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利用GC/MS法分析研究了北大港湿地东部沼泽水域沉积物岩芯样中16种多环芳烃(PAHs)含量与组成的垂向分布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岩芯中PAHs含量在(18.1~821)×10-9之间,岩芯上段PAHs以5~6环高分子量组分为主,中段和下段则以2~3环组分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大港湿地PAHs含量显著升高,峰值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比国内多数地区峰值出现时间更早,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PAHs含量再次处于增长态势。根据成分组成和产业发展分析当地不同时期PAHs的来源,20世纪50年代以前,PAHs主要来自于长距离输送和薪柴的低温燃烧,此后则是以湿地周边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为主。北大港湿地的PAHs污染明显受到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是主要来源,大港油田开采泄漏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青藏东北部若尔盖高原全新世泥炭沉积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用泥炭纹泥计年与14C测年相结合的新方法,首次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若尔盖高原建立了系列完整、可信度佳和年尺度的高分辨率更新世末及全新世泥炭沉积年代谱,时间跨度为 13 6 5 5年至现在;阐明了若尔盖高原不同类型全新世泥炭沉积的时序和空间分异规律;从沉积学上证实了各期仙女木事件的存在和发生时间;划定全新世大暖期为距今 95 0 0~ 2 0 0 0年,是泥炭沉积高速期;计算了泥炭沉积率。上述结果对青藏高原也有一定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3.
南岭山地湖泊多环芳烃的大气沉降历史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大山脉对大气环流具有阻挡或屏障作用.通过分析测定南岭山地湖泊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垂直分布,结合210Pb定年,探讨了大气PAHs污染在南岭山地的沉积历史.结果显示,沉积物中的PAHs主要以低环数化合物为主,其中尤以菲的含量为最高.在剖面深度0~28 cm范围内,总多环芳烃的含量范围为86~778 ng/g.自1970年开始,PAHs含量持续增加,其中20世纪80、90年代中后期PAHs含量略有降低;在2000年后,沉积柱中的PAHs含量呈急剧增加之势态.多环芳烃在大气迁移过程中发生了组成分异,沉积物中相对富集轻组分(低环数)PAHs,与颗粒物结合的大气干湿沉降是PAHs向偏远山地积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湖北梁子湖沉积物正构烷烃与多环芳烃对环境变迁的记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梁子湖沉积柱91~345 cm段中正构烷烃和17种多环芳烃含量进行了分析,发现在整个沉积柱中,长碳链正构烷烃的比例和17种多环芳烃含量的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二者都是从181~194 em(14C定年显示其对应的沉积年代为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突然增高,指示了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剧增.认为这种变化正是春秋战同时期我国自然环境条件的改变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类活动的增加在湖泊沉积记录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我国湖泊沉积物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泊沉积物不但可以反映流域多环芳烃(PAHs)的空间分布特征, 更能忠实的记录PAHs排放历史。本文收集了我国湖泊沉积物有关PAHs已有的文献报道, 并与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美国、欧洲、日本等)的湖泊做对比, 系统地综述了我国湖泊沉积物多环芳烃的空间分布、沉积记录及来源。通过对收集数据分析表明, 我国湖泊表层沉积物中ΣPAHs含量为3.2~5260ng/g(dw), 平均值为753.1ng/g(dw)(n=495)。主成分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湖泊表层沉积物PAHs主要来源及其贡献量分别为机动车尾气排放占42.7%、煤炭燃烧占30.1% 以及石油泄漏占27.2%。我国湖泊钻孔沉积记录PAHs从下向上总体表现出由低到高的变化特征, 基本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历史。我国PAHs排放历史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不同, PAHs排放峰值一般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 明显晚于发达国家的50~80年代。同时, 湖泊沉积物记录的PAHs来源有所改变, 煤炭资源是我国部分湖泊沉积历史中PAHs的主要来源,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 机动车尾气排放也成为目前我国湖泊沉积物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相似文献
6.
7.
稠环芳烃和多环芳烃成因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拟实验发现:硫与β-胡萝卜素反应可以形成稠环芳烃,硫或氧与联苯反应可以形成多种多环芳烃。稠环芳烃主要是以一个合适的分子为基础发展形成的,多环芳烃也可以由一个分子转化形成,但主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联苯等化合物分子连接起来而成。 相似文献
8.
多环芳烃(PAHs)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苯环连接在一起的烃类化合物;环境中它主要来源于煤、石油、木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烟草和其他碳氢化合物的不完全燃烧.PAHs在环境中无处不在,且具有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生物累积性使它能长期滞留在环境中.因此PAHs的研究受到了环境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准确把握环境中多环芳烃的行为、主要来源及归宿,对有效控制污染、保护人类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是影响全球泥炭沼泽分布和演化的最重要的因子之一,而泥炭地由于自身的特点成为过去气候变化的良好地质档案。在介绍泥炭沉积过程及不同类型的泥炭沼泽的发育特点基础上,从过去气候变化的常用泥炭记录和泥炭地碳记录等方面总结了国际上针对泥炭地反演气候变化研究的若干重要进展,重点剖析了泥炭腐殖化度、植物残体、有壳变形虫、生物标志化合物、同位素和孢粉等泥炭地过去气候变化重建的代用指标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同时也分析了泥炭地碳累积和碳循环等热点研究问题。最后从泥炭地作为过去气候变化的记录档案、泥炭地对现在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及在泥炭地进行现场气候变化监测与实验等方面对泥炭地与气候变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难降解危险性“三致”有机污染物。微生物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是去除土壤中多环芳烃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对于土壤中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微生物一般以唯一碳源方式代谢;而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对四环或四环以上的多环芳烃的降解作用一般以共代谢方式开始。本文重点论述了高分子量多环芳烃:芘和苯并(a)芘的微生物降解及其机理。并介绍了多环芳烃污染的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机制,最后展望了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1.
