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飞雁滩因入海河口改道而缺乏泥沙来源,导致海滩蚀退10余km。近30a来,蚀退后的浅滩在不同潮流和风浪的作用下,浅海滩沉积物颗粒在空间分布上出现明显的差异,表现为浅水区沉积物粗于深水区,来沙少的沉积区粗于来沙多的沉积区。根据2004年实测沉积物颗粒度参数和实测水流及风浪资料分析,该海滩可以分为三个沉积区:I号沉积区,水深较浅,泥沙补给较少,主要受不同风浪的影响,沉积物颗粒组成较粗,以细砂和粉砂为主,分选良好,目前抗冲能力较强;II号沉积区,水深较浅,水流较弱,常受来自高中低潮滩下泄水流携带的细颗粒泥沙影响,沉积物组成粗细混合,以粉砂质粘土为主,分选较差;III号沉积区,水深大,在潮流和风浪作用下,常有来自沿岸尤其I号沉积区的细颗粒泥沙影响,沉积物组成粗细混合,以粘土质粉砂为主,分选较差。黄河三角洲飞雁滩桩106海滩沉积物空间分布较好地反映了泥沙来源和沉积动力条件,该成果可为海岸海滩防护工程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青岛灵山湾潮间带沉积物粒度参数高光谱定量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不仅是研究现代海岸动态和变迁的参照,也是评价人类活动可持续发展的依据。本文以灵山湾潮间带野外实地采集潮滩表层沉积物及其表面实时光谱信息为研究对象,分析高光谱用于粒度参数识别的能力。针对高光谱信息提取的困难,对光谱数据进行数学变换,利用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建立沉积物粒度参数与光谱反射率之间的关系模型,探索了利用表层沉积物反射光谱特性进行沉积物特征定量反演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基于高光谱对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定量预测是可行的,建立的预测模型可以较准确地反映潮间带沉积物粒度特征,其快速、准确的优点为测定潮间带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该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提高潮间带变化监测和预测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对青岛仰口湾两条海滩横剖面的6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参数特征分析,结合相关地质水文及地形观测资料,探讨了潮间带的沉积物输运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3种沉积类型,以含砾砂(g)S为主,砾质砂gS和砂质砾sG类型零星分布,几乎没有黏土组份,或含量极低。研究区海滩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呈带状由陆向海变细,分选变好;偏态多数为正偏,到低潮带附近逐渐变为负偏;整体峰态较尖锐,峰态多样。波浪和风是本区沉积物输运的主要动力,海滩北部夏季受到波浪的影响最大,表现为剖面整体高程降低,沉积物较粗,分选较差,偏态值高,峰态尖锐,其次为中南部的秋、冬两季。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北部潮间带沉积物的粒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1964-1976年在黄河河口区选取的两条潮滩断面水准测量和底质粒度分析资料,并对样品用激光粒度仪进行分析,探讨黄河三角洲北部潮滩对黄河口南迁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开敞程度较高的断面,潮间带狭窄,水边线附近形成贝壳担,从高潮位到低潮位粒径变细、分选性变差,表现出波浪作用特征;在开敞程度较低的断面,潮间带较宽,由高潮位向中潮位沉积物逐渐变粗,再向下粒径基本不变,从高潮位到低潮位分选变好,潮流作用较为显著。此外,两断面下部均形成了波浪侵蚀陡坎。这些特征说明黄河改道后,这晨岩滩波浪作用加强,其侵蚀效应已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江苏灌河口沉积物粒度组分特征及沉积速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灌河口海区的沉积环境,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位于灌河口的柱状样 GH-1孔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根据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此柱状样的环境敏感粒级进行了计算,并结合对粒度概率曲线图的分析来对该区域进行沉积环境的研究,从而探讨了该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环境指示意义。在研究区内确定环境敏感粒度组分为250~32μm,32~16μm,代表沉积过程中的两种动力机制,分别是风暴流和沿岸流。通过该柱状样的210Pb测年可以得到沉积速率和沉积环境的变化,上段沉积速率较大为1.9 cm/a,下段20 cm沉积速率较低为0.4 cm/a。  相似文献   

6.
