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来与好友一起在因特网上“遨游”,略有收获,特将所知的有关天文类的网址与大家共享。一、研究机构1中科院北京天文台htp:/www.bao.ac.cn/2上海天文台htp:/www.cstnet-sh.net.cn/shao/shao.htm上海天...  相似文献   

2.
2006年10月16日的《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简字不简单》的文章,北京天文馆的退休职工赵世英注意到文章只字未提照片中的高鲁先生。为弥补这一缺憾,同时又恰逢高鲁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2007年6月26日亦即高鲁先生逝世60周年纪念日),赵老先生专门给本刊写来特稿,以极其崇敬的心情追忆高鲁先生。  相似文献   

3.
走上天文之路1941年9月21日,一次罕见的日全食出现在我国的天空中。当时正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是中国天文学家克服重重困难,认真组织了科学观测。中国天文学界元老高鲁在重庆《大公报》上发表长文,介绍日食知识,并呼吁积极对民众开展科普宣传。时隔不久,身在福建的高鲁先生收到一封从四川辗转寄来的信,写信人是一位16岁的少年,名叫李杬(以后改名为李元)。来信诉说有志于探索星空奥秘,渴望得到专家的指点和教诲。高鲁热情地给这位素不相识的中学生回了信,指点他向正在大后方工作的天文学家张钰哲、李珩、陈遵妫等求教。40多年后,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  相似文献   

4.
李鉴澄先生是我国最早研究地球磁场的专家,开辟了我国地磁研究的先河。他也从事古天文史的研究,特别对我国古代天文仪器的研究方面特有建树。在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后,他又带领我们进行人造天体的观测。这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他不顾当时年过五旬,仍然和年轻人一样起早摸黑,不  相似文献   

5.
在冥王星的发现史中 ,美国天文学家洛韦尔和汤博所作出的贡献是永不磨灭的。前者对冥王星的存在作了理论研究 ,还自费筹建了洛韦尔天文台 ,为冥王星的发现准备了物质条件 ;后者则是冥王星的发现者。洛韦尔 (185 5~ 1916 )洛韦尔和洛韦尔天文台洛韦尔于 1 855年 3月 1 3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一个富豪家庭中。年仅 2 1岁时 ,他便从哈佛大学毕了业 ,并在翌年到他祖父在欧洲经营的商行工作。 1 883~ 1 893年间 ,他曾多次到远东地区考察 ,还曾任美国驻日本的首任大使的商务参赞。在这期间 ,他还继承了洛韦尔家族的部分遗产 ,使他成了一…  相似文献   

6.
李元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天文科普专家,他多年来积极筹划和推动我国天文馆事业的发展,是北京天文馆的创始人之一。为此,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1998年,将6741号小行星命名为“李元星”,以表彰他对天文普及事业的贡献。今年是李元先生80寿辰,又是他从事天文科普工作60周年。借此良机,本人根据自己与李元在一起工作多年的体会,就他在北京天文馆创业和敬业的史实做一回顾。担起开馆的重任1957年初,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北京天文馆”提字。5月,天象厅基建完工,7月民主德国专家安装完天象仪回国,这一切均拉开了北京天文馆对外开放的序幕。举世瞩目  相似文献   

7.
人们说起宇宙,头脑中往往就会浮现出浩瀚无际的太空;讲到天体,则总是想到庞大无比的星球。的确,一般说来,“天文数字”都是令人头晕目眩的大数,可是大千世界是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在我们的太阳系中,就有着一种“迷你型行星”——小行星。 19世纪的“见面礼” 早在17世纪时,开普勒就觉得火星与木星之间的空隙似乎太大,它们中间应当还有天体存在,否则宇宙就会显得“不和谐”。1781年天王星被发现后,人们更坚  相似文献   

8.
根据化学家诺贝尔的遗嘱,从1901年开始颁发多项诺贝尔奖金,其中之一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奖项从第一次颁奖至今已整整过去100年了。在这100年中,有8项天体物理学研究成果获得了6个年份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些年份是1936年、1967年、1974年、1978年、1983年和1993年,其中1974年和1983年各有两项。  相似文献   

9.
2011年是北京天文馆首任馆长陈遵妫先生诞辰110周年,又是他辞世20周年。作为晚辈,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笔者有责任将陈先生创建北京天文馆的业绩和本人的感受与众人畅享,让我们的天文馆事业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0.
1957年 9月北京天文馆开馆前夕 ,我与几位南大天文系应届毕业的同学分配到馆工作。时值李鉴澄先生应首任馆长陈遵妫先生之邀 ,从东北举家来到北京 ,出任天文馆研究员。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 ,在相识不久的一次闲谈中 ,李先生说他已经 53岁 ,再过七八年就要退休了 ,对于一个刚出校门的我来说 ,“退休”二字当时感到实在太陌生、太遥远了。然而岁月匆匆 ,四十余载飘然而过 ,尔今我虽然仍在科研一线工作却早已超过退休之年 ;而李先生已是一位年逾九旬、松鹤延年的寿者。笔者刚到馆工作时 ,正值《天文爱好者》创刊 ,因而有幸成为这本刊物的首期…  相似文献   

