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原油裂解成气过程中正构烷烃、甾烷和萜烷等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的演化规律及压力的影响,对东营凹陷古近系的低熟原油样品在高压釜中进行了原油裂解成气模拟实验,实验设计了2种不同的实验压力条件下(常压开放体系和20MPa压力封闭体系),以升温速率30℃/h升温到650℃.从300℃开始,每隔50℃对实验产物进行特征检测,加压实验通过注水加压实现.样品来源于中国东部东营凹陷古近系的低熟原油.实验结果显示,常压和20MPa下,原油在达到450℃后进入原油裂解成气阶段.在原油裂解成气之前的一定温度范围内,原油已经开始不同层次地裂解,包括高分子正构烷烃向低分子正构烷烃的演变.原油裂解成气过程存在重烃气二次裂解生成甲烷气的过程,主要发生在550~650℃,表现为Ln(C1/C2),Ln(C1/C3)和干燥系数显示升高的特征.压力(20MPa)对原油裂解总体是一个抑制的过程:相对常压开放性体系,20MPa下原油转化率降低,原油主裂解成气门限温度升高和原油裂解主成气温阶时间延迟,高温下较高碳数的正构烷烃或其他化合物得到保留,∑C21^-/∑C22^+,Ln(C1/C2),Ln(C1/C3)和Ln(C2/iC4)和干燥系数等参数值在主原油裂解成气温阶内降低,Ph/nC18,Pr/nC17在二次裂解阶段(550~600℃)下降.压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Ts,Tm,C31升藿烷和C29甾烷等生物标志物及其成熟度参数在原油裂解高温阶段的演化,并且在不同的温阶这种影响表现出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古近系沙河街组是阳信洼陷最重要的生烃层段.其湖盆充填具阶段性和沉积演化的旋回性,形成了由沙四段、沙三段与沙一段组成的复合生烃系统和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利用Rock-Eval生油岩评价仪、色谱-质谱仪等实验分析技术对不同层系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其中生烃潜力指标包括有机碳含量(TOC)、残余生烃潜量(S1 S2)、氢指数IH、氯仿沥青"A";成熟度指标包括热解峰温Tmax、奇偶优势参数OEP、饱和烃轻重比(C21 C22)/(C28 C29)及∑C21-/∑C22 、镜质体反射率Ro、莫烷/藿烷及甾烷生物标志物参数C29ββ(ββ αα)、C29ααα20S(20S 20R);古环境指标包括异构烷烃参数Pr/Ph、Pr/n-C17、Ph/n-C18及伽马蜡烷等.结果表明,沙四段为弱还原-还原性的半深湖沉积,沉积了一套中等厚度、分布局限的烃源岩(TOC平均为1.5%),其较深位置的烃源岩基本进入成熟阶段,多形成成熟油;沙三段属弱还原-还原性的半深湖-深湖环境,其烃源岩中有机质丰度较高(TOC平均为3.5%),大部分烃源岩处于未成熟-低成熟状态,主要形成未熟油;沙一段为湖水咸化、还原性的半深湖相环境,其烃源岩中有机质丰度高(TOC平均为5%左右),但处于未成熟阶段,主要生成生物气.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陆相大规模优质烃源岩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松辽盆地晚白垩世青山口组和嫩江组一段选取40块烃源岩样品,利用气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对烃源岩氯仿抽提物的饱和烃和芳烃化合物开展了定性分析,同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对重要生物标志化合物开展了定量检测,目的是寻找陆相大规模优质烃源岩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标志.检测结果显示,烃源岩(Ro〈0.7%)中生物标志物含量或分布的差异,指示不同的沉积环境.青一段烃源岩除萜烷、规则甾烷、4-甲基甾烷含量高外,还具有甲藻甾烷、C31甾烷、芳基类异戊二烯烃含量高的特征,并检测到单质硫和羊毛甾烷等特殊化合物,反映湖泊盐度高、水体分层的泻湖型沉积环境;青二、三段烃源岩各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含量较低,反映淡水、浅水的湖泊三角洲沉积环境;嫩一段烃源岩的萜烷、规则甾烷、4-甲基甾烷含量高,但甲藻甾烷、C31甾烷、芳基类异戊二烯烃含量低,反映水体盐度低、分层性差,细菌发育并对有机质改造强烈的淡水-微咸水开放湖泊型沉积环境.综合分析表明,陆相大规模优质烃源岩形成环境的主要地球化学标志是烃源岩C30藿烷含量一般大于1500μg g^-1,伽马蜡烷含量大于190μg g^-1,C27甾烷含量大于200μg g^-1,4-甲基甾烷含量大于100μg g^-1,芳基类异物二烯烃含量大于3μg g^-1,脱羟基维生素E含量大于10μg g^-1.  相似文献   

4.
