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 198 4~ 1999年期间的地极坐标序列和两个大气角动量序列 ,分析了不同Chandler周期和品质因子Q的取值对Chandler摆动观测激发的功率谱密度 ,以及观测激发与大气激发之间的相干系数和相干相位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Chandler周期和品质因子Q的取值对观测激发的功率谱密度 ,以及观测激发与大气激发之间的相干系数有很大影响。因此 ,在分析Chandler摆动的观测激发与地球物理激发的关系时 ,不能仅以观测激发与某个地球物理激发序列 (如大气激发 )的更好逼近来选择Chandler摆动的最佳周期 ,因为Chandler摆动是多种地球物理激发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扩频码又叫测距码或伪随机噪声码。人们已对它作了广泛的研究,它的应用已随着对其研究发展而迅速扩展,除应用于通信、雷达、导航及密码学外,还应用于自动控制、计算机、声学与光学的测量、数字式跟踪、测频及数字网络等方面。本文所研究的是最长周期的伪随机序列(m序列)。及其短截式m序列。详细分析了  相似文献   

3.
用1984-1999年期间的地极坐标序列和两个大气角动量序列。分析了不同Chandler周期和品质因子Q的取值对Chandler摆动周期激发的功率谱密度,以及观测激发与大气激发之间的相干系数和相干相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Chandler周期和品质因子Q的取值对观测激发的功率谱密度,以及观测激发与大气激发之间的相干系数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分析Chandler摆动的观测激发与地球物理激发的关系时,不能仅以观测激发与某个地球物理激发序列(如大气激发)的更好逼近来选择Chandler摆动的最佳周期,因为Chandler摆动是多种地球物理激发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大行星轨道运动与太阳黑子数的中长周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不同序列的太阳黑子数资料作了分析研究,计算得到了可能的太阳黑子活动的中长周期变化,并分别与由大行星轨道运动引起的日心轨道角动量变化的周期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具有比较一致的谱结构。基于本文的讨论和文[17]的结论,我们进一步认为大行星轨道运动是太阳黑子数周期性变化的可能的外部因素。  相似文献   

5.
研究Chandler摆动的一个随机激发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同运动激发了Chandler摆动的假设,提出一个研究Chandler摆动的随机非线性模型,它是由一个随机性阶梯函数和一个具有阻尼的线性谐振子的Euler中心差分格式混合而成,研究此模型中各个参数与Chandler摆动振幅的关系,通过对基于实测资料获得的有效大气角动量时间序列的统计分析,初步发现其中含有随机噪声成份,它可以激发目前观测到的Chandler摆动振幅的28-40%,最后,对Chandler摆胡机激发的假设作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6.
利用上海天的SHORDE1软件对约3年左右9MJD49001.1-MJD50109.6)的全球SLR资料进行了归算,并将所得的极移序列和相应历元的国际地球自转服务中心(IERS)给出的极移序列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天台基于SLR资料的极移序列与IERS极移序列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系统偏差,该系统差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周期约为427天,振幅为1mas左右。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北京天文台磁场望远镜λ5324速度场的时间序列资料,分别得到了带状模式及扇形模式的(l-v)二维功率谱。在这两种谱中,存在着五分钟振荡及周期在10分钟以上的长周期振荡。我们从长周期振荡中证认出球谐度为10相似文献   

8.
AGB长周期变星是中小质量恒星演化到晚期时形成的,由于它们存在强烈的振动和巨大的星风物质损失,研究这类变星对于了解恒星振动性质、星风产生机制及恒星晚期演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比较广泛地考查了最近十几年来国际上对于AGB长周期变星观测和理论研究工作的现状,讨论了AGB长周期变星的主要观测性质以及恒星振动和演化理论工作中所取得的进展,同时也分析了目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指出今后研究工作中需要逐步加以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极称可分为长期极移,钱德勒摆动(CW),周年极移(AN),不规则极移和短周期极移,由于极移运动对不同频率的激发响应是不同的,采用反卷积方法将极移序列进行了分析,对各类极移运动与激发的关系作了对比研究,认为周年极移与激发是逐年不同的,若能将它们逐年进行比较,将会对气象模型提供更好的约束条件,不规则极移可能反映了地球上较大规模的异常气象现象。  相似文献   

10.
龚志刚  李焱 《天文学进展》1994,12(4):320-332
AGB长周期变星是中小质量恒星演化到晚期时形成的,由于它们存在强烈的振动和巨大的星风物质损失,研究这类变星对于了解恒星振动性质,星风产生机制及恒星晚期演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比较广泛地考查了最近十几年来国际上对于AGB长周期变星观测和理论研究工作的现状,讨论了AGB长周期变星的主要观测性质以及恒星振动和演化理论工作中所取得的进展,同时也分析了目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指出今后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1.
NGC4151的长期光变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樊军辉  苏成悦 《天文学报》1998,39(3):251-255
本文收集了NGC4151近90年的光学资料,并用Jurkevich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光变周期分析其光变存在一个14.04±0.8年的长周期,且该天体的谱型与源的亮度强烈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北京天文台磁场望远镜λ5324速度场的时间序列资料,分别得到了带状模式及扇形模式的(l-v)二维功率谱.在这两种谱中,存在着五分钟振荡及周期在10分钟以上的长周期振荡.我们从长周期振荡中证认出球谐度10相似文献   

