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零讯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在京成立1987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灾害学学术讨论会、灾害经济学学术讨论会、城市地震对策会议等灾害学讨论会,并在这些会议的基础上,于1987年11月15—17日在京成立了一个研究灾害对策的组织——中国灾害防御协会。该协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恢先指出,保证我国四化建设,除需要一个国际和平、国内安定团结的环境之外,还必须对多种自然灾害进行积极、有效的防御。协会常务副  相似文献   

2.
灾害经济学学术讨论会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中国地震学会科普委员会、中国保险学会和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建国以来首次全国性的灾害经济学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5月15日—18日在北京召开。本文介绍了会议概况,概述了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包括建立灾害经济学的必要性;灾害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预防的经济问题;灾害的救治和经济损失补偿;灾害经济统计问题;并介绍了与会代表的几项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协天地生综合研究联络组、中国水利学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地学史专业委员会和陕西省宝鸡市科协共同发起的“全国黄河流域重大灾害及其综合研究学术讨论会(暨第二届全国地球表层学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0月22—26日在宝鸡市召开。会前,筹备组作了大量工作,题为《黄河,黄河——黄河流域重大灾害及其综合研究》的论文集已由中国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题写了书名。  相似文献   

4.
1626年5月30日发生的北京王恭厂事件是中外骇然的奇异灾害,造成十分惨重的破坏,当时坍房几万间,死二万余人。为讨论这次灾异事件的成因,由23个单位联合发起于1986年5月30日至6月1日值此灾害360周年之际在北京召开了这一首次学术讨论会,到会代表60多人,收到论文近50篇,会前编印了这些论文摘要和收集到的有关史料。与会代表充分阐述了各自的学术观点,而多数认可这是一次包括地震活动在内的地质灾害引爆火药库的多种因素综合迭加的重大灾害。这次讨论会对北京的灾害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地球内部物理学会(IASPEI),亚洲理工学院(AIT)、柏林自由大学、联邦德国材料研究和测试研究所等组织发起,亚洲灾害防御中心(ADPC)和柏林地震预测研究组主持召开的第七届国际地震预测讨论会于1992年9月22日至26日在亚洲灾害防御中心所在地、泰国首  相似文献   

6.
由国际自然灾害防御和减轻协会(NHS)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灾害研究委员会共同举办的第五届国际自然和人为灾害会议,于1993年8月29日至9月3日在山东省青岛市举行。这是国际多学科系列的讨论会,其第1—4届会议分别于1982年在美国夏威夷、1986年在加拿大罗木斯基(Rimovski)、1988年在墨西哥Ensenada和1991年在意大利Perugia举行。研讨会旨在促进灾害科学的发展,并探索那些存在于各种灾害中的相似点,评述所选取的若干领  相似文献   

7.
1983年6月13日至18日,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省地震局和甘肃省地震学会在兰州联合召开了“大震对策”讨论会。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60多个单位11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是我国第一次讨论减轻地震灾害的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对过去大震灾害作了较全面的经验总结,同时对未来大震发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汶川地震总结了村镇灾害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比城市灾害,剖析了村镇灾害发生的原因,进一步指出研究村镇灾害评价方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就国内地震、地质灾害研究方法进行了概况总结,主要从层次分析法和基于GIS技术两个方面构建了村镇灾害研究框架详图,为研究村镇防灾减灾大纲和各种灾害防治标准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国家地震局主办的第二届大陆地震国际讨论会(简称IIICCE)将于1992年10月7-10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得到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的支持和赞助.  相似文献   

10.
零讯     
美国提出一项地震危险管理计划据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减轻地震灾害讨论会上,与会者两天来的发言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制定地震危险管理的适当策略和政策的设想是可行的,且时机已成熟。该讨论会于1988年3月8—9日在美国全国科学院举行,是由美国地质调查局和美国国际开发署对外灾害援助办公室发起的。美国国家标准局建筑技术中心主任赖特(RichardN.Wright)表达了与参加讨论会的约85个国际保险业的代表、金融家、政府官员等一致的观点。他说:“地震不是不可避免的灾害,我  相似文献   

