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雀亭区是西湖凹陷油气勘探重点区带,油气来源及运移方向不清限制了勘探的进一步拓展。基于油气特征及分布研究,通过开展烃源岩及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比分析、天然气成熟度计算,综合厘定了油气来源;结合油气运移效应分析明确了原油及天然气运移方向。结果表明,孔雀亭区原油主要来自平湖组下段和宝石组烃源岩,平湖组中段及上段少量贡献,原油自斜坡内生油次洼向高部位运移,是原油优势运聚方向;天然气具有斜坡带本地烃源岩及西次凹双重来源,以西次凹贡献为主,天然气自斜坡低带向高带侧向运移,并沿断层与斜坡带烃源岩自生天然气混合呈现垂向运移特征,斜坡低部位是天然气勘探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2.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大陆架边缘,地壳为相对软弱的过渡壳。西湖凹陷中新世末以前属于萎缩型盆地,上新世伴随冲绳海槽的形成才成为扩张性盆地。受构造控制盆地萎缩期沉积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整体表现为海退;第二,沉积范围逐次减小;第三,泥岩百分比越来越低,盖层条件越来越差。平湖组存在区域盖层,钻遇断块气藏;花港组存在局部盖层,背斜充满度高,断背斜充满度低,断块未成藏;新近系盖层条件更差,断背斜亦未能成藏。由此可见保存条件是西湖凹陷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保存条件好的领域是西湖凹陷下一步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以现代石油地质理论和油气复式成藏理论为指导,总结西湖凹陷已发现油气分布规律,认为西湖凹陷具有油气规模“深大浅小”、油气类型“上油下气”、油气富集“近源近断”的特征。分析了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从而建立了特色的西湖凹陷“塔”式成藏模式。研究表明,中浅层花港组由于泥岩盖层条件相对较差以及晚期近EW向断裂对早期油气藏的破坏和改造作用,油气成藏条件不是非常有利;而深层-超深层具有形成大型油气田的有利地质条件:烃源岩持续生烃提供了充足的油气源,深层-超深层砂岩储集性能依然保持较好,异常高压改善了储层物性并提供油气运移的动力,“千层饼”式储盖组合和早期烃源断裂控制了油气纵向展布。因此,西湖凹陷深层-超深层砂岩气资源潜力较大,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4.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含有巨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具有极佳的勘探潜力,其中平湖组沉积作为重要的含油气层,已成为近期油气勘探的聚焦点。孔雀亭地区为西湖凹陷研究程度较低的区块,对于该区域沉积相及其控制因素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基于钻井资料与三维地震资料对孔雀亭平湖组沉积微相进行精细刻画,并系统分析了全球海平面、区域构造、古气候、古地貌对研究区沉积微相演变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平湖组下段(包括平下下段、平下上段)以潮坪沉积为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只发育在源区附近,而平中段与平上段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潮坪沉积分布面积迅速降低。由平下段至平中段,随着相对海平面(全球海平面与区域构造综合效应)下降,辫状河三角洲向海方向发生进积。同时,平中段与平上段时期极高的CO2浓度使得大陆源区剥蚀量快速增加,大量沉积物随着河流输入至西湖凹陷,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辫状河三角洲的向海推进。平下段与平中段早期的古地貌断陷发育较多,对辫状河三角洲的扩张存在限制作用,而经历了平中段大量沉积物充填之后,早期的洼陷逐渐被填平,从而平上段的辫状河三角洲可以大范围地向海方向发生推进,形成规模庞大的三角洲砂体沉积。  相似文献   

5.
以常规和非常规油气成藏理论为指导,结合储层、流体等测试分析结果,开展西湖凹陷Y构造花港组气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 花港组垂向上符合中下部致密砂岩气、上部常规天然气藏的分布序列;② 常规气藏气水关系正常,受断盖配置对沿断裂运移油气的封闭作用和断层侧向封堵能力影响,油气主要在区域盖层之下的断背斜顶部富集;③ 致密气藏具叠覆跨越源储组合关系,含气饱和度低,无明显气水界面,属先致密后成藏类型,不同部位含气性受构造幅度和储层物性共同控制。本次研究丰富和完善了西湖凹陷常规-非常规天然气序列成藏规律,并为致密砂岩气的勘探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西湖凹陷KX构造始新统平湖组是重要产气层系.利用大量薄片、岩心和分析化验资料,对该平湖组储集层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分析以及影响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套储层的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主,填隙物丰富、分选中等—好、成分成熟度低、磨圆程度高;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喉道类型以片状、弯曲片状喉道为主;孔喉组合类型为中孔小喉、小孔小喉组合;储层物性较差,为低孔低渗储层;平湖组储层主要受潮汐改造的分流河道微相控制,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等成岩作用是研究区储集层物性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油气成藏条件角度,充分运用西湖凹陷地震,油气源对比,生烃强度和TTI科技攻关,新成果以及油气化探,相领凹陷钻井揭示的古新统油气地质资料等,对西湖凹陷尚未钻井揭露的古新统成藏组合,进行了较全面油气地质条件分析,并认为该组合在保斜坡带某些有我块有着较好的油气成藏背景。  相似文献   

