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虾病暴发前虾池中一些环境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实验研究1994年5~8月即墨金口养殖场虾病发生前,养虾池中叶绿素a总量、去镁叶绿素含量、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以及营养盐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调查期间两个养虾池中叶绿素a含量逐月减小,分别从49.98mg/m3和25.54mg/m3降至1.50mg/m3和3.30mg/m3,去镁叶绿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微型(2~20μm)的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最大,分别为74.3%和68.4%,超微型(2~0.45μm)分别为20.4%和27.5%,小型(>20μm)的叶绿素a含量最小,分别为5.5%和4.2%。所调查虾池中无机磷含量均超过富营养化阈限,无机氮含量接近富营养化阈限。  相似文献   

2.
北京邻区1.2Ma以来黄土沉积及其对东部沙漠扩张的指示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远离黄土高原主体的北京邻区延-怀-涿盆地沉积了总厚度超过100m的厚层黄土,其底部可见L15,对应的年龄约为1.2Ma。对剖面进行的粒度分析揭示,在0.25Ma(氧同位素8阶段)前后,黄土层的中值粒径发生了突变,从平均20~30μm变为45~60μm,相应粗颗粒(>65μm)比例也大幅增加,从15%~25%增至40%~50%。这一变化是以往在远离沙漠源区的黄土沉积中所未见的,表明我国北部沙漠和戈壁干旱化程度和范围在这一时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使北京黄土沉积区和源区的距离出现了突变。  相似文献   

3.
沙蚕养虾能增大对虾规格、提高对虾产量、降低饵料成本、防止池底污染[1]。但目前仍有许多养虾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清池药物将养虾池内的沙蚕杀死,造成一定的损失。为找到虾池常用药物对沙蚕的安全浓度,笔者于1992年5~6月用漂白粉、茶子饼、CuSO4、生石灰对沙蚕的毒性进行了试验。1材料和方法1.1试验材料日本刺沙蚕(Neanthesjaponica)[2]取自寿光县第二水产养殖公司111号养虾池,选用健康、肢体完整的个体,规格2.5~3.5cm(CuSO4毒性试验沙蚕规格4.5~5.5cm)。漂白…  相似文献   

4.
日本对虾人工性腺催熟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越赳 《海洋科学》1995,19(6):13-15
我们于1990~1991年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日本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的研究”课题,并在东山县海兴水产养殖场进行日本对虾人工性腺催熟试验,连续2a均获得成功。现将实验情况报告如下。l材料与方法l月设备与条件利用3个规格为5.0m×5.5m×1.5m的水泥池作为亲虾催熟池、池上加棚盖,池面用黑布遮盖,池底四周每隔1m左右布气石一个,用于亲虾催熟过程增氧,池中间作为投饵和亲虾栖息场所,不布气石,以免充气时干扰亲虾。1.2亲虾来源和选择亲虾来源于广东惠来县沿海水深50~80m的海区。挑选无受伤、附肢…  相似文献   

5.
池底污泥对虾池水环境的影响及池底改良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在生产中通常所采取的一些池底处理方法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故造成虾池池底污染状况逐年加重。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污染程度的底泥中有机质含量的测定、采取不同方法处理后底泥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底泥对水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试验,提出了通过浸泡水洗来减轻池底污染的池底处理新方法。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底泥取自乳山市对虾育苗场及第二养虾场不同污染程度的虾池和外海海滩。收虾后的取样方法是:不同层次分别多点(20个点以上)采取,混合均匀后随机取样500~10009,自然干燥后测定、保存。养虾季节内取样方法是:池内定点…  相似文献   

6.
1993年青岛流亭镇对虾爆发性流行病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岛流亭镇位于胶州湾东岸。对虾养殖面积6000余亩,虾池350余个。从80年代初开始养虾,产量逐年上升,1990~1992年达到全盛阶段,平均亩产250kg左右,最高可达500kg,每亩净利达3000~5000元。虾池面积大多10~20亩,配备水泵2~3台(300m3/h)。1993年暴发的对虾流行病[2],流亭一带也未幸免于难,从7月28日第一家因病出虾开始,到8月10日前后仅10余天时间,90%左右的养虾户被追将虾出池,虾规格约8cm,平均亩产30~50kg.仅为往年的20~30%,直接经济损…  相似文献   

7.
通过测定乳化鱼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化学发光强度,研究了在50℃乳化鱼油中,低分子甲壳胺(LMCHS)和低分子羧甲基甲壳胺硫酸酯(CCS)对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的保护作用。测定结果,第6d CCS对C22:5、C22:6氧化抑制率达96.03% 、92.50% ,在第20d LMCHS对不饱和脂肪酸C16:1、C18:1氧化抑制率为61.06% 、60.09% ,对C18:3、C20:5和C22:6氧化抑制率分别为50.36% 、47.57% 、43.70% 。研究表明:LMCHS和CCS对不饱脂肪酸都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效果优于维生素E。  相似文献   

