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全球化视角的区域主义与区域一体化理论阐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珏  陈雯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7):1082-1091
区域一体化作为重要的区域发展模式, 历来是地理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区域一体化相关概念的辨析, 回顾区域主义发展历程, 并概括全球化赋予区域一体化的新内涵, 提出目前区域一体化研究的不足之处, 以期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区域主义与全球化是塑造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两种重要的力量, 自19世纪以来, 区域主义就伴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产生了4 次思想浪潮的变革;与此同时, 区域一体化的理论趋于系统化, 从早期的关税同盟理论、自由区贸易理论、大市场理论等以国际贸易为重点, 转而向空间、制度等方面扩展, 引入了新区域主义、新经济地理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等研究视角。随着区域行为主体的多元化、合作领域的深化、组织机制的复杂化, 形成了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一体化新的内涵。根据国外的研究进展和国内区域一体化的现实需求, 未来应该对主权国家内部跨界一体化理论、内涵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2.
张佩  王姣娥  马丽 《地理科学》2024,(4):562-572
基于2013—2020年中国31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在测算出各省级行政单元新基建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出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中国新基建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逐年升高,其增长幅度皆呈增加趋势;(2)新基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最低;(3)新基建发展水平在省域之间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在省域之间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4)影响新基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空耦合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结构和城市化进程。本文对中国新基建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及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判,期望为中国新基建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19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的基于产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空间行为和组织结构规律性研究阶段,和二次世界大战以后-20世纪80年代的区域总体空间结构与形态演化规律研究阶段,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空间经济学阶段.研究重点从抽象的纯理论研究演变为从总体出发寻求各种经济主体在空间中的最优组合与分异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研究.对于区域经济空问结构研究,经典区位论所揭示的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形态,基本上概括了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特征性规律,是当今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的基础性理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是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的主要理论,这些理论不仅可以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理论范式,也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新空间经济学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增长集聚的动力分析,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伴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的发展,其相应的方法也从静态分析模拟逐步向动态过程的空间演化模拟发展.新方法与技术手段在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复杂性科学方法和GIS与RS技术的结合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跨界区域不断涌现,形成以合作互利为制度基础的区域治理新主体。作为全球发展最早、规模最大、行政边界层次最为丰富也是最具代表性的跨界区域之一,欧盟跨界区域为世界各地的跨界发展与治理提供了经验范本。本文在概述欧盟跨界区域研究背景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其发展历程,指出欧盟的跨界区域发展与欧洲一体化的宏观趋势紧密相关,主要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空间导向的跨界发展萌芽期、法律导向的跨界发展成长期、经济导向的跨界发展拓展期以及制度导向的跨界发展深化期。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欧盟跨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特征,重点关注了其多层次的治理结构与稳定保障政策的形成过程与实施路径。以此为借鉴,结合笔者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观察,本文对长三角区域跨界协同发展的政策实践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包括推动项目化的资金支持和运营制度的建立;丰富治理尺度,强化跨界组织和基层政府的治理参与;以及推动临界地区的合作发展。通过欧盟经验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实际行动的具体结合,笔者希望对长三角跨界区域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以此对我国跨界区域发展的支持机制、治理逻辑及空间落点的制度化提升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粤港澳区域联动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与重点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新时期新背景下,实现粤港澳区域联动发展具有紧迫性、必要性和重大现实意义。本文认为研究粤港澳区域联动发展需要以区域一体化理论体系、“全球—地方”尺度理论、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体系为主要的理论基础。其关键科学问题是研究“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尺度的区域联动理论,探索粤港澳区域联动的机制、关键因素、模式与路径;提出了粤港澳区域联动发展关注的4个重点议题:①粤港澳区域一体化/协同理论的研究与探索;②粤港澳地位与作用研究;③粤港澳联动的多尺度、多主体影响机制与模式研究;④粤港澳联动发展的实施路径研究。  相似文献   

6.
