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冲绳海槽D-086孔颗石藻化石的研究,自下而上划分出三个颗石藻化石组合:Gephyrocapsaaperta-G.oceanica组合,Gephyro-capsaericsonii-Coccolithuscrassipons组合,Emilianiahuxleyi-Gephyrocapsao-ceanica组合;划分出E.huxleyi带和E.huxleyi高峰带的界线;每一个颗石藻化石组合代表一个气候期,它们分别与标准气候期的玉木亚间冰期,晚玉木冰期和冰后期相当。  相似文献   

2.
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古海洋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冲绳海槽Z_(14-6)孔柱状样于1981年取得,该孔浮游有孔虫系统鉴定、统计及转换函数分析表明,该区12万年来曾存在三个温暖时期,末次间冰期存在两次寒冷波动。氧同位素5e亚期为最温暖时期,海水冬季表层水温高出现代1.9℃;氧同位素第2期为本区晚更新世以来最寒冷时期,冬季海水表层水温降至12.4℃,比现今低6.8℃。海水冬、夏表层水温差异与气候的寒冷程度有关,气候越寒冷,温差越大。此外,本文还就黑潮的某些古海洋学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冲绳海槽晚第四纪沉积硅藻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蓝东兆  许江  陈承惠 《台湾海峡》2000,19(4):419-425
本文描述了冲绳海槽辫中KL22+KL18岩芯的硅藻丰度、优势硅藻种的相对含量、微型硅藻的种类和丰度、热带远洋种的丰度的分布特征,讨论了该岩芯的地层年低、古黑潮流等问题。结果表明晚更新世以黑湖主干未流过研究区;岩芯中硅藻丰度和热带远洋种丰度的突然增加系新仙女木(YD)、海因里奇(H1)等古气候变冷事件留下的记录。  相似文献   

4.
冲绳海槽南部两万年来的浮游有孔虫与古海洋学事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冲绳海槽南部92-255和92-170两柱状样岩心的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及其组合的变化、游浮与底栖有孔虫壳体δ18O测定和AMS14C测年资料,提供了末次冰期以来重要的古海洋学记录。浮游有孔虫的转换函数计算表明,海槽区末次冰期表层水温下降值及末次冰期的季节温差均比西太平洋开放海区相应纬度大,反映了边缘海对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气候变化的放大效应,冰期-冰后期的对比还体现在由浮游有孔虫属种组合所反映的水团和水体垂直结构的变化上;末次冰消期古温度变化及浮游有孔虫δ18O变化记录了一次短暂的气候回返(10170~9170aBP);详细的地层分析还揭示了中全新世的一次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低谷。  相似文献   

5.
冲绳海槽晚更新世以来高分辨率古海洋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冲绳海槽位于东海陆架边缘,具有较快的沉积速率和较高的地层分辨率,其中蕴藏着关于陆地、海洋及其相互作用的丰富信息,它是东海从第三纪到全新世有连续沉积的惟一地区,记录了东海完整的冰期一间冰期旋回。近10多年来在冲绳海槽开展了一系列高分辨率的古海洋研究,作者旨在对其中所取得的一些成果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冲绳海槽北部Rd-82孔浮游有孔虫N.dutertrei和Rd-86孔N.dutertrei及G.sacculifer的氧同位素记录进行了分析。Rd-82孔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组成可清晰地划分氧同位素1-4期,跨越地质时代0-71ka;Rd-86孔可划分氧同位素1-4期及5a-5c亚期,跨越地质时代为0-110ka。  相似文献   