11.
李良 《天文爱好者》2009,(10):46-51
1609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在那一年,伽利略率先使用望远镜观测星空,开创了望远镜天文学时代。400年后,联合国将2009年定为国际天文年。此外,在1609年,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出版了《新天文学》(10年后又出版《宇宙和谐论》一书),先后提出了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虽然这三大定律是零零散散地出现在他浩如烟海的著作里的,  相似文献   

12.
2011年的春节刚刚过去,零星的鞭炮声还不时响起,人们还在回味着旧历年的欢乐与温馨,太阳突然间活跃起来,表面最多有5群太阳黑子。正月初十(2月12日)太阳表面南半球新浮现出编号为Noaal158的黑子群。这个黑子群迅速发展,只2—3天的时间东西跨度就增大为约10个地球直径。  相似文献   

13.
莱曼·斯必泽(Lyman Spltzer)是二十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作为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他的主要贡献在星系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学、热核聚变和空间天文学;是提出在太空中放置天文望远镜的第一人,斯必泽推动了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祖冲之(429~500)·天文大事·纪念祖冲之逝世1500周年———《祖冲之科学著作校释》序○席泽宗  编者按: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卒于齐东昏侯永元二年(公元500年)。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得到圆周率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之精确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他在天文学上的贡献是编制《大明历》,首先将岁差引进历法,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大进步。另外他还打破19年7闰,采用391年中有144个闰月的新闰周。祖冲之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在音律、文学方面颇有成就,并略通各种机械…  相似文献   

15.
郭霞 《天文爱好者》2012,(10):60-64
2012年10月,全球最重要的多国合作天文机构——欧洲南方天文台(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英文简称ESO,中文简称欧南台)迎来了50周年华诞。欧南台成立于1962年,目的是为欧洲的天文学家研究南方的天空提供先进的设施和便利条件,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附近的加兴,目前有15个国家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16.
2009年7月20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一天。因为它是阿波罗11号实施首次载人登月40周年纪念日。阿波罗载人登月对人类社会在政治、科学、技术、经济、生活和甚至精神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和促进作用。目前.美国“重返月球”计划还将大量借鉴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的大量经验和技术,因为多项最新研究表明.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的许多方案和技术.即使在今天也不过时。  相似文献   

17.
2010年1月2日是世界著名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诞辰90周年的日子。我国天文学家、知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先生在上海《新发现》杂志2010年第1期上发表了长篇纪念文章——“我与阿西莫夫”卞毓麟先生是我国目前所知翻译阿西莫夫科普作品最多的学者,曾与阿西莫夫有过多次书信交往.  相似文献   

18.
20 0 0年 1月 2 0日 ,是李鉴澄先生九十五华诞。李鉴澄先生是江苏吴江人 ,1 92 9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 ,1 93 0年赴南京到前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工作。当时从国外归来的著名天文学家余青松所长正在创建自行设计的第一座近代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在创建紫金山天文台的初期 ,李鉴澄先生从土木建设到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等都亲自参加了工作。当天文台初具规模之后 ,他便利用当时仅有的仪器设备 ,从事天文研究工作。他对 1 60厘米光学望远镜的性能作了观测研究 ,又利用 61厘米反射望远镜、2 0厘米赤道仪、太阳分光仪等仪器对天体进…  相似文献   

19.
约翰·道布森(JohnDobson)先生是鼎鼎大名的"道布森反射式望远镜"的发明者。他所倡导的"路边天文"(Side-walk Astronomy)活动在北美洲全境正如火如茶地开展。《天文爱好者》杂志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介绍过他和他的路边天文(详见1984年第五期)。我们有幸在 IAU 启动2009国际天文年之际独家采访了这位现居美国旧金山的92岁高龄的传奇人物。在此,特别感谢负责联络的Donna Smith 女士。  相似文献   

20.
48年前,在天文馆和业内人士的热心奔走和呼吁下,《天文爱好者》创刊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本天文科普期刊。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历经风风雨雨,如今已推出300期。这300期杂志就像一串闪光的足迹,记录了《天文爱好者》曲折的成长历程,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在近半个世纪的蹉跎岁月里,我们的杂志在发展中成熟,在成熟中壮大,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赢得了自己的读者,积淀出自己的经验,成为一本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普期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