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对加拿大阿萨巴斯卡盆地铀矿资源野外考察和分析所掌握的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阿萨巴斯卡盆地铀资源的产出地质背景、含矿层位特点,对铀成矿条件、控矿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盆地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2.
3.
4.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产铀盆地之一, 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本文通过总结该盆地的砂岩型铀矿调查研究成果, 系统梳理铀矿成矿地质条件, 探讨关键控矿要素和找矿潜力。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外部蚀源区铀源丰富, 北部造山带地质体的Th/U比值和ΔU铀迁移量相对最大, 对盆内的铀源贡献率最高; 盆缘斜坡带发育的微隆起带构造控制了铀矿床的空间定位, 断裂构造对盆地西缘和西南缘地区的铀成矿发挥了控制和改造作用; 古气候、沉积环境决定了由盆地东南部向西北部地区, 含铀层位由直罗组下段下亚段逐渐演变成直罗组下段上亚段, 表现了明显的迁移规律性; 直罗组下段的煤线和碳质泥岩发育特征制约了铀矿层的空间分布; 铀矿体主要发育在辫状河主河道边部和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 优先富集于有机质丰富、非均质性强、岩性多变的部位。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6个关键控矿要素和相关找矿判别指标, 针对盆内5个铀矿(矿化)集中区分析了砂岩型铀矿的找矿潜力, 提出了下一步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5.
6.
吐哈盆地十红滩地区断块构造特征及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遥感卫星图像解译、地表露头观测、地质剖面和鳓探测深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断块构造理论和近年来对十红滩地区一系列构造的研究成果,提出吐哈盆地十红滩地区具有断块构造活动的特征,并将该区划分为四个不同特点的断块区,论述了各断块构造的地质特征和对地下水及铀矿化的控制作用,指出了有利的成矿部位及其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断裂体系和构造发展演化分析,指出铀成矿受断裂控制明显,主矿体就位于盆地内主要隐伏断裂附近,断裂活动对成矿起建设性作用的同时也起一定的破坏作用。构造发展演化阶段决定了成矿过程,目标层抬升剥蚀出露地表的时期和持继时间的长短对成矿类型和成矿阶段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据此将成矿划分为潜水氧化阶段、早期古层间氧化阶段、晚期古层间氧化阶段和新层间氧化阶段。两期古层间氧化阶段地下水流动方向以SE向为主,铀源区主要是富铀的阴山山系,形成了分别为120Ma和80Ma的铀矿体。新层间氧化阶段地下水流动方向为NW向,铀源区为相对贫铀的吕梁山山脉,单独由其控制的地段铀矿化较差,但新层间氧化带与古层间氧化带相互叠加改造地段,矿化程度明显提高,形成20Ma和8Ma的铀矿体。  相似文献   

8.
沿大陆转换断层发育的不对称盆地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与扭动或转换断层相伴生的盆地在横向上和纵向上是不对称的。盆地不对称性的实质是沿转换断层走向有变化。从死海和其它转换断层得到的地球物理数据表明,由扭动作用产生的不对称盆地仅一侧是以转换断层为边界的。这意味着,在这类盆地的演化过程中,最大挤压力与转换断层平行,而扩张方向在盆地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可以发生变化。对这些观察现象的一个可能解释是把断层的强度作为考虑的因素。在坚硬的地壳中弱断层情况下,水平主应力将有可能旋转使之平行和垂直断层的方向,这样,使主断层上的剪切应力减至最小。由区域扩张作用形成的盆地,如东非裂谷体系.有时也显示出相似的特征。近期的研究表明,这些盆地经常遭受斜向扩张作用,盆地的不对称性可能是由于走滑运动和正断层扩张作用同时存在所造成的,这与在大转换断层盆地产生不对称性的方式是相似的。斜向扩张期和正向扩张期可以交替发生,在斜向扩张期形成的不对称性经常在地层记录中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9.
10.
正向构造对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和定位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抗衡  陈祖伊 《铀矿地质》2010,26(6):361-364
正向构造指的是与铀矿带或铀矿床产出位置相关的背斜、隆起、上升断块等矿床地质构造。伊犁盆地南缘、吐哈盆地西南缘、酒东盆地东北缘等砂岩型铀矿成矿带的产出特征表明,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矿段和矿点总是选择性地就位于正向构造之中。其原因在于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机理所决定。即正向构造抬升了容矿层位,使其出露或接近地表,容易接受补给区含氧含铀水的渗入,造成主砂岩层的层间氧化,铀在主砂岩层中迁移,并在氧化还原界面还原成矿。因此,正向构造对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和定位的作用应引起足够重视,它可以作为产铀盆地砂岩型铀矿带成矿远景区段识别和预测的一项重要判据。  相似文献   

11.