7.
冲绳海槽南部两万年来碳酸盐溶跃面的变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对冲绳海槽南部表层沉积和晚第四纪沉积柱状样中百余个样品进行了浮游及底栖有孔虫、翼足类等微体化石定量分析。通过表层沉积样品中底栖有孔虫占有孔虫全群比例、底栖有孔虫群中胶结质壳比例、浮游有孔虫碎壳率和浮游及底栖有孔虫丰度等多种标志的水深变化,确定冲绳海槽现代的碳酸盐溶跃面位于水深1500~1600m处。进而,在高分辨率地层学基础上,检验这些指示溶解作用的标志和翼足类丰度等在柱状样中的变化,结果发现末次冰期冲绳海槽碳酸盐溶解作用显著减弱,碳酸盐溶跃面和文石补偿深度急剧变深;至冰后期碳酸盐溶解作用又急剧增强,溶跃面和文石补偿深度又变浅至与现代相当的位置。这些变化与南海等西太平洋其他海区的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西太平洋晚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菲律宾海东部,北部“大洋钻探工程”125航次782A和786A二个钻孔晚第三纪的钙质超微化石。本区自下而上划分为13个带(或亚带),存在三个沉积间断:晚渐新世与中中新世之间;中中新世与晚中新世之间以及晚中新世与早上新世之间。据超微化石分析,本区晚第三纪存在4个相对暖水期和4个相对较凉期。根据菲律宾海东部,中部“深海钻探工程”58、59、60三个航次以及我国东海陆架、台湾东海岸及西部地区,南海北缘等地钙质超微化石分带的对比,晚渐新世与早中新世之间以及中、上新世之间的沉积间断在环西太平洋一侧具有普遍性,但形成原因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750 ka以来的颗石藻化石进行了属种鉴定及百分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在480~260 ka的中布容期,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降低,而Gephyrocapsa caribbeanica等桥石类繁盛。同时,这一时期的海水结构发生改变,营养跃层变浅,海水表层生产力增加。研究发现,中布容时期为地球偏心率低值时期;而偏心率值最小时,最适宜颗石藻生长。因此,可以推测这一时期颗石藻群落发生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球偏心率的影响。同时,中布容期大洋碳储库发生重大变化,也可能与偏心率引起的大洋浮游植物群落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南海北部海盆HY4—2柱状样的钙质超微化石分析结果,阐述了本区晚第四纪钙质超微化石分布特征,化石的溶解作用及暖水种化石的分布规律。依此对区内晚第四纪的地层及古气候环境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表明,柱状样所揭露的地层包括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其古气候包括了三个暖期和二个冷期等五个气候期。  相似文献   

11.
对冲绳海槽南部ODP1202站16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CaCO3含量测定和47个样品以浮游有孔虫为主的微体化石定量分析。应用CaCO3含量变化与δ^18曲线的对应关系,初步将1202站岩心划分为MIS 1—5期的沉积。根据浮游有孔虫中暖水、凉水、浅水和深水等生态组合丰度变化,推测冲绳海槽南部晚更新世末次间冰期以来,温跃层呈逐步加深和表层海水温度逐渐升高的趋势。MIS5期以较浅温跃层和较低表层海水温度为特征,推测与研究区末次问冰期存在上升流有关。末次冰期(MIS4~2期)时,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在整个冲绳海槽中普遍以低丰度值出现,标志黑潮主流轴可能迁移出冲绳海槽。  相似文献   

12.
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钙质超微化石及其环境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探讨冲绳海槽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对海槽北部槽坡区 ( 2 9°5 8.33′— 31°31 .2 3′N ,1 2 7°39.5 5′— 1 2 8°5 9.61′E) 34个表层样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共发现 35种钙质超微化石 ,其中优势种为Gephyrocapsaoceanica、Emilianiahuxleyi和Florisphaeraprofun da ;G .oceanica、E .huxleyi等的百分含量变化和特征属种U .tenuis的出现 ,表明该区钙质超微化石组合面貌与东海外陆架相似 ,和东海及南海都属于北太平洋中央水团组合。G .oceanica的含量与海水营养盐存在一定的关系 ,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暖水分子U .irregularis、U .sibogae和O .fragilis的较高含量和冷水分子G .caribbeanica和Calcidiscusleptoporus的较低含量 ,进一步反映该区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受到黑潮及对马暖流的影响 ,其中温度、盐度和表层海水结构性质 ,如海水透明度等因素可能为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
冲绳海槽南部柱状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对冲绳海槽南部E017柱状沉积物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柱状沉积物主要的化学组成为SiO2、Al2O3、CaO和TFe2O3(全铁),K2O、Na2O,MgO和MnO次之,具有明显的东海陆架沉积特征,但微量元素明显富集。R型因子分析可将该柱状沉积物的化学组成划分为5种组合类型:(1)SiO2,Na2O,Zr,Al2O3,K2O,TFe2O3,MgO,Co和Cr;(2)CaO和Sr;(3)SiO2,Na2O和Zr;(4)Cu,Pb,Zn和Ni;(5)MnO和Ba。根据元素在垂向上的协同变化关系,前3个元素组合分别对应于陆源碎屑沉积、生源沉积和火山沉积,后两个元素组合主要与早期成岩过程中元素的再分配和自生沉积作用有关。氧同位素和AMS^14C的测年结果表明,该柱状沉积物属于末次冰消期(约15kaBP)以来的沉积,全新世和末次冰梢期的界线在175cm左右。与全新世相比,末次冰消期沉积速率较高,沉积物的料度相对较粗,陆源碎屑组分SiO2、Al2O3、K2O等相对较高,生源组分CaO和Sr的含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4.
Howe.  JA 王宏斌 《海洋地质》1999,(2):28-44,27
运用微化石及沉积学方法,对采自罗卡尔海槽北部不同沉积环境的六个浅层重力管样品进行了层序分析,从采自巴拉扇沉积波的钻孔样品可识别出半远洋、浊流、准浊流沉积层序。从罗卡尔海槽东北部的陆坡裙、海底陆坡到冰碛沉积区内采获的岩芯,是一些半远洋与冰海沉积物,泥质粉砂岩和等深积砂岩与之互层或覆于其上。甲藻类孢子,浮游有孔虫类以及超微生物地层标志,反映了四次冰消作用,巴拉扇的一个长岩芯样记录了这四次冰消作用,即晚  相似文献   

