppler雷达回波跟踪分析揭示出,这种在高原中部地区发展和东移、加强的回波十分频繁。TIPEX多种仪器联合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可捕捉高原对流系统的生消和移动轨迹,对诊断预测高原系统对其下游的影响很有价值。3)综合分析上述TIPEX同时段地面和高空加密观测报告的时空剖面发现,高原腹地区(那曲地区)对流云系频繁发展,与准静止的地面风场辐合的维持有关。高原地面风场的动力辐合、高原上空风场垂直切变以及高原西风增湿过程所提供的高原水汽输送对1998年长江暴雨的发展与加强起重要作用。4)对高原水汽垂直分布的中尺度过滤分析发现,高原水汽的高值与低值随时间的交替变化,清楚地揭示了生命史为几小时的次天气尺度的波动。高原中尺度波动东移的揭示进  相似文献   

14.
An overview of tropical cyclone and tropical meteorology research progress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There has been much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ropical cyclones and tropical meteorology in China in the past few years. A new atmospheric field experiment of tropical cyclone landfall with the acronym of CLATEX (China Landfalling Typhoon Experiment) was implemented in July-August 2002. The boundary laye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rget typhoon Vongfong and the mesoscal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other landfalling typhoons were studied. In addition, typhoon track operational forecasting errors in the last decade have been reduced because the operational monitoring equipment and forecast techniques were improved.Some results from the research program on tropical cyclone landfall, structure and intensity change, intensification near coastal waters, interaction between tropical cyclone and mid-latitude circul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among different scales of motion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Four major meteorological scientific experiments in China with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were implemented in 1998: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field experiment (SCSMEX), the Tibetan Plateau field experiment (TIPEX), the Huaihe River basin energy and water cycle experiment (HUBEX), and the South China heavy rain scientific experiment(HUAMEX). Although these field experiments have different scientific objectives, they commonly relate to monsoon activities and they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he valuable intensive observation data that were obtained have already been shared internationally. Some new findings have been published recently.Other research work in China, such as the tropical air-sea interaction, tropic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and weather systems, ax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as well. Some research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 rainfall anomalies for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ages of E1 Nifio events.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半个世纪以来, 我国气象工作者在青藏高原研究, 特别是1979年和1998年两次大规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科学成果进行了全面回顾, 给出近年来青藏高原研究许多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 可概要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两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在青藏高原边界层研究、对流特征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发现许多新的观测事实。证明青藏高原也可能是低频振荡源地。试验发现青藏高原摩擦层风的Ekman螺线及热力混合层特征, 发现青藏高原上对流边界层高度可达2200 m, 湍流边界层高度比平原地区明显偏高; 研究给出了青藏高原近地层与边界层动力、热力结构及其湍流、对流云特征可构成青藏高原地区边界层的综合物理图像。追踪分析研究发现, 连续成串从青藏高原中部或东部发生、发展的对流云团族呈显著东移的特征, 认为长江暴雨洪水的初始对流云系统可追溯到青藏高原; 研究发现, 在适当的云天条件下, 在青藏高原上可观测到极大的太阳总辐射、有效辐射和地表净辐射。青藏高原地面反照率的变化产生热源、热汇的区域影响效应, 这种源汇带来季节性和区域性的变化将进一步影响到大气中长波波形的季节尺度变化, 研究还强调指出青藏高原雪盖的年度变化的反馈作用表现对行星尺度环流特征的影响, 在热带洋面也产生对SST异常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系统影响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研究发现, 青藏高原“感热气泵” (SHAP) 的有效工作导致了青藏高原地区由冬到夏大气环流的突变及南亚高压的突然北跳, 并维持着亚洲季风期; 研究揭示出青藏高原周边“大三角”区域是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暴雨的水汽输送关键区, 揭示在青藏高原地区及其东部水汽输送的“转运站”特征。水汽流向东的“转运”效应对长江梅雨期洪涝形成甚为重要; 青藏高原大气物质输送及其臭氧异常特征研究取得进展, 研究发现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大气臭氧总量有一明显的低值中心存在, 并且发现拉萨的臭氧递减趋势比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大, 而拉萨位于青藏高原臭氧低值中心的区域。  相似文献   

16.
中国沙尘暴时空变化特征及日本、韩国黄沙的源地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1961~2000年中国681个站的气象实测资料,分析了近40年我国沙尘暴月际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沙尘暴主要发生区域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12~3月,沙尘暴发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并随时间推移中心向北推移;4~6月在北方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4月是中国沙尘暴发生范围最大的月份;对比中国沙尘暴和日韩黄沙天气的月际分布,推测日韩两国冬季的黄沙大部分应该来源于青藏高原,春季青藏高原也有一定的贡献.由于沙尘暴发生在相差悬殊的不同海拔高度上,特别是在春季,扬起的沙尘在低层随涡旋系统而高层随行星西风向下游传输,可能是日韩观测到沙尘多层结构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藏北那曲地区大气边界层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4,他引:16  
利用“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2002年8月预试验期间(PLOP)藏北高原观测站(BJ站和安尼站)的无线电探空仪的探空资料,分析了藏北那曲地区的大气边界层位温、比湿、风速的日变化特征及稳定边界层和对流边界层特征。结果表明,藏北那曲地区边界层日变化大,对流混合层高度最高可达1800m,下雨天形成对流边界层的时间晚于阴天和晴天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该文在大气边界层多尺度湍流理论和湍流穿越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大气边界层感热通量的非局地多尺度湍流计算方法,并选用1998年5~8月份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TIPEX)的大气边界层综合观测基地昌都站观测资料,分别用感热通量的非局地多尺度湍流计算方法和经典相似理论计算感热通量。对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用感热通量的非局地多尺度湍流计算方法能计算出感热通量的逆梯度输送,也能计算出青藏高原近中性层结条件下明显的感热通量。此外,多尺度湍流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提高感热通量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热源与天气系统对我国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一直是高原气象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从高原热源与天气系统影响灾害性天气关键区与强信号、高原涡与西南涡基本结构和演变特征及其东移机制、高原热源与天气系统关系及其对暴雨天气影响、基于高原影响的灾害性天气分析诊断预报技术等4个方面,综述了其近10年内的最新进展;并针对高原地-气过程影响、天气系统分布演变特征、高原影响灾害性天气机理和高原气象观测试验布局等研究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围绕高原气象综合观测系统、高原天气变化理论和高原天气预报技术展望了青藏高原影响灾害性天气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