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对虾亲虾性腺多次成熟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经济种类之一.近年来,对虾养殖业经受严重滑坡,人们对原来北方地区主养中国对虾(P.chinesis),南方主养斑节对虾(P.monodon)的格局在养殖品种选择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日本对虾倍受青睐,其养殖面积及区域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南起海南北至辽宁均已形成大规模生产,并日益扩大[1].  相似文献   

2.
日本对虾亲虾驯养过程蜕壳和死亡规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林琼武 《海洋科学》2000,24(10):9-11
日本对虾(Penaeusjaponicus)是我国海水养殖的经济种类之一。近年来 ,对虾养殖业遭受病害 ,损失惨重 ,使这一渔业支柱产业滑到将要崩溃的边缘。人们在选择养殖品种上对原来北方地区主养中国对虾(P.chinensis)、南方主养斑节对虾(P.monodon)和长毛对虾(P.pencillatus)的格局作了相应的调整 ,日本对虾备受青睐 ,其养殖面积及区域不断扩大。目前 ,我国南起海南北至辽宁都已形成大规模生产 ,并日益扩大[1]。国内外关于日本对虾亲虾越冬 ,促熟多有报道 ,对虾人工催熟的技术在生产中…  相似文献   

3.
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致病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SBV)致病性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WSBV的致病性与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个体大小无关,WSBV的致病力与感染方式和病毒数量有关;在盐度为14、温度为28-32℃的海水中,游离WSBV在4h内失去感染活性;体长7cm的白斑综合症死亡斑节对虾,其携带的WSBV在57h失去感染活性;体长7cm死亡斑节对虾经28℃空气干燥,其携带的WSBV在50h失去感染活性;WSBV不能通过体表感染健康斑节对虾,而斑节对虾摄食一定数量病毒才能导致感染;水不能作为游离WSBV的载体传播WSBV。  相似文献   

4.
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致病性特征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对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SBV)致病性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WSBV的致病性与斑节对虾个体大小无关,WSBV的致病力与感染方式和病毒数量有关,在盐度为14,温度为28 ̄32℃的海水中,游离WSBV在4h内失去感染活性;体长7cm的白斑综合症死亡斑节对虾,其携带的WSBV在57h失去感染活性;体长7cm死亡斑节对虾经28℃空气干燥,其携带的WSBV在50h失去感染活性;WSBV不能通过体表感染健康斑节  相似文献   

5.
1992年,山东省莱州市引种养殖斑节对虾试验获得成功。在当今中国对虾面临病害严重、国际市场呈萎缩态势的情况下,引进和发展养殖斑节对虾,使之渐次形成规模很有必要。 1 引种养殖斑节对虾是市场要素的驱动 斑节对虾人工养殖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品种。斑节对虾又称草虾,它是对虾类中最大的一种。它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和食性杂的优点。目前,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特  相似文献   

6.
绿色巴夫藻作为斑节对虾蚤状幼体的饵料效果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我国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苗种来源全部为人工培育所提供。对虾蚤状幼体的饵料是影响幼体成活率的关键问题之一,雷其祥1985年、陈明耀1988年、曹淑莉1990年、陈柏云1991年、林瑞才1992年等分别研究了斑节对虾、墨吉对虾、中国对虾、长毛对虾,近缘新对虾幼体的适宜饵料。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是陈椒芬1982年从山东省海阳县沿岸海水中分离而得到的一种金藻,藻细胞无细胞壁,大小为6.0μm×4.8μm×4.0μm,是一种适温范围广、光照要求低的单胞藻,是…  相似文献   

7.
对虾是我国海水养殖生产中的主体产品之一。但是,在发展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最突出的是对虾养殖环境在发生着某些不利的变化:如虾池“老化”,泛池浮头,底质败坏;沿岸海水污染日趋严重,自然海水的溶解氧出现低于正常指标的现象。由于养虾生态环境的变化,给对虾养殖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致使有的养虾单位投入大,效益低或亏损。因此,应对养虾生态环境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1.改善养虾生态环境,实现稳产高产随着养虾生产的发展,虾池环境逐年恶  相似文献   

