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们通过利用罗城站1973年至1985年共13年每日14时的(e—t)数值大小和点绘的曲线变化与晴雨天气实况统计分析,初步找出了如下一些关系和规律。 1、当天14时(e—t)、(e-t)_1、和(e—t)_2均为正值,则次日有雨。 (e—t)为当天14时的水汽压与气温之差;(e-t)_1,为当天14时(e—t)与前一天14时(e—t)之差;(e—t)_2为当天14时(e—t)_1与前一天14时(e—t)_1之差。经统计,13年中14时(e—t)、 (e—t)_1和(e—t)_2均为正值的共有  相似文献   

2.
1961-2005年鲁南地区汛期降水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鲁南地区14个气象站1961-2005年汛期(6-9月)降水资料,应用主成分分析和旋转主成分分析方法、M-K检验、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了汛期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鲁南汛期降水可分为6种雨型和3个分区:东部区、南部区和西北部区.雨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各分区汛期降水极端最少年相同,极端最多年并不完全相同.汛期降水连续偏多(少)年多为2~3年,连续偏多(少)年最长为5年.汛期降水量第一主成分具有显著下降趋势,其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1976年发生由多雨期到少雨期的突变.1976年之前存在9 a左右的周期,1976-1989年有6 a左右的周期,1990年代以后为12 a左右的周期.  相似文献   

3.
廖铭燕 《广西气象》2007,28(A01):71-73
通过对贺州市八步区1971-2000年4~6月逐日14时的单站压、温、湿资料及其变量进行分析总结和分型,找出一套较为实用的暴雨中期预报指标,用找出的预报指标对2001-2005年4~6月的暴雨过程进行预报检验,预报效果也较好,可见用单站要素资料做前汛期暴雨中期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和效果,对暴雨短期预报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前,不少人对长江中下游汛期旱涝的前期环流特征等已进行过研究。这里仅就单站汛期降水趋势,预报因子和环流背景的关系进行简单的分析。这几年,制作单站汛期(5—9月)总降水趋势预报时,得到二个较佳因子:3月平均气温(?)和3月平均日较差[即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月平均最低气温之差(?)]。用这二个因子建立起的判别方程A=(?)对汛期总降水量ΣR有很好的分辨能力。  相似文献   

5.
张彩绯 《浙江气象》2007,28(2):12-15
通过对天台县1961-2005年共45年单站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归纳天台历年平均气温、春、夏、秋、冬4季气温变化特征,以及天台年代降水特征、年降水量与汛期降水量关系、历年旱涝变化特点,指出:1981年开始气温呈上升趋势,90年代以来增温明显,气候变暖,是由于暖冬突出,90年代中期以后春季气温也明显增高所致;年降水量与汛期降水量变化高度一致,大涝之后有大旱。  相似文献   

6.
利用卢氏站1952-2005年汛期7-8月暴雨日资料,分析了暴雨发生时的单站要素和能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强降水开始前,单站气温高、气压低、饱和差大,降水开始时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饱和差减小;强降水开始前,低空西南急流不断为暴雨区上空输送高温、高湿空气,使这一地区积聚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暴雨一般出现在高能舌附近850 hPa θse较密集的能量锋区上.根据上述要素变化特征及不同影响系统,筛选出不同系统影响时的预报指标,建立了卢氏单站暴雨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贺州市八步区1971~2000年4~6月逐日14时的单站压、温、湿资料及其变量进行分析总结和分型,找出一套较为实用的暴雨中期预报指标,用找出的预报指标对2001~2005年4~6月的暴雨过程进行预报检验,预报效果也较好,可见用单站要素资料做前汛期暴雨中期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和效果,对暴雨短期预报也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华南地区汛期极端降水的概率分布特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张婷  魏凤英 《气象学报》2009,67(3):442-451
利用1960-2005年华南地区71个测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南半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场再分析资料,采用Le Page榆验、广义极值分布等统计诊断方法,研究了华南地区近46 a前汛期(4-6月)和后汛期(7-9月)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及概率分布特征.并讨论了南半球澳大利亚高压和马斯克林高压强度指数与华南汛期暴雨日数间年代际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1992年华南地区降水发生了由减少趋势到增多趋势的突变,降水趋势发生突变后前汛期极端降水量和日极端降水强度有所下降,而后汛期则是显著增强.(2)华南汛期年平均日最大降水量、50 a一遇日最大降水量极值和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即前汛期的空间分布自南向北呈现"低-高-低"的分布趋势,后汛期呈现由沿海到内陆的"高-低"的分布趋势.(3)1992年发生突变后,前、后汛期年平均日最大降水量和年平均暴雨日数显著增加和减少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4)就年代际变化而言,南半球澳大利亚高压和马斯克林高压的强度变化是华南汛期降水异常的重要气候背景,即当两高压处在同时增强时期时,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处于偏少阶段,后汛期则处于偏多阶段.  相似文献   

9.
利用6h降水估计和黑体亮度温度(TBB)等两种FY_2C静止气象卫星定量产品,初步分析了它们在2005年后汛期两次强降水过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6h降水估计在整个后汛期(7-9月)中,白天的两个时次08-14时和14-20时预报效果比晚上20-02时好,白天的晴雨预报TS比晚上的晴雨预报TS要高0.2左右,白天的雨量误差比晚上的雨量误差小3mm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基于智能网格降水产品的西江流域面雨量短期预报效果,采用TS评分、漏报率、空报率指标对2019年前汛期(4-6月)和后汛期(7-9月)西江流域20-20时的日面雨量预报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汛期各流域TS评分随着面雨量等级增大呈现下降趋势,然而72h内随着预报时效延长,预报效果较为稳定;前汛期东部流域TS评分较西部流域普遍高,而后汛期西部流域的TS评分有所上升;前汛期各级面雨量空报率大于漏报率,而后汛期各级面雨量漏报率较前汛期普遍上升,空报率普遍下降。72h内预报效果受到降水量级因素影响较大,而受到时效延长影响较小;流域预报效果变化可能与西江流域汛期雨带逐渐推进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