15.
微体化石的研究从其发展到现在解决了主要与地层层序、古海洋环境、古气候有关的诸多地质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微体化石为基础建立了古海洋学。我们在生物学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努力 ,在此基础上 ,能够根据微体化石建立起进化古生物学。本文就古海洋变迁(古海洋学)与微体化石进化的关系以及进化(微体)古生物学作出了诠释。正像20世纪末出现的地球环境问题、脑坏死、器官移植等问题所象征的那样,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化石以本身作为具体证据来说明生物进化的过程。对于研究化石的古生物学者来说 ,有必要深入研究进化问题 ,探…  相似文献   

16.
冲绳海槽的形成与演化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冲绳海槽属西太平洋沟弧盆系,其成因各说不一.根据海槽地壳厚度13—20km,为减薄的大陆壳,具有正的空间异常值,中新世至第四纪沉积由两侧向轴部增厚,海底拖网取样见大量中酸性火山岩,活断层和轴部地堑发育,中浅源地震活跃,有理由相信海槽是在陆壳上发生发展而成,是张应力控制下的断陷带,属裂谷型边缘海盆地,现在仍然处于大陆裂谷的裂陷阶段,构造作用与岩浆活动十分强烈.没有明显的、大规模的扩张,新生洋壳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17.
借助冲绳海槽火山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讨论了海槽不同区段岩浆的温度、压力、密度和黏度等物理化学参数,以确定海槽岩浆的物理性质及其对海槽不同区段岩浆演化过程的影响.海槽北段的岩浆相对于中段表现出高压力、低温度的特征.由于海槽岩浆挥发分含量较高,北段岩浆的密度和黏度要高于中段的.但总的来说,海槽岩浆具有低密度、低黏度的特点,因此岩浆更容易穿透岩石圈,而且有利于岩浆结晶分异作用的进行.对海槽岩浆相对运移速度的研究显示,在外部条件及含水量相同的前提下,在海槽中段岩浆上升速度要大于北段的,这从岩浆物理化学性质的角度解释了为何海槽中段火山活动要强于北段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冲绳海槽北部Rd一82孔浮游有孔虫N.dutertrei和Rd一86孔N.dutertrei及G.sacculifer的氧同位素记录进行了分析。Rd一82孔浮游有孔虫的氧同位素组成可清晰地划分氧同位素1一4期,跨越地质时代0一71ka;Rd一86孔可划分氧同位素1一4期及5a-5c亚期,跨越地质时代为0一110ka。根据氧同位素变幅分析,末次冰期极盛时冲绳海槽北部可能有黄河和长江的淡水影响,其影响强度Rd一82孔强于Rd一86孔。晚更新世以来,黑潮流一直影响着本区,冰期时黑潮流主流线向东转折段向南偏移,根据现有资料至少南移0.34个纬度。此外,在氧同位第2期,即末次冰期极盛期内发生一个短暂的气候回暖事件,该事件发生在21一20kaB,P,之间。  相似文献   

19.
对济州岛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颗石进行研究,共发现40个种。根据对颗石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的结果,可将本区划为两个环境区、两个颗石组合。提出海流是控制本区颗石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展东海海洋地质调査以来,在海底经常能发现河流、河口沉积物以及与水道相似的负地形、称为古河道、古三角洲或古河口等(李全兴,1990;金翔龙,1992;石斯器等,1989;秦蕴珊等、1987)第四纪气候频繁波动,造成陆架上尤其是外陆架上陆相地层与海相地层频繁交替,因此有不同时期的古三角洲和古河道保留,沉溺的古河道在我国陆架海底的不少地区均有发现。由于海底沉积作用的不均衡性,埋藏较浅的沉溺河谷从地形特征上依稀可辨,埋藏较深的在海底表面则渺无踪迹,只有借助于高分辦率的地球物理测量,才能发现其踪迹。 晚更新世末期,长江、黄河是否流经东海陆架区进入冲绳海槽,虽有不少作者论述,但终因缺少系统的实测资料而未取得共识。长江、黄河在历史上每年向大海输入巨量泥沙,加快了海淤积和推进速度,但古长江三角洲也应该是体积大、构造特征明显的大型堆积体,然而至今尚未有这方面的报道。 作者对冲绳海槽北部进行大面积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分析中,发现在陆架外缘坡折线附近,近海底表面处存在大面积斜层理三角洲沉积结构,这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自我国的大河(黄河/长江)从冲绳海槽入海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