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气象应急车载服务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付哲  陈慧娴 《广东气象》2008,30(5):53-55
从设计方案、设备选型、工作流程、存在问题等技术方面,详细介绍广州市番禺区气象局气象应急车载服务系统,阐述了对气象应急移动服务系统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配合移动多普勒气象雷达车的数据传输,实现应急通讯的会商以及重大天气过程的直播和保障,利用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图像传输、多媒体制作等多种技术集成设计了DVB/IP气象应急卫星通信系统.该系统从数据收集和通信层面上立足于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为气象应急保障服务和决策指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将对上海市气象局应急处置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Arduino开发平台和MQ-8氢气传感器搭建硬件电路,同时用Arduino语言在开发平台实现MQ-8氢气传感器的实时监测,当气象台站高空气象探测业务场所出现氢气泄露事故时,发出声光报警,提示氢气生产和应用人员启动应急预案,保障气象台站高空气象探测业务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4.
章鹰  彭自强  黄天  李船 《广东气象》2012,34(3):1+67-F0002,F0003
在分析郁南县气象应急管理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郁南县气象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气象应急工作的建议。结果表明,郁南县在气象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气象应急预案体系、气象应急服务体系和服务流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气象应急体制不完善、群众气象灾害防御意识比较薄弱、气象应急保障能力较低等方面的问题,应采取加强应急体系建设、完善气象应急联动机制、做好风险隐患普查排查、加快综合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提高早期预警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颖  岳贤平  崔维军 《气象科技》2011,39(2):242-246
建立气象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增强应对气象灾害管理能力和提高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有重要的意义。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基于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特征和结构的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了由气象灾害预警防御能力、政府组织能力、支撑保障能力3个1级指标和15个2级指标组成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为提高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气象频道插播系统结构的研究和分析,列举了中国气象频道广东应急气象频道插播系统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故,针对主播控机故障、主服务器故障、硬盘主备故障、DVE华风信号故障和其他设备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北海某工程项目建设区污染气象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5年8月14日至28日在北海某工程项目建设区观测所取得的大气边界层污染气象资料,并利用北海市气象站近年的相关气象资料,对建设区地面风场、低空风场、低空温度场、混合层特征、大气稳定度分布、各风向风速下的稳定度联合频率等作了分析,得出建设区的污染气象特征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的介绍了北京市气象局奥运气象应急反恐保障服务的硬件设备、反有毒气体扩散模式、奥运期间气象应急反恐保障的主要工作、反恐气象资料的获得等内容。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5年8月14日至28日在北海某工程项目建设区观测所取得的大气边界层污染气象资料,并利用北海市气象站近年的相关气象资料,对建设区地面风场、低空风场、低空温度场、混合层特征、大气稳定度分布、各风向风速下的稳定度联合频率等作了分析,得出建设区的污染气象特征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0.
陈俊晓 《浙江气象》2011,32(1):32-33,45
根据气象后勤保障工作的特点和近几年气象应急保障的工作实践,分析总结了气象应急响应时期后勤保障工作的任务、重点和要求,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流程、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地面图、高空天气图(850 hPa、500 hPa)以及气象要素对2006—2008年秋季(9—11月)广州市4次典型的大气污染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其大气污染过程的特征及其相对应的天气系统、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广州市秋季重大气污染多数发生在:(1)广州受冷空气影响或回暖期,持续小风或出现静风会导致污染物大量积聚,且多出现能见度明显下降;(2)由于偏北风的输送作用,处于下风向的万顷沙站较易出现重大气污染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污染输送特征;(3)冷高压脊、回流天气形势、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影响期间;(4)近地面层出现逆温层或等温层。  相似文献   

12.
一种客观的天气气候分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广州逐日4次观测多要素值作主因子分析,对前几个主因子得分进行聚类,划分出冬季有5种天气型,夏季有6种。各型有鲜明的天气特征及一定的环流背景。天气型的出现频率和转换频率刻划出气候的结构和动态。此法有综合性、客观性和优化的特点,纵然分型采用的是常规变量,但它与生物、环境现象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显示出这种方法在天气气候分析和应用气象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最优二分割方法,找出杜会、经济或生物的某种指标(本文用广州死亡率)所敏感的气象变量和临界值,用达到临界值的样本建立指标和气象变量的回归方程,提出了最优二分割--逐步回归模式。还研究了一种最优化天气分型的应用。检验表明,评价天气对死亡率的影响,分割-回归模式比一般回归好,最优化天气分型又比分割-回归好。  相似文献   

