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82-2013年中国植被NDVI空间异质性的气候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研究气候变化与植被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采用1982-2013年GIMMS NDVI与气象站点温度与水分的监测资料,应用基于像元的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究了中国植被NDVI及其动态特征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空间格局。中国植被NDVI与地表温度呈空间非平稳关系,在空间上的负相关关系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及东南部分地区,空间正相关则更为集中和连片;针对不同气候指标的标准化系数对比可知,植被NDVI受水分控制作用较为显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以及青藏高原,温度的主导作用区域则分布在华东、华中及西南地区,其中年均最高气温对NDVI的主导区域范围最广;植被NDVI动态与气候变率的回归结果表明,增温速率的升高会通过加剧干旱等机制对植被活动产生抑制作用,水分变率对植被活动的强弱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省际边界区县域经济格局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小曙  徐建斌 《地理学报》2018,73(6):1065-1075
通过构建省际边界区经济发展差异指数,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对省际边界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格局进行分析,并利用全局回归(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省际边界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际边界区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边界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的地区集中在蒙甘边界,蒙宁边界和陕蒙边界地区。政府宏观调控因子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呈负相关趋势,教育发展水平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呈现出贫困与发达地区二元分异,边界的紧凑度、地形起伏度、交通优势度与产业结构因子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数呈现出正相关趋势。本文具体分析了在不同省际边界县域内,各影响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数的影响程度差异和作用方向差异,为合理调控不同地区发展要素、缩小省际边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制定不同省际边界县域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探讨粮食发展规律是有效调整农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以县域为单元,借用OpenGeoDa中空间自相关和ArcGIS 10.2中地理加权回归探究了1995-2014年河南省县域粮食生产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河南省粮食产量在全国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总体呈现增长趋势;② 县域粮食生产现状显示"东部多西部少"的分布格局,其粮食生产多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平原区的产粮大县,县域粮食生产空间集聚性逐渐增强;③ 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在不同的空间上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且粮食生产朝低碳有机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强  崔军茹  崔璨  古恒宇 《地理科学》2022,42(8):1381-1390
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流动人口流入地购房意愿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 中国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的购房意愿整体偏低,尤其在流动人口聚集的东南沿海地区,流动人口购房意愿最低。②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模型能识别出不同因素对购房意愿的影响具有空间尺度差异,其中户口类型、流动范围、流动次数等显著变量对不同区域流动人口购房意愿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③ 各影响因素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其中婚姻状况、户口类型、职业类型、房价、公共服务等因素对东南地区购房意愿的影响较大,收入、流动次数、已购住房、随迁子女等因素对东北地区购房意愿的影响更大,西北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拥有住房公积金对流动人口购房意愿的正向促进作用显著,而跨省流动的负向影响由西北向中部地区梯度递减。  相似文献   

5.
王少剑  高爽  陈静 《地理研究》2020,39(3):651-668
基于全国城市的PM2.5监测数据,识别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着重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PM2.5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2015年全国PM2.5的年均浓度为50.3 μg/m3,浓度变化呈现冬高夏低,春秋居中的“U型”特征;PM2.5的空间集聚状态明显,其中京津冀城市群是全国PM2.5的污染重心。地理加权回归结果显示:影响因素除高程外,其余指标均呈现正负两种效应,且影响程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特征。从回归系数的贡献均值来看,自然因素对城市PM2.5浓度影响强度由高到低依次是高程、相对湿度、温度、降雨量、风速、植被覆盖指数;各类社会经济指标对城市PM2.5浓度影响强度排名依次是人口密度、研发经费、建设用地比例、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人均GDP。由于各指标对城市PM2.5浓度变化的影响程度存在着空间异质性,因此在制定大气治理对策时可以考虑不同指标影响程度的空间差异,从而使得治霾对策更具针对性。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大陆30个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2019年各省区人均CO2排放及相关影响因素数据,运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分析中国省域人均CO2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人均CO2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作用尺度不同.