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学进展     
简要回顾了当代地震学发展的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地震波探测地球内部.包括:现代测震技术的发展、数字地震学、地震层析成象、地震勘探和地下核爆炸侦查等;二是研究天然地震的成因以及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预防,包括:考古地震学的发展,地震活动的统计特征,地震模型、中长期地震预报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涉及的“地震层析成象技术”是在广义上理解的,其内容有:一)地震波速度V或速度的微扰动δ_v的空间层析成象,地震波品质因数Q值或Q值的微扰动δ_Q的空间层析成象;二)与地震监测预报有关的地球物理涉及震源状况有关的成象技术;  相似文献   

3.
三维地震反演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地震学方法。近几年,由于从医学上引进了X射线断面成象技术,使三维地震反演在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形成了一个新的反演分枝——地震层析成象技术。本文介绍了近十年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三维地震反演方法及其进展,重点放在对地震体波反演方法上。  相似文献   

4.
地震层析成象(Seismic tomography)是用地震波描述地球内部复杂的、不均匀的速度和/或衰减结构之图象的技术,它可以使用天然震源(地震)和人工震源(爆破和振动)的地震波。“Tomography”一词为医学家所创,来源于“tomograph”(即“切片图”)——一种受检病人身体某部分的高分辨率二维X射线图象。若干相邻切片图叠加在一起即可得到病体的三维图象,以辨认肿瘤或其它病变。地震层析成象与医学的层析成象有很强的相似性,二者都有来自多源的大量交叉射线从不同方向穿透物体,并被一组接收器所接收。就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地震层析成象是用波速的变化来产生物体的图象,而医学层析成象(或称之为计算机辅助层面成象,或CT扫描)则是由X射线衰减的变化得到的。  相似文献   

5.
八十年代以来,用人工地震学及天然地震学方法研究岩石圈结构的活动及成果急剧增加。全球已完成约40000km的反射地震剖面,对岩石圈内部的许多细节,如克拉通、造山带及大陆增生带的结构及形成提出了新的认识。三维层析成象技术对地球局部区域的成象,使我们对火山、裂谷等深部构造及动力学过程有进一步的了解。全球地学大断面的编绘,将极大地丰富关于岩石圈结构的知识。  相似文献   

6.
地球深部地震学研究进展索恩莱(美)梁慧云译全球地震学研究正系统地揭示着地球深部的结构、成分及动力学特征。最新的重大进展包括有:全球地幔内部不连续面的层析成象图、第一代地震粘滞性非球状模型,高分辨度的消减板三维图像,及核-幔边界附近复杂结构的图像。我们...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图象处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各种图象处理技术应运而生,CT(computcrized Tomography)技术就是其中极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医学上的X射线CT成象技术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而将CT成象技术应用于地球参数的反演成像只是近几年才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虽然利用CT直接成像进行地震反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利用CT技术实现地球参数的直接成象还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本文试图应用医学上的超声CT成象技术,作数学和物理模型的地球物理CT成象,寻求地球物理CT成象提高精度和分辩率的途径,探讨关于地震层析成象应用的影响因素和限制条件,当然,由于地球物理反演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必须把医学CT与基本的地球物理方法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发挥CT技术的作用。我们对井间地震数据进行地震层析成象研究,这主要是由于井间地震学的研究目前已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研究课题,与传统的反射地震学相比,它有以下特点: (1) 井中震源和井中检波器可以避免地表风化层,减少高频信号的损失,为提高分辩率打下了物理基础。 (2) 井间地震可以把震源和检波器的排列直接布置在目标层的附近,避免了波在从地面到目标标层漫长的往返传播中所受的损失。这也可以使接收到的地震信号能保留更高频率的有效成分。 (3) 井间地震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测目标,可利用直接透射波,这就有可能探测目标的低频成分,并对目标层内的速度分布进行成象,这是地表反射地震学所不能比拟的。  相似文献   

8.
地幔的地震学层析成像层析成像(tomography)一词的含义是把立体的内部结构分成断面使其图像化(tomo源于希腊语,意为“切断、切开”)。其原理开发于1930年,并在医疗界作为CT(计算机辅助层析X射线照相技术)普遍应用。“地震学的层析成像”问世...  相似文献   

9.
发刊词     
CT是英语Computerized Tomography的简称,我们译为“计算机层析成象技术”,有人把这种技术称为Computer Assisted Tomogrophy,缩写为CAT。有人将CT译为“计算机断面成象技术”或“计算机层面扫描技术”或“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在医学界曾有译名为“计算机断层摄影术”,鉴于“断层”一词在地质学上己使用了两个多世纪,有其严格的定义,故我们避免使用。又鉴于在医学之外的CT技术现阶段其保真度尚不甚高,因而我们也避免使用“摄影”二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计算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于1988.12.20—12.23在北京举行。会议收到论文44篇,内容涉及地震波传播问题,地震层析成象方法和试验,地震震源理论及近场地震学,位场和电磁场的反演问题,地球物理测井理论研究等。这些报告反映了一年来我国计算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其中波动方程反演问题已开展了非线性问题的讨论;偏移问题已开展弹性波偏移的研究;进行了三维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的研究。还有高分辨率、高保真度的数值模拟研究,噪音干扰下的广义  相似文献   