对渤海北岸大凌河冲积平原的LZK06孔上部60 m沉积物开展了粒度测试,分析了粒度特征变化规律,探讨了控制粒度特征变化的因素及其对环境演化的指示。结果显示,LZK06孔沉积物以下部陆相沉积和上部海陆交互相沉积为特点。LZK06孔沉积物粒度整体较粗,指示了较强的沉积水动力。整体上海相沉积物粒度略粗于下伏陆相沉积物。地层年代学结果表明,LZK06孔上部60 m记录了渤海北岸25万年来经历了3次主要的海退—海侵过程。影响钻孔沉积物粒度特征变化的主要因素可能是古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大凌河沉积水动力强度和携沙量的变化。在高海面时期,潮汐和波浪对沉积物粒度起到后期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湛江湾海域2020年10月采集的6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分析结果,对沉积物粒度参数进行了总结,划分了沉积物类型,结合Pejrup三角图解对湛江湾海域沉积动力环境进行了分区,运用Gao-Collins粒径趋势分析模型,探讨了沉积物运移趋势。结果表明,湛江湾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共有5种,其中砂、粉砂质砂、砂质粉砂分布最广,粒度组成以细砂为主,平均粒径均值为3.93Φ,分选较差,粒度分布曲线以正偏、正态分布为主。沉积动力判别图解揭示湛江湾海域沉积水动力较强,整体表现为湾内比湾外弱、湾外向外海方向逐渐减弱的特征。粒径趋势分析反映出湛江湾内整体向南部潮流深槽方向运移,湾外围绕沉积中心整体呈逆时针方向运移。湛江湾海域表层沉积物的运移和分布主要受泥沙来源及潮流、波浪、沿岸流等沉积动力环境的共同作用,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影响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唐岛湾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商务中心与薛家岛旅游度假区之间,属原生构造湾,湾内外的水体交换量反映了其环境自净能力,对制定环境整治规划、改善湾内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进行了潮流场的数值模拟、湾内外水体交换数值模拟以及纳潮量的计算,并通过2008年唐岛湾实测海流资料进行了检验,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较好地反映出该海域M2分潮潮流场时空分布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海州湾湾顶潮间带3个柱样沉积物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态、峰态以及频率曲线在垂向上的分布特征,其结果可为进一步追溯海州湾地区沉积物形成时的力学性质、物质来源、输送介质和沉积环境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2005年夏季采集于海南岛洋浦湾的B1168柱状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测试,并利用同位素比质谱仪,对其总有机碳(TOC)和总氮(TN)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利用连续提取法提取了沉积物中的生物硅(BSi),并利用分光光度计进行了测量。通过对上述生源组分与粒度间相关性以及人类影响因子的分析,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沉积物中生源组分含量的影响及生源组分的粒度效应,结果表明:从B1168柱状样品的45 cm处起至表层,人类活动明显影响了生源组分的含量,除此之外,生源组分含量还较显著地受粒度控制,沉积物组分的粒度越小,生源组分的含量则越高,但是当沉积物粒径小于0.5μm的时候,TN和BSi含量与其粒级含量的相关性变弱。φ5粒级与各生源组分的含量均呈弱相关,这一结果与该海区表层沉积物粒度组分与TOC、TN含量相关性分析的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渤海湾西岸潮间带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03年12月在渤海湾西岸海河口南缘至歧口间岸段采集的4个柱状沉积物样品和6个表层样品的粒度分析结果,探讨了渤海湾西岸潮间带的粒度分布特征和沉积作用。结果表明,由北向南,表层沉积物逐渐变细,分选性变差。海河口南缘至独流减河之间的表层沉积物为分选良好的细砂,至歧口附近变为粉砂质粘土。在垂直方向上,表层以下一定深度内沉积物的平均粒径都存在一均匀层,层内沉积物为分选良好的细砂,此深度以下沉积物中的粘土含量增加。说明由于60年代之后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入海泥沙量减少,改变了潮间带沉积物原有的输沙与海滩发育模式,导致独流减河以北的砂质沉积物出现粗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厦门吴冠海岸潮间带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沉积动力学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潮滩沉积物的粒度参数可以用来反映沉积物沉积的水动力、沉积物来源和沉积物搬运趋势等环境信息。对厦门吴冠潮间带35个表层样的粒度资料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类型以黏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砂为主;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海岸侵蚀物质的输入,随着沉积物向海方向搬运,沉积物粒度参数表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势,即由岸向海粒径具有细化趋势,分选程度变好。与开敞海岸淤泥质潮滩粒度特征相比,研究区的粒度参数组合特征具有明显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水动力条件的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对珠江口内伶仃洋不同海域3个柱状样沉积物进行的210Pb测年和重金属分布特征垂向变化分析;研究了近百年来珠江口沉积速率时空变化;探讨了在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重金属分布特点和累积因素。结果表明,珠江口内伶仃洋海域东西两岸的沉积物平均粒径4~7.5 φ,横门和深圳海域沉积物敏感组分呈现出显著双峰分布,粗细组分分界线为5.25 φ,淇澳岛沉积物敏感组分不明显,沉积环境较为稳定。基于210Pb测年的CIC模式,获得了各个岩心的现代沉积速率,横门海域沉积速率1.6 cm/a,淇澳岛海域沉积速率4.08 cm/a,0~70 cm深度内深圳西海岸海域沉积速率2.58 cm/a,70 cm以深沉积速率为4.47 cm/a。重金属含量分析表明,Cr、Ni、Cu、Zn和Pb含量从1923-1986年维持较高水平,但是变化不大;1967-1983年的深圳海域和1983-2004年的淇澳岛海域,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快速上升;进入2000年以后,2003-2005年和2008-2012年,重金属含量呈现逐年减小趋势,2005-2008年则表现为逐年上升;这些变化与沿岸的社会经济发展、重金属入海量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4.