区域产业发展演化:路径依赖还是路径创造?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贺灿飞 《地理研究》2018,37(7):1253-1267
区域发展是区域产业不断演化、转型与升级的过程。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演化经济地理学旨在通过分析企业进入、成长、衰退和退出等动态过程阐释企业、产业、集群、网络、城市和区域的空间演化,认为区域产业发展演化遵循路径依赖,并决定于产业技术关联。然而路径依赖式演化理论过于强调内生发展过程,忽视了外生因素和制度变革带来的路径创造机会。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剧烈。技术关联推动了区域产业演化,显示中国区域产业演化具有路径依赖性,同时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的经济转型过程为区域产业发展创造了新路径。外部联系、制度安排、行为主体的战略性行为等促进了路径创造。  相似文献   

7.
彭兴智 《热带地理》2022,42(7):1158-1168
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视野下,海南岛的岛屿特征、海洋属性与离岛空间特质以及自贸港的特殊制度安排,为推动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文章提出海南—南海的经济地理新概念,构建由空间理念、空间机制与空间行为3个维度组成的分析框架,并探讨自贸港发展推动海南—南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和前景。结果表明,空间理念、空间机制、空间行为在自贸港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发挥文化理念动力、规则制度动力、行为利益动力的作用。在空间理念层面,自贸港发展过程中应落实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新发展理念;在空间机制层面,自贸港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制度创新、完善海洋治理;在空间行为层面,自贸港发展过程中要构建海南—南海空间内的循环经济圈,强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总体而言,面对国际体系转型与贸易保护主义,把握自贸港建设与区域一体化的内在逻辑、影响机制与实践路径,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是政府对区域发展的方向、目标、速度、格局和路径进行调控的政策手段。本文探讨了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近中期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当前机制创新与区域政策应重点服务于: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构建一体化的现代交通网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五大方面;并基于长远和全局视角,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制创新与宏观区域政策,包括: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与政策、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机制与政策、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与政策、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与政策和区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这些政策旨在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外贸易产品空间路径演化   总被引:30,自引:11,他引:19  
贺灿飞  董瑶  周沂 《地理学报》2016,71(6):969-983
地区经济发展与其生产结构紧密相联。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地区生产结构的演化受技术关联的影响,是一个路径依赖过程;一些研究也认为产业和区域政策等因素可能创造新路径,实现路径突破。本文沿用Hidalgo等定义的贸易产品空间方法,基于2001-2013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产品贸易数据,对中国出口产品空间(Product Space)的演化路径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中国四大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出口产品经历了较为明显的结构转型,不同区域的转型方向与路径各异。在2001-2007年间,四大区域的出口产品空间演化受到技术关联的显著影响,体现为路径依赖的过程。在2008-2013年间,东部、中部与东北地区的产品空间演化仍受技术关联的影响,而西部地区则更多受到产业和区域政策的推动,体现了路径突破的演化过程。本文研究启示,虽然中国区域生产结构演化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现有区域能力、技术和知识积累,但是区域性制度政策创新可以突破原有路径,为区域发展创造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区域能否实现长期经济发展与其创造新产业路径的能力密切相关。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区域倾向发展与现有产业基础存在紧密技术关联的产业。然而,经济活动嵌入在社会制度环境中,制度因素也应被纳入分析框架。本文基于2000—2015年中国海关数据库出口数据和各省区市五年规划等,以城市产业路径创造为研究对象,从产品和区域层面分析产品关联(包括技术关联和制度关联)与区域制度邻近(包括城市间二重开放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邻近)及二者交互作用如何影响城市发展新产品。