8.
对虾池底硫化氢的成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乃禹 《海洋科学》1985,9(6):60-60
硫化氢是毒性很强的气体。据茂野帮彦(1975年)报道,当水中的硫化氢浓度为O.1—2ppm时,日本对虾失去平衡;4ppm时对虾立即死亡。 养虾两年以上的虾池,如底质不改善,对虾规格和产量则越来越差。究其原因是池底产生的硫化氢与日俱增所致。硫化氢不仅对虾类有毒害作用,而且由于它的氧化,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在缺氧条件下更加导致了氨氮和硫化氢的产生。因此,分析硫化氢的成因,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对养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1994年10月结合水色遥感光谱实验,对象山港中、西部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优势种类、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做了现场观测。表层水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4种,隶属3门17属,细胞丰度为1.05×104±1.14×104个/dm3;叶绿素a浓度为1.07±0.59μg/dm3,潜在初级生产力为3.86±3.60mgC/(m3·h)。港区西部的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叶绿素a浓度和初级生产力均高于港区中部;表层叶绿素a浓度高于中层和底层。浮游植物细胞粒径分级结果表明,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细胞(<20μm)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占86%,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占89%;小型浮游植物细胞(>20μm)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占14%,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占11%。  相似文献   

10.
氨对长毛对虾幼体的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栋梁  高淑英 《台湾海峡》1994,13(2):133-137
氨对长对虾各期幼体的毒性试验表明:蚤状幼体对氨最每天敏感,而仔虾幼体对氨的耐受性最强,在盐度32,PH8.20,水温29.0℃时,无节幼体Ⅱ期,蚤状幼体Ⅰ期,仔虾第五天24h的LC50值分别为13.20(1.15)、9.97(0.87)、26.99(2.35)和60.81mg/dm^3ΣNH^+4(NH3)-N^1(5.30gm/dm^3NH3-N).Z1,M1,P5的48h的LC50值分别为5.  相似文献   

11.
对虾养殖塘浮游植物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7月6日~2006年9月5日,对上虞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塘水体的浮游微藻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塘中共检出常见浮游微藻4门25属30种,其中蓝藻8种,绿藻18种,硅藻3种,裸藻1种。绿藻门藻种类最多,占藻类种类的60.0%,其次是蓝藻门藻占26.7%,硅藻门藻占10.0%,裸藻门藻占3.3%。主要蓝藻有项圈藻(Anabaenopsis sp)、色球藻(Chroococcus sp)、平裂藻(Merismopedia sp)、微囊藻(Microcystis sp)、小席藻(Phorimidium sp)、螺旋藻(Spirulina sp);常见绿藻有小球藻(Chlorella sp)、空星藻(Coelastrumsp)、卵囊藻(Oocys-tis sp)、盘星藻(Pediastrum sp)等;常见硅藻有舟形藻(Navicula sp)、尖针杆藻(Synedra acus)。养殖早期浮游微藻细胞数量为5.8×107/L,香浓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2005。养殖后期浮游微藻细胞数量为2.5×107/L,香浓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4939。浮游藻类多样性指数总体表现为养殖前期低后期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对虾人工养殖中流行发光病,病因学研究证明为一种致病性亮弧菌IVibriosplendidusI所致。细菌杆状,稍弯,大小为0.4-0.6×1.5μm,单极鞭毛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G-),对葡萄糖发酵产酸,氧化酶、接触酶、精氨酸双水解酶、淀粉酶均为阳性,对弧菌抑制剂0/129敏感,在弧菌选择性培养基(TCBS)上生长良好。DNA的G+C为44.7mol·L(-1)(tm值为72.2℃)。虾体被感染后,组织细胞变性、坏死,血窦与组织间隙充塞细菌,血液淋巴细胞的吞噬和凝固等机能改变,体色灰白,游动缓慢,抗病力下降,衰竭而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四倍体诱导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光控和行为学原理,控制中国对虾在适当时候产卵,在一定的时刻以温度休克和细胞松弛素的方法诱导受精卵发育成为四倍体。作者发展了对虾染色体制备技术,以中肠和触角腺、精巢为材料,从后期幼体直到8~9cm左右次成虾均获得较好的分裂中相。染色体倍性检测结果表明,最好的四倍体诱导成功率达66.7%。共获得10cm左右的实验对虾几千尾。初步观察表明,四倍体中国对虾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东平原狭蚌虫外壳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研究。外壳由内外角质层、内外上皮层和皮下结缔组织共同组成。外角质层厚,较规则。上皮细胞有柱状细胞和具有胞突的锥形细胞两种形态。同侧及相对两侧的上皮胞突相连接,构成了许多具有血细胞的血腔隙。  相似文献   

