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在中国自然地理区划中的地位一直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它应该放在青藏高原区(或西藏区),还是包括在蒙新荒漠、半荒漠区内。一部分人从气候和拔海高度等特征出发,把它列入青藏高原区,并认为同羌塘高原相似或同属一个亚区;  相似文献   

2.
论柴达木盆地在我国综合自然区划中的从属关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柴达木盆地的从属问题,一直是人们注意的问题之一。归纳起来,区划工作者对此问题持有三种主张:一、以黄秉维的区划方案为代表的一方面,主张划入青藏高原;二、任美锷、杨级章和徐俊鸣、易绍桢主张划入蒙新(或称西北)区;三、冯绳武不仅把这个盆地,而且把其四周山地一起划入西北区。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柴达木盆地的从属问题,一直是人们注意的问题之一。归纳起来,区划工作者对此问题持有三种主张:一、以黄秉维的区划方案为代表的一方面,主张划入青藏高原;二、任美锷、杨级章和徐俊鸣、易绍桢主张划入蒙新(或称西北)区;三、冯绳武不仅把这个盆地,而且把其四周山地一起划入西北区。  相似文献   

4.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在中国的兴起并非"伊萨钦科讲学"的偶然,而是与之相关的理论体系构建、专业人员培养、中外历史传承及社会实践需求的综合结果。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一直以实践性为宗旨,围绕着自然区划、土地变化、景观服务等不同的综合视角,经历了从农业区划、生态区划到综合区划研究,从土地类型、土地资源到土地系统研究,从景观格局到景观功能与服务研究等主题的演进,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和深化。新形势下,综合自然地理学将以人地耦合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过程耦合、区域集成为综合方向,以景观可持续性为重点领域,以大数据及高新技术为方法支撑,探索新的综合途径。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黄土地区公路自然区划宏观程度高、实际难应用等问题,研究新的区划方案、寻找理想的区划指标意义重大。以分形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甘肃黄土粒度分布的分形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黄土具有良好的统计自相似性,其分维值介于2.15~2.705之间;黄土的粒度分维值可定量表征黄土的物理、力学和水理性质及差异,即黄土的粒度分维值越大,其干密度、比表面积、粘聚力、内摩擦角越大,微、小孔隙含量越高,但其平均孔径、孔隙比、湿陷系数和渗透系数越小,其工程地质性质愈稳定;在空间上,黄土粒度分维值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变化规律,反映了甘肃黄土地区二级公路自然区划的5个二级区的差异。认为黄土粒度分维值可作为公路自然区划的主要指标之一,参与三级区的划分,为公路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在我国是一条重要的自然界线,它的划分问题,引起了自然地理学、气候学、土壤学和地植物学等科学工作者的争论。研究这个问题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它是综合自然、农业、林业等区划的依据之一。所以,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的划分,能否正确地反映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关系到运用这规律来指导生产实践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地关系是透视中国城镇化进路的重要视角。论文在历史向度上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人地关系转型的发展脉络和基本逻辑,认为中国人地关系经历了在地化、去地化和再地化3个阶段。在地化阶段,农本立国的经济形态决定了人们对乡土的经济依附和情感依恋,人地关系的在地化逻辑难以动摇;去地化阶段,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转型推动农民离土出乡,人不离土的价值观束缚发生了结构性松动,在土地与户籍制度的影响下,被动失地的农民与主动离地的农民共同主导了人地关系的去地化过程;再地化阶段,制度变革引领农民真正成为城镇化的主体,乡愁推动城乡文明走向共生,二者助推中国人地关系重塑。对人地关系变迁的历史脉络和基本逻辑的梳理,可以为适应新时代的人地关系的制度调节和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顺利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地统计学方法在土壤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地统计学目前在土壤科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成为认识土壤特征的一个重要工具.地统计学的空间变异函数和克里格插值等方法是土壤性状分析的主要手段,空间变异函数主要用于描述土壤理化性状空间变异特性,不同的插值方法可优化田间试验设计和田间采样方案,克里格插值方法则特别适用于未测量点土壤属性值的估测等.近年插值方法又被广泛应用于确定区域土壤环境容量和土壤质量标准,随机模拟则用于对土壤特性进行不确定性估计等.因而,地统计学方法对我国大量土壤学资料的整合与分析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探地雷达在沙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前国内外开展的沙丘形成机理、发育过程的研究多依靠短期的风沙观测分析, 或者对浅层内部构造的取样分析。对于这些研究手段, 难以从三维空间角度对其内部整体构造加以研究, 从而也难以对形成机理、发展变化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们利用现代技术在国内率先应用探地雷达开展有关沙丘内部构造和下部古地形的研究工作。研究结果揭示了三垄沙南段的成因主要由风成作用形成, 而与下伏地形无关, 由其内部构造可见三垄沙的形成为典型的在地势平缓地区, 单风向为主作用下形成的新月形沙丘。沙丘的整个内部结构可分为三个区域, 反映了其不同部位的结构特征。同时该研究成果显示应用探地雷达开展有关沙漠内部结构研究是一条非常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В.Н.苏卡切夫院士是苏联最卓越的地植物学家,全苏联地理学会名誉学会名誉会员、全苏植物学会会工、苏联科学院森林研究所所长,曾任莫斯科大学地理系植物地理学教研室主任多年。他于今年2月14日率领了一个考察团,包括苏联科学院森林研究所副所长Н.Е.卡班诺夫教授、研究员Н.В.德里斯、В.А班日诺夫同志来我国西南和华南考察,先后共历两月,于4月13日返苏。考察期间到过四川、云南、广东和海南岛各地。在旅途中和在北京期间,曾就地植物学、森林学、自然区划,综合考察有关问题,以无国科学工作者做过多次有系统的报告和谈话。现在我们将这些报告和谈话中有关地植物学的部分综合整理出来,供给这方面有关的同志们参考。这些报告和谈话都是由林业部毕国昌同导口译和我们笔记的,在翻译笔记的过程中,难免产生错误,稿成又未能经苏卡切夫院士等校阅,有错误的地方当由译者和笔记整理者负责。苏卡切夫院士不但在科学上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解决了许多问题;而且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对中国科学工作者无微不至地帮助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他的遇事与同志们商量、谦虚诚朴的民主作风,他的认真细微、处处从具体情况出发的科学的态度,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尤其他以七十六岁的高龄,不辞劳苦地跋涉长途,进行考察,这  相似文献   