研究发现:(1) 2001—2015年,中国城市新产品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后增幅明显,中西部城市贡献较大,新产品日趋高端化。(2)在产品层面,城市倾向发展与现有产业基础存在较强技术和制度关联的产品;在区域层面,拟发展某产品的城市与已发展该产品的城市在二重开放和金融发展水平上越邻近,该城市越易于发展该产品。(3)城市间制度邻近削弱了城市产品演化的路径依赖。研究启示,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搭建产业交流平台、打造适宜新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等举措为新产业兴起壮大服务,使城市突破原有产业路径,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内涵与机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协同发展是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也是一项复杂、系统、与时俱进的科学议题。特别是当前伴随全球化格局、区域治理体系以及技术革新的快速演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将面临机制性的变化。文章通过对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内涵与机制的系统性分析,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经历了生产要素一体化、制度整合一体化和全方位融合一体化3个阶段的演变,新时期协同发展涵盖产业协同创新、环境协同治理、资源协同配置、服务协同共享和制度协同安排5个维度,并且在全球化、市场要素、政府治理和技术变革影响下产生了诸多机制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穆东  徐德生  张璐 《干旱区地理》2018,41(2):420-425
以1985—2015年CNKI收录的30 766篇矿产资源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的期刊论文作为数据来源,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可视化研究。通过对知识图谱解析,还原矿产资源区域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表明:矿产资源区域的研究热点经历了从区域经济、经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再到资源型城市转型、协同发展的演化变迁。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实现矿产资源区域发展转型和协同发展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宋涛  孙曼  刘志高 《地理研究》2022,41(3):633-646
边境地区发展是新时期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热门议题,其产业演化深受地缘政治、国家和区域政策、本地发展、跨境交流等多元要素影响。本文在借鉴演化经济地理中制度演化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开放发展视角下边境地区制度与产业协同演化的分析框架,并运用该分析框架剖析了边境地区制度与产业演化的动态过程、行为主体逻辑和开放发展的演化过程。本文选取了中老边境门户城市——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作为案例区域,揭示了其不同阶段开放导向下制度与产业协同演化的四个模式,即层叠、转化、转变和替代。随着“一带一路”的不断推进,深化开放导向下的“制度转化”与“良性层叠”将进一步强化勐腊在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的合作节点地位。这种双向开放导向下的边境地区多重制度与产业协同演化路径模式,有助于深化和丰富边境地区、区域产业演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吕可文  苗长虹  王静  丁欢 《地理研究》2018,37(7):1320-1333
集群演化是经济地理研究的一个前沿方向,演化经济地理学和新生命周期理论可用于解释集群从形成、成长、成熟到衰退或再生的过程。与已有文献强调企业—产业—网络的协同演化不同,本文构建了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制度—政府—市场协同演化的分析框架,通过对禹州钧瓷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结果发现:① 集群的浮现与成长是一个多因素、多机制协同演化的过程,技术—制度—政府—市场的相互作用以及内在的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知识外溢与企业衍生、规模报酬与循环累积等机制,在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各自不同但彼此协同的作用。② 以本地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传统为基础的制度—技术的协同,具有路径依赖机制,塑造了钧瓷产业发展的初始优势,是集群浮现和生命力维持的基础。③ 由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转型与国企改革等制度转型,通过企业衍生机制促成了民营钧瓷企业的兴起;而钧瓷消费市场扩大与新市场空间拓展所形成的市场规模效应,则为企业衍生和规模扩张提供了有效的需求;政府—市场的协同在循环累积机制作用下,形成了钧瓷生产规模与市场规模相互强化机制,促进了钧瓷产业集群的快速成长。④ 集群演化是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复杂自适应过程,钧瓷烧制技术、工艺、釉料、产品和造型及功能创新成为企业生存和竞争力的根本来源,地方独特的产业氛围使知识外溢和路径创造成为钧瓷产业集群持续壮大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5.
