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学报》2010,31(1)
2010年1月10-11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北京组织召开了2009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大科技进展评选会.来自国土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震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部门的40位院士、专家组成了评选委员会.经过认真、严谨的评审和投票,评选出了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度十大科技进展.这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第六次年度进展评选.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揭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学报》2011,32(1):1-5
2011年1月10—11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北京组织召开了2010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会。来自国土资源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震局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于2015年1月15—16日在北京召开了2014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十大进展评选会。对择优推荐的45个项目进行了汇报交流。来自国土资源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震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部门的34位院士专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经过认真、严谨的评审和投票,评选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1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并逐一进行了点评。本次评选的"地质科技十大进展"集中代表了2014年度全国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重要进展,充分体现了地质调查工作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与转化方面的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4.
《地球学报》2012,33(1):1-5
2012年1月5-6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北京组织召开了2011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会.来自科技部、国土资源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震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部门15位院士、39位专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经过认真、严谨的评审和投票,评选出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相似文献   

5.
《岩矿测试》2012,(1):201-202
2012年1月5~6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北京组织召开了2011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会,这是该院自2004年以来第八次年度科研成果大检阅。会议汇报交流的29项成果,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从2011年执行的1014个项目中遴选出来优秀代表。来自科技部、国土资源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震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部门15位院士、39位专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经过认真、严谨的评审和投票,评选出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相似文献   

6.
《地球学报》2008,29(3):261-262
在2008年1月22~23日举办的"2007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会"上,经过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地震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32位院士、专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认真、严谨评审和投票,评选出了2007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并对当选的十大科技进展成果点评如下:  相似文献   

7.
《地球学报》2009,30(1):1-2
2009年1月12-13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北京组织召开了2008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会.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国地震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32位院士、专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经过认真、严谨的评审和投票,评选出中国地质科学院2008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相似文献   

8.
《地球学报》2013,34(1):1-5
<正>2013年1月10—11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2012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会。来自国土资源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震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部门54位院士专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经过认真、严谨的评审和投票,评选出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同时还评选出一项特别进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15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评选于2015年12月23—24日在北京召开, 评选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 中国地质科学院具体实施。经来自国土资源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多家单位的38位院士、专家和用户代表投票,“神狐及其邻近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取得重大突破”等十项成果脱颖而出, 入选2015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本次评选的“地质科技十大进展”集中代表了2015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和地学研究的重要进展, 这些地质科技成果在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和基础地质问题、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推动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 发挥出科技支撑引领找矿突破、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对社会各界了解我国地质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对提高地质行业的社会认知度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小雪 《河南地质》2008,(2):38-39
1月23日,来自全国地质科学界的32名专家、院士经过严格评选、投票,评选出了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李廷栋院士等对入选项目进行了精彩点评。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1月15—1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2014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地质科技十大进展评选会。经来自国土资源部、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多家单位的34位院士、专家投票,新思路引领松辽外围突泉盆地火山岩覆盖区钻获轻质原油等10项成果脱颖而出,入选2014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本次评选的"地质科技十大进展"集中代表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质科学院所属的地质研究所、矿产资源研究所、地质力学研究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岩溶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及院机关在对其2013年度承担的总计1022个科技项目进行所级选拔择优的基础上, 于2014年1月9—10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科技成果汇报交流暨十大科技进展评选会, 对推荐出的21项优秀科技成果进行汇报交流。来自国土资源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等部门的42位院士专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 经过认真、严谨的评审和投票, 评选出了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并逐一进行了点评。获奖成果涉及学科领域包括基础地质、矿产资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和技术方法, 代表了中国地质科学院的最新、最高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代国标 《地质论评》2020,66(3):66030590-66030719
中国地质学会于2020年3月召开了201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终评会议,评选产生了2019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获奖项目。获奖项目是经各推荐单位推荐,学会形式审查、公示、初评、终评等环节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赵凡 《辽宁地质》2010,(1):20-23
2010年1月3日,元旦假日,北京大雪纷纷扬扬。来自国土资源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石油、中石化、中国水电工程等单位的23位院士、专家,对2009年度完成的具有突破性地质成果进行了认真评选,遴选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相似文献   

15.
《甘肃地质》2011,(1):F0002-F0002
日前,由中国地质学会组织评选的2010年度全国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评选揭晓,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省玛曲县格尔珂金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16.
信息荟萃     
《山东地质》2011,(3):63-68
2010年十大地质科技进展与十大地质找矿成果2011年1月19日,中国地质学会组织行业专家院士召开评审会议,评选产生了2010年度全行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十大地质科技进展为:汉江石——一种新结构类型的新矿物、青藏高原深部物质流动方式多样性机理研究、中国成矿体系综合研究取得实质重大进展、推覆构造研究在福  相似文献   

17.
《岩矿测试》2009,28(1):85-86
2008年12月21日,中国地质学会组织召开了2008年度十大地质科技成果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评选会议,评选委员会由32人组成,其中7名两院院士参加评选,孟宪来常务副理事长任评选委员会主任,孙枢、李廷栋院士任副主任。自2007年开始,每年年末中国地质学会开展年度优秀地质科技与找矿成果汇编工作,并进行中国地质学会年度十大地质科技成果、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评选工作。这项工作的目的是为更好地总结我国地质界年度地质科技成果与重大找矿进展,在全行业推广地质找矿新思路、新方法,介绍地质找矿成功的典型案例,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并以此向社会各界展示地质行业年度最新成就,提高地质行业的社会显示度。2008年度十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总结我国地质界年度地质科技成果和重大找矿进展,在全行业推广地质找矿新思路、新方法,介绍地质找矿成功的典型案例,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并以此向社会各界展示地质行业年度最新成就,自2007年开始,每年年末中国地质学会开展年度优秀地质科技与找矿成果汇编工作,并进行中国地质学会年度十大地质科技成果、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评选工作.  相似文献   

19.
《岩矿测试》2013,(2):262
2013年1月11日,中国地质科学院2012年度十大科技进展评选结果揭晓。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李冰研究员团队研究成果"溴、碘、砷、镉等有益有害元素形态分析技术及生态环境地球化学应用"入选,排名第七。李冰研究员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的资助下,发展了痕量有益有害元素形态分析技术,开创了国内地质行业以元素化学形态分析技术为基础的地球化学新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围绕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需求,研究团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了痕量溴、  相似文献   

20.
刘恋 《地质论评》2022,68(2):6802550-6802585
2022年2月24日,中国地质学会公布了中国地质学会评选产生的中国地质学会2021 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表1、表2)。这顶评选的程序是单位推荐→形式审查→初评→终评→公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