12.
天津高沙岭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天津海滨浴场南侧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定量分析,探讨其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表明,沉积物中∑PAHs含量范围为91.4×10-9~855.4×10-9,从空间上呈现出高潮滩中潮滩低潮滩的分布特征.样品中PAHs二环和三环含量占主导地位,以石油污染输入为主,并混合有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根据沉积物风险评价标准,萘、芴、菲、蒽超出风险低值,对潮间带生态具有潜在危害,应严格控制PAHs的人为输入,保护潮间带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14.
15.
苏北盆地XH-1钻孔晚新生代沉积记录特征及其与长江贯通时间的关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XH-1钻孔沉积物、长江和淮河下游现代沉积物的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相关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整个XH-1钻孔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的相关性出现了4次显著变化,其中的第Ⅰ深度段(350—247m)和第Ⅲ深度段(234—57m)的相关性变化分别与淮河下游和长江下游现代沉积物的记录相一致;第Ⅱ深度段(247—234m)的相关性变化处于上下相邻两段的过渡变化之中;而第Ⅳ深度段(57—0m)的相关性变化处于一种不定式的波动之中。从影响磁化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和苏北盆地自身的地质背景来看,XH-1钻孔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相关性的变化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沉积物物质来源的不同,而造成物源差异的主要原因为长江三峡的贯通,及其贯通后对钻孔所在区域水系调整、变迁的影响。古地磁测试结果表明,XH-1钻孔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组分相关性变化特征所揭示出的长江三峡贯通时间约在2.32MaBP。 相似文献
16.
以若尔盖地区为例,通过图像处理、影像分析,建立了泥炭沼泽区在Landsat MSS4个波段图像上皆呈低反射率、暗色调的影像识别标志,根据识别标志准确地圈定了泥炭资源区的范围;通过地物光谱实测和论证分析,论述了该影像识别标志的形成机理,指明了其可靠性和普遍适用性,为遥感在泥炭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指出了技术关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内的克鲁克湖钻孔沉积物中的正构烷烃进行了详细定量分析。根据正构烷烃Paq指数和叶蜡烷烃平均链长(ACL27~33)等参数的变化特征,探讨了湖区过去12kaB.P.以来的古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该区域在9kaB.P.之前的早全新世气候干旱,9~6kaB.P.是整个全新世相对最湿的阶段,6kaB.P.之后气候又逐渐趋向于干旱,但干旱程度要弱于早全新世。这一全新世气候变化样式与受西风影响的亚洲内陆干旱区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样式基本一致,但与同一钻孔沉积物中CaCO3含量和孢粉 A/C 值所重建的古气候变化过程存在一定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6kaB.P.以后的重建结果。我们推测,6kaB.P.后,禾本科植物在湖盆周围植被中的比例显著增加可能是导致上述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本工作表明,在古环境重建中,采用多指标相,互相验证,互相补充,会有利于获得更准确、更详细的古植被及古气候变化历史。 相似文献
18.
北印度洋孟加拉扇远源区的半远洋沉积记录在氧同位素第2期早期及第3期包含大量高频气候波动信号。该区MD77190柱状样自第3期起由以富钙质生物壳体和贫钙质生物壳体为主要特色的两类沉积物构成韵律互层,它们的分布状态、互换频率及在生物和化学组分方面的细微变化反映出59000~21000aB.P.期间研究区可与Heinrich和Dansgaard/Oeschger事件遥相对比的气候演化特征。有关的全球热传输机制有待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过去2ka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时间段,其中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现代暖期备受关注,但气候阶段的起止时间、温湿配置等还存在争议。本文选取赣中玉华山沼泽泥炭钻孔进行孢粉、粒度、腐殖化度、烧失量、Rb/Sr、Zr/Rb等多指标分析研究过去2ka来气候变化。结果揭示过去2ka研究区域的气候变化可以分为5个阶段:1)0~600A.D.期间该地区主要表现为较为冷湿的气候;2)600~850A.D.进入隋唐暖期,气候转暖干;3)850~1400A.D.对应中世纪暖期,中间存在次级波动,整体上表现为湿润气候;4)1400~1900A.D.进入小冰期,处于冷干环境,但是中间存在一些次级波动;5)1900~2000A.D.进入现代暖期,气候较为湿润。对比分析表明,该研究区域的气候变化响应了东部季风区过去2ka的气候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