生物标志化合物甾烷、藿烷的定量分析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和全二维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选择合适的分析条件,建立了石油地质样品饱和烃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甾烷、藿烷类化合物的定量分析新方法.新方法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对甾烷、藿烷的有效分离,实现了甾烷、藿烷的色谱方法定量分析.12个标准物质在GC×GC-FID上定量分析结果与原始数据的相对偏差小于5%,7次重复对甾烷、藿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定量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该方法与传统的色谱-质谱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具有标样易于选用、分离度高、无共馏化合物和无相同特征离子峰干扰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晋县凹陷高硫重质稠油饱和烃馏分中检出了异常丰富的含硫甾烷化合物.从结构上看,这些含硫甾烷是以噻吩形式并入到甾核D环上或者结合到侧链C-22位上的.结合文献中甲硫基甾烷和分子内含硫甾烷的报道,提出了含硫甾烷的四种形成机制和富硫沉积中甾类的成岩演化途径.甾类侧链上的烯键同时存在氢化作用和硫化作用两种过程:H2S或HS?的非生物化学氢化作用形成长链甾烷;硫化过程成功形成侧链含硫甾烷;环化或者硫化的不成功,则形成短链甾烷.这种侧链氢化/硫化机制,为晋县凹陷原油和烃源岩中高丰度短链甾烷(峰高超过规则甾烷和植烷以及正构烷烃)的发育提供了可能的成因线索.  相似文献   

6.
底栖宏观藻类能否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烃母质是烃源岩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根据典型生殖器官(囊果)的形态,结合重排藿烷类特征生物标志物,新鉴定出了底栖宏观红藻类生烃母质.鉴于该区很多原油中富含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由此说明原油可能有来自红藻的贡献.为查明此,对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红藻及其相关生物对区域油气生成/聚集作出过贡献,即柴北缘侏罗系烃源岩中可能存在底栖宏观红藻类生烃母质,这提供了新的底栖宏观藻类生烃典型实例,有助于加深对这一科学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希夏邦马峰地区雪冰有机质的气候与环境意义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从青藏高原希夏邦马峰达索普冰川海拔 6 4 0 0~ 70 0 0m(相当于对流层的中上部 )雪冰中检测出源于自然生物的有机化合物有C15 ~C3 3 正构烷烃、C6~C18的一元正脂肪酸、C2 4~C3 1的正脂族 2 酮及酯 ,但未能发现在对流层下部存在的稳定性较低的化合物 ,显示了对流层中上部与对流层下部在有机组成上不同的一面 .检出了源于石油残余物的姥鲛烷、植烷、C19~C2 9的长链三环萜、C2 4四环萜、C2 7~C3 5 的αβ型藿烷、C2 7~C2 9甾烷以及叠加于生物源上的正构烷烃 ,表明这一偏远的、处于对流层中上部的希夏邦马峰地区已受到人类活动有机质的污染 .污染源不在中国境内 ,而主要与世界上产油量最高的中东地区有关 ,并记录了海湾战争的影响 .一些有机指标与δ18O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可明显地划分出夏半年 (季风盛行 )和冬半年 (西风盛行 ) ,对本区乃至青藏高原大气环流有指示意义 .夏季风盛行时 ,正构烷烃nC17>nC2 9,正构烷烃的nC2 9/nC2 7,nC2 2 /nC2 1-,nC2 9/nC2 4,C3 0 酮 /C3 0 酯 ,C2 4四环萜 /C2 4三环萜等比值和CPIn 值降低 .而西风盛行时 ,正构烷烃nC2 9>nC17,正构烷烃的nC2 9/nC2 7,nC2 9/nC2 4,C3 0 酮 /C3 0 酯 ,C2 4四环萜 /C2 4三环萜等比值和CPIn 值升高 .  相似文献   

8.