12.
The importance of geochronology in the study of mineral deposits in general, and of unconformity-type uranium deposits in particular, resides in the possibility to situate the critical ore-related process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nditions in the studied area. The present paper gives the results of laser step heating 40Ar/39Ar dating of metamorphic host-rock minerals, pre-ore and syn-ore alteration clay minerals, and 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er (LA-ICP-MS) U/Pb dating of uraninite from a number of basement- and sediment-hosted unconformity-related deposits in the Athabasca Basin, Canada. Post-peak metamorphic cooling during the Trans-Hudson Orogen of rocks from the basement occurred at ca 1,750 Ma and gives a maximum ag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overlying Athabasca Basin. Pre-ore alteration occurred simultaneously in both basement- and sandstone-hosted mineralizations at ca 1,675 Ma, as indicated by the 40Ar/39Ar dating of pre-ore alteration illite and chlorite. The uranium mineralization age is ca 1,590 Ma, given by LA-ICP-MS U/Pb dating of uraninite and 40Ar/39Ar dating of syn-ore illite, and is the same throughout the basin and in both basement- and sandstone-hosted deposits. The mineralization event, older than previously proposed, as well as several fluid circulation events that subsequently affected all minerals studied probably correspond to far-field, continent-wide tectonic events such as the metamorphic events in Wyoming and the Mazatzal Orogeny (ca 1.6 to 1.5 Ga), the Berthoud Orogeny (ca 1.4 Ga), the emplacement of the McKenzie mafic dyke swarms (ca 1.27 Ga), the Grenville Orogeny (ca 1.15 to 1 Ga), and the assemblage and break-up of Rodinia (ca 1 to 0.85 Ga).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work underline the importance of basin evolution between ca 1.75 Ga (basin formation) and ca 1.59 Ga (ore deposi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nditions necessary for the formation of unconformity-type uranium deposits. Electronic supplementary material  The online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doi:) contains supplementary material, which is available to authorized users.  相似文献   

13.
华南中生代不整合型铀矿成因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通过对华南铀成矿地质环境和成矿条件的分析,指出华南铀成矿时代集中分布于50-90Ma,成矿作用与晚中生代红盆、产铀花岗岩体和含还原性物质的岩层在空间上关系,可与澳大利亚元古宙不整合型铀矿床对比;进而总结了华南中生代不整合型成因模式;并探索性地提出了其找矿标志和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4.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砂岩型铀矿地震勘探的难点,开展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技术应用研究。通过大量野外地震勘探和数据处理、解释试验工作,总结了适用于该区砂岩型铀矿的地震探测技术方法,提高了地震勘探在砂岩型铀矿找矿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系统的取样分析基础上,详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的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富集成矿的机理及多种能源共存的内在联系,从而进一步探讨盆地型多种能源富集成藏(矿)的潜在的规律。高精度ICPMS分析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REE总体特征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ΣREE在36.7~701.8μg/g之间变化, 泥岩ΣREE总体高于砂岩,Y含量都比较高;Eu异常差异明显, 在0.3~2.5内变化。微量元素Rb、U、La、Ce、Pb和Pr呈特别明显正异常,其中U含量在0.6~2204μg/g之间,U的富集和一些微量元素如Ti、V、Zr、Mo、Au等相关,本研究对该区铀矿质沉淀和富集规律的认识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西部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沉积学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西部巴彦乌拉地区,有关赛汉组上段砂岩型铀矿储矿砂体的成因目前存有争议。笔者通过地震剖面、钻孔岩心分析和砂分散体系制图,对赛汉组上段进行了成因分析。研究发现,赛汉组具有特征的断坳转换期构造背景并由此决定了其优质铀储层的发育;赛汉组上段并非传统认识上的纵向辫状河成因,而是剥蚀残留的多个侧向上源自巴音宝力格隆起物源区的辫状河三角洲体系的集合体;构造反转和剥蚀作用对赛汉组地层进行了强烈改造,辫状河三角洲遭受强烈剥蚀,保存了具有多个朵状分割性的带状砂体,形成构造天窗和氧化带并发育铀矿化;砂体的平面非均质性控制了铀成矿作用,砂分散体系的变异部位、沉积相变部位是成矿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7.