11.
В.Н.苏卡切夫院士是苏联最卓越的地植物学家,全苏联地理学会名誉学会名誉会员、全苏植物学会会工、苏联科学院森林研究所所长,曾任莫斯科大学地理系植物地理学教研室主任多年。他于今年2月14日率领了一个考察团,包括苏联科学院森林研究所副所长Н.Е.卡班诺夫教授、研究员Н.В.德里斯、В.А班日诺夫同志来我国西南和华南考察,先后共历两月,于4月13日返苏。考察期间到过四川、云南、广东和海南岛各地。在旅途中和在北京期间,曾就地植物学、森林学、自然区划,综合考察有关问题,以无国科学工作者做过多次有系统的报告和谈话。现在我们将这些报告和谈话中有关地植物学的部分综合整理出来,供给这方面有关的同志们参考。这些报告和谈话都是由林业部毕国昌同导口译和我们笔记的,在翻译笔记的过程中,难免产生错误,稿成又未能经苏卡切夫院士等校阅,有错误的地方当由译者和笔记整理者负责。苏卡切夫院士不但在科学上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解决了许多问题;而且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对中国科学工作者无微不至地帮助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他的遇事与同志们商量、谦虚诚朴的民主作风,他的认真细微、处处从具体情况出发的科学的态度,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尤其他以七十六岁的高龄,不辞劳苦地跋涉长途,进行考察,这  相似文献   