11.
下文摘录自提交给1986年10月安南伯格通讯学校讨论会的一篇题为《全球灾害和国际情报流》的报告。绝大多数的人认为灾害对人类健康具有现实或潜在影响的特征。实际上是伤亡人数而不是损失的美元价值决定灾害的严重性及其新闻价值。同时,尽管大多数人会认为灾害发生本身的情报是丰富的,但却没有足够的有关灾害后果对健康影响方面的情报流。对于应急情况的  相似文献   

12.
《地震工程学报》1988,10(4):109-109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于1988年11月20日—24日在湖南召开了“地球物理灾害学术讨论会”。会议由兰州地震研究所所长郭增建研究员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地震、水利、大专院校  相似文献   

13.
亚洲地震委员会第三届会议暨地震学、地球灾害评估和地球内部结构相关论题讨论会于2000年10月10-12日在伊郎德黑兰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文章介绍了这次学术大会的概况及近年来来亚太地区各国在地震前兆、地震预测、震源物理、地球内部结构、地震台网和数据处理,以及地震灾害评估和诱发地震等方面的研究和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4.
今年6月24—27日,在西柏林自由大学举行了“地震预测—灾害评价,危险性分析及震害预防”国际学术讨论会。 限于当前的科技水平,人们对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全过程的认识还是相当肤浅的。就地震预报来说,特别是在时间上,其成功的机会极少,並经常造成大震的虚报和漏报。因此,地震预报(earthguake prediction)能否为社会服务这一问题引起了人们的争议。  相似文献   

15.
全国第一次火山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7月3日至9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会议的主题是“火山灾害与环境”。并对长白山的天池火山进行了实地考察。会议由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震害防御司、地震联合基金会和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火山学会联合主办,由吉林省地震局承办。参加会议的专家来自国家地震局直属研究所、有关省市地震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和地质矿产部有关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学院等31个单位。到会代表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生代火山活动特征及危险活动区的初步划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山灾害同地震灾害一样,已成为世界关注的大问题。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由于火山喷发曾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为减轻火山灾害,世界不少国家于本世纪初就成立了火山监测研究机构,制定了火山灾害防御计划,开展了火山监测预报、火山活动规律和火山对策的研究,这已成为当今世界火山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以来,国外灾害行为研究在结构功能主义灾害认识、致灾因子灾害认识和灾害社会生成认识下不断丰富、发展和深化,相关研究对于理解灾害社会影响、推动灾害研究发展和促进社会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文章在回顾灾害行为研究的缘起与发展基础上,主要梳理国外民众层面灾害研究行为研究的主要议题、研究内容和结论;指出面对我国灾害多、分布广、损失重的社会现实,研究灾害行为模式、特点及其社会心理机制之于我国而言同样具有广阔的背景基础和深远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松潘小河地区地震山地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本能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诱发的山地灾害的实地跟踪调查,着重对松潘小河地区地震前后山地灾害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就该地区地震山地灾害的类型、特点、成因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针对山地灾害爆发突然、成灾迅速、分布方泛、危害严重的特点,提出灾时的应急措施及长、中期防御与重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以往能源供应系统地震灾害特点的分析和总结,发现各种灾害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弄清各种灾害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就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灾害的发展。从分析石化系统火灾和爆炸的类型人手,重点进行了石化系统的地震火灾和爆炸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火灾会使储罐等石化设备自身材料强度下降,内部压力升高,极易引发爆炸;而爆炸产生的灼热碎片极易点燃周围的可燃物,引发新的火灾。  相似文献   

20.
第二届大陆地震国际讨论会于1992年10月7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此次国际学术会议由中国国家地局主办,共同发起和资助单位还有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局、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等单位.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中外地震学家、工程地震专家、社会地震学家等出席了这次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