能源强度的空间作用尺度是所有因素中最小的,其空间作用尺度为45.而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城镇化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地市和县(市)为单元,对河南省的城镇化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原城市群地区、三门峡以及豫北的安阳、鹤壁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而濮阳、南阳和黄海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另外,从县域单元看,区域内部差异也较为明显:如中原城市群内部又可以从高到低分为三个圈层;一些重工业城市或资源型城市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而一些平原地区的传统农业区县(市)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基于此,提出了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增强城镇化的产业基础,实施重点突破、兼顾均衡发展,实施差异化发展、分区推进的城镇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火灾影响因素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揭示火灾及其影响因素间的空间关系可为防火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和有益启示。以往研究多在“空间平稳”的框架下进行火灾影响因素分析,但火灾和其可量化的影响因素往往自身均表现为“空间异质”,基于非空间的全局模型模拟可能会得出误导性甚至错误的结论。地理加权回归(GWR)可解释火灾及其影响因素间空间关系的局部变异。本文选取影响火灾分布的高程、坡度、居民地可达性、道路可达性、地表温度、归一化差植被指数和全球植被湿度指数作为解释变量,以是否火烧作为二元因变量,应用logistic GWR对河南省2002-2012年火季(9-10月)火灾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分析。以多时态空间抽样取得训练样本,利用GWR 4.0软件开发一个logistic GWR火烧概率模型,从可靠性和区分能力两方面对模型性能分别进行内部检验和独立检验,以确保火灾影响因素分析的可靠和合理性。结果表明:①坡度、居民地可达性、温度、植被长势和植被湿度对河南省火灾的影响呈现显著空间变化,高程、道路可达性的影响空间变化不显著,低海拔、道路可达性差的区域更易发生火灾。②温度和植被长势对火灾影响省内全局显著,坡度、居民地可达性和植被湿度对火灾影响在省内仅部分区域显著。③河南省可划分为7种类型区,不同类型区的火灾影响因素相对重要性存在差异,应因地制宜制定防火策略和确定防火重点。④logistic GWR模型可用于分析火灾影响因素的局部空间变异,作为火险研究的一种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社区出行低碳指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杨文越  李涛  曹小曙 《地理研究》2015,34(8):1471-1480
通过构建社区出行低碳指数(CTLCI)模型,对广州市社区出行低碳指数的空间格局及其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全局回归(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社区出行低碳指数的影响因素以及其间关系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社区出行低碳指数由中心城区向外逐渐递增,呈明显的圈层结构。内圈层的社区出行低碳指数内部差异最小,中间过渡圈层的最大。社区人口密度对社区出行低碳指数的影响以正向作用为主,公共交通供给水平和路网密集程度对社区出行低碳指数的影响以负向作用为主,且它们的影响作用具有空间异质性。具体指出了在不同地域空间内社区人口密度、公共交通供给水平和路网密集程度对社区出行低碳指数在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上的差异,为减少广州城市交通碳排放、针对不同空间制定有效的低碳政策和构建低碳城市空间结构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为决策单元,运用DEA-BCC模型从省域层面对2012—2019年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行研究,并用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省区域文化产业效率整体偏低且不稳定,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全省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效率差异显著;全省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空间异质性特征明显,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呈东高西低格局分布,京广铁路线为效率高低分异主轴线;规模效率呈现“以高值区为本底,以中、低值区为点缀”的空间分布格局,高值区连片分布,中值区和低值区点缀其间或散布于其外围。资源禀赋、政策支持对其空间异质性影响为负且显著,市场需求影响为负但不显著,经济水平、信息化程度、科技水平、人力资源开发等因素影响为正且显著,资本投入影响为正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与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镇化已进入一个新阶段,高速推进的城镇化健康发展面临许多突出问题,其中城镇化协调发展对健康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城镇化协调发展理解为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4个方面城镇化的协调推进。用TOPSIS法计算河南省18个省辖市城镇化4个方面的优劣程度,之后评价各省辖市城镇化4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状况,并分析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以期对城镇化发展战略制定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及区域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城市化的内涵构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目标决策TOPSIS法结合信息熵赋权法,对河南2001-2009年各地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继而采用ESDA-GIS方法,对河南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地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河南各地市城市化综合水平虽然自2001年以来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地市间城市化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呈拉大趋势;城市化热点地区在空间上