15.
自1996年以来,引发对虾病害发生和流行的病原体日趋复杂,病毒、原核生物的混合型感染成为病害的主要特点。立克次氏体是一种原核生物,是导致对虾发病的重要病原体之一。目前关于对虾立克次氏体样病原的研究国内外系统报道的较少,现有报告主要是自然发病的对虾个体的病灶组织病原体的检测以及病理学的研究[1]。在对虾细胞培养环境条件下,立克次氏体的增殖方式及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作者在细胞培养条件下,系统地研究了立克次氏体的形态、病理及其增殖规律。本文报道中国对虾淋巴组织培养细胞中立克次氏体增殖的形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养殖环境对对虾生长及病原体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林荣根 《海洋科学》2001,25(7):11-14
80年代以来 ,我国的对虾养殖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其产量1988年曾超过200000t,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对虾养殖国。但是由于盲目发展、缺乏科学管理 ,再加上对虾养殖单位及个人只顾眼前利益、不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盲目提高养殖密度、增加投饵量 ,这种严重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遭到了大自然强有力的报复 :自90年代以来虾池的水质和底质环境严重恶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赤潮频繁发生。这不仅对养殖业自身造成危害 ,而且还污染了周围的浅海水体 ,从而反过来又影响养殖业 ,形成恶性循环。其结果给细菌、病毒造就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虾病…  相似文献   

17.
胜利原油对对虾受精卵及幼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于1980—1981年系统地观察研究了胜利原油对渤,黄海对虾(Penaeus orientalis)的受精卵及各发育阶段幼体成活、变态、摄食的影响。为今后对虾人工育苗、养殖及渤海对虾资源增殖的研究,为进一步开展石油污染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注射生物胺(多巴胺、5-羟色胺)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离子转运酶活力和渗透压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生物胺(DA、5-HT)对凡纳滨对虾鳃丝总AT- Pase、Na -K -ATPase、V-ATPase活力的影响均显著(P<0.05).而对HCO3--ATPase活力和渗透压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对照组渗透生理指标无明显变化。注射DA组AT- Pase、Na -K -ATPase活力在6h内呈峰值变化,分别在1h、3h达到最大值,在6-12h时稳定在对照组水平,12h后逐渐升高,于36h时达到最大值后降低,而V-ATPase活力在实验时间内呈阶段式升高现象,在36h达最大值后降低;注射5-HT组ATPase、Na -K -ATPase活力随取样时间增加而降低.至9h达到最小值,9h后趋于稳定,V-ATPase活力在48h内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注射DA、5-HT处理组血淋巴渗透压分别在6h、9h内呈明显的峰值变化.分别在1h、6h达到最大值,然后分别在6h、9h后趋于稳定,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19.
舟山沿海经济虾类及其区系特点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报告了舟山沿海经济虾类47种。其中9种为渔业生产的主要对象,4种大型个体对虾在养殖上有一定意义,特别是斑节对虾、短沟对虾和长毛对虾最近几年的出现,在海洋学研究上应予注意。舟山沿海虾类以暖水性种类占优势,其南北沿海虾类成分组成显著不同,北部渗入了少量冷水性虾类,南部则有大量暖水性种类。显然,印度-西太平洋虾类区系在舟山沿海已临近分布北界。  相似文献   

20.
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对多巴胺的免疫响应。结果表明:注射多巴胺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数量、吞噬率和血淋巴酚氧化酶、溶菌、类α2-巨球蛋白活力影响显著(P<0.05),而对照组各免疫指标无明显变化。在实验时间内,多巴胺处理组各指标均呈峰值变化,3类血细胞、总血细胞数量和血淋巴类α2-巨球蛋白活力在3h时分别达到最小值和最大值,而血淋巴酚氧化酶、血细胞吞噬率和血淋巴溶菌活力于6h时分别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同时各免疫指标变化与多巴胺的注射剂量具有明显的负、正相关性;其中颗粒细胞、半颗粒细胞数量和血淋巴酚氧化酶、类α2-巨球蛋白活力在12h后趋于稳定,透明细胞、总血细胞数量和吞噬率于18h后保持稳定,而溶菌活力在24h后保持平稳,稳定后各免疫指标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这说明多巴胺对凡纳滨对虾血细胞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对虾免疫力的显著下降,并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