8.
异养细菌与虾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对对虾养殖池海水、底质、虾池进水及其邻近水域海水中的异养细菌和弧菌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对虾养殖环境中,异养细菌菌群结构和各类群属细菌数量变化异常.弧菌成为优势菌属,并显示了喜欢在营养丰富的环境中生长的特点.弧菌可作为有机污染的指示菌.弧菌的数量与对虾发病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凡纳对虾优良性状遗传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纳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是全球三大养殖对虾名优种类之一。我国从1988年开始试养,到1998年大量引进凡纳对虾亲虾和幼体后,华南地区兴起了养殖热潮。在1999年到2000年短短两年时间内,广东、海南、广西凡纳对虾的养殖面积已达10×104亩(1亩=666.7m2),集约化防病养殖产量普遍达到5~9t/hm2,年产量高达10~20t/hm2,其养殖面积约占华南地区对虾养殖面积的60%,普遍获得了比养殖斑节对虾更好的经济效益,成为我国继中国对虾、斑节对虾之后的又一养殖对虾种类。从凡纳对虾养殖业的长远发展战略来看,如何避免斑节对虾因病害而造成养殖业全面萎缩的情况在凡纳对虾养殖业中重演已成为重要研究内容。 美国夏威夷海洋硏究所等单位利用遗传标记辅助选育种技术进行凡纳对虾良种选育和家系培养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培育出世界著名的无特异病原(SPF)凡纳对虾亲虾,在全球对虾养殖产量下滑的形势下仍然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其关键是种虾的选择和家系的培育。 Garcia等(1994)利用遗传标记技术进行了凡纳对虾种群的遗传标记研究,发现种群之间具有较高水平的遗传变异,因而有潜力进行凡纳对虾良种的人工选育。 本研究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目前养殖凡纳对虾不同群体进行DNA多态性研究,筛选与优良性状有关的遗传标记,为凡纳对虾优质种苗的鉴定、选育和今后遗传标记辅助选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虾清洁养殖模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虾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主导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对虾养殖面积达16×104hm2,最高年产量超过22×104t,约占全球对虾养殖总产量的30%.但是,1993年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暴发性对虾流行病给我国的对虾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影响,由此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据估计已达上百亿元.如何尽快摆脱疾病的困扰,使我国的养虾业走上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路子,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肿瘤易感基因101(简称TSG101)对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的免疫应答作用,了解在细菌刺激下斑节对虾的机体发生的变化机制,本研究以哈维弧菌(Vibrioharvey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为实验组,以磷酸缓冲液(PBS)为对照组,通过荧光定量分析展开对斑节对虾对菌刺激的免疫应答作用。结果显示,斑节对虾的TSG101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下,斑节对虾的TSG101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呈极显著上调(P0.01),第12小时的TSG101 mRNA的表达量达到最大(为对照组的21.60倍);在鳃中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呈极显著上调(P0.01),第6小时斑节对虾TSG101的表达量达到最大值(为对照组的3.64倍)。在注射哈维弧菌第9小时,肝胰腺中的PmTSG101 mRNA表达量极显著上调(P0.01)且达到最大(为对照组的2.50倍)。实验结果初步表明,斑节TSG101参与斑节对虾的先天免疫反应,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哈维弧菌的刺激的情况下,该基因RNA水平的表达情况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斑节对虾卵巢发育的形态及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南海北部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卵巢发育的形态结构及组织学。以卵巢的组织学、性腺成熟指数(GSI)、卵巢的颜色和大小、卵细胞的直径、卵核的大小、形状、核仁的形态分布、不同发育阶段卵细胞数量比例等为参数,对南海北部斑节对虾卵巢发育的6个时期(卵原细胞期、染色质核仁期、周边核仁期、卵黄囊期、成熟期和恢复期)的组织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菲律宾野生斑节对虾种群的卵巢组织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发现2个地理种群的斑节对虾繁殖力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水域生态养殖是水生生物系统和水域环境的组合。从生态效益上看,水产养殖是自然再生产过程,要注意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各地实践证明,对虾的实养面积,一般以不超过可养面积的70~80%为宜。个别海区不同程度的“超容量”放养或虾池过于集中,造成水质老化,对虾生长缓慢,单产下降,甚致对虾浮头,造成绝收。1989年全国著名养虾先进县河北省黄骅县滩涂宽阔,虾池集中,虾池排出废水,导致海水富营养化,加之高温少雨,赤潮发生,对虾浮头,损失惨重。而山东省日照市第一海水养殖总场,全场2300亩虾池,由于坚持科学管理,育苗、饵料、养殖、加工综合配套经营,对虾、牡蛎、杂色蛤多种  相似文献   