借助于定量GCMS分析技术,系统分析了一组取自辽河油田生物降解程度不同的原油样品的芳烃馏分,结果表明随生物降解作用程度的加深,原油中各类芳烃系列的浓度和分子组成特征均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就各类芳烃化合物的浓度而言,常规的烷基萘系列、烷基菲系列和烷基二苯并噻吩系列的浓度均呈现出随生物降解作用的加深而下降,而三芳甾烷系列的浓度则随生物降解作用的加深而升高,表明在生物降解过程中芳烃化合物也很容易遭受降解破坏,但不同的芳烃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抗生物降解能力.芳烃分子地球化学参数二苯并噻吩与菲(DBTH/P)和甲基二苯并噻吩与甲基菲(MDBTH/MP)的比值可以很好地反映烃源岩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性和水体盐度的相对大小,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比值在生物降解过程中随降解程度的加深而显著升高,这一现象说明对生物降解原油而言,它们已不具有其原有的地球化学意义,不能用以判断烃源岩沉积环境的性质.甲基菲指数、甲基菲比值和甲基二苯并噻吩比值是常用的确定原油成熟度和缺乏镜质体的烃源岩中有机质成熟度的重要芳烃参数,但在生物降解原油中这些芳烃分子成熟度指标均呈现出随生物降解程度的加深而下降的趋势,从而表明对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改造的原油而言这些参数...  相似文献   

9.
原油烃类组成特征及黏度预测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在松辽盆地北部西部斜坡、龙虎泡大安阶地、齐家古龙凹陷选取原油及稠油样品54件、探井油砂样品17件,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和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对原油及稠油样品开展分析及定量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西部斜坡原油以稠油为主,稠油烃类组成总体呈现链烷烃单环芳烃环烷烃非烃等双环芳烃三环芳烃四环芳烃,芳烃含量最高、非烃等含量最低,链烷烃、环烷烃、芳烃和非烃等组成含量多数相差在15%以内的特征;有次生型和混合型稠油,生物降解是西部斜坡稠油及次生型稠油的主要形成机制,包括轻度、中度和严重生物降解稠油,随生物降解程度的增大,稠油及原油呈现链烷烃含量减小、芳烃和非烃等含量增大、环烷烃含量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严重生物降解阶段环烷烃降解速率及程度明显大于芳烃和非烃,为原油及稠油不同生物降解阶段烃类组分的抗降解能力及降解机理研究提供了新方法.龙虎泡大安阶地和齐家古龙凹陷主要为常规原油,总体呈现链烷烃含量最高且占绝对优势、芳烃含量最低的特征,龙虎泡大安阶地个别油井萨尔图油层为中度生物降解稠油、葡萄花油层为轻度生物降解原油.生物降解原油尤其是中度和严重生物降解稠油的饱和烃与芳烃参数一般不能真实反映其母质类型及成熟度,Ts/(Ts+Tm)参数能反映原油及稠油的成熟度;利用原油烃类组成及黏度指数预测探井油砂稠油黏度,为油藏原油非均质性、试油方案和产能评价等勘探开发提供了有效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10.
8亿多年前由红藻堆积而成的下马岭组油页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河北下花园新元古界青白口系(距今900~873 Ma)下马岭组第三段厚约350 m的碳-硅泥岩建造中, 发现一套主要由黑色含泥硅质岩和黑棕色纸片状页岩构成的油页岩. 油页岩中的有机碳含量介于21.41% ~ 22.91%, 沥青“A”介于0.5776% ~ 0.8787%, 含油率介于5.29% ~ 10.57%; 对黑棕色纸片状油页岩进行超薄切片观察及干酪根鉴定, 发现其生烃母质主要是底栖红藻, 红藻特有的四分孢子囊清晰可见, 且相当丰富. 这种主要由红藻构成的生烃母质具有如此高的TOC和沥青“A”含量从而成为优质烃源岩的实例鲜见报道. 油页岩抽提物中富含17α(H)-重排藿烷和正烷基三环萜烷系列化合物; 甾烷含量较少. 这些特征明显有别于该区元古代海相碳酸盐岩抽提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 由于该套沉积岩中的生物构成简单, 因此, 这些分子标志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底栖红藻生物的分子组成特征. 根据岩石类型组合和沉积层序分析, 这套含油页岩的碳-硅泥岩建造发育在下马岭组第三段最大海泛面时期的深水海湾环境中, 并受到了海底热水流体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芳烃化合物是原油和烃源岩抽提物中的主要馏分,经过小型氧化铝两步层析法,可以得到分离度高的二环芳烃和三环芳烃化合物.塔里木油田不同地区的上奥陶统烃源岩和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抽提物芳烃馏分的GC-IRMS分析表明芳烃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除受热演化程度影响外,还受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成烃过程的影响.无论是烷基萘、烷基联苯、烷基菲的亚系列,还是单体化合物,如1-甲基菲、9-甲基菲、2,6-二甲基菲等的δ13C值均表现为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偏重,两套烃源岩之间亚系列的δ13C差值最高可达16.1‰,单体烃之间差值可达14‰.综合塔里木盆地不同时代烃源岩和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及单体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可为油源对比提供强有力的佐证.塔中地区大部分奥陶系原油9-甲基菲具有偏负的δ13C组成,贫伽玛蜡烷,富含升藿烷,主要来自于上奥陶统烃源岩;而塔东地区原油和部分塔中地区原油富伽玛蜡烷、贫升藿烷,9-甲基菲的δ13C组成明显较重,表明其主力油源岩为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  相似文献   

12.