13.
地极移动的非线性动力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文均 《天文学报》1998,39(3):287-289
用非线性动力学原理和非线性振动方法,结合Chandler摆动的时间序列反演,证实了Chandler摆动的衰减能量是由周年激发的非线性共振所补充的.由高布锡归算的ILS参数,按共振激发模型反演出的Chandler摆动衰减指数和频率品质因数等结果,符合已有的大量基本结论,反演出的非齐次项的强迫频率基本都在周年频率的周围.非线性共振模型还表明,Chandler频率的不稳定性是由于存在频率转换和漂移,摆动振幅的不稳定性是由于存在共振跳跃,非线性的存在还将引出组合共振频率.同时用推广的最小公倍数证实和频差频的存在,提供了非整数的最小公倍数算法,为数论的非线性推广和在天文中的应用提供了工具.  相似文献   

14.
水文、大气和海洋对钱德勒摆动的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计算了由陆地上土壤湿度和积雪水当量变化引起的水文变化对钱德勒摆动的激发作用,并将其和大气、海洋激发一起与天文观测激发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虽然水文激发在钱德勒频带上的激发能量很小,只能解释观测激发的平均能量约10%,但是在大气激发的基础上增加水文变化的激发作用,显著提高了与观测激发的相干系数和置信度水平.因此,水文变化对钱德勒摆动的激发作用是值得重视的激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利用傅里叶谱分析、数字滤波器、小波变换分析对重新处理的1899.7至1992.0年相对于H37参老系的最新均匀极坐标序列Pole37作了分析,结果表明:(1)Chandler摆动的谱结构在不同的历元处是不同的,在1930年前后的时段确实存在“双峰”结构。在1930年以后Chandler摆动为稳定的单峰,其振幅是随时间变化的。从“双峰”到单峰是一个平衡的“演化”过程。(2)极移的财年振荡的周期、振幅是较稳定的;(3)从资料是到极移的Markowitz项不像一个随机运动,而是一个周期为近30年、振幅为25mas左右的天平动。(4)极移的线性漂移速率在Y分量上比较明显。其X分量为1.6mas/a,Y分量为.4mas/a,速度方向为西经64°.8,速度大小为3.75mas/a。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周年极移年均值序列,用关键年分析的方法划分了周年极移周,研究了周年极移统计分布的特征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面积旱涝年的频率分布,得到了灾害发生的主要规律,并对未来灾害趋势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我们用美国McDonald天文台2.1米反光镜Coude Reticon观测,对31个RS CVn型双星系统的37颗子星的自转进行了测量。并结合以前测得的38颗子星的数据,对RS CVn型星是否同步作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都显示出同步自转性质;但无论是短周期、正常周期还是长周期组的,都有少数与同步自转不一致的例子。这与过去认为短周期和正常周期的呈同步自转,而长周期的呈非同步自转的结论不一致。  相似文献   

18.
日月影响与云南未来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分析了20世纪云南强震群体盛衰的天文背景,文中指出月亮白赤交角变化产生的交点潮[1]可能是影响地震长周期活动的一个原因。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以来云南的4个M≥6.7级强震活跃期有3个始发于月亮白赤交角极大年或其次年,仅第一个地震活跃期不是如此,所以总概率达80%。另外,无论太阳活动还是地震活动均存在11年的准周期,据此,作者利用20世纪云南历年最大地震的震级作了4组11年周期的外推,估计了下一个地震活跃期首发地震的时间和震级。综括上述2个天文条件,根据目前月亮白赤交角变化与太阳活动形势,我们认为云南下一个地震活跃期可能开始于2006/2007年,并可能持续活动至2015年,该期间将有较多M≥6.7级地震发生,将构成云南又一个地震重灾期。文中还对强震首发地点作了预测估计。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我国古代记录的极光(公元前207年至公元1517年)和地震(公元前70年至公元1643年)用自相关和频谱分析的方法进行周期分析,得出极光和地震都存在着11年左右(极光:10.54年±0.27年;地震:11.06年±0.40年)的周期以及其他中长周期,前者与古代阳黑子周期相符,并与近代太阳活动周期一致。表明:(1)极光和地震等地球物理现象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2)太阳活动(及与其相关的极光等地球物理现象)的11年左右周期并不是“近300年来才有的一种暂时面貌”,而至少是近2000年来就已存在了。  相似文献   

20.
利用国家天文台微波(1.0-2.0 GHz和2.6-3.8GHz)射电频谱仪于1998年9月23日观测到了一个稀少事件,它是一个伴生多重周期脉动、Ⅲ型爆发和类I型噪暴的复杂射电Ⅳ型爆发,着重介绍该爆发所具有的多重长周期(约7.3、4.9、3.7、1.2和0.4分钟)脉动成分。这个长周期脉动可能是归因于在封闭环中的驻波模式,由于光球层速度场驱动的MHD的Alfven驻波横穿磁场,导致了对射电辐射的调制。此外,由于这些脉动存在向下的运动,也不排除在一个封闭环或开放场结构中传播的扰动引起振荡的可能性。因为Alfven波的共振与光球层5分钟振荡模式相联系,所以甚长周期的脉动可能来自光球层驱动源的假设,可以说明日冕磁环和光球层之间存在一个互相耦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