三江盆地是我国黑龙江省东北部重要的中—新生代盆地。本文从三江盆地铀源条件、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构造格局、中—新生代古气候演化、主要盖层沉积建造特征及后生蚀变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以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为指导,对三江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盆地找矿方向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盆地西部具有较好的铀源条件,好于盆地其他地段;盆地中生代以来存在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早期和古近纪末—新近纪早期两期构造反转,在构造反转作用的控制下形成了盆地的主要找矿目标层下白垩统猴石沟组和古近系宝泉岭组含煤碎屑岩;猴石沟组、宝泉岭组及富锦组在盆地内发育有良好的地层结构和岩性岩相条件,同时在局部地区发育有氧化带,其是砂岩型铀矿找矿的重要线索。盆地砂岩型铀成矿条件总体较好,其中西部坳陷为重点工作区,猴石沟组和宝泉岭组为重点找矿层位。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底河道砂岩型铀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直罗组中的铀矿,是典型的产于河道中的砂岩铀矿,该矿床发育较好的卷状矿体。通过对该铀矿地质特征的研究,认识到发育卷状矿体的底河道砂岩型铀矿必须具备两大条件:其一是成矿砂体条件,即砂体要有较好的成层性、连通性和渗透性;其二是地层结构条件,即砂体必须存在较好的上、下隔水岩层。就砂体而言,河流相辫状沉积砂体是形成卷状矿体的主要砂体,并且以具有从辫状河向曲流河完整演化的辫状沉积砂体较好。砂体的上、下隔水岩层则有多种表现形式:下隔水层可由不透水的基岩或湖相沉积泥岩等构成;上隔水层由不透水的湖相泥岩、曲流沉积地层或岩浆岩等构成。在层间氧化作用过程上,存在纵横两个方向的氧化,即存在与河道方向一致的纵向氧化和与河道垂直的横向氧化,两种氧化作用成矿常叠加形成复杂的矿体类型;在矿化赋存的部位上,铀砂体通常发育在基底之上或不同建造之间;在古气候演变上,成矿作用发生在干旱气候条件下,或由潮湿向干旱的气候转变阶段。  相似文献   

19.
杨晓勇 《地质学报》2009,83(8):1167-1177
砂岩型铀矿床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铀矿类型,受到世界各国地质勘探部门的高度关注。本文应用电子探针和高分辨分析型电镜联合研究鄂尔多斯盆地砂岩型铀矿铀的赋存状态;对砂岩中铀、钍及稀土含量的分布进行了线扫描分析,观察到铀矿物微粒主要分布在砂岩的主要造岩矿物裂隙中及其胶结物中。铀矿物主要存在形式是以铀石微粒(UO2)的形式存在, 以微粒吸附形式存在(小于1 微米)。铀物微粒一般富集砂岩中的钾长石、微斜长石、白云母裂隙和解理缝或胶结物中,分析数据显示氧化铀的含量可达1~3.46%,在石英和方解石颗粒裂隙或解理缝中比较低。应用高分辨的电镜还观察到少数呈较大铀石微粒集合体形式存在, 最大可达200 微米。从电子探针分析数据上看,UO2 含量可以从0~几个百分含量,一般来说含铀高的部位,其对应的稀土元素、ThO2含量也较高。本文的研究对含油气盆地的铀矿质的沉淀、运移和富集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鄂尔多斯盆地铀矿开发过程的选冶工艺的确定,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北部顶山地区是我国寻找地浸砂岩型铀矿远景区段之一。本文在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遥感卫片解译分析,发现本区新生代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基底逆冲断裂的复活,致使地表呈现张性破裂,形成了洼地、峡谷等特殊的构造地貌形态;并根据擦痕、节理的测量统计,结合电子自旋共振测年分析,推断本区在上新世—更新世期间存在两期构造活动:早期为近似南北向的挤压作用为主,晚期(0.14~0.43Ma)为北东北东东的挤压作用;根据盆地新生代沉积物质充填规律和新生代构造特征,结合区域资料分析,恢复了盆地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历史,认为新生代构造活动控制了区域的构造地貌演化和地下水流向的改变,进而控制了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并由此指出了三个泉斜坡带为有利的区域找矿远景区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