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孟广文  王洪玲  杨爽 《地理学报》2015,70(10):1552-1565
自由经济区作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物,近年来已成为促进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市化的驱动力以及制度创新的重要平台。在中国,为应对全球化与世界贸易格局的新挑战,增强深化改革开放新动力,实施国家“一带一路”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贸易型自由经济区如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目前一些专家学者对自由经济区发展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与归纳,但运用定量研究方法从动力机制角度探讨其演化规律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关于自由经济区理论及案例研究基础上,应用访谈、问卷等形式采集数据,综合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分析方法,选用政策、市场、环境、产业、要素、效益和创新驱动力7个要素,建立了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最后,运用该模型,结合天津滨海新区实际情况,系统分析了影响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演化主要动力因子及动力机制,从而预测未来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演化模式;最后,探讨了该研究对中国其他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与演化的意义。本文对中国未来自由经济区的转型与发展以及理论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产业发展与布局的关联法则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贺灿飞  朱晟君 《地理学报》2020,75(12):2684-2698
产业地理学研究产业空间分布及其动态演化规律。基于地理邻近性的集聚理论揭示了产业地理不平衡分布的内在机制。演化经济地理学借鉴演化经济学的历史视角,从历史角度考察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渐进演化机制,认为地理邻近性不是产业地理格局演化的充分必要条件,以认知邻近性为核心的多维邻近性能够提供更好的解释。本文从认知邻近视角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区域产业发展与布局动态演化规律,总结出中国产业发展与布局的“关联法则”,即一个企业或区域进入(或退出)某项经济活动的概率是该企业或地区拥有的基于相关知识基础的经济活动的函数。本文全面地回顾了关联法则涉及的关键概念,梳理企业和区域尺度的实证研究成果,讨论关联法则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其补充和拓展。本文指出:① 在认知邻近视角下,基于资源转换和组织学习等理论基础,关联法则研究了企业或区域发展新产业与现有产业之间的关系。② 关联法则不仅适用于中国企业和区域尺度,还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和韧性等。③ 外部联系、冲击以及内部制度环境等可能会降低区域产业动态对本地产业基础的依赖性。关联法则指出中国区域需培育内生发展模式,围绕现有区域能力、技术和知识积累发展区域产业和实现区际产业优化布局与分工,逐步建立相关多样化的产业体系,增强区域韧性,支撑国内经济循环。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研究综合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的基础上,设计了珠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研究综合信息系统的结构框架。根据珠江三角洲的实际情况,并在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科学等理论的指导下,开发了针对该区域一体化研究的模型分析系统。基于元数据库的数据集成与模型管理技术,能对不同数据源,不同数据类型与时空特性的多元数据处理与分析。本综合信息系统在区域产业布局,资源窨组合,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演化等方面得到应用,将为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劳动力、资本和商品等要素超具流动性的时代背景下,知识越发表现出一种邻近和远距离流动并存的多区位互动特征,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为此,论文首先围绕当前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一系列重要变化,并结合传统区域创新研究范式的内在缺陷,引介以知识组合为核心的区域知识动力学理论。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多区位知识动力解析框架:通过引入信任机制和学习机制深度阐释正式/非正式制度和认知水平等地方情景因素对知识组合的影响机理;分别围绕外部知识关联和知识网络外部性探究多区位知识网络对区域产业比较优势演化和内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最后,从区域管治、区域战略导向、政策工具和知识影响4个维度归纳知识经济时代的区域治理逻辑。多区位知识动力框架推进了区域创新学派关于经济发展中知识动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区域协同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的科学制定。  相似文献   

19.
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一体化对城市旅游规模差异产生深刻影响.运用区域规模差异的相关指标和位序规模理论,对南京都市圈建设10年(2001-2010)的城市旅游规模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都市圈城市旅游总体发展态势不均衡,旅游规模的绝对差异明显,但相对差异呈缩小态势;城市旅游规模首位度异常明显,城市旅游规模符合位序规模分布规律.都市圈城市旅游的总体格局未发生显著变化,区域旅游亟需深化合作,寻求协同发展.基于这一前提,从完善地区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借力行政区划调整、打造跨地区的特色旅游线路、建立健全区域旅游协作渠道、塑造区域一体化旅游形象等角度提出促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技术关联是现阶段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解区域产业动态的重要视角,主要关注产业或产品的终端产出。技能关联在技术关联的基础上提出,结合劳动力地理学中劳动力流动与职业技能的研究,尝试从劳动力视角揭示知识结构以及区域能力。系统梳理技术关联与技能关联的研究,对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和区域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探索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围绕概念及测度、微观机制、实证研究等方面对国内外技术关联与技能关联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同时,探讨了技术关联与技能关联的主要区别与联系,总体上看,技能关联与技术关联揭示了区域经济空间演化的不同角度,均能反映区域知识数量与质量,技能关联视角一方面有助于解释区域就业技能结构演化规律,另一方面从劳动力技能视角细化了关联性的来源,是现有技术关联研究良好的补充与拓展。因技能关联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较大研究潜力,论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未来技能关联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