8.
东海西湖凹陷温压系统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西湖凹陷存在异常温压系统的现象,利用钻井测温资料、测井声波时差压力、流体包裹体、镜质体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等资料对西湖凹陷的温压系统特征、类型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西湖凹陷不同构造单元具有各异的温压场特征;西湖凹陷不同构造单元的温压系统类型不尽相同,其中保散斜坡带和三潭深凹为高压型温压系统,浙东背斜带为常压型温压系统;西湖凹陷不同温压系统具有各异的流体流动样式和油气运聚规律;浙东中央背斜带内的流体能量相对最低,是研究区内有利的油气运聚区域。  相似文献   

9.
秦南凹陷经历了46年勘探,只发现了秦皇岛29-2油气田,尤其是近9年勘探无一油气田发现,勘探工作陷入困境。为了弄清秦南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指明油气勘探方向,利用三维地震、钻井及化验资料,梳理基础石油地质条件,通过已钻井成败分析和类比研究,明确各储盖组合的成藏主控因素,并预测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1)秦南凹陷沙三段、沙一段烃源岩发育,TOC为1.5%~4%,类型为Ⅰ—Ⅱ1型,资源潜力大,发育潜山、沙河街组-东营组、馆陶组-明下段三套储盖组合。(2)潜山下组合成藏主控因素为储层非均质性;沙河街-东营组中组合成藏主控因素为圈闭有效性;馆陶-明化镇组上组合成藏主控因素为油源断层的运移能力。(3)东洼与东南洼间低隆起、东洼西斜坡、东洼和东南洼大断层下降盘,分别是下、中、上组合今后的有利勘探区带。本研究成果为今后秦南凹陷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也为类似地区油气勘探工作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东海西湖凹陷油气成藏地质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东海西湖凹陷勘深资料为背景,从盆地演化、地层层序、储集岩、盖层、烃源岩、圈闭等地质因素来深讨东海西湖凹陷油气成藏情况。西湖凹陷的烃源岩主要为泥岩和煤,储集岩主要为始新统平湖组和渐新统花港组的砂岩,基层的泥岩厚度大,连续性好,多种圈闭类型,配置好。总体看来西湖凹显的生、储、盖、圈等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好,是东海大陆架油气最丰富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乌石凹陷发育优质烃源岩,具备优越的烃源条件,为油气的富集成藏提供了重要的前提。通过对乌石凹陷成藏主控因素深入分析,提出乌石凹陷不同构造单元的两种成藏模式。自古近纪以来,一方面乌石凹陷沉积多套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与上覆泥岩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另一方面,凹陷内主干断裂的发育演化不但控制了前期烃源岩的差异性沉积,同时还控制了后期已生成油气的运聚格局。在这一背景下,断裂活动与砂岩的沉积充填形成复杂的油气输导体系,加之长期差异性的油气生成控制了油气的空间分布,形成了乌石凹陷东区源内横向运移-垂向有限调节与乌石凹陷中区近源垂向运移-横向有限调节两种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乌石凹陷这一成藏特征的发现对后期勘探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湖凹陷油气成藏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湖凹陷区域研究新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构造发展史、排烃史、成藏期痕检资料、岩相组合等资料,重新认识西湖凹陷新生代盆地发展过程中圈闭(地层、构造)形成时间、烃源岩排烃时间、已发现油气藏成藏时间、多种疏导方式及形成时间以及对油气藏的破坏事件发生时间,推演西湖凹陷成藏史发展过程。结合新的油气成藏认识,提出今后工作方向的几点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渐新统花港组油气勘探取得重要突破,发现多个大中型含油气构造,在不同的含油气构造中,气藏的气柱高度及圈闭充满度差别大,说明不同的含油气构造具有不同的成藏主控因素。基于三维地震及多口钻井资料,从烃源岩、圈闭条件、储盖组合配置关系等方面,以H3气藏为例,通过对典型气藏的解剖,对H3气藏的成藏条件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构造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结果表明,中央背斜带油气主要来自于始新统煤系烃源岩,渐新统花港组具备良好的圈闭条件及储盖组合配置关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有效的输导体系,而良好的后期保存条件则是控制油气富集程度(油气充满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随着勘探程度不断加深,东海西湖凹陷保俶斜坡带全面进入了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勘探阶段,位于保俶斜坡中北部的孔雀亭地区是复合油气藏有利发育区。通过对孔雀亭地区复合圈闭发育的构造沉积背景、断裂-古地貌的控砂作用以及分带、分层系油气成藏富集规律研究,明确了孔雀亭地区复合圈闭形成条件、发育模式及油气富集差异控制因素。认为孔雀亭地区西高东低的地貌背景、西部古隆起上发育的多条“U”型及“V”型沟谷,NE向断裂坡折及NW挠曲坡折共同控制了多条水系的平面发育特征及砂体展布,与NE向断层匹配形成了典型的断层-岩性复合圈闭,成为孔雀亭地区重要的勘探领域,取得了断层-岩性圈闭勘探突破。孔雀亭地区不同区带油气富集程度不同,圈闭与有效烃源岩距离、砂体规模、储层物性、断层封堵性等要素的匹配程度控制各带油气富集程度。中低带相对近源,断层未断至浅层,保存条件好,受断坡及挠曲坡折共控,为规模砂体卸载区,物性较好,油气相对最为富集,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东海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异常压力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深部普遍发育异常高压,对研究区的异常压力的分布特征、主导成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平湖构造带深部储层和泥岩现今普遍发育超压,且不同区带超压主导成因不同;超压对有机质的热演化和烃类的生成无明显影响,对储集层物性有保存和改善作用,对油气运聚先起动力作用促进再运移,后起封堵作用形成聚集,对深部泥质盖层起超压封盖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费尔干纳盆地是位于中亚地区南天山山系中呈负向地形的坳陷,受基底断裂和区域构造活动控制,形成3个不同的构造层系。盆地基底为褶皱造山条件下形成的强烈变质的古生代地层,中部的盆地盖层沉积为中生代至古近纪拉张裂谷稳定沉降条件下形成的,最上部为新近纪至现今造山阶段形成的磨拉石建造。费尔干纳盆地主要发育中下侏罗统湖相沼泽相泥页岩、上白垩统乌斯特里奇组区域海侵层和古近系海相泥岩和泥灰岩等3套烃源岩;发育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及新近系等4套含油气储集层系;且区域性盖层、准区域性盖层和局部盖层发育,形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受构造变形和沉积环境控制,主要发育构造型、构造—地层型和地层(岩性)型3大类型油气藏(田)。第四纪早期的构造活动控制了盆地内油气田的最终分布,扭断层破坏了已有的圈闭并为烃类向上覆新近系储层的运移提供了运移通道,造成大量烃类气体散失。  相似文献   