自塔河油田发现以来,关于主力烃源岩是寒武系还是中上奥陶统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以英买2和塔东2井原油作为中上奥陶统和寒武系烃源岩来源的端元,对比分析了塔北轮南与哈德地区原油、沥青吸附烃和沥青包裹体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其三环萜烷C_(21)/C_(23)比值小于1,指示其与上奥陶统烃源岩有关,而储层沥青和沥青包裹体中饱和烃中甾烷C_(28)/(C_(27)+C_(28)+C_(29))比值大于25,指示其与寒武系烃源岩有关.但塔北原油该比值小于25,具有上奥陶统烃源岩特征,表明塔里木盆地原油来源具有复杂性.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藏原油组分与碳同位素组成对比表明,塔北(含塔河油田)、塔中等油藏原油主要处于以英买2和塔东2原油为端元构成的二元混合区间内,指示了塔北和塔中原油呈现出寒武系和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生成原油发生混合后的特征,从塔北南坡向塔中北坡方向寒武系烃源岩贡献逐渐增加.在钻井地层、沉积相资料约束下,以地震反射特征为基础,重新编制了寒武系、中下奥陶统和上奥陶统烃源岩空间展布,指出优质烃源岩空间上主要位于盆地斜坡带,纵向上主要发育于水进过程中最大海泛面.受盆地构造格局迁移演化影响,不同区域烃源岩的叠置不同.盆地原始沉积结构和后期改造过程共同控制了油气分布,塔中北围斜区-顺托-古城地区长期临近斜坡区,必将是近期油气勘探的重要战场.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塔中18井揭示了一个94m厚的侵入岩体侵入到志留系砂岩中,在侵入岩体异常热作用下,砂岩中原来存在的原油变成了黑色的碳质沥青,沥青反射率高达3.54%,已到了非常高的热演化阶段.塔中18井碳质沥青的C27,C28和C29甾烷分布特征与邻近的塔中11,塔中12,塔中45和塔中47井同层位的样品较为一致,仍保留着“V”字型分布的特征,仍能作为有效的油源对比标志,并表明其油源为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但萜烷类的一些油源对比参数与邻近井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异,不能再用作油源对比标志.邻近的塔中11,塔中12,塔中45和塔中47井样品氯仿沥青“A”碳同位素δ^13C值位于-32.53‰- -33.37‰之间,属于塔里木盆地正常古生界海相原油范畴,但塔中18井异常热作用下形成的碳质沥青碳同位素δ^13C值位于-27.18‰- -29.26‰之间,具有明显偏重的特征.饱和烃组分上,塔中18井碳质沥青的饱和烃中含有相对较多轻烃组分(nC14-nC20),轻烃和重烃之比(ΣnC21^-/ΣnC22^+)位于4.56-39.17之间,而邻近的塔中11等井轻烃和重烃之比(ΣnC21^-/ΣnC22^+)位于0.85-1.92之间;塔中18井饱和烃还具有强烈的偶碳优势,OEP(奇偶优势指数)值位于0.22-0.49之间,而邻近的塔中11等井不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或奇碳优势,其OEP值位于0.88-1.05之间.另外,由于异常热作用下含烷基的芳烃化合物的脱烷基化作用和芳环的稠合作用,塔中18井与邻近的塔中11等井相比,含有相对较高的不含烷基取代基的芳烃化合物(如菲等)和相对较高的多环芳烃化合物(如甾蒽、芘、苯并[a]蒽、苯并荧蒽等).  相似文献   

14.