14.
曾多年饱受虾病肆虐的广东省对虾养殖业,现已逐渐走出低谷,并再度成为广东海水养殖业的佼佼者。至去年底,全省对虾养殖面积已达40多万亩,总产对虾4万多吨,平均亩产对虾103公斤。今年以来,全省普遍提前10天投苗放养,首季放养面积比去年同期增加10%以上,养虾业已成为广东海洋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  相似文献   

15.
采用RT-PER原理和长片段扩增技术克隆短沟对虾和斑节对虾酚氧化酶原基因。设计合成特异引物、提取血细胞总RNA,反转录后扩增获得的特异片段回收并克隆到pGEM-TEasyVector系统的T载体上,重组子进行碱基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所克隆的短沟对虾酚氧化酶原基因含起始密码子A1B到终止密码子TGA的2055bp,编码684个氨基酸。斑节对虾酚氧化酶原基因含ATG到TGA的2061bp,编码686个氨基酸。短沟对虾酚氧化酶原推算分子量为78153Da,等电点pI为6.25;斑节对虾则为78581Da,pI为5.83,用DNA分析软件分析显示两种对虾酚氧化酶原基因具有高度的同源性,二者的碱基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3%和92%;对虾与其他节肢动物酚氧化酶原基因的同源性的高低与种类间亲缘关系相关;不同种类间酚氧化酶活性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2个铜结合位点、位于铜结合位点内的6个组氨酸以及与铜结合位点相邻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  相似文献   

16.
文登市为探索在中国对虾病毒病流行情况下的对虾适养品种,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虾池资源,实现对虾养殖的二次创业,不断加大名特优养殖品种的引进力度,于今年6月底从台湾空运体长为0.7厘米~1.0厘米的南美白对虾苗600余万尾,在1200亩养殖池试养获得成  相似文献   

17.
光合细菌对防治斑节对虾病害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韦受庆 《海洋通报》1997,16(3):92-96
本文报道了光全细菌对预防和治疗斑节对虾Penaeus mondon病害的地比试验结果,光合细菌能净化水质,恶化病原体繁衍条件,改善斑节对虾营养,增强虾体抗病力,可有效地预防斑节对虾病害,并对早期轻病以堤衣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位池养殖南美白对虾与斑节对虾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民杰 《台湾海峡》2002,21(2):224-227
于2001年进行高位池养殖南美白对虾与斑节对虾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在生长速度,单位面积产量,产值、存活率,饵料系数和抗病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斑节对虾,适合于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19.
福建海洋研究所于1996年,1997年在福建省龙岩市大池山区进行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淡化养殖试验,并获成功,养殖水体是盐卤水与溪水谳制,养殖池水盐度的调控仍是斑节对虾淡化养殖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一、甲壳类及养殖新品种开发 斑节对虾 在东南亚各国、印度与中国的对虾养殖业普遍遭到病害袭扰时,菲律宾也不例外。在1988年的养殖最盛时期,菲律宾共有360个养殖实体,如今已不足300家,并且约有50%的养殖池已转为遮目鱼养殖。尽管受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