14.
2010年广州亚运限行减排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限行减排各个阶段的广州和相邻城市监测到的污染物浓度以及同期的天气背景进行分析,探讨污染源、城市的地理位置、天气条件和限行减排对亚/亚残运会期间广州大气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人为限行减排、城市的地理位置和气象扩散条件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使得亚运会期间广州统计平均的能见度基本大于10 km;机动车的限行减排对PM10的削减作用不如PM2.5和PM1明显;限行减排对广州O3浓度控制"不敏感",但是会导致浓度峰值时间相对广东东莞出现1小时左右时间"滞后";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的大气环境问题呈现区域性,而且污染程度不容乐观,将来对该区域的大气环境治理需要进行长期持续的联防联控。  相似文献   

15.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维军  顾春霞 《气象科技》2012,40(6):1061-1067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体现了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研究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对于气象部门绩效评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基于全国24个城市获得的9939份调查问卷,在分析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气象部门公众形象、天气预报用语是否通俗易懂、天气预报准确性、天气预报内容丰富程度、灾害性突发性天气预报预警及时性5个自变量对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的影响都是显著的,而个体因素对于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的影响都是不显著的,从回归系数来看,气象部门公众形象对于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影响最大,其次是预警及时和预报准确性.该研究结果对于气象部门提高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根据广州市城区麓湖、郊区花都测站的2004年污染物监测数据和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Excel分析了广州市臭氧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包括臭氧浓度的年季变化、周变化及日变化特征,并分析了O3与污染物CO、NOx(NO和NO2)、SO2、PM10以及与气象条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广州市臭氧浓度一年出现2个峰值,分别为6月和10月并且郊区浓度大于城区;一周之中最大浓度出现在周末;O3日平均浓度与NOx、NO、CO、相对湿度负相关性较显著,与PM10和气温正相关性较显著;在气温较高、湿度较低的晴朗少云天气时,易造成广州市臭氧的高浓度。  相似文献   

17.
公众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微博作为新时代下的新媒体服务,在广州市气象局的日常气象信息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微博渠道积累的数据及用户需求进行文本数据分析挖掘,发现许多影响微博受欢迎程度的用户偏好特征,运用联合分析得到各个特征的重要性排序,并以此提出新媒体运维指引以及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的合理建议,从而在扩大微博影响力的同时增强广州市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的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边界层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及相关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广州市城区麓湖、郊区花都测站的2004年污染物监测数据和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Excel分析了广州市臭氧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包括臭氧浓度的年季变化、周变化及日变化特征,并分析了O3与污染物CO、NOx(NO和NO2)、SO2、PM10以及与气象条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广州市臭氧浓度一年出现2个峰值,分别为6月和10月并且郊区浓度大于城区;一周之中最大浓度出现在周末;O3日平均浓度与NOx、NO、CO、相对湿度负相关性较显著,与PM10和气温正相关性较显著;在气温较高、湿度较低的晴朗少云天气时,易造成广州市臭氧的高浓度。  相似文献   

19.
高影响天气事件公众关注度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罗慧  张雅斌  刘璐  李彩莲  姚东升  宁海文 《气象》2007,33(10):15-22
天气气候异常变化对我国国民经济、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开展气象风险评估迫在眉睫。基于模糊数学和信息扩散理论,把高影响天气事件作为气象风险源,综合应用12121气象信息服务电话拨打次数的信息,计算高影响天气事件的风险概率,以及社会公众对不同高影响天气事件关注度风险水平和关注人数。以西安市为例,分类分析2004—2006三年期间与公众生活关系密切的7类高影响天气事件:高温、热浪、桑拿、小雨、中雨、大到暴雨和雷暴,以此为风险源因子,挑选对应天气当日的12121信息电话拨打次数为统计样本,计算得出各类高影响天气事件发生的超越概率和风险关注度,计算出社会公众不同等级的关注度风险水平,这对提高社会公众对各种气象风险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判断公共气象服务影响力有指导意义。最后还给出了各类风险源的原始数据统计值与应用公式计算值的拟合对比,验证结果比较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根据交通气象服务的特点,研究开展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服务的思路和技术方法。通过研究高速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网组网原则及站点选择规则,建成交通气象观测网。采用降水、能见度、路面温度、大风等高影响气象因子,建立高速公路通行气象条件模型,根据基础地理数据、气象监测实况数据、精细化模式集成预报数据、灾情调查等数据,利用Flex Builder 4. 6为开发工具,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Web GIS技术的以精细化预报为核心的交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对高速公路的实况天气监测、精细化数值天气预报及灾害性天气预警三大功能,实现了全自动、智能化的精细化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直观的服务信息,为公众交通出行提供了及时的气象服务。研发的公路交通气象服务系统已正式对外服务,并在春运期间为公众用户便捷、安全出行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