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中国对虾血细胞及其免疫研究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李光友  王青 《海洋与湖沼》1995,26(6):591-597
于1991年3月-1992年4月青岛近海及一养虾场捕集中国对虾亲虾和越冬亲虾,以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中国虾的血细胞形态及其亚显微结构;研究定量测定细胞吞噬活性的方法。结果表明,中国对虾血细胞分3种:无颗粒细胞,呈球形或梭形,胞质不含颗粒粒;小颗粒细胞及颗粒细胞,卵球形或椭球球形,胞质含有电子致密颗粒,颗粒可分均匀、非均匀的;小颗粒细胞质富含线粒体,可能与它对异物敏感易发生胞吐作用有关,该细胞是识  相似文献   

2.
亲虾越冬是对虾全人工养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保护我国沿海对虾资源的首要措施。由于对虾越冬是在人工条件下进行,加上入池前的捕捞、选择和运输等操作,使虾体难免受伤,所以较天然条件下更容易生病。近几年来对虾人工越冬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生产不稳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2-1993年,用兔抗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IgG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IgG建立免疫组织病理检测技术,并用来肝胰腺小病毒感染和中国对虾肝胰腺组织作病理学分析,该方法利用抗原-抗体之间特异性结合的特点,首先令兔抗肝胰腺细小病毒抗体与相应的病毒成分结合,然后以酶标记的羊抗兔免疫球蛋白抗体与已结合到病毒上的抗体作用,并通过酶显色反应,揭示病毒和相应病变结构的存在,结果显示,免疫酶染色技术将病  相似文献   

4.
口服免疫型药物对养殖中国对虾病害防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8,自引:7,他引:88  
于1992年8-9月在山东乳山县海阳所镇虾场,使用复合口服免疫药物防治中国对虾病害,在现场观察对虾的发病情况,生长及增重速度;在实验室测定对虾血淋巴中的抗菌、溶菌活力和酚氧化酶活力。研究,对虾服用“口服免疫型”药具有明显的抗病防病能力及促生长等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虾疾病给对虾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而提高对虾自身的免疫能力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传统饲料已不能满足对虾养殖业的发展,药物饵料将是今后饲料工业的研究对象,而免疫配合饲料则是药物饵料的研究重点对象之一,它对对虾疾病防治起重要作用.本文对对虾免疫配合饲料研究的趋势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虾体液免疫实验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叶淑芳 《海洋科学》1991,15(6):66-67
“以防为主”是目前国内外治疗虾病普遍采用的方法,其根本的问题是真正搞清虾体本身的免疫机制,尤其是对虾的体液免疫。在对中国对虾体液免疫研究中,笔者发现给虾服用增强免疫力的药饵(Astraga-  相似文献   

7.
8.
箫歌 《海洋与湖沼》1994,25(1):113-115
随着对虾人工养殖企业化的发展,疾病特别是大规模暴发性流行疾病成了阻碍这一海洋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东南亚某些国家和地区以及台湾省,由于虾病的严重不得不转营其他养殖种类。因此,对虾病害的病因及防治成为我国乃至国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早在80年代初,中科院海洋所以李光友研究员为主的课题组,面对方兴未艾的中国对虾养殖业,即以科学工作者应有的远见,提出如何提高养殖虾贝的品质,如何通过提高养殖生物自身抗病能力而达到预防病害的目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国际上未见无脊椎动物免疫成功的情况下,确立从提高虾贝…  相似文献   

9.
于1997年9月在青岛红鸟养殖场采集中国对虾,给对虾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海藻多糖和北虫草我糖后,用生化法测定其血清中的溶菌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动力学变化。结果表明,注射1.0%北虫草多糖及1.0%海藻多糖48h后,对虾血清中的LSZ活性由对照组的0.25U/ml分别增至0.88U/ml和0.75U/mlPOD活性由对照组的0.11U/mg分别增至2.2U/mg和1.96U/m  相似文献   

10.
对虾免疫防御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抗菌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对虾免疫防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几种抗菌肽的研究进展。人们首先从对虾中分离到阳离子抗菌肽,即对虾肽(penaeidin),对其性质、抗菌谱和分布与合成部位等进行了研究。并克隆到了该类抗菌肽的基因。最近又在两种对虾的血淋巴中分离到了3种独特的具有抗真菌活性的肽类。与已发现的抗菌肽不同的是这3种肽带负电荷,与血蓝蛋白C-端序列的一致性达95%-100%,由此表明它来自对虾呼吸作用蛋白-血蓝蛋白的裂解片断。免疫检测表明,这种由血蓝蛋白限制性水解产生的抗菌肽与对虾的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1.
实验研究维生素C多聚磷酸添加在对虾饲料中,对中国对虾的生长、缺氧耐受力免疫抵抗力的影响;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对虾饲料中LAPP的最适添加量为400mg/100g饲料;本文还提出饲料中的LAPP能够提高中国对虾的缺氧耐受力,在溶氧超过3.1mg/kg海水的情况下,效果显著,在降低到2.3mg/kg海水时,作用减弱,用副溶血弧菌(Vibroparahaemolyticus)注射入虾体内,12小时内记录  相似文献   