11.
井间电阻率层析成象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用有限元法作电阻率层析成象的核心问题是Jacobi矩阵的求取和反演成象算法的研究。本文主要论述了这两方面的最新进展,即求取Jacobi矩阵的格林函数法,用于反演成象计算的平滑度约束反演。文中通过理论模型的成象计算,比较了两种反演算法的成象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留尼旺岛格朗湖坝地区(Grand Etang dam site)进行的十二次地震层析成象勘测结果,是关于CPGF(法国地球物理勘探公司)在过去十年中所发展的弯曲射线层析成象技术的一个说明.在低速带之上覆盖着高速带的地区,这种方法取代了惯用的地震折射法,比简单直线的层析成象精确得多.在详细的研究中,没有损失深度方面的精度,并可将钻井结果向横向推广. 在格朗湖坝的情况下,固定于玄武岩的杭渗透截流设计,已被修正为考虑三处截流. 目前,进一步的工作是利用傅里叶变换发展衰减层析成象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弯曲射线方法衬于计算正确的几何扩展是非常宝贵的.  相似文献   

13.
井间电阻率层析成象的几个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井间电阻率层析成象是一种较新的高精度电法勘探方法,尚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本文针对平滑度约束反演算法,研究了平滑因子及迭代次数对成象结果的影响,给出了约束条件的施加方法。  相似文献   

14.
康普顿散射检测方式灵活,其层析成象问题属于一类非线性积分方程的求解问题,本文建议一种相对密度重建方法,该方法处理的数据不依赖于放射源的效率因子和检测器效率因子等系检测系统参数。本文导出的约束条件与产生主要成分为一次康普顿散射的物理条件一致,这从理论上保证了康普顿散射层析成象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15.
武利钧  冯锐 《地震学报》1989,11(2):170-180
由Radon变换出发给出了地震走时问题的——变换.定义模型坐标(x,z)与震源位置()和射线斜率()间的线性关系为x=+z.文中给出了-正反变换的理论公式,并分析了-变换与富氏变换的关系。理论表明,连续函数的-变换可得到走时反演问题的唯一解。 在地震学非完全层析成象中,欲提高图象质量必须压制假频和提高分辨.作者对重建图象的分辨进行了详细讨论,最后通过数值模拟讨论了观测系统和滤波处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给出了“层析成象”问题研究中有关的基本理论而不是其细节。从物理光学中有关的成像方法出发,涉及到各种有关的成像方法研究及其应用,特别是在地震剖面成象中,希望能扩大它的能力及其专业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地球物理反演问题在古典提法下存在的固有缺陷,继而讨论波动方程反问题的研究进展,然后讨论地震层析成象和偏移问题,最后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8.
1990年6月2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第四届全国CT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讨论会”,出席本届学术年会的有来自北京,长春,上海,武汉,昆明,安徽,河北,江苏等地的65位从事于计算机层析成象技术的教授、学者、专家、研究生参加,共有论文50篇涉及CT技术的数学理论、广义拉东变换的新研究成果;地震层析图象技术的新成果,医学上介入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数字地震学的发展战略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九五”期间中国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区域数字地震台网和流动数字地震台网的建设,为发展中国数字地震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发挥这一新的观测系统的效益,是跨世纪中国地震学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结合国家数字地震建设项目的实际,讨论了“十五”期间中国数字地震学的发展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20.
Dziew.  A 《世界地震译丛》1997,(5):11-15
第一份IRIS提议写于12年前,当时,在地球科学界,地震层析成象还是有争议的工具。只是最近几年才越来越清楚,早期的三维模型给出的地幔中地震速率长波长模式的影象是正确的。与诸如大地水准面、板块运动、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磁学方面的其他规模地球物理信息相关的关系表明波谱的这部分在解释行星尺度的运动过程时可能特别重要。这并非意味区域尺度的研究不同样重要。例如,对板块的沉降或落基山前缘的特征进行成象时,全球规模的分辨率绝不能利用临时密集布设流动地震仪所达到的分辨率同日而语。所要做的就是通过网点的局部加密,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努力做好这些,可能代表将来最有前途的发展。全球地震台网(GSN)和大陆岩石层地震台阵(PASSCAL)作为IRIS的两个组成部分都将在这方面作出贡献。下面我们将在4个方面对层析成象的成果对整个深部范围:从地壳到内核进行简要的综述,只有一个例外,其余结果不仅根据来自IRIS GSN台站记录的数据,而且根据其他数字地震台网联合会(FDSN)台网:GEOSCOPE,CDSN,MedNet记录的数据得到的。显然,这些台站的存在正改变着地震学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