表现出由集中分布向随机分布的演变态势,但整体上仍呈现出以中原城市群地区为核心的热点区和以外围地市为冷点区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由此认为着力推进边缘化传统农区的城市化进程是实现河南城市化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和社会发展5个方面出发,构建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03-2012年河南省省辖市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并对其空间演变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省辖市城镇化质量总体上呈逐年上升态势,但发展不够稳定;2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受原有格局的影响较大,相对较高等级区域位于郑州及河南西北部地区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变动主要在相对第三、第四与第五等级之间;3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省辖市间衡量城镇化质量5个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同,其中经济发展、居民生活和城乡统筹的发展速度相对较为一致,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质量的发展速度差别较大。依据分析结果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这两个相对薄弱环节,针对不同省辖市城镇化质量区别对待,因地制宜,促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界定,从城镇发展、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镇化推进效率、发展潜力和协调发展等方面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对河南省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评价。1996—2013年,河南省城镇化质量并没有随城镇化率快速提高而提升,部分城市反而出现城镇化质量下滑的现象。现状空间格局呈现以郑州、许昌、新乡为核心由西北向东南呈核心圈层结构降低,18个城市大体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型,各类型城市不断发生变化,等级层次并没有固化,各城市间城镇化质量差距并不过大。各城市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质量都需要提高。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城镇化质量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15.
区域尺度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江苏北部5市土壤表层(0~20cm)全氮含量连云港东北部、淮安南部和盐城西部显著高于其它地区;全磷含量呈现由北到南、自西向东升高的趋势;速效磷含量高值区位于北部的灌云县和南部的金湖县;速效钾含量东部沿海高于其它地区。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对土壤养分产生显著影响:对于土类而言,沼泽土和水稻土养分较高;各成土母质中,湖相沉积物发育的土壤养分含量最高。在研究区1:5万尺度范围内,土壤类型对全氮和全磷的变异起主导作用,而速效磷受成土母质的影响较大,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对速效钾的影响较小,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对全量养分的影响要大于速效养分。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健康城镇化的理解,构建包括状态层面和动力层面的健康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灰色关联模型、泰尔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河南省健康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其时间演变特征为:状态层面上,2002—2014年河南省健康城镇化水平呈现波动、快速增长的特征;社会健康城镇化、经济健康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健康对状态层面影响较大,其他方面的影响亦增大。动力层面上,推力和拉力支持系统对健康城镇化的支撑持续增长,但存在一定的差异;从发展阶段来看,推力支持系统从2011年开始处于勉强协调阶段,拉力支持系统则在2011年稳定进入勉强协调阶段,拉力和推力支持系统均于2014年开始进入初级协调阶段。其空间演变特征为:状态层面上,2002—2014年健康城镇化水平不断增长,区域差异缩小;动力层面上,拉力支持系统对健康城镇化的支撑在增加的同时区域差异缩小,耦合协调度的2个解释性指标中,综合协调指数的区域差异缩小,而耦合度的区域差异增大;推力支持系统对健康城镇化的支撑在增强的同时区域差异缩小,综合协调指数和耦合度区域差异性趋小。在2个时间节点上,影响健康城镇化动力层面的深层次原因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河南省老龄人口的分布及其变动、人口密度及其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河南乡村老龄人口仍占多数,但其分布重心正逐步向城镇转移;各地区老龄人口规模相差较大且分异明显,同时,地区间老龄人口密度差异悬殊,增长变化差距很大;老龄人口分布虽存在地区差异,但发展变化总的趋势是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加速发展,养老服务需求增大。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当前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基于1978—2014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城镇化响应强度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了河南省产业结构演变城镇化响应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非农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强度呈上升趋势,但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第二产业发展的城镇化响应强度呈现阶段性波动,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化响应强度呈"U"型曲线变化趋势;河南省城镇化响应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区域城镇化类型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趋势明显;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区域城镇化总体水平、城镇体系发育程度、区域人口承载能力、产业集聚能力、城市经济密度、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河南省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