12.
新一代喹诺酮药物——6—F—喹啉—3—羧酸(商品名齐复康Ⅱ号)对中国对虾幼体的毒性,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24hLC_(50)分别为16.3、21.3、45.8(×10~(-6));48hLC_(50)分别为8.1、12.5、30.0(×10~(-6));安全浓度(SC)分别为0.6、1.3、3.8(×10~(-6))。试验表明此药对防治对虾幼体细菌性疾病效果明显。0.5×10~(-6)。每天施药一次,连续三天,育苗池水中细菌总数由30750ind./ml减少到6850ind./ml,其中在TCBS培养基上能生长的细菌由22400ind./ml减少到1090ind./ml。  相似文献   

13.
中药制剂对中国对虾免疫活性物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罗日祥 《海洋与湖沼》1997,28(6):573-578
分别于1994年和1995年9-10月以胶州湾海捕中国对虾为材料,取其血淋巴测定血凝素活力,溶菌活力,并以投喂添加VC,VB6,中药制剂1号,中药制剂2号的药饵17d,25d后的免疫性的活力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有机污染对中国对虾体内外环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4,自引:2,他引:84  
于1994-1995年分二批人工配合饵料作为有机污染源,进行有机污染对中国对虾体内外环境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经10d,试验池水中的DO含量明显降低,而CODNH3-N,NO2-N等迅速增加,分别是对照的2.5,2.1,11.3倍,H2S含量轻28d后为对照组2.1倍,同时,试验组各菌群的密度也分别比对照组增加2-3个数量级,2.试验且虾的超氧化物歧化酶,酚氧化酶及溶菌酶的活性比对照组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5.
首次报道从越冬期中国对虾病虾上分离鉴定出4种镰刀菌:腐皮镰刀菌(Fusariumsolani)、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测定了其生长速度,并对孢子萌发进行了观察。通过注射、创伤、菌浴三种方法进行人工感染,得到与自然病虾相同的症状,又能重新分离出同样的镰刀菌。其中尖孢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禾谷镰刀菌首次从患病的对虾上分离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对虾复合疫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丁燏  王雷  李光友 《海洋与湖沼》1999,30(4):355-361
于1996年11月-1997年5月,运用差异离心,蔗糖梯度离心、柱层析等方法从发病中国对虾分离出杆状病毒并纯化;分别用冷乙酸处理法、十二烷基硫酸钠-苯酚法提取纯化该病毒的结构蛋白与核酸、λDNA;分别用十二烷基硫酸钠煮沸法、三氯乙酸法纯化孤菌的肽菊聚糖和鸡卵粘蛋白;配制出小牛血清白蛋白、蜗牛凝集素两溶液。然后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溶菌活力两种免疫指标分析灭活病毒和以上提取、纯化的7种大分  相似文献   

17.
对虾养成期疾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传染性和非传染性虾病开始流行。特别是高密度养殖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后,助长了许多疾病的产生和传播,致使不少国家与地区在经济收益方面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正确认识虾病发生的原因和及时提出控制虾病的方法,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世界对虾养殖生产中,迄今已发现的对虾疾病不  相似文献   

18.
口服免疫药物后中国对虾某些血淋巴因子的测定及方法研究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于1991年4-9月,以海捕中国对虾亲虾及养殖中国对虾为材料,运用单向免疫扩散(SRID)方法测定对虾血淋巴免疫因子,并采用经改进后的Horowitz等人的方法测定对虾体内的酚氧化酶(PO)活性,目的在于运用该两种方法对口服不同免疫药物的养殖对虾的血淋巴免疫因子及PO活力进行测定。对亲虾和养殖对虾口服不同免疫药物前后的测定结果表明,几种情况下的对虾血淋巴中均存在类似IgM的因子,血细胞中存在酚氧化  相似文献   

19.
水体环境因子与对虾疾病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水体的温度、盐度、pH、溶解氧、总氮、磷和钙等各因子与发生对虾疾病的关系。提出采用抗生素、化学、生物三种方法来改善水体环境和水质,以达到防治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对虾受精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于1988-1991年在青岛对中国对虾进行受精能力和受精生物学的研究。对虾采用加温和不加温培育,然后用人工授精法--水域法和滴管法授精研究精卵受精能力;应用扫描和透射电以及石蜡切片技术,精卵的形态结构和受精过程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域法授精,精子入水后3h仍具有受精能力;卵子入水后1min之内受精率最高只达62.7%。而滴客法授精,受精率最高可达到98%。平均值也在60-80%之间。保持在低温的亲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