珠江口盆地珠一和珠二坳陷所产原油饱和烃馏分中,检测到两个新的C15倍半萜烷,文献资料将其鉴定为2,2,4a,7,8-五甲基-反-萘烷和2,2,4a,7,8-五甲基-顺-萘烷,相当于18α(H)和18β(H)-奥利烷中的D/E环构成的二环倍半萜烷.珠二坳陷那些高姥植比和富含陆源三萜类奥利烷、双杜松烷的凝析油中,这类新倍半萜烷相对丰富;而在珠一坳陷那些富含4-甲基甾烷、贫陆源三萜类和低姥植比的湖相原油中其含量明显偏低,表明新C15倍半萜烷在成因和来源上与陆源有机质有关,它们在研究区具有指示原油母源的作用.不同结构的倍半萜烷母源不同,它们在珠江口盆地原油中与指示沉积环境氧化还原性的指标Pr/Ph比呈现完全不同的相关性:Pr/Ph比与指示陆源有机质输入的新倍半萜烷和杜松烷的含量正相关,而与指示细菌输入的补身烷和重排补身烷的含量负相关,可能反映新倍半萜烷的形成需要偏氧化的地球化学条件.扩展至烃源岩中发现,恩平组碳质泥岩和泥岩中新倍半萜烷含量迥异,高姥植比(7.0)的碳质泥岩中其丰度远高于低姥植比(约为2.17)的泥岩,但后者与同样低姥植比(约为2.29)的文昌组腐泥型湖相泥岩中含量相当,因此陆源有机质可能只是新倍半萜烷形成的充分条件,而偏氧化的沉积-成岩环境可能才是此类新标志物形成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辽河西部凹陷稠油成因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揭示我国最大的稠油生产基地—辽河西部凹陷稠油的成因机制,采集该区65个原油、35个烃源岩及36个储层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生物地球化学分析.对高升典型未熟-低熟稠油藏的解剖揭示,原油物性与成熟度关系并不明显,原生成因不是研究区稠油形成的主要机制.稠油烃类组成与相对分布的变化、25-降藿烷系列的检测、原油的高酸值特征一致反映,原油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次生改造;储层颗粒内层吸附烃和包裹体全扫描荧光指纹显示正常油特征,与储层游离烃的降解油特征形成鲜明对照,进一步揭示稠油的次生成因.对7个原油中细菌微生物的检测反映,耐热厌氧细菌可能是研究区生物降解的主要生物类型,与高升、雷家地区浅层工业气藏携带厌氧菌降解成因天然气特征相吻合.生物降解主要发生在油水界面,活跃的地下水为细菌类微生物的迁移、营养物质的传递提供了良好条件.生物降解、水洗与氧化作用分别是研究区原油稠化的关键机制、原油降解的条件与细菌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方式,三者是原油稠化的主要成因机制.本研究为稠油成因机理研究提供了方法与证据,为浅层生物气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塔中18井揭示了一个94m厚的侵入岩体侵入到志留系砂岩中,在侵入岩体异常热作用下,砂岩中原来存在的原油变成了黑色的碳质沥青,沥青反射率高达3.54%,已到了非常高的热演化阶段.塔中18井碳质沥青的C27,C28和C29甾烷分布特征与邻近的塔中11,塔中12,塔中45和塔中47井同层位的样品较为一致,仍保留着"V"字型分布的特征,仍能作为有效的油源对比标志,并表明其油源为中-上奥陶统烃源岩;但萜烷类的一些油源对比参数与邻近井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异,不能再用作油源对比标志.邻近的塔中11,塔中12,塔中45和塔中47井样品氯仿沥青"A"碳同位素δ13C值位于?32.53‰~?33.37‰之间,属于塔里木盆地正常古生界海相原油范畴,但塔中18井异常热作用下形成的碳质沥青碳同位素δ13C值位于?27.18‰~?29.26‰之间,具有明显偏重的特征.饱和烃组分上,塔中18井碳质沥青的饱和烃中含有相对较多轻烃组分(nC14~nC20),轻烃和重烃之比(ΣnC21?/ΣnC22 )位于4.56~39.17之间,而邻近的塔中11等井轻烃和重烃之比(ΣnC21?/ΣnC22 )位于0.85~1.92之间;塔中18井饱和烃还具有强烈的偶碳优势,OEP(奇偶优势指数)值位于0.22~0.49之间,而邻近的塔中11等井不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或奇碳优势,其OEP值位于0.88~1.05之间.另外,由于异常热作用下含烷基的芳烃化合物的脱烷基化作用和芳环的稠合作用,塔中18井与邻近的塔中11等井相比,含有相对较高的不含烷基取代基的芳烃化合物(如菲等)和相对较高的多环芳烃化合物(如甾蒽、芘、苯并[a]蒽、苯并荧蒽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平溪黑色断层泥一系列的分析测试,发现黑色断层泥中含有约9wt%的有机质组分,并且属于干酪根类型。通过对有机质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得到,其中主要的烷烃化合物成分为正构烷烃(C14-C21)、无环异戊二烯烷烃(姥鲛烷和植烷)、甾烷、萜烷和n烷基环已烷(C10-C21)。对有机化合物的初步分析表明,有机质形成于海相或咸水湖泊相的还原环境,并且赋存时间长,有机质成熟度高。