18.
致密砂岩相对优质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及其成藏特征是制约西湖凹陷深层勘探的关键问题。三潭深凹Y构造花港组是致密砂岩重要勘探领域。利用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压汞实验等测试手段,从沉积环境相带、成岩矿物作用、构造幅度与储层有效充注和富集程度等方面,对Y构造致密砂岩储层发育特征、成藏过程及其控制因素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分为4类,其中,Ⅰ类储层是相对优质储层,是油气优先充注的优质通道。高能沉积环境中粗粒沉积是相对优质储层形成的前提,孔隙衬垫绿泥石利于原生粒间孔隙保存,并且促进晚期溶蚀,是物性改善的关键。Y构造致密砂岩发育叠覆跨越成藏组合,相对优质储层和构造幅度共同控制储层含气性,构造幅度增加,在相对较差储层(Ⅱ类和Ⅲ类)中同样发育气层。该研究对西湖凹陷致密砂岩气富集区的寻找及优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湖凹陷以始新世末的玉泉运动和中新世末的龙井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为界,将盆地的发展演化分为裂陷、坳陷和区域沉降三个阶段。在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不同构造带的沉降速率存在差异,烃源岩的热成熟演化史也不一致。生、排烃史模拟表明:平湖组烃源岩的生烃强度最高,花港组烃源岩的生烃强度相对较小;中央背斜带及其两侧深凹部位烃源岩的生烃强度大于保斜坡带;主要应用Basin Mod盆地模拟软件系统,通过对流体势、温压系统、异常压力的分析,探讨西湖凹陷中南部油气运聚成藏的机理。  相似文献   

20.
东海西湖凹陷中南部是目前东海陆架油气资源较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已经开发的有平湖和春晓两大油气田,过去数十年中,海洋地质工作者为确保石油钻探平台安全就位和施工开展了大量井场调查工作,但是仍有少数井位出现了平台桩腿穿刺和不均匀下陷等状况。究其原因,认为井场调查多侧重于单点地质条件评价,对区域海底潜在灾害地质因素的发育规律、分布特点和致灾机理的认识不够。为此,利用历年海洋基础调查资料加以总结研究,就区域范围的潜在灾害地质因素类型及分布作出探讨。初步识别的类型有:海底沙波、海底冲刷侵蚀区、侵蚀槽、侵蚀坎、海底麻坑、浅层气、高压浅层气、透镜状地质体、埋藏古河道、埋藏滑塌体、浅层微断层等。这些灾害地质因素在当前地质条件下处于相对的稳定状态,是潜在的地质灾害,一旦受外力机制触发,就有可能对海底构筑装置产生灾害性影响。以物探数据为基础,重点叙述其类型特征、存在状态和分布范围,以期为后续的井场地质调查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