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脊柱脊索瘤的超低场磁共振ULF-MRI表现。6例脊柱脊索瘤,所有病例均有软组织肿块,椎体破坏,椎管破坏,病变在T1W显示低或等信号,T2显示高信号。T2显示肿块及骨破坏比T1W更清楚。一些开矿正常但实际已被肿瘤湿润珠椎体在T2W中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2.
本文总结了脊柱脊索瘤的超低场磁共振ULF—MRI表现.6例脊柱脊索瘤,所有病例均有软组织肿块,椎体破坏、椎管破坏。病变在T1W显示低或等信号,T2显示高信号.T2显示肿块及骨破坏比T1W更清楚。一些形态正常但实际已被肿瘤浸润的椎体在T2W中显示出来。矢状面T1W对椎管破坏显示清楚.脊索瘤容易累及骶尾椎,40~70岁好发.男性多见.软组织肿块、骨破坏、椎管受侵较常见,大多数病灶呈长T1长T2改变.MR对骨小梁破坏及肿瘤内钙化显示较差,但显示肿瘤软组织肿块成份和脊髓十分优越。ULP-MRI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目的是分析脊髓空洞症MR表现,探讨空洞内脑脊液博动机理及意义。所用材料和方法是以29例脊髓空洞症均行MR矢状位T1,T2加权扫描,部分行轴位扫描,观察空洞的长度与脑脊液博动的关系。结果得到29例空洞累及长度在2-15个椎体节段,前牾 经2-12mm之间。22例有脑脊液博动者空洞长度平均累及9个椎体体节段,7例无脑脊液博动者平均困及5个椎体节段。结论是MR对脊髓空洞症的诊断具有独到之处,脑脊液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目的是分析脊髓空洞症MR表现,探讨空洞内脑脊液博动机理及意义。所用材料和方法是以29例脊髓空洞症均行MR矢状位T1、T2加权扫描,部分行轴位扫描,观察空洞的长度与脑脊液博动的关系。结果得到29例空洞累及长度在2~15个椎体节段,前后径2~12mm之间。22例有脑脊液博动者空洞长度平均累及9个椎体节段,7例无脑脊液博动者平均累及5个椎体节段。结论是MR对脊髓空洞症的诊断具独到之处,脑脊液的博动与空洞的长度有关,而与宽度无关。空洞内脑脊液博动还可作为观察术后疗效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5.
评价MRI对脊髓内肿瘤的诊断价值。对12例手术证实髓内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除脂肪瘤,表皮样囊肿外,多数肿瘤表现为T1加权低信号。T2加权高信号。脂肪瘤有特征性MRI信号,T1加权,T2加权均为高信号。血管母细胞可见细小病变内血管。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MRI表现。临床症状与体征,磁共振可以对髓内肿瘤进行准确地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T2加权低信号产生机理及临床诊断价值进行探讨。方法:应用philips 1.0T磁共振成像仪,采用TR1800-2000ms/TE80-150ms获取T2加权像。结果:30例急性出血;60例慢性出血;2例黑色素瘤;10例肝硬化结节;视网膜母细胞瘤5例,其它15例,结论:T2加权低信号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目的,通过将GD-DTPA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后进行脊髓造影MR扫描,探索一种新的MR检查方法,材料方法:对11例患者进行GD-DTPA蛛网膜腔直接注射脊髓造影前后MR扫描,保持扫描序列不变。造影剂量为0.5~1.0ml,结果:所有患者脊髓造影后即刻扫描显示脑脊液信号反转,T1W高信号。T2W低信与,结论:小剂量GD-DTPA直接蛛网膜注射脊髓造影MR扫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对观察脑脊液动  相似文献   

8.
地磁场Sq的经度效应和UT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国际地球物理年(IGY)和国际地球物理合作年(IGC)期间全球地磁台网的资料和中国台站的同期地磁记录,对地磁场太阳日变化S的经度效应和UT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将适用于瞬时全球磁场的球谐分析法与适用于平均场的双调和分析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分析S磁场的新方案,得到了(θ,T,t)坐标系中组成S场的三个部分,即仅随地方时LT变化的部分SLT,仅随世界时UT变化的部分SUT以及既随LT变化又随UT变化的部分SLUT.从全球来看,在IGY/IGC期间,这三部分的强度之比分别为:X分量1.0:0.2:0.3,y分量1.0:0.1:0.6,Z分量1.0:0.4:1.0.S的经度效应和UT变化虽然表现了同一物理过程,但它们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其决定因素是地磁轴对地理轴的倾斜,地磁场的非偶极子成分(即区域性异常)和地球内部电性的横向不均匀性(包括海陆分布、地壳上地幔电导率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35例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病变为基础,回顾性对照分析超低场 MRI 结果和手术所见,并与腰椎平片和椎管膜外碘中造影进行比较,从而了解超低场 MRI 对本病的诊断价值和限度。结论为超低场 MRI 诊断椎间盘突出.髓核变性和(或)膨出,黄韧带肥厚等价值较高,与手术所见完全相符。唯因超低场 MRI 信噪比低,T_1相横断面空间分辨率亦低,影响椎管内组织间细节的辨别而不能满意显示椎管内髓核逸入蛛网膜下腔,肉牙组织修复粘连等组织内容物。对估价侧隐窝狭窄,小关节突骨质增生.韧带和髓细微钙化等亦不及 X-CT 横断面清晰。综上情况,我们认为对腰椎间盘病变诊断,宜先拍腰骶椎 X 线平片,用超低场 MRI 查出盘突,变性等病变,如有必要再对某时空节段做 X-CT 检查,可使术前诊断更为完善。  相似文献   

10.