12.
从地-气温差的长期变化检测中国北部土壤荒漠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艾丽坤  郭维栋 《地理学报》2003,58(Z1):108-116
通过研究对比中国北方地区(35°N以北,100°E以东)1956~2000年间496个台站的观测气温(Ta)和0 cm地温(Ts)的变化特征,使用Ta-Ts的距平值建立了一个土壤荒漠化指标.研究表明:1956~2000年的45年间,土壤荒漠化最为严重的是我国西北东部(35°~45°N,100°~110°E),这一地区的土壤荒漠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加剧,进入80年代以后呈现显著的恶化趋势;东北地区(45°~52°N,120°~135°E)春季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也出现了微弱的荒漠化倾向;尽管华北地区(35°~45°N,110°~120°E)的夏季降水明显减少,但是并没有发现这一地区土壤植被的恶化趋势.在年际变动尺度上,土壤荒漠化指数与降水变化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说明降水仍是影响我国北方土壤状况的主要因素.在西北东部的夏季和华北地区的春夏两季,土壤荒漠化指数与归一化土壤植被指数(NDⅥ)的良好关系进一步表明使用Ta-Ts作为土壤荒漠化指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沙丘层序的建立一直是风沙地貌与沙漠第四纪地质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而揭示沙丘沉积构造是解决该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探地雷达(GPR)是近年兴起的探测沙丘沉积构造的较新和较有效的手段,因风成沙沉积具有均一性好、低电导性、低含水性及低密度性等特点,使GPR在沙丘探测中得到良好的探测效果。借助GPR可研究:(1)一般沙丘的构造和层序、高大沙丘的浅层构造与层序、横向沙山的较完整层序等;(2)沙丘历史时期的移动方向和速率、沙丘的发育过程;(3)沙丘与沙漠的环境变化过程;(4)沙丘和沙漠的水文信息等。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沙丘含水量、电磁波频率选择、杂波干扰、波速理论值与实际偏差、数据处理和图像解译等方面的问题。目前,GPR在沙漠研究中尚未普及,本文旨在通过综述其在沙漠研究中的进展和存在问题,以期促进GPR在沙丘发育过程和沙漠演化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沙漠》2003,23(2):U001-U001
《中国沙漠》在1447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前100名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从中心地到城市网络——中国城镇体系研究的理论转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城镇体系核心特征的演变,推动其研究视角由等级制的传统中心地理论向关系制的现代城市网络转变。以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简要回顾克氏中心地理论在中国城镇体系研究中的理论和实证进展,通过对中心地理论固有缺陷,以及城镇体系研究逻辑变化的分析,阐明传统中心地理论在解释和解决现代城镇体系问题时的局限性;指出城市网络理论兴起的背景:交通革命带来的时空压缩导致区位论的解释失效、流空间理论的产生、全球化与生产网络的产生、制度与体制演变——中心地组织原则的转化;从企业组织、交通流、信息流三个研究视角,揭示中国城镇体系研究的网络思维端倪;通过研究主体特征的关注由中心性到节点属性、主体关系由等级从属到功能互补、时空尺度由地方到全球三个方面的对比,指出中心地与城市网络应用于城镇体系研究中的理论差异。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基础建设也飞速发展,这也使得部分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给自然生态造成多种影响,导致各种地质灾害问题的出现,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地质灾害的治理也变得迫在眉睫,为寻求寻找有效预防和治理措施,本文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锚杆支护措施在地质灾害治理过程中的应用开展讨论。  相似文献   

17.
岩溶是一种发育于碳酸盐地层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岩溶产生后,造成地表塌陷、地面变形、地面开裂,对地表建筑物造成一定的破坏,会造成房屋墙壁裂缝、屋内地面裂缝下沉,严重的直接导致建筑物倒塌。因此,在碳酸盐地层进行工程建设,岩溶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是不容忽略的因素,要处理好岩溶地基,首先要查明地基以下岩溶的分布情况,故加强岩溶地基探测方法的应用研究,采用合理有效的探测方法,有着重大的技术价值和经济意义。在岩溶探测中,探地雷达具有抗干扰能力强、分辨率较高等优势,被较多的应用于岩溶区的调查。本文以某建设工程场地为例,采用探地雷达对拟建工地基础进行了岩溶调查,通过对获得的雷达剖面资料进行处理和解释,取得了较好的探测效果,其技术方法可为同类岩溶的探测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谈“讨论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明 《地理教学》2004,(3):9-11
“讨论法”是一种以学生自己的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如果“讨论法”运用得合理,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舞台,课堂就成为学生积极思维,闪现智慧灵感的场所。如果运用得不恰当,课堂便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  相似文献   

19.
"从远处的浴场上望到漆黑的礁岩上有些雪白的亮点,坐在那辆敞篷观光车从岸边驶过时,才发现那竟是成群结队的新娘挽着爱人的手在拍婚纱照片。天上有海鸟飞过,前面海中的那块礁石酷似桂林那座象鼻山。  相似文献   

20.
一、无图变图法 无图题目仅以文字提供信息,往往比较抽象、难以把握。如果在解题过程中把它转化成图像的形式,就会出现一目了然、更加形象和具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