通过对比实验发现,黑色断层泥中有机质的出现能够显著地弱化断层的摩擦强度以及提高断层摩擦滑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Geochemical analysis results of 30 source rock samples from Lishu fault depression in Songliao Basin show that samples are compositionally similar and represent a uniform organic facies.Differential distribution of steranes among the samples is due to rank,with vitrinite reflectances (R_o) ranging from 0.65 to 1.61%.In the maturity stage (R_o=0.65–1.20%),the absolute concentrations of steranes increase,which is affected by kerogen degradation,whereas the pyrolysis of high mature source(R_o=1.20–1.61%) show a decrease in the abundance of steranes.Simultaneously,the parameters of steranes vary greatly with maturity.Decrease of prognane/regular sterane value with the increase of maturity suggests that pregnane is not a product of regular steranes pyrolysis.The ratios of C_(27)/C_(29)regular sterane gradually increase,while the value of C_(29)-20S/(20S+20R) and αββ/(αββ+ααα) decrease at high maturity stage,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he difference in the thermostability of steranes involved.This reversed trend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high-maturity stage of source rocks.Whereas the values of rearranged steranes/regular steranes in source rocks show an appare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maturity,it,therefore,appears to be particularly useful for maturity assessment at elevated levels.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别对原油的饱和烃和芳烃组分进行分析,比较了一些常用的油气地球化学参数在两种仪器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计算的23个常用油气地球化学参数中,有10个参数的偏差在5%以内,说明部分油气地球化学参数在两种不同的仪器上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但对于伽马蜡烷/αβ-藿烷、Ts/Tm、2-乙基萘/1-乙基萘(ENR)、(2,6-二甲基萘+2,7-二甲基萘)/1,5-二甲基萘(DNR)等参数,两种仪器的结果偏差较大;一些低含量的化合物在常规的色谱-质谱上检测不到,无法获得相关的地球化学参数.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常规色质在分析时受色谱柱分离能力和柱容量的限制,化合物易形成"共馏峰",影响峰面积积分结果,低含量的化合物易受基线噪音和其他物质的干扰而无法检出.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在有效消除"共馏峰"及分离能力上要强于常规色质分析,能得到相对更真实的基线,在化合物的峰面积积分结果上更为精确,从而得到更客观的油气地球化学参数.因此,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可能成为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有效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从生态系统的底层——蓝细菌和绿硫细菌出发, 从分子化石角度分析浙江长兴煤山剖面的环境变化和生物危机的特点. 系列2-甲基藿烷(C28-C32)指数揭示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蓝细菌的剧烈变化, 蓝细菌在动物灭绝期间和期后出现多次(至少两次)繁盛, 反映了生态系统和水体营养条件的不稳定性. 2-烷基-1,3,4-三甲基苯系列化合物(C12-C23)指标与姥鲛烷/植烷比值(Pr/Ph)共同揭示了沉积环境快速多变的氧化-还原条件. 这些分子化石参数记录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处于一种极度不稳定的环境. 这种环境条件长期的极度不稳定状态与生物危机的多阶段性、生物复苏的长期性相吻合. 因此, 生物危机的多阶段性与生物复苏的长期性是统一的, 它们都是对环境条件不稳定性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