十四、工程地震学研究的进展这部分总结仅涉及本届IASPEI会议的三个专题讨论会,即W1,W8和W12中报告和讨论的内容,主要涉及工程地震学方面的以下4个问题:①近两年来的强烈地震及其教训;②新的强震观测计划;③地区性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工作;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软骨黏液样纤维瘤(CMF)的影像学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影像资料,女性12例,男性6例,平均年龄30岁,范围9岁~78岁。分析其平片(15例),CT(8例)及MRI(10例)表现特征。结果:发生于股骨3例,胫骨3例,肱骨2例,掌骨2例,颞骨2例,额骨2例,尺骨1例,腓骨1例,跟骨1例和胸椎1例;10例位于长骨,其中干骺端7例,骨端2例,骨干1例;11例呈类圆形或椭圆形,4例呈分叶多房状,3例呈不规则形,均呈不同程度膨胀。CMF在平片及CT上病灶均为溶骨破坏,平片显示4例(26.67%)钙化,CT显示6例(75%)钙化;在MRI的T1WI表现为低至中等信号,T2WI表现为不均匀中高信号,其中80%(8/10)为外周中高信号,中央区高信号,增强后呈不规则环形强化,20%(2/10)呈弥漫性不均匀中高信号,增强后呈弥漫不均匀强化。结论:CMF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其MRI信号及强化特点在CMF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并分析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SHas)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发生于海绵窦部的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病变中4例表现为T1稍低信号,2例表现为等信号,4例在平扫CT中为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呈现不均匀的明显对比增强。结论海绵窦部的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点,有助于海绵窦部占位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与MRI在松果体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5例病例均做CT检查,3例同时做CT与MRI检查,其中2例行CT与MRI增强检查结合文献资料加以分析和总结。结果:CT扫描5例囊肿均位于松果体区,呈类圆低密度区,边界光滑锐利,CT值为12-16HuMRI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高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仿。结论:CT和MRI对松果体囊肿的诊断有重要的作用,为其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X线平片、CT、MR和临床病理,结合文献对比分析各检查方法的影像特征。结果:3个病例表现为多发病灶,分别位于股骨下段、胫腓骨及足部;2个病例病灶位于胫骨下段;1例病灶位于股骨近端。X线平片及CT平扫示多灶性溶骨性骨破坏、硬化边,部分病灶内见“栅栏样”骨嵴,MR上病灶呈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呈明显强化。免疫组化提示肿瘤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细胞标记如CD3l、CD34、Vimentin、CK呈阳性。结论: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X线平片、CT和MR检查能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胼胝体非出血性损伤的CT/MRI和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胼胝体非出血性损伤的影像诊断水平和临床表现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胼胝体非出血性损伤的临床和MRI表现.全部病例均进行了CT和MRI非增强检查,检查时间外伤后半小时至3天不等.结果所有病例的胼胝体损伤灶在CT图像上均未见明显密度异常.MRI上表现为T1WI低或稍低信号,T2WI上高信号,FLAIR序列上呈明显高信号.病灶位于胼胝体膝部4例,胼胝体压部2例,胼胝体嘴部1例,胼胝体广泛性损伤1例.8例中都合并有1处以上的胼胝体外其他部位的颅内损伤,包括多发性脑挫伤、脑内血肿、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等.2例有MRI复查资料.结论 MRI是胼胝体非出血性损伤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明显优于CT,不仅对较小和轻微的挫伤敏感,而且能多方位地显示病变,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颅内脂肪瘤的CT与MR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例病人脂肪瘤均通过CT与MR检查,所有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4种肿瘤位于胼胝体,1例位于右侧裂,另一侧位于从裂,脂肪瘤在MRT1加权,T2加权像均为高信号,所有病例CT扫描均为低密度,脂肪瘤通常伴有先天性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附加水激发技术的3D-FLAsH序列进行优化,并与传统的频率预饱和脂肪抑制技术的3DIFLASH序列进行比较.方法:健康成年志愿者10人,扫描序列采用不同的脉冲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和翻转角度(FA)的3组3D-WE-FLASH序列和一组3D-FS-FLASH序列.在各扫描序列标准矢状位图像上测量膝关节软骨信噪比(sNR)、关节软骨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对比度噪声比(CNR)和关节软骨与关节液体之间的对比度噪声比效率(CNca-fluidefficiency).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量化数据进行分析.结果:SNca,CNRcafluid,CNRca-fat,CNRca-menlsus在序列4组均显著性高于序列1、2、3组;SNRcaCNRca-fluid,CNRca-fatCNRca-bone在序列2组显著性高于序列1、3组;CNRca-fluideff在序列2、4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优化后的水激发3D-FLASH序列能够显著缩短扫描时间并达到理想的软骨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回盲部良恶性病变64排螺旋CT成像特点及其后处理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手术病理证实的回盲部病变53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分析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的成像特点,比较原始轴位图像与后处理图像的诊断效果。结果:原始轴位图像联合MPR/CPR定位定性诊断准确性均高于原始轴位图像,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4)。MPR、CPR能清晰完整地显示回盲部病变的内外结构与邻近器官的关系,提高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结论:64排螺旋CT可准确、直观地显示回盲部病变,原始轴位图像结合MPR/CPR图像可以提高对回盲部病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