大连湾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水动力环境指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艳  刘艳  李安春  王伟  郑琳 《海洋通报》2014,33(5):552-558
对大连湾、大窑湾外及其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揭示了该区域大致的沉积特征。结合相关的地质水文资料,探讨了其控制因素,同时对沉积环境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区沉积物粒度组分以砂(平均含量34%)和粉砂(平均含量52%)为主,粘土含量比较少(平均含量14%),且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水下台地之上,各组分相对含量呈东西向条带状分布,与地形分布趋势较为一致。北部近岸水下岸坡区,水深较浅,距离物源区较近且水动力条件复杂,沉积物粒度较粗;向南随水深增加水动力减弱,东部为一水下台地,沉积物粒径偏细。分选较好,粉砂和粘土组分在该区域最为富集,沉积物可能来自于通过东部海域自西向东进入研究区的远源物质;研究区南部水深增加,又出现一水下岸坡,其下地形趋于平坦,该区域在黄海环流体系的作用下,接受了较多来自包括山东半岛水下三角洲的粗颗粒物质。  相似文献   

15.
根据桑沟湾和邻近海域20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粒度测试结果,分析了砾、砂、粉砂和黏土等各粒级组分含量分布特征,划分了沉积物类型,探讨了沉积环境。结果表明,沉积物组分中以粉砂粒级组分为主,砾和砂分布相对集中。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共有12类,含砾沉积物类型7类,不含砾沉积物类型5类,其中砂质粉砂与粉砂分布最广。桑沟湾及邻近海域沉积物分布主要受控于泥沙来源、地形地貌及潮流、波浪、沿岸流等沉积动力条件的共同作用。桑沟湾西部近岸海域的泥沙为近源沉积,颗粒较粗,向海扩散有限;桑沟湾外沉积物颗粒由东向西变细,与黄海西部沿岸流携带的黄河源泥沙向西扩散有关;桑沟湾内沉积物颗粒较细,水动力较弱;桑沟湾东北部和东南部海底的脊状凸起区域,含砾沉积物为当地近源碎屑沉积,受海流冲刷的影响,细颗粒碎屑难以沉积。  相似文献   

16.
山东半岛东北部滨浅海区表层沉积物粒度及矿物成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对山东半岛东北部滨浅海区海底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和矿物组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物源及其粒度分布特征与沉积动力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本区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现代黄河物质,底质类型主要有黏土质粉砂、砂质粉砂和粉砂质砂3种类型,其中黏土质粉砂约占该区沉积物分布面积的60%以上,呈"Y"形由西北向东南展布。研究区沉积作用的主控因素是黄海沿岸流,各粒级组分的分布和粒度参数特征与海流的方向和强弱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在黄骅港北侧潮间带和浅海区,分别获得1个柱状样品(岩心长度132 cm,共分得44个样品)和50个底质样品,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对沉积物粒度进行了测试,获得了研究区底质和柱状样品的沉积物粒度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底质样品只有3种类型,即黏土质粉砂、粉砂和砂质粉砂;砂质粉砂分布在港池防沙堤附近的潮下带地区,粉砂主要分布在大...  相似文献   

18.
随着开发利用海洋活动的加剧,潍坊港附近海域的沉积动力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利用表层沉积物粒度调查资料,对研究区的沉积物粒度参数分布特征及沉积动力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主要由砂质粉砂、粉砂质砂和砂组成,粉砂零星分布其中,粒径整体上呈由岸向海逐渐变细的趋势;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等值线在潍坊港西侧附近海域向岸弯曲,具有明显的细化趋势,而在潍坊港东侧及引堤端头附近海域呈明显的相反趋势;沉积动力环境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的搬运方式以跃移和悬移为主,随着水深和离岸距离的增加,跃移组分含量逐渐减少,悬移组分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9.
研究发现,Hyperion高光谱影像的中心波长为1215和2133nm的波段反射率组合与沉积物粒度参数(平均粒径、偏态和中值粒径)之间以及平均粒径和中值粒径之差与分选系数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特征,据此构建了线性回归模型,反演并分析了江苏省射阳河口南侧潮滩沉积物粒度参数的空间分布规律。经独立样本的检验显示,粒度参数反演的总体平均相对精度和平均绝对精度分别在75.70%和72.17%以上。从粒度参数的空间分布来看,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特征,总体变化趋势为:平行于岸线走向由北向南颗粒逐渐变细,分选变差,偏态由近对称转为正偏;垂直于岸线走向从陆向海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粗,分选性变好,偏态由正偏转为近对称,但是在中潮位附近,沉积物颗粒粗细交替分布,平均粒径较大,分选性表现为大致由中潮位附近向海、向陆变差。这种变化趋势与研究区的水动力环境及沉积物物质来源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20.
对采集于胶州湾内的2个柱状样进行了粒度、210Pb测年等实验测试,分析其粒度特征并结合计算得出的沉积速率探讨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胶州湾浅表沉积层具有双层结构,上部为黏土质粉砂,反映了沉积动力较弱的海湾相沉积环境;下部为含砾中-粗砂,反映了沉积动力较强的河流相沉积环境。上部海湾相沉积速率的差异反映了沙脊区水流速度较小,淤积厚;潮沟水道内水流速度较大,淤积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